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纸溯源论文_邵璐婷

“笺”纸溯源论文_邵璐婷

邵璐婷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本文以“笺”的产生为始端,梳理了“笺”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中,经过文化、民俗的浸染与洗练,“笺”已不单再是吟诵唱和、寄赠赏评的文房清玩,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气质和思想底蕴,并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笺;笺纸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度中央专项资金助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xm2015092。

“笺”,起源于南北朝,经唐“薛涛笺”扬名,专指小幅而华贵的纸张,采用传统雕版印刷在纸上印以精美图案,参与者多集中于文人阶层,是诗文答唱或书札往来的必备之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汉

两汉是中国造纸业的初兴阶段。西汉造纸已经使用砑光技术对造好的纸加工处理,使得纸张光滑。蔡伦对此作了进一步改进,《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了这一事件:“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制作出轻便简易的纸,故史称“蔡侯纸”。

东汉时期,东莱一带已经成为生产良纸产地,“五花色笺”即产生于此,这是一种小幅精制华贵纸张,纸上着暗花纹,说明在纸张加工工艺已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标志着“笺”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乱时期,但科学技术并没因此停滞,表面涂布术和施胶技术,使得纸张的平滑度与吸水性显著提高,而且能够防止透墨。

与此同时,南北朝的染色技术也有所发展,除能增加美感外,还可提高纸张的抗虫蛀能力,这就为“笺”的出现提供良好的保障。出现于此时的“黄麻纸”,在《初学记》卷二十一、《太平御览》卷六百零五引应德詹《恒玄伪事》载道:“玄令平准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极精,令速作之”,这应该算作“笺”的最早雏形。

三、隋唐五代

政治、经济、文化的昌盛,商业、农业、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都为“笺”的兴盛提供了便利。

纵观此一时期,纸坊林立,各种名贵加工纸相继问世,同时为满足书写、绘画、雕印等不同场合需求,造纸工匠采用染色、涂粉、洒金等多种加工措施,增强了纸的审美气息和视觉感受,成为后世称赞的“笺”。中唐以后,产生于蜀郡益州(即如今的四川成都)城浣花溪畔的“薛涛笺”,成为蜀笺中的代表之作。据《南部新书》记载:“薛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乃狭小之。蜀才子后减诸笺如是,号薛涛笺”。元人费著《蜀笺谱》曾介绍道:“(薛)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彩笺,裁书供吟,献酬贤志,时谓之薛涛笺”。

四、宋元

造纸业在宋元时期已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手工业生产行业,并且出现了造纸专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宋代加工纸中最有名的要数“金粟笺”,由唐代的硬黄纸演变发展而成,以桑麻为原材料,内外皆涂以蜡,纸质坚韧,屠隆《笺谱》云:“徽州歙县地名龙须者,纸出其间,莹白可爱”,并印有朱红色小印。而在明以后,金粟山藏经散落坊间,日趋减少。始于唐代的“砑花笺”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技术还是品质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陶毂在《清异录》中记载道:“姚颊子侄善造五色笺,光紧精华,砑纸板上乃沉香(木)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狮风、虫鱼、寿星、八仙、钟鼎文,幅幅不同,文绣奇细,号砑光小本”,足见砑光笺在当时其制作工艺已趋成熟。

元代的“明仁殿纸”是一种宫廷专用的描金如意粉蜡笺,因纸上印有泥金隶书“明仁殿”而得名。而在民间,生产于绍兴的彩笺则十分出名,文震亨的《长物志》有云:“元有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皆出绍兴”。

五、明清

这是中国传统造纸技术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明中叶和清前期造纸鼎盛,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传统造纸业从清后期逐步走向衰落程度。

明清时期仿古之风盛行,人们对于历史上出现过的名纸佳笺十分推崇羡艳,故而明清纸苑中一派繁荣绚烂景象,几乎历史上出现过的笺都可在这一时期寻到踪迹,各种仿制或创新的加工纸纷至沓来,此种雅逸之举形成了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明代蜀王府曾在四川成都仿制“薛涛笺”,同时代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赞曰:“其美在色”。到了清代仿制而成的“薛涛笺”,是一种长方形粉红小笺,印有“薛涛笺”小印,作为信纸使用。“乾隆年间仿南唐时的‘澄心堂纸’,纸面上绘有泥金山水、花鸟,并有长方形隶书朱印‘乾隆年仿澄心堂纸’,一般为清宫内府用纸。同为宫中御用精品的还有仿制元代的‘明仁殿纸’,是一种泥金如意云黄粉蜡笺,纸两面均以黄粉加蜡,纸上以泥金画如意云,纸背面则洒以金片。

除了仿制古笺之外,明清两代也研制出了新的笺纸。如产生于明宣德年间的“宣德贡笺”和“羊脑笺”,康熙年间的“梅花玉版笺”,此笺以牛皮为原料,纸表面施粉加蜡并砑光,再以泥金或泥银精绘龟裂状冰纹并以冰梅缀饰,纸的右下角有方形朱色隶书印“梅花玉版笺”,至乾隆年间达到复版制作与赏玩的登峰水准。清代还生产一种名贵的“洒金银五色蜡笺”,即通过在各色粉蜡笺上涂洒金银粉片,使得纸张富丽堂皇、华贵大气。还有延续前代的“砑光纸”,其表面隐着图纹,若迎光观纸,则会发现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飞禽走兽,都宛似活了一般,游走于纸面纸上。明清两代可以说是对之前历代笺纸有了一个集大成的总括。

六、民国

笺纸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在民国。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当时的书画大家都参与了笺纸的绘制,为其制作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笺谱传承出现了衰落趋势。1934年,鲁迅与郑振铎先生开始有意识的对其进行补救,历时多年,终于编辑并出版了《北平笺谱》,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这一传统的艺术资料,使得如今我们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有了可查询借鉴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大伟,曹江红.造纸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

[2]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M].长春:商务印书馆,2010,8.

[3]钱易,黄休复撰,尚成,李梦生校点.南部新书 茅亭客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

【作者简介】邵璐婷,(1991-),女,甘肃平凉人,西北民族大学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审美文化研究。

论文作者:邵璐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笺”纸溯源论文_邵璐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