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四大“新人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人类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半机械人”
牛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安德斯·桑德柏格及其同事正计划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来绕过死亡,最终实现人类永生。
首先,他计划将整个大脑中的“内存”——包括所有记忆和情感,都统统“下载”到一台电脑中。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他开始对大脑进行超薄扫描。他先把大脑包埋在塑料中,然后用内置激光的相机和钻石刀片在切片的同时来获取大脑组织图像。
在芝加哥正在举办的第9届世界超人协会的年会上,桑德柏格公布了他的超人计划——利用如人工智能、基因改良和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来绕过死亡,大大加速人类进化,并最终让人类与机器结合,使人们实现永生。桑德柏格表示,此设想虽然现在还不可能做到,但几十年后的技术将确实可以将其实现。
“冷冻人”
在未来,如果有人宣称自己已经200多岁了,请不要惊奇,因为他有可能在“冰柜”里睡了100多年。
科学家们经常谈论人体冷冻术,设想将人体冰冻起来,再让他于未来某个时候苏醒。
目前,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已有800名会员了,其中74名患者已被低温贮藏在这家医用工业冷冻大楼内。这些愿意死后被冷冻在液态氮中的阿尔科基金会成员自愿为此项服务大掏腰包:整个身体的延缓保存程序需花费15万美元(约合95万人民币),而神经性延缓保存(只保存大脑)则需花费8万美元(约合50万人民币)。
在自然死亡前被冰冻起来会怎样呢?冰晶体不会损坏细胞,它们只是将其一分为二。你现在不可能让冰箱里的鱼再活过来,但它也不会变成其他的东西,因为它只是被简单地冻了起来。当然,让细胞不死,科学家们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而要让人苏醒就有更多事情要做了。
“电子人”
科学家一直都致力于在人脑中植入芯片。1874年,科学家就曾想把一副电极植入一名大脑被瘤体侵蚀的妇人头里,不幸的是,最后实验失败了。但后来这种方法被证明可行,通过在大脑皮层植入电极的方式,科学家使一名盲人重享光明。
2002年,医生为英国雷丁大学教授沃维克进行了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外科手术——在其左手腕植入了一块芯片。芯片上100个像头发那样细的电极与他的中枢神经连接起来,同时这些连接线与一个发射/接收装置相接。该装置能够把神经信息用无线电信号从沃维克教授身上发送到计算机上。沃维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
2005年,美国应用数据公司研制了一种比硬币还小的芯片。它能植入人体,监控携带者的身体状况,并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准确定位携带者的位置。当患者心脏病突发时,芯片会触发一个微小的全球定位收发器,将患者所处的位置及身体状况信息发送到地面接收站。
“基因人”
人们对“基因人”寄予无限希望,又怕对其失去控制而导致世界混乱。1997年上映的电影《千钧一发》,就描述了未来世界中,人可以决定遗传基因,所有怀孕、出生,都在严格的基因控制之中。
现代科学证实,大约有45种不同的遗传性异常可在胚胎被植入子宫前被检查出来,只要对其进行针对性淘汰,就可达到“设计”最健康婴儿的目的。2001年,美国芝加哥生育遗传研究所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帮助纽约的一对夫妇怀孕,并生育了一个没有“利弗劳梅尼综合征”的健康男婴。芝加哥大学遗传学顾问怀特说,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为那些受伤害危险较大的胎儿提供基因检查,而不是创造完美无缺或超常的孩子。
利弗劳梅尼综合征:一种家族性遗传病,它对多种癌症,包括乳腺癌和白血病有遗传倾向。利弗劳梅尼综合征基因携带者通常会把这种基因遗传给孩子。孩子活到45岁时,将有50%的可能患上与利弗劳梅尼综合征有关的癌症;60岁时,这种可能性变为90%。
最小的“耳朵”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细菌在宿主之间游走会发出什么噪音?由于世界上最小的“耳朵”——“纳米耳”的发明,你或许很快就能知道答案。
“纳米耳”能够探测到人类听觉阈值的一百万分之一。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将开启“声学显微术”的一个全新领域。
“纳米耳”的创意来自于1986年被称为“光镊子”的一项发明。
“光镊子”能够用来测量作用于微观粒子上的极小的力。一旦你用激光束控制住了粒子,你便只需要用一台显微镜观察该粒子是否在自动地运动。这也正是“纳米耳”工作的方式。声波随着介质粒子的前后移动来传播,为了探测声音,你需要对这种前后运动进行测量。
德国幕尼黑大学的光物理学家费尔德曼和他的同事将一个直径60纳米的金微粒浸入水中,并用“光镊子”夹住了它,然后他们用“纳米耳”记录并分析了该粒子响应声振动所产生的运动。这种声振动是由在附近水中的其他金纳米粒子的激光感应加热所导致的。
研究人员提出,使“纳米耳”的三维阵列同时工作,能够用来监听细胞或微生物,例如细菌和病毒。随着它们的运动和呼吸,能够监听到它们释放出的非常微弱的声振动。费尔德曼说:“这显然存在着医学上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用其研究适当的人群,但首先,我们必须搞清它是如何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