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联合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张俊1,朱祥松2,金福兴1

小针刀联合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张俊1,朱祥松2,金福兴1

张 俊1 朱祥松2 金福兴1

(1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 湖北 鄂州 436099)

(2湖北省鄂州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 湖北 鄂州 436099)

【摘 要】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60例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小针刀联合干扰电治疗,2次/周,4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干扰电治疗,1次/日,15次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分别对2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疼痛及腰椎功能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疗效。

【关键词】小针刀;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283-01

骨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患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较多(如手术、骶管内药物注射、牵引治疗、臭氧、胶原酶等),但疗效均不够理想[1-3]。本研究联合采用小针刀+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与干扰电疗法进行疗效对比,发现前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腰椎功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至2014年期间在本院康复科住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体征,并结合腰椎X线、CT、MRI扫描确诊。入选患者均有腰腿痛、腰部活动功能受限、咳嗽及排便时疼痛加重、棘突及棘突旁压痛,患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等表现,同时伴有肌力、感觉及神经功能反射异常;排除因结核、肿瘤、非椎间盘因素造成的腰腿痛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别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详见表1,表中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性别(例)年龄病程体重

男女(岁)(d)(kg)

观察组30161450 ±8.1100±4558.5±23

对照组30131752±9.098±4050±24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小针刀+干扰电治疗。

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部置棉垫,暴露腰部皮肤,体表定位L3、L4、L5棘突及棘间,L3、L4、L5横突,L3-L4、L4-L5、L5-S1黄韧带,分别用龙胆紫标记,治疗点部位皮肤用活力碘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选用汉章牌I型4号针刀,针刀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按针刀四步进针规程进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达韧带起止点骨面,行提插切割3刀,再纵疏横剥3刀,范围不超过0.5cm,出针后压迫3min。小针刀治疗每周2次,4次1个疗程[4]。

干扰电治疗:采用日本产EF-330型干扰电治疗仪,以患者腰椎压痛最明显处为中心,将2组(共4个)直接5cm的负压吸引电极交叉防治,根据治疗部位及患者耐受程度选择合适负压值,治疗仪输出电流50mA,基础频率为5000Hz,差频为80-120Hz,电流输出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20min.治疗15次为1疗程。

1.2.2对照组:

仅采用干扰电治疗,体位及治疗方法与观察组相同,电流输出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20min.治疗15次为1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1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范围为0-10分[5],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剧烈;腰椎功能评定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制订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6-7],满分为29分,包括自觉症状9分(腰痛3分,下肢痛/麻木3分,步行功能3分)、临床检查6分(直腿抬高试验2分,感觉功能2分,肌力2分)及日常生活动作14分,计算各组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指数及改善率,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达75%-100%为优,50%-74%为显效,25%-49%为有效,<25%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选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个疗程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比较,发现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评分

比较(分,-x±s)

组别例数疼痛VAS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8.76±1.281.61±1.28ab

对照组308.54±1.313.14±1.49a

组别腰椎功能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改善指数

治疗组8.14±1.8525.36±2.94ab0.67±0.15b

对照组8.09±1.9719.01±4.02a0.54±0.2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基础上,由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刺激相应水平脊神经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8]。近年来眼镜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根性疼痛的主要原因包括:由破裂椎间盘组织释放的组织胺引发的化学炎性刺激;因突出髓核组织压迫刺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炎性反应;由于突出物压迫、刺激神经根所引发的创伤性炎性反应等。

本研究采用小针刀联合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现起效迅速,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干扰电治疗,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对棘上、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及肌肉的松解,改善这些部位的缺血缺氧、粘连和挛缩,缓解脊柱两侧应力的不对称,解除椎间盘周围的压力,促进局部病灶产生化学系和免疫性反应,使神经根炎性水肿吸收和病变椎间盘恢复,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变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从而达到腰椎的动态生理平衡。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针刀与干扰电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并且还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汉,外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76.

[2]乔欣.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进展.中国骨伤,2002,12:765-766.

[3]崔豫.干扰波与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3:91-92.

[4]吴绪平,张天民.针刀临床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11-216.

[5]南登崑.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4.

[6]周光辉,不同康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03,9:687-688.

[7]蒋小燕,周淑华,王倩.牵引加微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584-586.

[8]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32-133.

论文作者:张俊1,朱祥松2,金福兴1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  ;  ;  ;  ;  ;  ;  ;  

小针刀联合干扰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_张俊1,朱祥松2,金福兴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