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输电线路工程勘测中规范描述塔位的地形地貌论文_何大志

何大志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我国电网特高压工程的加速建设,架空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不断提高,架空输电线路的建设对勘测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根据相关的规程规范及架空线路工程勘测的特点对塔位地形地貌的描述提出了一些习惯性的分类方法。

【关键词】 输电线路工程;地形地貌;塔位

1、前言

随着我国电网工程的大力发展,架空输电线路电压等级以从普通的高压转变为特高压。鉴于特高压线路工程的特殊性,线路路径较长,跨越了多个区域,单条线路跨越了多种地貌单元,且同一个工程往往多家设计院同时参与,由于经验及认识的不同,不同的勘测人员对于相似地形地貌类型的描述各不相同,没有整体的统一性,造成在塔位稳定性分析、基础设计、工程处理等过程中没有明确性。

2、地形地貌分类

2.1 地貌成因与形态

2.1.1 地貌成因

地貌是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营力是指发生于地壳内部、深部,即内部的物质运动。内营力的主要方式为水平运动、地壳升降和岩浆活动,外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流水、风化、冰川等能量。内营力造成了地形的高低起伏,外营力对地形起到了削高补低的作用。

2.1.2 地貌形态

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如洪积扇、阶地。

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如河谷。

2.2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鉴于线路工程特殊性,线路塔位一般选择在场地稳定、工程量相对较小的地段,因此在线路工程中常涉及到的地貌单元主要为构造剥蚀、侵蚀山地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河流侵蚀堆积、岩溶(喀斯特)地貌及黄土地貌等,以下介绍线路工程常见的几种地貌单元分类。

2.2.1 构造、剥蚀地貌

山地

山地是新构造运动时期以后,地壳运动相对上升地带。经长期侵蚀剥蚀而成。地质构造形迹在地貌上有一定的表现,主要山脊线和沟谷延伸方向,大致与构造线一致。

丘陵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

2.2.2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洪积扇

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坡积裙

坡积裙是由山坡上的面流将风化碎屑物质,携带到山坡下,并围绕坡脚堆积,形成的裙状地貌。

2.2.3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河流阶地

阶地是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地貌。当上升过程中有几次停顿的阶段,就形成几级阶地。阶地由河漫滩以上算起,分别称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等。

冲积平原

巨大河流的中下游,河谷非常开阔,堆积作用十分强烈。当洪水继续向河床以外广大面积上淹没时,流速愈来愈小,堆积了更为细小的物质,形成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

2.2.4 岩溶地貌

岩溶盆地

岩溶盆地是一种漏斗状或盆状的凹地,常以较高、较陡的悬崖与周围相隔离。盆地的规模大小不一,形态上变化也很大,有时由数个岩溶盆地串通而成狭长形的带状地。

溶蚀准平原

岩溶盆地经过长期的溶蚀破坏,形成比较开阔的平原称溶蚀准平原。其上常有稀落低矮的残峰分布,地面分布着漏斗或落水洞,或有石芽出露地表。暗河时出时没,常见有地表塌陷及造成塌陷的土洞。

3、塔位地形地貌的描述

塔位的地形地貌描述应遵从简明扼要的原则,从而让设计专业人员在描述的基础上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塔位所处位置及有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问题。

3.1 地形地貌描述常见问题

3.1.1 方向问题

在山区线路中,塔位一般位于区域范围内相对位置较高的山脊,山脊两侧的斜坡坡度往往不同,而塔腿又通常位于不同侧的斜坡,这就容易造成在山脊前侧与后侧或山脊左侧与右侧等描述上产生差异。

对于此类情况,首先应描述线路路径方向与山脊脊线方向的关系,当线路大角度(大于45°)斜跨或正跨山脊时,在描述塔腿处于山脊两侧斜坡时应采用前侧和后侧两种概念;当线路小角度(小于45°)斜跨或顺山脊脊线时,应采用山脊左侧或右侧两种概念。

3.1.2 概念问题

根据对多个工程塔位地形地貌描述的总结,发现在“梁”与“脊”,“缓坡”、“斜坡”与“陡坡”,“坎”与“崖”等几个概念上容易产生混淆及描述的差异。

“梁”是黄土地貌类型中一种典型的地貌类型,是由黄土的堆积和侵蚀作用而成,实质上是长条状的黄土丘陵。顶面平坦的称为平顶梁,由黄土塬被沟谷分割而成;顶面倾斜的为斜梁,是黄土堆积在缓倾斜地面上的产物。“脊”是由两个坡向相反坡度不一的斜坡相遇组合而成条形脊状延伸的凸形地貌形态,山脊最高点的连线就是两个斜坡的交线,叫做山脊线。

“缓坡”、“斜坡”与“陡坡”是单面坡或脊状坡在不同坡度情况下的描述,塔位处于不同的坡度情况下,基础型式、工程处理及弃土堆放等方式是有明显差异的。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坡度界限值来区分缓、斜、陡三个概念,根据以往工程经验,“缓坡”是指坡度在15~25°之间的单面坡或脊状坡;“斜坡”是指坡度在25~45°之间的单面坡或脊状坡;“陡坡”是指坡度大于45°单面坡或脊状坡。线路工程中地形坡度对基础方案有决定性的影响,15°、25°和45°为影响基础方案的特征坡度。

“坎”与“崖”同指坡度几近直立的人工边坡或自然边坡,唯一不同的是高度上的不同,直立边坡高度的不同往往影响了塔位所需的安全距离和基础型式,目前也没有统一的高度界限来区分“坎”与“崖”。通常情况下,“陡坎”是指高度小于5m的近直立边坡;“陡崖”是指高度大于5m的近直立边坡,往往是自然边坡。

3.2 描述原则

塔位的地形地貌描述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先整体后局部的基本原则。从宏观到微观是指应按地貌单元→相对位置→微地貌的顺序进行描述;先整体后局部是指先描述整体塔位场地地形地貌,继而描述各塔腿处微地形。

3.2.1 平原区线路

平原区线路是指线路位于河流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平原或二者相结合的冲洪积平原等地形相对平坦位置的线路,该类地貌区线路地形地貌相对较为简单,往往塔位场地位置地形较为平坦,其描述原则及重点是确定地形地貌的成因(如河流冲积、山前洪积、堆积阶地等),然后侧重于描述塔位场地的微地貌。

对于河流冲积平原及堆积阶梯,由于其地层的特性,往往土地肥沃,人类活动较多,此时应重点关注人工地貌的描述,如鱼塘、堤坎等;对于山前洪积平原,地层大部分为角砾、圆砾、碎石、卵石等碎石土,多数为荒漠、戈壁等人际罕至的地方,此时应重点关注塔位场地由于局部不良地址作用引起的微地貌变化,如小型冲沟、凹槽、汇水面等。

3.2.2 山区线路

山区线路是指线路位于侵蚀、剥蚀、溶蚀构造山地及丘陵地貌区,该类地貌区线路具有地貌单元变化大、地形起伏大、微地貌类别多等特点。对于该类地貌区线路,应严格按照宏观到微观(即地貌单元→相对位置→微地貌)的描述原则进行分类描述。

地貌单元有多种划分标准,建议采用《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的划分标准,大致可分为最高山、高山、中山及低山。

相对位置是指塔位场地在地貌单元中的相对位置,大致可分为顶部、上部、中部、下部、底部五类(如图1)。

4、结语

规范的描述塔位的地形地貌可以更好为塔位稳定性分析、基础设计及相关工程处理措施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本文参阅了大量资料,总结了多个工程中不同地貌单元中的一些描述方法,并根据相关规程规范及架空线路工程勘测的特点提出了一些习惯性的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1]《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

[2]《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3]《中国的地形》

论文作者:何大志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3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在输电线路工程勘测中规范描述塔位的地形地貌论文_何大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