网络环境下我国社科信息系统与科技信息系统之间的协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系统论文,环境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网络环境下两大系统的发展状况
目前,科技信息系统从中央、政府部门、各省市乃至绝大多数基层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基本上已实现数字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为创建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服务新局面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网络建设方面,80年代初,科技信息部门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计算机联机检索,80年代中期率先建设文献数据库,90年代初率先建立起Internet网络服务平台,90年代末率先建立分布式信息服务网。从中国科技信息网中心网站最近统计来看,几乎每天24小时都有用户来访,每月点击数约80万次。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方面,1993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业数据库公司——万方数据公司。1997年又组成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万方数据(ChinaInfo)”信息服务系统,并按市场机制,在全国建立了数百个“万方数据”服务中心。西南科技信息中心开发了国内最大的科技期刊题录数据库。由中科院10几个研究所历时10余年建成专业数据库115个,总数据量达4300亿字节(430GB)[1]。 在信息技术开发方面,科技信息领域开发的信息检索、汉字切分、自动标引、自动摘要等内容开发技术许多已进入市场、多媒体、本地化、个性化、可视化等新技术也在科技信息服务的新技术应用领域得到了借鉴和采用。
相比较而言,社科信息系统的现代化起步总体上落后于科技信息系统,但近年来发展较快。据本课题组2001年4月—7月对全国67个社科信息机构(以省级以上馆、高校馆、社科院和党校馆为主,包括少数市级馆)的问卷调查,在网络建设方面,67个图书馆中约占98.5%已配置了计算机,约占91%的图书馆已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约占73.1%的图书馆已建局域网,约占41.8%的图书馆能开展广域网检索。配有计算机和建立信息系统的社科信息机构大都利用计算机开展了文献采购、文献编目、典藏管理、流通管理、读者咨询、期刊管理等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一部分图书馆还开展了WWW公共查询、行政管理和馆际互借活动。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方面,67个图书馆约占94.03%的馆建立了本馆的书目数据库,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型馆还建设了其它类型的数据库。如国家图书馆到1999年已建成多个数据库,并将馆藏中800 万页的中文书刊全文影像数据和500万条书目型数据上网,提供免费阅读和查询, 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已建有《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数据库》、《国外社会科学论文索引数据库》、《中国经济文献数据库》等。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图书馆也自建了若干有实用价值的社科数据库[2]。网络化、 数字化建设促进了社科信息资源的利用,如1999年国家图书馆全年读者访问量超过1亿点击人次,数据流量超过2000G。
两大系统以及不同部门信息机构的协调问题由来已久,网络环境下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在网络建设上,隶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的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和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等自成体系,分别与因特网相联,而不同部门的信息机构的系统建设更是采取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开发方式,其硬件、软件、数据格式和环境往往相互脱节,购买机器和利用软件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各个机构系统之间不兼容,资源不能共享。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各信息机构尤其是大中型图书馆纷纷树起数字化的大旗,启动了自己的数字化项目或工程,这种行为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都在做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都在做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而更多的图书馆都在做本馆的数字化馆藏目录(其中的重复率很高)。由于光盘数据库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多馆共享,从理论上讲,一种光盘同一地区的所有图书馆只须订购一套即可,但目前我国同一地区不同机构之间光盘数据库的重复订购还相当普遍。在印刷型文献收集上,由于价格上涨加上不能协作采购,信息机构订购的文献种类日益减少,据统计,1996年全国外文书刊的订购量比1986年平均下降了80%,其中,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减少了82%,北京大学图书馆减少了74%,国家图书馆减少了45%[3]。
2 网络环境下两大系统之间协调的必要性
2.1
用户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集成化管理的趋势要求两大系统加强协调合作
网络环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户不断发展的信息需求。现代社会信息需求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需求,多项调查表明,社科工作者正在广泛利用科技信息,而科技工作者也在成为社科信息的积极使用者。然而目前,我国信息服务业在政府的国民经济发展统计与管理中尚未被视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每个信息服务部门都有自己的政府管理机构和行为规则,各个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特别是隶属于国家科技信息系统和全国社科信息系统的信息机构,都是按行政部门和行政区域设置的。造成横向联系堵塞,系统之间难以沟通,信息传播与流通不畅,难以满足用户广泛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向集成化方向发展,而在信息服务领域,基于协调合作基础上的集成化发展尤其重要,这不仅在于开放体系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在于市场经济中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内在要求。因此,包括科技信息系统和社科信息系统在内的我国信息服务业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网络环境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用户信息需求的专门化和特色资源的建设必然促进两大系统的协调与合作
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信息用户可直接上网,满足其基本的、简单的信息需求,信息机构专业人员的中介地位有所削弱,而提交给信息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检索任务则在综合性、有序性尤其是专深化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用户不再满足于仅仅提供信息线索或内容宽泛的信息服务,而更注重获取有深度有特色的信息,即具有竞争力的网络信息服务是建立在特色信息资源基础上的专门化有深度的信息服务。但由于现有信息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隶属于两大系统的信息机构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上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结果导致有的领域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有的领域则无人问津,遗漏颇多。因此,网络环境下加强两大系统的协调合作,就国内而言有利于各系统信息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依托各自的优势互补匹配,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信息资源,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在国际上则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优化的国家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加强我国在国际信息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 网络环境下两大系统之间协调的可行性
3.1
我国网络建设的迅猛发展为两大系统的协调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网络环境的状况是网络环境下两大系统之间协调的技术基础。自1994年4月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组成的中国教育科研示范网与因特网正式接通以来,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建成了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公用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中国联通网(UNINET)、中国网通网(CNCNET)、中国国际经济贸易网(CIETNET)、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8 大网络。另外,中国长城网(CGWNET)和中国卫星网(CSNET )正在建设之中。据CNNIC统计,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仅为29.9 万台、上网用户数为62万人、WWW站点约1500个、国际线路总容量为25.408M;而到2001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已达到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达3370万人、WWW站点达27.71万个、国际线路总容量则增加到7595.5M[4]。另据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提出,中国互联网未来将向5个方向发展。一是互联网在国内将迅速普及,预计到2005年上网计算机将达到4千万台,上网人口达到15%左右; 二是宽带瓶颈约束将消除,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网络需求;三是网上大量增加中文信息量,中文将成为网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四是网络媒体、电子邮局等新业务将迅猛发展;五是网络终端将实现多元化,价格也会逐步下降[5]。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为两大系统的协调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3.2
国内外先行者为两大系统的协调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国外,享誉全球的OCLC网络化的发展,为我们树立了不同系统和性质的信息机构在网络环境下以互惠互利方式开展协调合作的成功榜样。截至2002年6月28日的最新统计,通过网络利用OCLC 产品和服务的用户已有82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0个图书馆和科研机构[6]。OCLC的运营方式开创了一条各类非赢利信息机构在资源共享中的企业化发展道路。对于网络环境下我国社科信息系统和科技信息系统的协调具有诸多启示。
在国内,1995年10月,在上海市委和市府的规划下,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现已成为社科信息机构和科技信息机构之间,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成功范例。3年之后,在国务院领导的直接指导下,经过文化部、 教育部的宏观调控,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合作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于1998年11月5日分别签订了资源共享的合作协议书;之后, 北京图书馆于11月27日又与中科院签订了资源共享合作协议。1999 年1月14日,由北京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124 家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由105 家单位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7]。2000年4月5日, 由文化部牵头、21个部委单位参加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启动。这些对于网络环境下我国社科信息系统和科技信息系统的协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3
现有的协调组织和部门为两大系统的协调奠定了一定的组织基础
为促进资源共享,早在1957年国务院即制定、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根据这一方案,北京、上海两地先后分别成立了全国第一和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天津等9 地也先后分别成立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1987年10月22日,由原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发起,并商请原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邮电部、电子部、国家档案局、中国标准局、中国专利局参加,成立了横向联合组织——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定期就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图书情报活动的方针、政策、规划和分工协作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向政府提出方案和建议。1993年12月,为统筹规划全国经济、信息化建设,国务院成立以邹家华副总理为主席,由20多个部委参加的“全国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6年1月,国务院又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20多个部委和24个省、市、自治区也分别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以促进各行业、各地区信息化建设。1998年国务院成立信息产业部,强调建设信息资源,并设置信息化推进司(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制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区、各行业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协助业主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研究制订有关信息资源的发展政策与措施,指导、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任务。
4 网络环境下两大系统之间协调的相关举措
4.1
建立我国信息服务行业的高层调控机构以促进两大系统的协作协调
从管理体制看,我国信息服务业乃至整个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一是缺乏强有力的宏观管理,表现为没有集中统一的管理机构,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控制机制和手段;二是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用户需求,没有形成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表现为一旦局部的信息需求膨胀汇集为社会整体的社科信息需求时,这种分部门分系统的管理体制不具备对整个社会提供全部信息保障和利用的功能,加上地区和系统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信息供求之间严重脱节。因此在我国信息服务业的管理格局中,有必要同时加强宏观控制和引入市场机制。就宏观控制而言,为了使我国不同系统和地区之间的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化建设能够协调发展,应该在原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产业部的基础上成立国家信息化委员会,作为国务院常设机构,由副总理以上政府官员担任委员会主任,国家信息化委员会统一管理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此,在该委员会之下要成立国家科技信息管理中心和社科信息管理中心,主要从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分别管理国家科技信息系统和社科信息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与之对口的管理机构。国家信息化委员会的成立必将对科技信息系统和社科信息系统的协调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4.2
重视国家统一的信息政策法律建设以推动两大系统的协调合作
国家信息化委员会等政府管理部门对两大系统的协调主要通过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来实现。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作为社会信息环境两种管理调节手段,承担着各自的职能,对国家信息化和信息业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地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和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国家统一的信息政策和法律的制定能从总体上推动社会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与平衡统一。
我国信息政策与法律建设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较大缺陷,如从权威性看,我国还没有一部集中统一的信息政策与法律,分散多头的行政政策法规较多,缺乏相互支持和普遍的约束力;从数量上看,虽然已经有一批涉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政策法规,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日益发展的政策法律需求,而且在数量不足的政策法规中,交叉重复现象较多;从质量上看,信息政策法律内容较宽泛粗糙,条文不精细,可操作性较差[8]。因此, 为从政策法律方面为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关政府部门应针对现有信息政策法律的不足,尽快制定出若干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集中统一的信息政策与法规。
另外,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信息服务领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数字信息服务商,如清华同方、万方数据、人大资料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数字图书馆等,因特网上也出现了许多网络内容提供商,这些产业化信息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自身的服务,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对公益性信息机构的很好补充,然而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法律的制约,以避免无序竞争和“内耗”,这同样要求国家信息政策和法律的完善与健全。
4.3 从各地区、部门的实际出发, 采取多种层次和形式的协调合作
两大系统的协调与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宏观层次和政策法律这一方面,在中观和微观层次的各方面都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协调。事实上,由于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差距,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协调是完全必要的。如在广东等发达地区,由于各系统和部门网络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就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通过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将若干大的社科信息机构和科技信息机构合并或重新组合,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而在落后地区,由于网络化建设刚刚起步,则可以借鉴1967年以前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经验,一开始由政府统一出资和规划,选定符合标准化要求和各方面功能较为齐全、稳定的一种开放式系统加以强制推广使用,同时建立类似OCLC的使网络经营者和成员馆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和共享系统,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机构的协调起步时就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另外,两大系统的协调与合作也不能局限于公益性信息机构之间,公益性信息机构和产业化信息机构之间、产业化信息机构之间都有必要加强协调与合作,以形成规模经营和集团优势。产业化信息机构之间协调合作同样也有成功的经验。如炎黄在线(Chinese.com)借鉴肯德基的经验,将连锁加盟的经营模式引入互联网,在北京建立主站,在8 个核心大城市建立镜像和相应的连锁服务中心。平台建好后,欢迎所有的网站来加盟,这个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更是一个市场和服务的平台。由于大家拥有同一个域名,统一的市场宣传策略和客户服务,加盟的网站共享Chinese.com所有的客户资源。反过来,由于提供的服务多样化并聚集在一个网站,能吸引更多的网民登陆Chinese.com,从而产生互联网的聚焦效应[9]。
最后,网络环境下两大系统的协调还要与我国目前已经启动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等以及一些地区性网络信息建设项目相互协调,避免数字资源建设中新的重复浪费。
标签:科技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信息系统规划论文; 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