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促通疗法治疗脑外伤后上肢手功能障碍1例论文_李小丽

反复促通疗法治疗脑外伤后上肢手功能障碍1例论文_李小丽

【摘要】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在脑外伤后上肢手功能的应用效果。

方法:患者是1名脑外伤导致左侧偏瘫的17岁男性。针对患者左侧上肢手功能障碍,运用了常规康复治疗及肩 、肘、前臂、腕、手指的反复促通疗法。

结果:患者FMA评分提高,FTHUE-HK等级提升,MBI分数提高。

结论:反复促通疗法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反复促通疗法;脑外伤;上肢功能;手功能;病例

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是指受到钝击伤、穿透伤或加/减速力而引起的颅脑创伤。脑外伤后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感知和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障碍、就业障碍等功能障碍。【1】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RFE)是由日本的川平和美教授提出的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理念。该方法运用高重复频率和神经诱发模式,抑制协同运动,诱发偏瘫侧肢体随意运动。RFE为上肢及手指提供牵伸反射或皮肤-肌肉反射等刺激来提升下行运动神经的兴奋性,并让患者根据训练目标主动配合偏瘫上肢或偏瘫手的运动,从而引发患者随意运动。【2】本文分析1例脑外伤后左侧上肢手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反复促通疗法的治疗过程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男,17岁,因“外伤后左侧肢体乏力近六个月”入院。入院诊断:脑外伤后遗症;左侧肢体偏瘫。患者2018年9月15日脑外伤,期间经两次手术及药物、康复治疗,就诊时患者意识清楚,语言清晰,无饮水呛咳,不能独立行走,肌张力增高,站立时左下肢震颤明显,左上肢可抬举,联合运动明显,前臂不能旋前旋后,手指不能伸展。患者左侧肢体乏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求系统康复治疗,入住我院。

1.2治疗前评定

手上肢功能:FMA: 上肢:11分。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Ⅲ期,左手Ⅲ期。FTHUE-HK:3级。MBI:76分。余无明显异常。

1.3治疗方法

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针灸、rTMS)的基础上增加反复促通疗法治疗。

反复促通疗法【2】【3】:快速拍打目标关节的肌肉,并拍打和摩擦皮肤以帮助收缩。指导患者集中精力在要治疗的关节上产生运动,同时避免非目标肌肉的收缩。治疗师通过诸如“弯曲/伸直”或“一,二,三”的命令进行语言指导。患者主动参与全关节范围的运动更利于达到治疗效果。训练以2组为一组,每组重复50次,中间休息1至2分钟。RFE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5 d,共治疗8周。每次RFE治疗结束后,都进行30分钟目标导向性的作业疗法训练,如取放不同形状、大小、材质的物品。

2 结果

经过8周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反复促通训练,患者上肢FMA由原来的11分提高至29分;Brunnstrom分期由左上肢Ⅲ期,左手Ⅲ期变为左上肢V期,左手Ⅳ期;FTHUE-HK由3级提高至5级。MBI由76分提高至94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左侧手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

3 讨论

脑卒中及脑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大多会遗留运动、感知及认知、言语、吞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而其中的上肢手功能障碍的康复仍然是康复治疗的一大难题。【4】促通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偏瘫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很多研究均证实无论是增加治疗时间还是重复次数,均能提高康复治疗效果。【5】因此日本的Kawa-hira K及他的团队首先提出了结合了高重复频率和神经诱发模式的反复促通疗法(又叫川平法)。相较传统康复方法,RFE在提高患者患侧上肢的Brunnstrom分期、运动控制及操纵物品能力等方面更有效。【2】【6】RFE与传统促通方法不同点在于【3】:1.RFE利用触觉及牵伸等刺激诱导目标动作的出现;2.RFE更注重近端运动的诱导;3.RFE特别注重单个手指治疗,对提高抓、捏动作有帮助。特别是,这些简化方法可以平滑顺利地重复,极大地增加了相同时间内的运动重复次数,提高治疗效果。本案例在每次反复促通训练后,结合当日训练内容为患者设计相应的作业活动,有利于患者将训练内容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以达到巩固训练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RFE为非侵入性康复手段,无需特定仪器设备,简单易操作。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只收集了个例。可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展开应用并进一步验证其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曼丽.脑外伤康复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J].医学信息,2016,29(31):226-226.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6.31.180.

[2]Kawahira K , Shimodozono M , Etoh S , 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repetition of a new facilitation technique on moto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hemiplegic upper limb and hand[J]. Brain Injury, 2010, 24(10):1202-1213.

[3]Shimodozono M , Noma T , Nomoto Y , et al. Benefits of a 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 Program for the Upper Paretic Extremity After Subacute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 2013, 27(4):296-305.

[4]Hayward K , Barker R , Brauer S .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upper limb recovery in stroke survivors with severe paresis: A systematic review[J].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10, 32(24):1973-1986.

[5]French B , Thomas L H , Coupe J , et al. Repetitive task training for improving functional ability after stroke[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Online), 2016, 11(11)

[6]Kazumi K , Megumi S , Atsuko O , et al. Addition of intensive repetition of facilitation exercise to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promotes moto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hemiplegic lower limb[J].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04, 36(4):159-164.

论文作者:李小丽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8

标签:;  ;  ;  ;  ;  ;  ;  ;  

反复促通疗法治疗脑外伤后上肢手功能障碍1例论文_李小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