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应着力使经济转入良性循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年均GDP增长率达9%以上,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中名列前茅。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必讳言,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通货膨胀甚至严重通货膨胀的袭击,经济发展波动幅度过大带来资源浪费与效率损失。片面追求速度效益致使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结构改善缓慢,一句话,我国经济尚未很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九五”期间,我们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与改善宏观经济政策,使我国经济既保持快速发展,又逐步转入良性循环、使整个经济活动更加健康,有序。
一、继续治理通货膨胀
要使中国经济转入良性循环,首先就要继续治理通货膨胀。
1995年,我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从上一年的21.7%回落为14.8%,实现了政府年初提出的把物价上涨率控制在15%左右的调控目标。这是政府实施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控制货币供应量,加强对物价的行政干预等的结果。1995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1%),增幅比上年回落12.6个百分点。全年现金净投放596.7亿元,增长8.2%,比上年少投放820多亿元,比计划(1500亿元)少投放900亿元;狭义货币供应量M[,1](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达到23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增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企业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达到60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增幅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政府对主要生活消费品价格加强监管,包括实行限价,增加财政补贴(北京市1995年财政的物价补贴增加20亿元,零售物价指数降了5个百分点,如果只算这一个因素,等于增加4亿元补贴买一个百分点的物价涨幅回落指数),推迟价格结构调整的步伐。如此等等。1995年物价涨幅回落,正是以上因素(以及其他未列举的一些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但是,应当看到,1995年的物价涨幅仍然过高,还没有回落到两位数以内,而这是我们企求的低限目标。物价涨幅只有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回落到两位数以内,我国经济才算实现“软着陆”,较好地恢复了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因此,1996年需继续治理通货膨胀,使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最好能回落到两位数以内。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是要不要继续治理通货膨胀,二是1996年能否使物价涨幅回落至10%左右或10%以内。
当前中国要不要继续治理通胀,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大问题。有的同志倾向于目前不宜继续实施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否则会使国有企业的困难加剧,城镇失业率提高,财政补贴等负担加重,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还认为,目前中国必须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否则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都无法解决。而如果继续治理通货膨胀,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的增长速度就得从1995年的10.2%回落至两位数以内,这就将加剧而不是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我不那么赞成上述看法。
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保持经济的稳定,无论是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是比较有利的。而保持经济稳定的最重要标志,就是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两位数,最好能在6%或7%左右。
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助于社会经济资源在市场的导向下进行有效的配置。在实物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大部分都已放开由市场调节的条件下,经济的稳定有助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较好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避免通货膨胀对物价带来的扭曲,从而能够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出一个比较准确的信号,使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时能够不损害而是有助于增进社会利益。
经济的稳定发展能够避免因经济失衡和强烈波动(甚至大起大落)带来的损失和浪费,这种损失和消费建国以来已发生多次,人们记忆犹新。我国“八五”时期经济发展得比较好,重要因素之一是经济波动较小,经济的离散系数(经济增长最高年份同最低年份的差距)为4.9个百分点,比“七五”时期的7.8个百分点和“六五”时期的10个百分点都低,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3—5个百分点接近。经济的稳定发展如同人走直路比一会儿左弯一会儿右拐省时省力效率提高一样。
经济的稳定发展能够鼓励人们在实物产业方面的投资,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平等竞争求得发展,而不是热衷于投机和在流通领域追逐暴利,从而维护比较良好的经济秩序。在各行各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平等竞争的条件下,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各个市场主体重视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追求规模效益,注重内涵式发展。
经济的稳定发展更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经济的稳定发展能为各项经济改革方案的出台提供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大家都知道,经济不稳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超过10%),价格改革就难以出台,设计再好的放开价格和调整价格的方案都难以付诸实施。相反,还会使政府被迫采取一些反市场化措施,管制市场和价格,造成不合理的比价复归,市场体系建设受阻。物价涨幅过大,经济的稳定受到威胁,必然使各级政府和领导的精力用于治理通胀、控制物价涨幅过大上面,不能很好的专心致力于推进改革。前两年我国企业改革进展迟缓,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程不快,与此有不小的关系。
在通货膨胀袭击下物价上涨幅度过大,还会使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企业,城乡居民之间和内部的经济与收入差距不正常助扩大,使各种双轨制(如当前的利率双轨制)的价差扩大助长寻租活动和腐败现象蔓延,从而不利于逐步理顺各种经济关系,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总之,1996年,我们要坚持治理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幅度进一步回落,最好能回落至两位数(10%)以内。
1996年有没有可能使物价涨幅回落至10%左右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决定1996年物价上涨幅度的有三个因素。一是上一年物价上涨对今年的滞后影响,即所谓翘尾巴因素(据估算约占3个百分点);二是自发涨价的因素;三是政府主动调整价格导致的物价上涨。
第一个因素即翘尾巴因素是比较死的,变动的余地很小。
第二个自发涨价因素,有关部门估计约占5个百分点。能否控制在5个百分点之内,主要取决于政府是否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产品的供应状况。由于政府一再申明继续实施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治理通货膨胀,由于1995年我国农业收成较好,今年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供应比较充分,而且各地各部门都比较重视农业,如果今年农业不因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歉收,自发涨价部分是可以控制在5个百分点以内的。如果今年农业继续有一个好的收成,粮食和其它食品价格稳定,那么,自发涨价的因素还有可能控制在5个百分点以下,为政府调价提供较大的余地。
第三个因素是政府主动调整价格对物价上涨的影响。目前有关部门安排了两个百分点。这就要求政府在调整价格、理顺价格关系时不能企求一步到位,而要分步实施,先缓解最突出的矛盾,逐步改善价格结构。下半年,如果自发涨价因素可以控制在5个百分点以下,可以再多出台一些调价项目,这不但有利于理顺价格关系,也有助于减少财政的价格补贴。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看来1996年把物价涨幅控制在10%左右,是有希望的。
二、在物价涨幅回落的条件下使利率逐步降下来
如果我们以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表物价上涨率,以居民一年期储蓄存款利息率代表利息率,那么,1995年10月以前30个月的物价上涨率都高于名义利息率,使实际利率为负数,带来经济关系的严重扭曲。1995年10月起,情况好转,名义利息率开始高于物价上涨率(10月份利息率为10.98%,而物价上涨率为10.3%),使实际利率转为正数。1996年1、2月份,实际利率已达3个多百分点。
近几年来,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大,我国利率水平是比较高的。银行利率尽管连续两年多是负利率,但名义利率也相当高,如一年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为10.98%。至于市场利率就更高了,一般达20%左右,有的地方有的时候达30%。利率高使企业利息支出增加很多。据估算,1995年我国38万户工业企业的利息支出达19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由于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国家的保值储蓄补贴额也很大。1995年,光是国有银行的保值储蓄补贴就近185亿元,大大加重了财政的负担。
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我国实物产业部门的资金利润率不高,近年来只有7%左右,其中国有部分只有3%左右,大大低于利息率,使经济关系严重扭曲。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产论》第3卷分析利息时,明确指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必须把平均利润率看成是利息的最后决定作用的最高界限[①a]。因此,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应当高于利息率,在纸币流通的今天,还要加上名义利息率应当高于通货膨胀率(以物价上涨率为代表),于是有以下公式:产业资产平均利润率>名义利息率>物价上涨率。这是经济正常运行的一般要求。但是,前一段,以上关系颠倒过来了,变成产业资本平均利润率<名义利率率<物价上涨率。这必然使人们不愿意把资本投向实物产业部门,因为那里回报率太低,还不如存入银行生息或贷给别人收取高利合算,从而不利于实物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这种情况,也使社会游资急剧增加,有人估计达两三千亿元,一会儿冲向证券市场,一会儿冲向期货市场,一会儿冲向房地产市场,寻求高利、暴利,扰乱市场秩序,为物价上涨火上浇油。
显然,为使经济正常运行,进入良性循环,必须重新理顺产业部门平均利润率、利息率、物价上涨率的关系,使产业部门平均利润率高于名义利息率,名义利息率高于物价上涨率。当前,我们在这方面能够做的,首先是搞好宏观经济调控,进一步治理通胀,把物价上涨幅度继续降下来,比如先降到10%左右,然后再降到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即降到6%或7%,在这样的条件下,使利息率有所回落,以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也减轻财政的负担(不必再支付保值储蓄补贴)。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提高实物产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使利润率高于利息率,使人们愿意向实物产业部门投资,以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在物价上涨率回落的条件下降低利息率,还特别有利于加快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缩小甚至清除银行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距,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堵住利用利率双轨制寻租的漏洞,有利于金融深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与此同时,还可有效防止境外投机资本利用我国利率水平较高而人民币汇率又较稳定的状况,进入国内进行套利,扰乱我们的金融秩序。
利息率比物价上涨率高多少比较合适?
考虑到我国近期物价上涨率(以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为代表)不会很低,1996年在10%左右,本世纪最后几年也将维持在7%左右,而许多企业的负债率很高,利息负担很重,看来利息率(以一年期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率为代表)以比物价上涨率略高一点为宜,比如高出两个百分点,即实际利率在2%左右,也许比较合适。如果这个看法有道理,中央银行可以以此制订和调节基准利率,对各种具体的存贷款利率包括市场利率,进行调节。
三、深化改革,为经济的良性循环提供体制基础
要使我国经济转入良性循环,关键还在于深化改革,以便为经济的良性循环提供一个稳定的体制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难题,是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深化改革主要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从那时起,各方面都在探索、试验,努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和掌握。
第一,国有经济范围的定位。我国原来国有经济范围过广,涉及大量的竞争性行业,小企业很多,远不只是发挥主导作用,在城市几乎是一统天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国有经济范围需作适当收缩。看来,需要保留国有国营或国家控股的,一是自然垄断或资源垄断产业,二是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产业,三是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的骨干企业,四是其它特殊企业如高精尖技术企业、重要的国防企业、造币厂等。大量的竞争性行业,国有部门可逐步退出,只对其中的大型企业进行参股。这样做,国家仍然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且可以通过集中精力搞好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行业和企业,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国有经济从大量的竞争性行业退出,只对其中的大型企业参股,接替的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形式是转为属于公有制如一些共同基金包括养老金基金会等持股、控股。除此以外,也可转为股份合作制,也可出售给私人或外商。国家可以将出售国有企业的款项,除用作安排原有职工生活者外,用于加强上述需要保留国有国营或国家控股的产业的建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对发展国有经济也是适用的。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要抓大放小。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方针。国家集中力量,抓住1000个左右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从领导力量、资金投入、政策配套等方面,帮助它们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帮助它们搞好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甚至跻身于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行列。1995年国家经贸委选定的1000户大型企业中,有878户工业企业,从户数看,仅占全部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2.82%,而资产总额占63%,产值占69.6%,销售收入占70%,利税占74%[①b]。可见,抓住这些大型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能左右国民经济大局。在抓住大头的同时,要放开小企业,包括许多中型企业,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改组步伐。近两年来,各地在放开放活小企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试验与探索,出现了广东顺德、山东诸城、四川宜宾、湖北襄樊、湖南株洲等模式,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对上述模式作出鉴定,肯定好的做法,供其它地方参考。
第三,走改组、改革、改造和加强管理的路子。今后,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改变原来重复建设、重复布点带来的低效益状态,争取规模效益。要把改革和改造结合起来。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增加技改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便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河北邯钢依靠加强管理连年大步提高经济效益的经验昭示我们,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潜力有多么大。由于今后国家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1992年和1993年上半年那样资金比较松、企业可以放手追求速度效益的环境,看来不会再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国有企业,都要靠自己救自己,眼睛向内,挖掘潜力,走上述三改一加强的路子,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这样可以使改革和发展很好结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第四,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对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进行调整,对国有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要有破产、兼并机制。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合,使破产企业的职工有最低生活保障,有再就业的机会。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建立过程中,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不够健全。今后要扩大复盖面,实行规范管理,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现在各种保险基金已经逐渐增多,如养老基金已达500亿元,今后还会逐年大幅度增加。如何管好用好这笔基金,是一个大问题。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对象养老金这样的基金进行公共管理,如象我国目前由某某部来管,常常被寻求频外收入的政府部门浪费了。所以,比较好的办法是交给独立的管理公司来管,政企分开,管理公司作为企业进行独立经营,而且要打破垄断,不能只由一两家公司管,而应成立多家公司,开展竞争,促进各管理公司竞相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效率和投资回报率,使基金不断增值。政府则为管理公司制订规则,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可以设想,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将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效应。
不难想象,随着企业改革的到位,每一个企业都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在国内外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平等竞争,比较高低上下,竞相提高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就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了一个能对调控信号作出灵敏和适度反应的市场主体。这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企业改革的到位,国有企业的“转机建制”,将有力地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这时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只能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改善经营管理,依靠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别无他途。这就必然要走内涵型的发展道路,真正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企业改革的到位,还能有力地抑制通货膨胀和物价的过大幅度上涨。企业改革的到位,企业之间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国家财政对亏损企业的补贴将大量减少,从而大大减轻财政的负担,消除了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源头。企业改革的到位,企业对能源、原材料和其它基础产品涨价的吸收、消化能力必然有所增强,而不总是以涨价对付涨价,推动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企业成了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注重内涵式发展,就将从根上摒弃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和速度—高通货膨胀接踵而来的公式,使经济高速增长和高通货膨胀不再呈正相关关系,使社会经济不再陷入膨胀——紧缩——膨胀的怪圈。而这正是社会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已经得到初步的治理,从1995年11月份起,至今已连续四个月的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在10%以下,国民经济已恢复协调和正在稳定发展。这就为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加快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金融体制、外贸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必须明确,要使经济转入良性循环,走出膨胀——紧缩——膨胀的怪圈,关键正是要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的良性循环提供体制基础。
总之,“九五”期间我们为着力使经济转入良性循环,就必须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不能有半点的松懈,延误时机。
一九九六年三月
注释:
①a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01,403页。
①b见陈清泰:《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五个问题的认识》,《改革》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