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槽中的资源产业配置及其对区域生存环境的影响_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槽中的资源产业配置及其对区域生存环境的影响_环境经济论文

论经济低谷地区资源产业配置及其对区域生存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低谷论文,其对论文,生存环境论文,区域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经济低谷地区如何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生存环境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1

经济低谷地区同发达地区一样产生了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

选取污染严重的淮河流域与西部的青海、新疆(可以代表东部和中西部典型地区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典型解剖,发现如下主要问题。

1.1 西部两个典型省区和代表性城市环境状况比较严峻

西部两个代表性省份青海和新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4和20.3个百分点,处理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8和18.7个百分点。两省区工业废气中燃料燃烧消烟除尘率也没有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废气净化处理率指标稍好,但工业粉尘回收率分别比全国低27.7和24.2个百分点。西部省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极低,全国平均为42.9%,青海、新疆分别为26.8%、40.6%。相反,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废”治理率各项指标几乎全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

表1 1995年东部、西部代表性省份工业“三废”治理率比较

工 业 废 水 工 业 废 气

排放达标率 处理率 燃料燃烧消烟 工业废气净化 工业粉尘回

(%)

(%) 除尘率(%)处理率(%)收率(%)

全国 55.4 76.889.770.8 81.9

江苏 65.4 73.594.582.0 80.6

浙江 71.5 76.093.459.1 81.5

青海 44.0 45.088.882.0 54.2

新疆 35.1 58.185.070.5 57.7

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

(%)

全国 42.9

江苏 77.8

浙江 59.4

青海 26.8

新疆 40.6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年鉴社,1996

国家环保局1995年公布了1994年度全国37个代表性城市环境整治状况综合评价结果,在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四个方面21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中,中西部城市明显处于后面的位置,从第30位昆明到第37位呼和浩特,全部是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城市(表2)。1995年,全国企事业单位废水排放总量是1991年的1.11倍,其中工业废水为0.94倍,新疆1995年废水排放总量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1991年的1.59倍、1.13倍。1995年全国废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量分别为1991年的1.22倍、1.27倍,而青海分别为1.33倍、1.43倍,新疆分别为1.63倍、1.36倍,高于全国水平。

“七五”期间全国污染治理投资占GNP的比重为0.69%(当年价, 下同),“八五”期间,全国污染治理投资占GNP的比重在0.8%左右,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3)。但是中西部地区、 如青海、新疆1995年企事业单位投入污染治理的费用仅占该地区GDP总量的0.28%、0.29%,明显偏低。

表2 1995年全国37个城市环境整治定量考核综合指标(21 项)评价结果

城市得分 名次 城市得分 名次 城市得分 名次

天津

84.37

1杭州

80.58

11

太原

76.04

21

北京

83.62

2武汉

79.52

12

济南

75.18

22

苏州

83.25

3南京

79.52

13

福州

74.53

23

海口

82.24西安

79.29

14

沈阳

73.824

大连

82.08

5郑州

79.21

15

合肥

72.91

25

石家庄 82.05

6桂林

78.83

16

南宁

71.12

26

广州

81.81

7长沙

78.34

17

长春

70.88

27

深圳

81.63

8青岛

78.23

18

南昌

70.71

28

成都

81.37

9厦门

78.16

19

宁波

70.17

29

上海

80.99 10 哈尔滨

77.01

20

昆明

67.37

30

城市 得分 名次

贵阳 68.78

31

银川 67.28

32

西宁 66.51

33

兰州 65.21

34

重庆 64.39

35

乌鲁木齐 60.59

36

呼和浩特 56.91

37

资料来源: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环境年鉴社,1996。

表3 中国环保经费占GDP的比重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

国家

1990年环保经费占GDP(%) 国家1990年环保经费占GDP(%)

日本 1.0

意大利0.2[(2)]

加拿大

0.9[(1)]

荷兰 0.9[(2)]

美国 0.6

西班牙0.6

法国 0.5英国 0.4

德国 0.8中国 0.79[(3)]

资料来源:国际比较年鉴(1996),中国环境年鉴社(1996)。

(1)指从城市固体垃圾中回收量;(2)指从城市垃圾中回收量;(3)为1994年数据。

1.2 淮河流域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周边广大地区

据估算, 淮河流域污染损失已经远远超出其创造的经济效益, 1988年徐州市因小造纸厂废水污染而发生的较大事故有5次, 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赔偿1.98万元。1995年8 月国务院颁发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小造纸厂上马,但许多地方顶风而上,如微山湖畔大屯镇和湖屯乡当年年底还是新建了7家小造纸厂。 淮河中上游地区还有一些重污染企业,在1996年关停并转之前加班生产,将大量污废水下泄,致使蚌埠市的自来水不能饮用。1994年淮河流域约50%的河段已失去使用价值,较大的污染事故高达160多起,7月的大面积污染曾形成长达70km长的污染带,致使洪泽湖地区百万人饮水发生困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1994年淮河流域主要河流和湖泊接纳的废污水总量近10亿t,接纳的有害物质总量85.2万t。其中,沂河分别为1.1亿t、4.6万t,沐河为0.8亿t和6.5万t,南四湖区为4.1亿t和44.5万t,洪泽湖区为1.7亿t和8.7万t。

2

资源和产业的不合理配置是区域生存环境恶化的症结之一

第一,资源和产业合理配置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它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标志之一。

9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如德国学者霍夫曼(Waltber Hoffmann)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律、英国学者克拉克(Colin Clark )首次提出三次产业划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2]以及钱纳里[1]等人提出了产业结构的AIS划分法并通过多国模型分析, 把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不同要求反映得更为清晰。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数局限于产业内部。进入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张坤民[3]、陆大道、刘伟等人和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资源合理配置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把资源—产业合理配置与生态环境连成一体作为协调运转的体系研究,受学科的局限性,这类研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规模角度研究环境容量,进而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最优化途径,如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环保项目中,对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曾作了大量研究。另一类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体系中选取产业结构作为主要社会经济要素研究其对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专门研究目前还很少,仅在一些城市或区域环境规划中有这方面的观点,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

第二,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来看,环境问题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不合理有关系。

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方面的原因,有经济落后的影响,也有地方保护主义的约制,但是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匹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低谷地区正在走着一条与发达地区相似的道路。这些地区以农业资源开发和重工业为主,导致环境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淮河流域的污染加剧就是明显的例证。据调查,淮河流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安徽省仅一个镇就有小皮革厂500家,宿县地区有的一个乡就有小造纸厂50多个。 对淮河流域造成重大污染、被要求限期整顿的1500多家企业中,相当部分是小造纸厂、小酿酒厂、小化工厂等国家明令限制发展的“十五小”工业。中日合作对山西阳泉市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1995年该市工业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为1∶6.63,而全国为1∶1.02,这种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这一地区环境对污染型产业结构的依存性,该市煤炭、冶金、化工、电力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无论是能耗、水耗还是“三废”排放量均占全市75%~90%。

3 资源、 产业结构优化配置是解决经济低谷地区生存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a.通过环境工程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低谷地区区域生存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政策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补偿”,并且把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1%作为基本目标,部分城市在环境保护规划中还提出将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 %~2%。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相对比较雄厚,有能力进行环境治理,如全国首富无锡市目前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仅略高于1%,很多地区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还不到1%的要求,如长江中下游18地市目前环保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还不到0.7%。对于经济低谷地区来说,一方面其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又相当紧张,如中西部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普遍仅为40%—50%。因此这些地区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靠增加环保投资来改善区域生存环境显然不太现实。

b.资源和产业合理配置是促进经济低谷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苏北地区工业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又不能因为要防治污染就放弃发展,正确的途径应该是通过资源和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达到真正解决环境问题的目的。从江西赣南地区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立足区内资源丰富的实际, 发展以绿色资源为原料的“绿色产品”工业。这类工业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是无污染或污染较轻的,较好地避免了工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抓好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特别是有助于从根本上防治乡镇工业的污染。而且,发展绿色资源加工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克服单纯卖资源、浪费资源的现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2)选择上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既提高全区工业的科技含量,又有效地控制工业污染。通过上述两大途径,使区域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目前我国实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属于非工程性措施和手段,对“九五”环保目标以及2010年现代化环保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1998-10-09

标签:;  ;  ;  ;  ;  ;  ;  ;  ;  ;  ;  

经济槽中的资源产业配置及其对区域生存环境的影响_环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