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品监测的现状与建议_仪器分析论文

绿色产品监测的现状与建议_仪器分析论文

“绿色产品”监测的现状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建议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和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世界绿色浪潮此起彼伏,“绿色产品”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将成为21世纪国际市场消费的主导。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许多国家加强了对“绿色产品”的监测。

一、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监测的简况

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监测十分重视,监测手段先进,监测内容广泛,他们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从原料到产品的每个阶段进行严格监测。

以绿色食品、绿色纺织品、绿色机电产品为例,“绿色产品”监测情况大体如下:

1、“绿色产品”的监测:其范围包含原料生产环境(水质、 土壤、大气等)的监测、加工环境监测以及最终产品监测。监测的项目繁多,主要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有害化学物质、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农药、兽药残留量、抗生物质、激素、合成抗菌剂等。美、日、欧盟等国家对进口的食品都有严格的卫生标准和环保要求,上述项目成了监测的主要内容,有时检测的项目超过100项。

2、 “绿色纺织品”的监测:欧美发达国家要求纺织厂监测整个生产过程,使生产的每个阶段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他们对产品的监测十分严格,除了对有害化学物质、重金属、致癌物质——按照他们国家的绿色标准进行检测之外,还要求严格控制添加剂(如增白剂、柔软剂、抗静电剂、防火剂)的用量,要求原料和包装材料不损害环境,可以循环使用,不致产生二次污染。

3、 “绿色机电产品”的监测:发达国家对其质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除了按规定检测对有害化学物质外,监测范围已扩展到噪声、电磁波、辐射污染、“三废”污染和能耗等方面。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绿色产品”监测方面,无论在监测仪器的研制和开发,还是在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监测手段采用了大、中、小型仪器相结合,运用了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并且与数学、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进行数据处理,达到快速、准确、连续、自动监测的目的, 仪器的灵敏度可达到PPM(百万分之一)、PPB(十亿分之一)数量级,有的甚至超过PPT(万亿分之一)数量级。

在发达国家,仪器分析都有相应的分析标准和统一的分析检测方法,对监测成份都制备了相应的标准物质。辅助的化学试剂供应充裕。由于新的仪器设备层出不穷,新的分析测试方法不断涌现,因此,这些国家“绿色产品”监测产业发展很快,达到了日新月异的境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环境监测分析产业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形成了上千亿美元的市场。1990年为1300亿美元,1993年猛增至3000亿美元,1998年又增至4500亿美元。

二、上海“绿色产品”监测的现状

目前,上海大多数的大型科学仪器都是从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许多已达到国际八、九十年代水平。据近年统计,上海拥有23种大型科学仪器共1553台,价值2.96亿元,其中进口仪器1126台,占总数的72.5%,价值2.75亿元;国产仪器427 台,占27.5%,价值0.21亿元。在数量、质量和价值上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在这些大型仪器中,经常用于环境监测(包括“绿色产品”监测)的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红外分光光度计等6种仪器共有1022台,占总数的65.8%,价值1.3亿元,占仪器总价值的44%。上海拥有一支技术力量较强、专业门类齐全的分析测试队伍,分布在各个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仪器操作应用和分析测试人员3220名,其中高级职称556名,中级职称1446名。

1985年,国家科委在上海设立了中国上海测试中心,随后上海行业分析测试网点扩充到25个,其分析测试领域涉及到环境保护、高分子材料、农药、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医药卫生等各个行业,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分析测试行业网,加上技术人员的素质较好,从总体上具备“绿色产品”监测的各种技术和手段。

上海拥有近10家历史悠久的科学仪器生产厂,具备了研制和生产分析仪器的能力,近年来生产的分析仪器,在质量、性能和外观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在国内中小型仪器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份额。有的厂家已与国外厂商合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为了提高科学仪器的使用率,从1997年起,上海市科委建立了上海市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并设立上海市科学仪器协作共用专项资金,已将9大类100多台大型分析仪器的信息联接上海科技网,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虽然上海对“绿色产品”的监测具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条块分割,力量分散

上海对“绿色产品”的监测还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统一的、权威性的归口管理部门,尚未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有的单位盲目引进高档仪器,甚至将高档仪器当作低档来使用,造成浪费严重。不少部门在添置仪器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保护主义倾向。这样,必然导致盲目引进,仪器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据统计,1994年上海仪器平均使用率为45.6%,1995年为54.2%,这几年上海大型仪器的平均使用率徘徊在50%左右。

2、政策不落实,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

不少仪器分析人员认为分析测试工作是“为人家做嫁衣裳”,发表论文没有自己的份儿,与出国培训、考察无缘,感到社会地位低微,积极性不高。仪器维修人员的地位更低,评定职称难、晋级难等问题普遍存在。平时对分析人员培养较少,有些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未能及时掌握,影响测试分析水平的提高。

3、仪器大部分进口,国产化能力较差

由于国产分析仪器在质量、数量、性能和款式等方面,与进口仪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上售后服务较差,大部分测试分析人员还是推崇进口仪器。在上海投入使用的大型精密仪器中,进口占72.5%,国产只有27.5%。目前,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的研制还停留在制造样机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行批量生产。

4、维修困难,仪器老化现象严重

高、中档仪器靠自己力量维修困难很多,有的高档仪器几乎“终生”依靠外商维护。据统计,因缺乏维修经费和必要的零配件,上海约有5%的仪器得不到及时维修,甚至长期搁置。 许多大型精密仪器由于使用时间过长,老化现象日趋严重。据估计,目前有25—35%的仪器已接近或进入退役期,不少仪器还超期服役,带病工作。

5、测试分析标准不够规范,有些尚未与国外接轨

对于常规的测试分析,我国的分析标准和检测方法还比较成熟,与国外水平差异不大。而在仪器分析方面,除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等离子发射光谱外,其他仪器分析还没有相应的标准或统一的检测方法。由于许多分析仪器还不能国产化,其分析方法的普及和应用尚待时日。另外,我国对环境污染的监控还不够严格,标准比国外低,往往造成在外贸上吃亏。

三、几点建议

为逐步解决上述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监测,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强化环保意识和环保执法观念

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执法观念是发展“绿色产品”监测事业的基础。应在“绿色产品”生产的源头以至每个阶段都要注意环境质量,把环保概念渗透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并用相应的监测手段加以严格控制,使整个生产过程产生最少的废物和最少的污染,使产品质量达到“绿色产品”的要求。在产品出厂之前,必须按照“绿色产品”的规范和程序经过严格的检验。

2.加强“绿色产品”监测分析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建议在市科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好仪器使用和管理工作:(1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办法和地方法规。(2 )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对仪器进口实行统一审批,避免重复引进。(3 )拓展和管好上海市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提高仪器使用效率。(4 )统筹规划,逐步扩大和完善上海分析测试行业网点。建议在现有25个分析测试行业网点的基础上,通过招标方式,根据设备、技术的先进性,由市科委和市技术监督局共同认定和任命食品、纺织日用品、机电产品三个“绿色产品”监测分析机构(名称待定),其日常业务由市技术监督局归口管理,力戒分散和各自为政。这些监测分析机构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绿色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检验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分析测试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负有法律责任。对被认定的监测分析机构,要配备得力的技术人员,加大资金的投入,添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加强内部建设,逐步成为“绿色产品”监测分析的权威机构。

3.加快我国环境标准的建立,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有较大的差异,普遍较低,出口的食品、纺织品、日用品以及化工、机电产品往往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在出口时带来许多麻烦,往往引起退货。因此,必须尽早提高我国的环境标准,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出口产品分类排队,分期分批提高其环境标准,使之与ISO14000国际环境标准接轨,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为配合这项工作,必须做好有关分析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的生产和供应,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分析测试程序规范化,提高分析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现今世界,科学仪器更新发展很快,各种监测手段日新月异,为了适应国际潮流的变化,必须加强对分析人员的培训,拓宽他们在化学、物理、生物、电脑等领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分析测试水平。同时,也要努力培养维修人员,提高其业务素质,形成一支稳定的维修队伍。对上述工程技术人员,在评定职称、晋级等问题上要一视同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较高奖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五)制定扶植政策,加快仪器国产化的进程

建议市府制定有关常用中小型精密仪器国产化的计划及其扶植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使用国产仪器,防止盲目进口国外仪器。同时,鼓励仪器生产厂寻求与国外合资、合作,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产品差距,加快国产化的进程,批量生产中小型精密仪器,满足国内用户的需要,减少对国外仪器的依赖。

标签:;  ;  

绿色产品监测的现状与建议_仪器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