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民族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11)02-0012-0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有多个民族属于跨国民族,民族问题复杂多样。如何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这既是一个亟须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要着力解决好的现实问题。有学者指出:“民族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复杂多维的。这主要体现在:民族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民族问题是一个基本的政治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政治保障;民族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文化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持。”[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什么样的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深远。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努力探索。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民族观是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2]由此可见,民族观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所以,民族观教育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四个方面。民族观教育是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民族意识、促使其正确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神圣使命。可以说,民族观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
(二)大学生民族观现状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随着地区、城乡、民族之间流动的进一步加快,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交往范围更加扩大。这一方面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也使民族问题出现新的态势。尤其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内的民族问题极易引发国际关注和干预,国际上的民族问题也极易引起国内反响和回应,民族问题面临复杂而多变的新情况。
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当前民族问题的新情况必然会受到大学生的强烈关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可塑性非常强。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民族观,意义十分深远。当前,大学生民族观状况并不十分乐观。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曾对当地全部高校和全国部分高校学生的民族观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根本不了解民族和民族现象;有的大学生不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的大学生不但不了解其他民族,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有的大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有的大学生不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有的大学生认为民族问题与己无关;有的大学生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有种种错误的认识,等等。正是由于大学生对民族知识的缺乏和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不了解,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不知如何正确认识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导致有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蛊惑。
(三)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必须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始终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依然任重道远。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引发民族矛盾的因素更加复杂多样。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重要关系,民族问题也日益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境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互相勾结,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手段加紧向我国渗透。他们在部分地区鼓吹“西藏独立”,散布所谓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泛蒙联合”的谣言,制造事端,破坏各民族的团结。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民族问题依旧是制约、困扰社会和平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形势更加严峻。
大学生肩负着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要维护祖国的团结和统一、改革和发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不可缺失。
二、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很多方面。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也是人们正确认识民族、民族问题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原则。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是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差别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因素;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国家集中统一和民主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要条件;建立各民族统一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条件;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国家,必须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根据可能的条件,支援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主要包括民族历史观、民族发展观、民族阶级观、民族社会观、民族平等观等方面。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处理我国民族问题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主要包括: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民族要加强互助合作,努力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其他各种问题的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注意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三)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密切交往、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相互依存关系。费孝通先生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3]“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当家做主,在政治上完全平等,但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一有条件还会表现出来;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不少具体权益方面,尤其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遥相呼应,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会加紧对我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
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尤其是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使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受到严峻挑战。“民族认同感,即民族认同性。包括民族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和民族社会与文化实践等。中华民族认同感在内涵上包括共同的民族渊源、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共同的国家”。[4]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和中华民族国家观教育,实现各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既认同本民族,又认同其他兄弟民族,进而实现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应有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社会和谐和教育成败。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是要大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大力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方法途径
大学生民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此项工作路径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和最优化性。要具有工程思维、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走出民族观教育的线性思维、简单思维和片面眼光,实现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工程化、战略化和特色化。
(一)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工程化
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工程化,就是要运用工程思维,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这里的“工程”,不是指传统的“工程”概念,而是指随着系统工程思想的兴起而形成的“大工程观”即“工程的工程”,是“将人类的理性、意志、情感融为一体的综合、创造、实践活动”。[5]
就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内容而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重点,以中华民族认同为归宿,实现三者的整体统一。这就要求坚持常规渠道,完善课程建设,实现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渗透性。一是要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必修课程,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相关知识。二是要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世界观部分增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相关部分增加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民族精神部分增加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内容。三是在相关课程中渗透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内容,主要是在相关专业课、形势与政策课和通识课中渗透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相关内容。
就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方法途径而言,一是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使课堂灌输与课外实践相得益彰,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民族风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生活化、大众化。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及时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引领网上思潮,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触角从网下延伸到网上。三是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的民族观教育资源,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到民族地区,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历史与现状,体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认同。
(二)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战略化
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战略化,就是要运用战略思维,以开阔的视野,胸怀全局,面向未来,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上升到战略高度,使其成为党的战略、国家的战略和教育的战略。
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纳入党的战略,就是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作为我们党应对国内外挑战,尤其是应对国际国内相互交织的民族问题的挑战,战胜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民族地区的不轨图谋,为我们党培养可靠接班人而进行的重要战略。为此,要求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纳入党的建设的工程之中,尤其是纳入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之中,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纳入国家战略,就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竞争的时代,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作为实现国家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之一。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身非常复杂,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方方面面,所以必须从国家长远建设和发展全局来谋划民族大业。
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纳入教育战略,就是要统筹考虑整个教育事业规划,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为此,一是要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规划,在全国高校制定统一的大学生民族观教育教学大纲。二是要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修订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内容。三是要从整个国民教育的全局统筹考虑民族观教育,从战略上做好大学生民族观教育与小学生、中学生民族观教育的衔接,实现和小学生、中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有机链接和无缝对接。
(三)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特色化
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特色化,就是在工程思维、战略思维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民族化、现代化和学科化。
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民族化,就是要立足全球化现实,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观教育的好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现代化,使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充满时代气息和现代化元素。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学科化,就是要在民族化和特色化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民族观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学科建设层面,建立一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6]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工程化、战略化和特色化,既是关于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方法论,又是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路径选择,还是一种关于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科学理念。我们要将这“三化”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民族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