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城市中学生特点的若干理论思考_中学生论文

关于当代城市中学生特点的若干理论思考_中学生论文

当代城市中学生特点的若干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代中国城市中学生概念的内涵

中学生是指在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校中学习的人。中学的产生,在西方起始于1538年德国斯图谟创设的文科中学,在中国发端于1897年南洋公学所设的中院。根据我国学制的规定,中学生接受中等普通教育的起讫年龄为12岁至18岁左右,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据此中学生概念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它具有社会学含义。“在传统社会里,根本没有青年这一概念。人们从儿童成为成年人,并不经过任何过渡阶段,两代人之间也谈不上什么‘代沟’。人们自然而然地走向工作,靠年长的同伴指点,日积月累,边干边学。”[1]正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使社会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复杂,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以扮演成人角色的准备期越来越长,以及随之而来的独立化的社会教育机构的出现,才使中学生作为人生必经阶段的角色位置得到社会的确认。

第二,它具有生物学含义,即青少年身体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以性发育为主要标志的生理变化过程,又称之为青春发育期,其年龄阶段与中学阶段大体重叠。

第三,它具有心理学含义,即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西方心理学家汤姆利尔兹认为:由于内在性本能的发动,使注意力内向,进入所谓“内部获得时代”。彪勒认为:否定倾向是这一时期主要特点,因而形成“思春期”或“反抗期”。斯普兰格认为:由于自我的发现,产生对生活的设想以及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三个先兆,而使人第二次诞生。贺林渥斯认为:这一时期是心理上“断乳”,也就是脱离父母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这些观点都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学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世界各国青少年的心理共性。

至此,我们只是给出了中学生的一般含义,还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上定位。

从空间上看,我们考察的对象是我国城市中学生。这里的城市,不是指以行政为中心的古代城市,而是以工商业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密集的人口,繁忙的交通,快捷的通讯,以及高度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必将使人们从传统日常交往的狭窄性、个体性、固定性和重复性,走向现代非日常交往的开放性、社会性、变易性和创造性。形成非日常交往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日常交往退隐为私人领域的格局。[2]中国现阶段,经济运行机制依然处于转轨之际,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政治上“一国两制”,思想上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多种价值观并存。这些都是中国城市中学生的生活背景。

从时间上看,我们考察的对象是当代中国城市中学生。当代之“代”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由于年龄的不同自然形成的并主要由年龄而区分开来的‘代’,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代;另一种是由于所处时代和环境不同而区分开来的‘代’,即社会学意义上的代。”[3]从这两个定义出发,当代中国城市中学生是指1978年至2010年期间的中学生,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特征是:改革开放和体制转轨。

那么,三层含义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这里简略地回顾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思想批判,是十分有益的。当费尔巴哈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的观点去考察人及其意识时,他在人的问题上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他对现实的人采取自然主义态度,仅仅把人归结为或还原为自然界,看不到人是感性活动着的,进行着历史创造的社会主体,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仅仅被看作抽象的,能思维的本质,即自我意识”。[4]他正确抓住了人的主体特性,看到了感性世界是自我意识的外化,但是他把主体的特性等同于主体,神化了人,陷入了神秘主义。

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人,首先,“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5]其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物学前提,但不能停留于此,必须从人的高度,作为活动主体来把握。因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6]因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7]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有其生物学基础外,主要是由主体人的社会的物质活动和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决定的。这就决定了“人是类的存在物”,[8]也就是说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最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9]它意味着人是实际活动和实践创造着的主体,人和周围世界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设定的关系。这样“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和类——社会的存在物全都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机统一。”[10]

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我们看到:只有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考察当代中国城市中学生,才能抓住其社会学含义、生物学含义和心理学含义有机统一的逻辑结构。

二、宏观考察:从社会解读个体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存在着对应关系,从宏观上考察社会发展的规律,必然有助于解读个体发展的奥秘。马克思提出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即由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到“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再到“自由个性”阶段,正体现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

社会发展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它决定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三重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同构性,并且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11]

如此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的状况如下:

其生产力水平是个体小生产。与这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家长制家庭、原始村社和领地。“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种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12]它具有自给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征。

自然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主要囿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范围,社会缺乏横向的联系,主要是纵向隶属关系,必然形成森严而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农民没有独立人格,“他们不能代表他们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13]——君主专制制度。

自然经济和建立其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决定了社会意识的特征:因循守旧,等级观念、血统观念、宿命观念。在道德观念上,是权威道德,以调整家庭和宗族的纵向关系为主。在社会心理上,以安全、秩序、归属需要居于优势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是今天世界各国有些已经进入,有些正要进入的阶段。

其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这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14]

市场经济冲破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的狭小范围,进入了业缘关系的广阔领域,社会形成以横向联系为主体的网络型组织状态。独立人格得到发展,“为了使这些物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作为自己的商品与体现在这些物中的人彼此发生关系,因此,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只能是民主制[15]

市场经济与建立其上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意识的特征: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平等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上,以调整横向职业关系为主的平等道德代替了权威道德。在社会心理上,以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居优势地位。

从人身依赖转向这种物的依赖,也就是从依赖自然的前定因素转向依赖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作为社会化联系方式的市场经济既是利己的(个人是目的),又是利他的(个人是手段)的一种交往形式,这里容易滋生利己主义,也会产生真正的社会性的集体利益”。[16]伴随着社会阶段的大转换,必然同时也是一次人的解放,正如雅可布·布尔克哈特的一句名言所说:“人是伴随着文艺复兴诞生的。”[17]

三、微观考察:从个体解读社会

中学生的生物学基础是12—18岁的中学生身体,其身体状况变化的主要标志是性的成熟。“在性成熟期间,在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下,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峰,生长率的平均值为1.4—1.6,性器官逐渐增大,生殖器部位长了毛,男孩开始射精,女孩出现了月经,并出现了成年妇女的某些特征。”[18]“据1991年调查,男子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4.1岁,女子初潮为12.5岁,性成熟平均提前2—3年。”[19]从性的和一般机体的变化上讲,这段时期是青春发育期,是人身体第二生长高峰。

青春期心理的状况是由生理决定还是由文化决定,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从“个体发生概括了种系发生”的重演论角度出发,认为青春期象征着人类在历史上曾经历的一个动荡的过渡阶段,青春期的出现是一种“新的诞生”,意味着个人心理形态的突变和危机。而文化人类学家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一书中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两性的性别角色规范,性生理特征即身体的构造决不会是男女两性的心理和行为的全部原因。[20]本能论和文化论还会争论下去,但我们可以做出的结论是:生物和文化因素不可偏废。

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形体的变化,力量的增强,使他们身体内部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强烈欲求,从而第一次发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自我。

从自我的横向结构上看。它本质是个体生活实践的三重结构:人与自然关系——生理自我;人与人关系——社会自我;人与自我意识关系——意识自我。自我的三重结构对每一个人都是共时地存在的,但在人生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一般说儿童(或少年)处于社会自我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社会自我的最大特点是以周围人的关系作为映现自己的镜子(与詹姆士的“社会我”,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概化他人”类似)。青年后期处于意识自我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意识自我的最大特点是对自我进行反思,自主地做出选择。对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而言,位于社会自我与意识自我的夹缝中,同时生理自我也强烈表现自己而与社会自我冲撞。

从自我的纵向结构上看,有过去的经验自我,现在的存在自我和未来的理想自我三种成份。“青年人是将来,中年人是现在,老年人则是以往”。[21]对中学生而言,经验自我微不足道,理想自我无限广阔,存在自我正被强烈唤醒。青少年是最富于理想的时期,也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矛盾波澜起伏的时期。

中学生的内心是多重矛盾的焦点,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排解和升华,对内则导致自伤,对外则导致破坏。

中学生自我的特点,决定道德心理从听话道德(权威道德)、他律道德、单纯道德向平等道德、自律道德、复杂道德转变。性心理从仰慕年长者阶段向迷惑异性同龄人阶段转变。中学生与父母、师长的关系也从依赖走向独立。这个阶段的中学生,心境的变化是异常迅速的,一会儿是无限的欢欣,一会儿是难耐的愁怅;有时是十足的自信心,有时是强烈的自卑感。“在青年的内心里,为了要确立自我,正进行着一种斗争,它与这样的倾向结合,就变为粗野、横蛮、冷酷的态度,向周围的世界发泄。”“也有的青年由于内向的素质,不采取反抗的方法,但容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或者容易产生忧郁和厌世。作为厌恶自己和反抗的补偿,不少人去追求歪门邪道,以及追求秘密的、被禁止的东西。”[22]

总之,这既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美丽图画,又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坎坷之途。它是个体发展史上的断裂带。

四、综合考察: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同构关系

青少年处于个体发展史上的断裂地带,是任何社会阶段都具有的事实。但是不同时代里情形却大不相同。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青少年期的渡过,是以大量个性的丧失为代价的,虽然也有一两朵个性的花朵盛开,但整个地看,绝大多数人的个性消失在自然经济的封闭的社会关系之内。在封闭的社会环境里,青少年躁动期的渡过必然是平安的结局。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青少年期的渡过,其结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人的独立性,带来个性的解放,另一方面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之后,又陷入了人对物的依赖,因此,市场经济社会中,个体青少年期的渡过,比起自然经济社会的情形,既令人兴奋又叫人不安。

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人的个体发展史,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有在着异形同构的关系。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既不是完全的自然经济,也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社会阶段的基本含义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由于这一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生产关系的多种所有制,政治关系的两制并存,意识形态的多种文化,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局面。青少年问题,注定要成为中学生自身的困惑,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困惑。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大会的一份综合报告《青年:他们的行为与希望》,转引自郑和钧、邓京华著:《高中生心理学》第2页。

[2]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新华文摘》1993年1期。

[3]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第10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0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0页。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0页。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0页。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0页。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0页。

[10]王永昌:《实践活动论》,第28页。

[11]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第238页。

[12]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3页。

[13]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3页。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6]高清海:《从人的生成发展看市场经济》,《新华文摘》1995年4期。

[17]《人的系统观》,第88页。

[18]《生物学通报》编委会编:《生理卫生基础知识选编》。

[19]文献良:《青年转型》,《中国青年报》1996年9月25日。

[20]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第167页。

[21]科恩:《自我论》,第334页。

[22]依田新主编:《青年心理学》,第81页。

标签:;  ;  ;  ;  

关于当代城市中学生特点的若干理论思考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