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朝鲜族婚姻程序习俗及其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解放前论文,习俗论文,婚姻论文,程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朝鲜族婚姻可分为旧式婚姻与现代婚姻。旧式婚姻,是祖先世代相传的婚娶方法。朝鲜族婚姻程序习俗,随时代而变迁,依地区环境与经济地位及外来势力等各不相同诸因素,显示出静态中的动态,动态中的相对稳态。
从古到今,朝鲜族极其重视婚姻程序,繁文缛节,十分复杂。
在朝鲜族中,素有“南婚北丧”之谈,意为南道(南方)的朝鲜人注重婚姻仪礼,北道(北方)的朝鲜人注重丧葬。朝鲜族的“南道人”婚俗同“北道人”相比,形式繁杂隆重。同时“南道人”,其婚俗又因经济地位和地区不同而相异,同样是“北道人”其婚俗由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来势力的影响而呈异态。
婚姻,是社会现象,又是法律现象,故被社会学家及法律学家所重视。
所谓婚姻乃经过某种仪式之男女结合,为社会所许可者,此种制度具有必须经过社会之许可的特征。
法律学家陈顾远在《中国婚姻史》中认为。所谓“婚姻乃具备法定要件之一男一女,以终生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之结合关系”。
通过一定的仪式,男女结合成为夫妻,而得到社会的公认和法律的保护,称为婚姻。
婚姻作为一种行为,应当具备一定的外部表现形式,使社会得以承认,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只是各国立法不同,有的以举行公开仪式为表现形式;有的以申报登记为表现形式;有的既要求申报登记又要求举行公开仪式。形式多样各不相同。我们祖先在古代极强调婚姻仪式,认为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生仪礼中最繁缛的仪式,历代均重视形式婚姻。除去仪式则非婚姻。
朝鲜族婚姻可分为旧式婚姻与现代式婚姻。旧式婚姻,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相传的婚姻方法——嫁娶方法。嫁娶之事,随时代而变迁,依地区环境与经济地位及外来势力等诸因素而各不相同。于是婚姻方法亦难限于一种。朝鲜族原来并不是我国境内的土著民族,而是从我国邻邦——朝鲜各“道”人(道对等中国的省)迁移定居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朝鲜民族在其婚俗形式演变过程中,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曾不断融合许多民族和种族的成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直接侵透在朝鲜族的婚姻生活中,使传统的朝鲜族婚姻风俗也相继起了变化。
一、朝鲜族旧式婚姻程序
周文王《仪礼·士昏礼》记载,婚礼有六礼,其内容为: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谓之纳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生年、月、日、时,以占卜吉凶谓之问名;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告女家,决定缔结婚姻谓之纳吉;男家给女家送聘礼谓之纳徵;女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男家,求其同意谓之请期;新郎至女家迎娶谓之亲迎。
在《四礼便览》记载:“婚礼有四礼,议婚、纳采、纳币、亲迎。”
朝鲜族婚姻受到汉民族婚姻的影响,但又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当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男家先看闺女,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这叫纳采。若女家同意便通知男家,男家写新郎生辰年、月、日、时的四柱单子送往女家。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复至女家决定婚约,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经议婚到婚订,进入小聘阶段。女家父母向男家要彩礼,一般是衣服、首饰、佩物、钱、酒、猪肉等。彩礼备齐后,男家父母和媒人就可以带彩礼到女家送交,双方父母相互见面寒喧。即称为订婚,亦叫小结婚。通过纳徵收了聘财,交换了婚书,就算婚姻已经成立。婚约的成立要有两个要件,一是聘财,二是婚书。在两个要件中聘财是主要的。婚书也是成立婚约的必要形式。女家根据情况择定结婚日期的涓吉(择日)单子送给男家。
把简纸叠成5或7节,中间写新郎生辰年、月、日、时的四柱单子装在信封里。贴了写谨封字样的纸带,把高粱杆或胡枝子条劈开一半,中间夹四柱单子,把高梁杆或胡枝子条两端用青红线从上到下绕几卷后末端打同心结。四柱单子包要一角挂青红线的四柱夹包袱皮里,包的时候青色露在外面。
收“四柱单子”的时候,大厅铺拜席,把四柱单子放在盖红色包袱皮的小桌子上,以看新郎生辰年、月、日、时,占卜吉兆,四柱单子将一直保存在新娘的衣笼里。
送涓吉(择日)单子也和四柱单子一样送去。
两家择定结婚日期。结婚也必须遵行结婚仪式,这叫亲迎。结婚仪式更为复杂。
为迎娶新婚,新郎离家之前,祭拜祖庙,门前摆祭桌,倒杯洒跪拜两次后离开家。和新郎一起去的有上宾、后行、押礼人、抬轿人、仆人。
上宾有新郎之祖父、伯父、叔父、兄等。
后行有亲戚中有福的人。
押礼人,头胎生儿子运气好的人。
新郎戴纱帽、冠带、穿官服、带胸佩、腰系“犀带”(镶嵌犀牛角的革带)、脚穿白布补袜、木靴。骑白马或坐花轿。怕不走远,用扇子遮嘴一路不开口。
新郎一行临近新娘家时,新娘家派入迎候,停留在临时居处,随便垫饥后新郎换上官服,等候大礼。押礼人驮着(或抬)礼状函去。函里有婚书和礼品,即青、红色则羔利(襦)或裙子。衣物不成双。把青色衣服包在红纸上,红色衣服包在青纸上,写个“谨封”字的纸带贴在礼状函包袱皮的打结上。新娘家收礼状函时,院内铺开晒席,围屏内,铺席,或在屋脊上放桌,遮住眼用手摸一摸被抓的彩缎来占卜新娘的将来。
奠雁礼在奠雁厅举行。当娶亲队刚到女方家时,雁夫把木雁放在桌子上,木雁鼻子上夹着青红线,挂上大枣,把木雁包在红色向外的青红夹包袱皮里,打结上贴了谨封的纸条。新郎在隆重的气氛中将献放在桌子上的一只木雕的大雁,用扇子推拉三次后要由岳母接收,把木雁拿到里屋,放在米缸里或炕头上,盖上蒸笼。“奠雁”中之所以用雁,主要取义于雁为修鸟,总奔向朝阳暖和的地方,表示两相结好很吉祥。再则为雁对爱情很忠贞,失偶后不另配,表示男女双方坚贞守节矢志不改,地久天长。
新娘头梳后髻戴簇头里,身穿五色长袖圆衫,袖口接了用白色甲纱做的汗衫,手藏在袖口里。新娘进入礼厅时,脸上遮着遮面巾,在伴娘的扶持下,新娘站在礼桌西侧,新郎站在东侧,礼桌上放着一碗装得满满的削了膜的栗子、松子和枣、柿饼、两只活鸡(一公一母,包在青、红包袱皮)、两盆万年青。在主婚者的指引下,新娘先向新郎跪拜两次,新郎还拜一次。交拜礼结束后,在伴娘的指点下,新娘用拉青红线的小托盘洒杯给新郎敬酒,新郎也拉青红线的小托盘洒杯给新娘洒。这叫合卺礼。合卺礼桔束后,新郎接受女方家准备的婚席。席上摆满糕饼、糖果和鸡、鱼、肉、蛋等。邻里青年相陪。伴郎准备新郎要回去的婚席食品。结婚之日在新娘家过夜。新房炕头上点双蜡烛,围屏风,新郎先摘笠,脱都鲁玛基(外衣),然后站在新娘后面,从新娘胳臂下边给新娘摘掉簇头里,掊掉圆衫。结婚翌日,新郎与新娘亲戚随身份互通姓名,相互跪拜。新娘亲戚邀请新郎,热情款待。如新娘家生活富裕,新郎便逗留三、五天或半个月,甚至一至几年。如新娘家生活困难,新郎当日即回。新郎回家后,再择吉日娶新娘,新娘接收新郎家准备的大席,翌日,新娘的新郎亲戚依身份互通姓名,互相跪拜,新娘给大家分自己准备的礼品。新郎亲戚也邀请招待新娘,新娘接受的婚席饮食也全部送给新娘家。上宾们回家之前,请亲家的父母,把孙女或侄女托给亲家父母,嘱咐说:“虽然你在我家长大成人,以人伦之礼出嫁了,这家就是你的家。往后供养好公婆,夫妻和睦,家内亲切和蔼,不愧于两家祖茔。”新娘发誓,听从吩咐。
二、朝鲜族婚姻程序的演变及其原因
朝鲜族旧式婚姻程序,可以归纳为订婚和结婚。通过社会调查可知,朝鲜族婚姻程序上有程序不同的变化,而且在首饰、服饰、携带的礼品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差异,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于四条:
1.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朝鲜族婚姻程序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程序有了很大变化。旧式朝鲜族婚姻的一切决定权都归结于父母手中,特别是父亲包办决定子女的婚姻问题。这些现象持续到解放前。
婚姻程序中最明显的是服饰方面的变化。男子长大成人举行冠礼,冠礼举行在结婚前,然而朝鲜李王朝高宗王32年即1895年11月颁布了短发令后剪了束发髻,用不着举行冠礼。新郎婚礼服为纱帽冠带、圆领官服、腰系犀带、带胸佩、脚穿木靴等。据调查,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婚礼服饰起了很大变化。新郎戴毡帽、身穿洋服、脚穿皮鞋。这是富裕家庭的情况,生活困难的家、租用或借用婚礼服。民族特色最浓的为新娘服饰。新娘婚礼服为头戴簇头里花冠、后发髻、插龙簪,结红贡缎带,身穿圆衫或活衣、长衣,穿裙摆上印花纹的红色缠裙。以上是30年代以前的服饰。30年代后开始,结婚那天穿“则羔利”(襦)和裙子,关戴结婚用的白头纱。也有部分地区和少数人在结婚时仍然戴簇头里与花冠,身穿圆衫或活衣,长衣等。
1944年,在汪清县结婚的×××老人的故乡,是朝鲜咸镜南道,现住延吉市光明街。男23岁,女20岁时,半自由结婚。男子是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生,女子中学毕业后参加了民主大同盟第一次妇女组织。姑娘父亲占卜男女生辰年、月、日、时,男属狗,女属牛,狗与牛之间亲密和睦,为此父亲同意订婚。订婚后照了相,留个纪念,当时汪清县有3~4家烫发店。姑娘把前头头发烫了,后头头发中掺入发绺卷起来,戴了额头上贴花的头纱,穿裙子、则羔利(襦),戴白手套,穿皮鞋。
新郎剪分头,戴帽子,穿毛料中山服和呢子大衣,戴白手套,脚穿皮鞋,坐公共汽车来到新娘家。礼状函里装进了大米、棉花,婚书上插了5~7根穿青红线的针,50元钱,裙子和则羔利5件,还有皮鞋等。新娘自带3~4件衣服、被褥、枕头、用钩织的被搭子等。正月初二结婚。在院内临时搭起来的大凉棚里受大席。娶亲队当天往返。
1953年,在八道乡三道公社自由结婚的×××老人的故乡是朝鲜江原道。男27岁、女25结婚。男子是参加解放战争的转业军人,女子是解放前念过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当时单位给三对新婚夫妇在食堂举行集体结婚。一起接受大席。照了相留念。结婚那天新郎带来的结婚白头纱,乘围帐马车来。新娘穿上绸裙子和则羔利(襦),戴白手套,戴白头纱,烫了姑娘式长发,脚穿白布袜和勾鼻胶鞋,男子身穿洋服,戴白手套,脚穿皮鞋,择日没有问卜,也没有选择吉日,新娘乘马车回去的时候路上看见穿丧服祭祀的人,才知道结婚那天就是寒食。后来因生活困难孩子有病,就时常联想起结婚那天不吉利的情景。
2.地区环境对朝鲜族婚姻程序的影响
解放前,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朝鲜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在各自经济制度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婚姻制度和风俗。
如比较同年在不同地区结婚而现居住在延吉市新兴街的×××老人和光明街×××老人的婚姻情况,就知道婚姻程序上的差异。
1937年,19岁的×××老人,在汉城举行过婚礼,当年17岁的××老人,在汪清县百草沟举行过婚礼。
×××老人的故乡,是朝鲜南部庆尚北道安平。
×××老人的故乡,是朝鲜咸镜北道钟城郡。
×××老人家庭,是李朝判书两班家族后裔,姐姐做媒,与汽车司机订婚。
×××老人家庭,是贫农。姐夫做媒,与钟表修理工订婚。
×××老人回顾当时婚姻情况说:丈夫是汽车司机,毕业了小学,女人在汉城高等学校念过书。姐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劝告妹妹,钱太多了男人容易变心,所以找一个生活一般的人。未来的婆婆,身穿麻裙,脚穿草鞋;看望将来的儿媳,姑娘穿洋缎则羔利和裙子初次见面。送来四柱单子时,把四柱单子装在信封里,夹在劈开一半的竹杆当间,装进钉红穗的囊里边。收到即写在家谱和家乘上。新郎戴纱帽冠带,脚穿木履。新娘穿活衣(大红缎上绣了意味着长寿吉福纹样和字,袖口接了汗衫)用3~4假发编髢髻,戴花冠,结红辫带,身穿黄色回装则羔利和礼状函时的红裙子。为藏手,袖口接了白紬汗衫。胳膊上缠住一块相当于新娘身长的白明紬遮面巾。院内搭遮日帐蓬,铺开晒席,垫绸缎被,设大礼厅。雁夫用红包袱皮包上的木雁放到大礼厅,举行奠雁礼。
新郎和新娘,站在面对面相互跪拜,新娘洒杯上拉红线,新郎洒杯上拉青线,交换酒杯,互相敬酒。新房点了石油灯或煤油灯,熄灯时,不许用嘴只熄灯,怕把福吹灭,只许用扇子或被角吹熄灯。新娘坐花轿,新郎坐在四人轿中,把汉城市内转了一圈。
×××老人,在1937年冬月(阴历十一月)初四日,汪清县百草沟举行过婚礼,新娘身穿玉色绸缎则羔利和裙子,脚穿皮鞋,用3~4个假发编髢髻,戴白头纱,上边插上花和珠子,头纱与裙子一样长,戴白手套。照相时抱花束。
新郎剪分头,戴毡帽,里边穿衬衫,打领带,身穿西服,外穿呢子大衣,脚穿皮鞋,结婚那天乘用车拉的花轿,礼状函里装进结婚证书、大米和棉花。结婚证书装在皮封里,绕青红线,插上穿青红线5~7根针。接受大席时把大米垫着坐,结婚第三天有大米垫里的米给新郎做饭吃。
结婚时新娘准备一对衣笼、被褥,因生活困难买不到镜子和木梳,拿点大米换了镜子和木梳。
迎新郎时,门前铺上晒席,垫褥子,新郎跪拜三次,用扇子把木雁推拉三次(不许倒),呈递给礼状函,新郎进屋坐在屏风前,接受女家准备的婚席。离开时新娘向父母亲戚长辈一一叩别。乘花轿去新郎家参加新娘婚礼。乘花轿时,里边备个瓢,因路远晕轿或小便时用。
在伴娘的陪同下,到新郎家接受男方准备的大席。度上摆满糕饼、糖果、鸡、鱼、肉、蛋等。席宴结束前,给新娘上饭上汤,在大米饭碗底放三个去皮的鸡蛋,新娘一般不全吃,留一二个给新郎吃,以示体贴。
翌日,举行舅姑礼(亦叫慰问结婚),新娘拜公公、婆婆及长辈,一一倒杯酒,跪拜谨呈礼品,给公公明紬裤子,给婆婆麻布裙子,其他亲戚一一分给了麻线根。结婚第三天返回娘家。牛车上带来的煮熟了的粉条。回来后把髢髻也脱掉,再也没戴上。
3.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朝鲜族婚姻程序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而直接影响婚姻生活。经济生活富裕的家庭想尽一切办法,要隆重而规矩地举行婚礼,大摆排场,互相竞赛,婚礼的奢侈之风与连糊口生活都很难维持的家庭成了显著的对比。
两班家庭出身的×××老人和×××老人的婚姻,形式繁杂而隆重。
×××老人,1922年13岁时剪分头,翌年14岁,在汉城中学念过书。
×××老人,在汉城女高中念书。虽然(她)他们受过近代教育,然而在婚姻问题上没有自由,双方父母包办决定的封建婚姻。
婚姻已定,谨呈用绿色和大红色夹包袱皮包上四柱单子,让有福气的人去接,男女双方家庭讨论后,女家往男家送择日单子(送四柱单子一样)。
1927年正月初6日结婚。新娘身穿大红裙子和黄色三回装则羔利和绿色则羔利(袖口、领边和腋窝比则羔利深色来镶边的)外穿长衫(五彩缎袖,袖口钉藏手的汗衫)打散鬓角的小辫子,戴簇头里,把散发穿在簇头里的两侧(朝鲜族姑娘一般在鬓角两边梳小辫子,结婚时打散鬓角的小辫了,然而叫打散鬓角小辫子的丈夫,其意为姑娘和小伙子结婚成为夫妻),把头发挽髻,插龙簪,结黑甲纱辫带,面颊上擦胭脂,额头上贴了用红纸剪成的小圆圈,新郎眼睛斯文地向下看着。手缠遮面巾(用双条白明紬布,和新娘个子一样长,搭在手上,遮脸用)。新娘和新郎听从主婚者的指示,新郎乘出租的四人轿到新娘家之前住了四处房(临时居处)。
新婚之夜,新娘按原来的穿戴进入新房。亲戚们逗新郎,考验新郎懂不懂事。新郎不会,竟把新娘头戴的簇头里脱下来,龙簪也拔不出,新郎生气了。以至在外边看热闹的人想要进来帮新郎的忙。
在新娘家住两天后,第三天新郎娶新娘回家了。礼状函里有二件裙子、金戒子、卷环、青红绸丝。举行拜见舅姑礼。摆币帛席,小笸箩里装了煮熟的肉块、大枣、剥了膜用线串的栗子和松子。还有烤肉、麦芽糖等。新娘穿婆家给做的黄色羔利和粉红裙子。新郎穿娘家给做的则羔利和裤子,坎肩儿、都鲁玛基(朝鲜族道袍),脚穿皮鞋。
因爷爷不让孙媳妇回娘家。翌年正月,准备烧酒和麦芽糖回娘家了。为了给婆家留个好印象。回婆家时带来了好几双柳条包的布袜子,成套的食具,顶针、礼单、家谱等一一分给亲戚。有权有势的两班家庭的婚姻,形式更为繁杂而隆重。
4.外来势力对朝鲜族婚姻程序的影响
朝鲜族的婚姻习俗,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受到外来势力的影响,而逐渐地起了程序不同的变化。
新娘的发型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地进行改革。朝鲜李朝英祖33年即1758年和正祖12年10月3日议论过改革女子发型问题,决定宫厅与士大夫妇女戴簇头里,禁止髢髻议论编发后髻代之,头上所戴则簇头里。戴簇头里有规定,担心将会出现浪费现象严格规定阶层与等级使用,婚礼时戴七宝花冠,庶民阶层只使用于结婚仪式上。30~40个假发编美髻,又沉又讨厌、累赘。20~40年代也在婚礼时只用3~4个假发编髢髻,上边戴结婚用白头纱,插上珠子和花之类的首饰。当时结婚头纱和裙子一样长。
1940年19岁结婚的×××老人结婚仪式,就可以看出西方的婚姻习俗反映在朝鲜族婚姻仪式的痕迹。
×××老人的故乡,是朝鲜咸镜北道明川郡(“郡”对等于中国的县)。父亲决定女儿的婚姻。结婚那天,新娘穿白色则羔利和裙子,把假发梳成辫子,编髢髻,戴头纱。新郎穿蓝色礼服,戴鸭舌帽。礼状函里装进婚书、大米等。结婚翌日把大米做饭吃了。因女方家生活困难,男方家给她作了则羔利和裙子、被褥等。礼状函由新娘母亲穿新郎裙子,用双手托住裙兜拿。婚礼在食堂举行,有主婚人,穿朝鲜族服装的男女小孩,提着花蓝,各自站在新郎和新娘面前,出入场时散发彩色纸花。乘围帐马车回婆家,接受新朗家准备的大席。大席的一部分留给新郎和新娘夜间吃。
翌日,举行舅姑礼,面见公公、婆婆,一一跪拜谨呈礼品。
××老人故乡,是朝鲜咸镜北道会宁郡。1935年,女18岁、男22岁时结婚。他们在龙井县朝阳川结了婚。结婚那天,新郎乘小轿车来娶媳妇,丈夫现已去世。去世的时候,把婚书剪一半带去,现剩一半。
朝鲜族的旧式婚姻,受到儒家礼制和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往往男女从未谋面即行结婚,而父母包办代替,决定子女的婚姻。特别是父亲的一句话谁也不敢违。后来逐渐变为半自由婚姻,即按父母的指示,与当事者见面,听取本人意见后决定。40年代末开始变为自由婚姻,当事者见面决定婚姻。
结婚时使用的运输工具也逐渐地向高级阶段发展。
选择吉日或按男女生辰年、月、日、时占卜吉凶的迷信也逐渐消除,在婚姻程序上的迷信色彩也淡薄了。
解放前,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朝鲜民族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在各自经济制度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婚姻制度和风俗。
一定的婚姻形式,总是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婚姻的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婚姻制度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其他上层建筑所制约,它随着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里,婚姻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职能和形式,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