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评估: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系统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和谐论文,理论论文,国家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Freeman提出[1],后被Lundvall[2] 和Nelson[3] 等人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NIS定义为“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发行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4],该定义反映了国际上较通用定义的主旨思想;国内则将其定义为“由政府和社会部门组成的、以推动技术创新为目的的机构和制度网络”[5],一般认为其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等四个有机部分组成[6],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是重要的创新源,教育和培训是知识创造、生产、应用以及传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提供人才和提高人的素质,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尤其是科研部门与中小企业间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7]。NIS的核心内容是如何促进各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效率[8]。
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提出以后,世界各国在实践及研究领域均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9]。在研究领域,如何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构建以及如何对一套已有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成为专家、学者们探讨NIS问题时所围绕的两条主线。本文针对国内NIS构建及评估方面现有研究的不足及该问题的复杂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及运行实践,引入应对多变环境下复杂管理问题的和谐管理理论[10-13],作为构建及评估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支撑。基于该理论,本文运用较为微观的视角对NIS构建的内在机制进行细致研究,并就NIS评估的系统的参考框架进行深入探讨。
二、国内现有NIS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我国的NIS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6,9],在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14] 和建设创新型国家[15] 的政策指引下,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评估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并诞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5,3,16,17]。然而,国内关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评估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尚存在不足。
回顾国内现有关于NIS构建及评估方面的研究后发现,国内现有相关研究多以政策需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侧重点,这直接导致了现有研究在整体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支撑,因此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系统性较差。具体而言,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方面,现有研究多倾向于NIS外在运行状态的刻画及宏观的政策设计与政策建议,缺少对NIS构建的内在机制及微观机理的研究与探讨[9];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评估方面,尽管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定性探讨或尝试构建相应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8,17,18],但由于缺少坚实、完整的理论基础,因此该方面现有研究的系统性较差,亟需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参考框架。
鉴于国内现有NIS构建及评估研究存在上述缺乏系统性、理论基础薄弱的现实特点,很显然,为上述两方面研究寻求恰当、有力的支撑及指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两个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对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评估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NIS的构建与评估无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管理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要素及关系,而和谐管理理论正是面向复杂性、为有效应对及处理复杂性而诞生的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11,12],其专长也正是多变环境下复杂管理问题的求解[13,19],因此本文将该理论引入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及评估研究之中。在揭示该理论对NIS构建及评估研究的系统性启示的基础上,基于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分析框架,本文探讨了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机理及微观机制,并建立了一个评估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的参考框架。
三、和谐管理理论及其对NIS构建及评估研究的系统性启示
和谐管理理论由席酉民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10],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已逐步发展成为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11-13]。该理论根植于系统理论及系统科学但并不囿于此,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寻求其对管理现实的指导作用,以多变环境下复杂管理问题的求解为其使命[12,13]。
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中有四个关键概念,即和谐主题、谐则、和则及和谐耦合。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为实现组织的愿景及战略意图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或亟需完成的核心任务;谐则是指基于概率意义上的确定性考虑而运用设计、优化的思路,通过对组织成员的具体行为路径进行周密的预先设计和严格的过程控制来推动组织发展(和谐主题的实现)从而创造组织价值(组织使命、愿景、战略意图等的实现)的原则与机制;和则是指从管理世界永恒的不确定性现实出发,通过构筑必要的组织环境、创造必要的组织氛围来促进组织要素的良性互动及要素间关系的良性演化从而推动组织发展、创造组织价值的原则与机制;和谐耦合指围绕特定和谐主题的和则与谐则的有机互动、转化及整合[12,13]。
和谐管理理论的思想体系和分析框架中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主张。首先,组织若想实现其良性发展,必须拥有与其外部环境、内部状态及领导者特性相一致的愿景及战略意图以提供组织发展的大致方向。其次,为了具体化并实现组织较为抽象的愿景及战略意图,在组织发展的每个特定时期及特定情境下,组织均需根据其特定的愿景及战略意图及其外部环境、内部状态及领导者特性对该时期及该情境下的和谐主题进行辨识与调整。最后,在特定和谐主题的实现过程中,对那些事先可预见的组织要素以及因果链明确的组织关系可运用谐则机制进行处理,对那些事先无法预见的组织要素及因果链模糊的组织关系则应运用和则机制加以应对,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应时刻关注并实现两种机制围绕特定和谐主题的有机耦合[19]。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框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到,在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三个一致性关系。这三个一致性关系及对其进行的具体阐释如表1所示。
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和谐管理理论对NIS构建及评估研究的系统性启示。一方面,鉴于NIS构建这一管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及和谐管理理论对多变环境下复杂管理问题求解的强大的指导作用,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框架无疑可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与理论支撑,从而可基于该理论对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机理及微观机制进行探索与挖掘;另一方面,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及运行实践,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三个一致性关系则显然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评估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参考框架。
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机理及微观机制
和谐管理理论对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启示包含了与其理论框架相一致的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构成了对NIS构建的内在机理及微观机制的完整阐释。图2对上述三个要点进行了系统的整合与说明。
图2所示的三个要点各有侧重,彼此关联,共同揭示了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微观层面上的机理与机制。在此对上述机理与机制进行具体阐释。首先,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开始,一个国家应有一个正确的创新战略导向,即将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国家意志[20,21](如我国已提出和明确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愿景和战略意图[14,15] 以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所明确发布的国家创新战略愿景[18])。其次,为实现较为抽象的创新战略导向,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时期及各种情境下,需明确一系列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阶段发展主题(如巩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22],确立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7],发挥中介机构的成果转化桥梁效用[20] 等)。阶段主题应与一国特定的创新战略导向及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现实及政府特性相一致,即阶段发展主题应基于上述各要素而确定并应根据这些要素的变化做动态调整。最后,在特定阶段主题的实现过程中,对那些确定性程度较高、可察可控的组织要素及组织关系可运用谐则机制进行处理(如设立必要的机构、流程[22],明确国家创新体系各执行机构的分工及其权责[23],改革经济、科技及教育体制[7],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发展及财政金融等政策[5],调整相关机制[20],完善相关制度[24],设置具体明确的NIS评价指标[18] 等),而对那些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不可察不可控的组织要素及组织关系则应运用和则机制进行应对(如塑造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及合作意识等创新文化[25],培养各主体尤其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20],创造多元统一、百家争鸣、依靠多样性实现原创性的创新环境[26],营造开放、透明、竞争、公平的创新氛围[6],搭建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平台[7],发展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8] 等)。在上述NIS构建的逻辑进程中,谐则体现为一种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和则体现为一种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表2对这两种机制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释。
然而,谐则机制及和则机制选择的恰当性(与特定阶段主题的匹配性)对于特定阶段主题的实现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阶段主题及国家整体创新战略导向的实现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种机制的有机耦合。这种有机耦合的含义与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设立必要的机构、流程,明确国家创新体系各执行机构的分工及其权责,改革经济、科技及教育体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发展及财政金融等政策,调整相关机制,完善相关制度,设置具体明确的NIS评价指标等塑造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及合作意识等创新文化,培养各主体尤其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创造多元统一、百家争鸣、依靠多样性实现原创性的创新环境,营造开放、透明、竞争、公平的创新氛围,搭建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平台,发展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等。
有些国家拥有正确的创新战略导向,也制定了一系列合适的阶段主题并选择了与这些阶段主题相匹配的谐则及和则机制,但其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仍陷于高成本及低效率之中。究其原因,正是在NIS构建的实践中对谐则机制及和则机制二者的耦合不够,这种和谐耦合的欠缺既可能体现在程度上,亦可能体现在方式上。谐则机制及和则机制只有不断地围绕特定的阶段主题进行有机的互动、转化,并最终整合成一股合力作用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进程,才能保障国家整体创新及国家创新效能的达成。
上述三个要点在和谐管理理论中被称为“和谐机制”。由前文的论述及NIS构建的实践可知,事实上“和谐机制”正是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在于围绕特定阶段主题的谐则机制及和则机制的选取以及二者围绕该主题的有机耦合,其中谐则机制强调国家的理性设计及规划,集中体现为体制及机制作用的发挥;和则机制则重视社会环境、社会氛围的渗透作用及诱导力量,集中体现为社会整体创新文化对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诱导作用。和谐机制在微观层面上较为系统地反映和揭示了主导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深层次的、本质性的机理和机制,从而为NIS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支撑。
五、评估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系统的参考框架
如前所述,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三个一致性关系为国家创新体系的评估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参考框架及判定标准。表4对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NIS评估框架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六、结论
本文针对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与评估方面现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基于NIS构建及评估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相应的NIS实践,引入了致力于多变环境下复杂管理问题求解的和谐管理理论,将其作为NIS构建及评估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支撑。文章运用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框架系统地探讨了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内在机理及微观机制,并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三个一致性关系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评估的系统的参考框架及判定模型。本研究不只在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评估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而是将研究视角和研究重点紧紧锁定在NIS构建及评估的理论基础、内在机理、微观机制及系统框架之上,这种独特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式无疑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现有的NIS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