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过程教育的尝试—兼评1998年高考上海化学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创新意识论文,过程论文,化学论文,兼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是上海市全面实行课程改革后高考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年。纵观98年高考上海化学试卷,可以发现它仍然坚持了“两个有利”的原则,遵循《考试说明》的规定,在吸取近年来化学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学科知识的双基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化学与社会、生活情景相互沟通的特点。同时也进行了过程教育和科学思维素质考核方面的探索。较好地完成了为高校自主办学、选拔人才、为中学化学教改提供反馈信息的任务。本次命题力求摆脱“题海”的干扰,指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用好知识、用活知识。使考生由单纯应试过渡到通过应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一.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情景的相互沟通
知识只有依附在生产、生活的载体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生命力,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给学科知识配备了不少与社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或素材。因此,在高考试题中也应充分体现以课程知识为中心与解决问题的教育观念相互渗透的思想,把学科教学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使素质教育寓于获取知识的乐趣之中,为深入进行化学教改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选 _'98高考上海化学卷结合社会、生产、生活情景的共有13处之多,情景涉及面广,内容包罗了化工生产、社会生活、能源环保、材料医药等,现摘录如下:
这些情景都是存在于考生身边接触到的事物或现象。由于去年高考题已有这种导向,所以今年的考生应该不会感到特别不习惯。如果这种导向每年能有一定比例试题坚持下去,这无疑是体现了新教材的特色,大大促进中学化学教改的深入进行。如果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话,我们教育的发展功能就得到充分体现了。
二.相对稳定、稳中求进、稳中求质
'98高考上海化学卷的总体设计是:在试卷结构、题型题量、知识点分布上基本保持不变,仅仅作了部分微调,而在“稳中求质、稳中求进”上下功夫。
1.试卷结构
题量由'97年的36小题改为35小题,并且不设题中题;减少两个2分值选择题,增加一个4分值选择题,并且适当降低4分值选择题的难度;所有单位都采用与新教材一致的国际通用制。
2.不迥避历届高考的热点
作为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例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在本次试卷中保持了基本的复盖面,同时存在某些看似简单却易失分的考点。要求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认真捕捉、筛选、重组、加工已知信息,最近达到目标要求。而这种处理信息的能力,恰恰是进入高一级学习层次所必须具备的。具体说来,今年存在的专题是:①溶液中离子大量并存问题,②阿佛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判断,③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比较,④溶液pH值的计算、判断,⑤原子结构、分子性质、晶体类型的判别,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⑦溶液浓度的计算,⑧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⑩有机反应知识等等。
基本考点虽然相同,但考查的形式也会常考常新。
例如选择题第8题,把100克18mol/L(密度为pg/cm[3])的浓硫酸稀释成9mol/L硫酸,判断加入水的体积是大于、小于、等于100毫升的选择题,学生必须掌握这样几个知识要求:(a)两溶液的体积、密度不能相加,只有质量可以相加,(b)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密度的变化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不成正比例关系。且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即根据
可见相同质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产生氢气的量相同;但相同质量的铝分别与不足量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产生氢气的量不相同,需要盐酸的物质的量比氢氧化钠多。现产生H[,2]的质量比为1:2,说明盐酸的量不足,于是根据0.3mol盐酸产生H[,2]为0.15mol,可知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的氢气应为0.3mol,再推得放入相同质量的铝片应为0.2mol,即5.4克。
又如选择题第25小题,第二主族元素R与其氧化物共12克溶于足量水,再把溶液蒸干得16克固体,求该元素可能为什么元素。根据混合物计算一般需要如下条件:两个已知的化学反应,二个已知数据。本题由于不知何元素,所以也属缺少条件的计算。根据数学的极值思想,可知R的相对原子质量范围。
即:若混合物全部为R时,
所以R的相对原子质量介于38-102之间,可选Ca和Sr。
三.科学思维素质与创新意识、过程教育的尝试
素质教育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掌握一个概念、一个理论,既要重其涵义、重其结果,更要重视它形成的过程;既要重视规律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思想。'98高考上海化学卷在测试过程教育和科学思维素质的要求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这种考核方式跳出了题海操作所能达到的范围,对学生的能力考核是公平的。
1.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常数K、氧化还原方程的配平、电离平衡与溶解结晶平衡的考核方面都有所突破。
第15题选择题,首先强调了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的关系是由实验方法确定的,然后
这一结果说明了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规律并不是简单地由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实验的测定,用到的是最简单的数学方法。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考核了学生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是符合创新和过程教育要求的。
第29题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考核:
2.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要求
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必须落实在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上,既相似又有不同的知识点往往需要通过逻辑思维的辩析推理,才能得出正误判断。
第30题,验证由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混合气中含有NO,需克服思维定势,消除错误隐患。
因此,本题只能先除去水再除NO[,2]才能证明有NO存在,命题者通过严密的构思,重视实验设计的能力训练,达到了实验考查的目的,也体现了科学思维素质的培养,其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批判性思维的教育。
第32题在知识点的相似又不相同中构思命题。
步步紧扣得出推理结果,从难度上看,既考核了知识点之间的相关联系,又不失为适当降低有机题难度的命题要求。
考查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几点启示
1.注意知识点的相关联系,加强网络教学,明确知识在它相应的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并不断扩大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今后提高高三复习效率的重点之所在。
2.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情景教育,鼓励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选学材料,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特色,同时逐步加强创新意识和过程教育,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