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哲学:一种政治解释_政治论文

老庄哲学:一种政治解释_政治论文

老庄哲学:一种政治解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庄论文,哲学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若依据现代政治学的标准,中国古代的学者几乎没有过专门的政治学论著。但是人毕竟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是无法离开政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中国古代的学者们虽然没有过专门的政治论著,却又不能完全离开政治去做纯粹的学问,即使清心寡欲者如老庄也无法免俗。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学是一种比较单纯和超脱的哲学思想,然而他们却一直执著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小国寡民式的乌托邦而已,但仍不难看出他们未能忘情于政治,逃避政治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态度。当然,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不过,像老庄这些中国古代的学问家,他们对政治的论述,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主张,而不是严谨、完整、单纯的政治理论。似如医生给病人看病开方一样,希望用自己的政治“处方”来诊疗社会弊病和人民疾苦,所以他们的政治思想往往又与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纠结在一起。本文拟将老庄的政治思想从其哲学思想中抽出来,对其整个思想体系作一种政治解说。

一、以个性为基础的自然主义政治

老庄生活和著述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天崩地拆、‘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①,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奴隶制等级制的土崩瓦解,与此相联系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生活,相反,“文明所带来的罪恶与苦难怵目惊心,从未曾有”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庄一方面对社会的弊病进行激烈的抨击,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老庄的政治主张可归结为“无为而治”四个字。在老庄看来,治国者一旦有为就会违背自然之道,违背人类天性。因为有为必然导致强此以就彼,或强彼以就此的结果,不免有一方面受到伤害。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任其个性的自然发展,才能使人们各得其所,才是人类的终极理想。所以,“无为而治”的基础乃是发展人的个性。

人各有其特殊的个性,这是自然的常理。老子说:“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③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性格有所差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强欲比而同之,不仅不应该,而且根本不可能,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目的就是使行者自行,随者自随,觑者自觑,吹者自吹,强者自强,羸者自羸,挫者自挫,隳者自隳,使人们各得其所,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受任何限制。老庄强调重视人类个性发展的主张乃是针对当时政治家们只顾满足私欲而戕害人民的现实有感而发的,在这个问题上庄子的论述更丰富,这里引述一段④:

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 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斫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手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 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庄子借物喻人,以“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斫之则悲”喻明人类的本性是不容外界增删的,所以治天下者唯有随人类本性而发展之,方可以使人类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对于儒家主张的“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也”,庄子反驳说,“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所谓正人之不正,在老庄看来未免失其性命之情,破坏了人类的本性,是削其性,侵其德,失天下之常。可以看出来,老庄不但反对对人的治理,而且对儒家的礼乐教化也是反对的。因为他们根本不承认有所谓“不正”。庄子所说的“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说的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情,这是天下之常然,根本不是所谓的“不正”;而且一旦用礼乐教之化之,用规矩束之缚之,成之为方圆曲直,就伤害了人之本性了。

然而没有了君主的有为,没有了仁义道德礼乐教化,又如何才能改变当时社会道德沦丧、人性堕落的现实呢?老庄认为应首先做正本清源的工作,亦即恢复人原本质朴天性。对于拿礼乐教化来影响人们个性的做法,他们认为这会使人们离自己朴真的天性越来越远。庄子说,“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欤?”说明了仁义教化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而且一旦仁义道德礼乐教化失去作用的话,再由几个仁人来正人之不正,来治理天下淫僻之行,这样百姓就会“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所以老庄认为应当“使天下无失其朴”,使人类保持朴素天真的本性,使人们各随其性情的自由发展而不予妨害,这才是政治的正途。

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老庄提出了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的自治主义政治的主张,对于有为与无为的利弊对比,他们作了这样的描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⑤。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⑥。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⑦。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⑧。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名曰天放⑨。

其政闷闷,却可以使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反而导致其民缺缺。这正是老强调为政者应当无为的理由。当然,这种观点与我们现在的政治观念是绝对冲突的。在我们看来,为政者明察秋毫,对自己治下的情况皆明了于心,正是我们竭力推崇的,但老庄却认为这正是政治失败的根源。对此,我们应该辩证地进行分析,不能全然斥之为无稽之谈。老庄生活的春秋战国的当时,许多政治家能够纵横捭阖无敌于天下,却无意于顾全人民意愿、人民生活,政治家愈是有所作为,老百姓愈是困苦,因而也就愈难统治,愈难统治则导致刑罚愈发苛刻,人民也就愈加不堪其苦。人民的苦难,人民的“刁滑难以治理”,都是为政者有为造成的。所以,无为则无不为,有为却导致失天下了,这在老庄那个时代确实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可以看出来,老庄的无为,实际上并非要求为政者无所事事,而是要求他们顺民心,从民愿而行。

人各其个性,但人也正因不同的个性常常发生冲突。老庄主张人们的个性自由发展而不受任何限制,又主张为政者应当无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人们不同的个性可以自由发展而又不相互冲突呢?这也许是老庄政治主张中最关键所在。因为不解决这个问题,老庄的政治主张也就站不住脚了。对于这个问题,老庄是这样解决的: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⑩。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11)。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12)。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13)。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4)。

汝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已,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15)。

老庄的主张就是为政者应守住自然之道,注重自己的修养,心平气和,给天下人作出榜样。所谓抱一而为天下式,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人民可以相习成风,而无须许多礼义法度便可以使人民自实、自化,免掉人与人之间的许多冲突。所谓自实、自化、自富、自正、自朴,强调的就是让人民自觉自愿地在统治者的优秀榜样下安于自然之道,这样人人便都可以得其所,安其份了。所以老庄的自然主义政治就是要使天下人均能明了自然之道,服从自然法则,而安居乐俗于自然化育之中。这样看起来行若无事,举重若轻,便可以达到天下大治了。

老庄试图通过为政者与百姓的不断的内心修养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达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却没有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许多冲突是根本无法通过温情脉脉的道德修养来调节的,必须动用冰凉坚硬的国家机器。老庄这种愿望或许到了遥远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切阶级消灭以后,才可以得到实现;老庄的这种主张虽然具有良好愿望,但是通过社会的倒退来实现和完成人性恢复、社会的和谐更是不可能的。这或许是老庄政治主张中最为致命的缺陷了!

二、自然主义政治的具体实施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政治黑暗、人民苦难的社会现实,老庄认为,他们主张的在人的个性基础上的自然主义政治,需要经过许多步骤才能实施。

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 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16)。

可以看出,庄子为他们的自然主义政治学说具体实施设计的一套程序,共有九个环节。而“这一套的各个环节,有本末、先后、始终的次序,违反了这个次序,一开始就讲‘形名’、‘赏罚’,这是倒道而言,迕道之说。”(17)只要按照这一套程序进行治理,进行修身,便不需要什么权术、智谋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了。

除了这一套程序的九个环节以外,老庄在对于政治的具体运作的论述中特别强调两点,首先一点就是政治稳定,政策一贯,不扰乱民心。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一个形象的说明。对此韩非曾有过解释,“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18)治理一个国家就如同烹炸一条小鱼一样,政策要一贯,不能变来变去,否则就会使民众人心惶惶,而难保政治太平。用这家庭主妇也懂得的道理来说明如何治理国家是非常形象透彻的。老庄的意思就是为政者绝对不可以用有为之名来扰害百姓。为政者有为,政令频改,就会扰民,就会令百姓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止。而要避免这一点就需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即为政者应顺民心,从民愿。庄子在其《在宥》篇里有段话说得很清楚:

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臧人心?”老聃曰:“汝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胫无肱、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然犹有不胜也。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19)

庄子这段话经验地论证了人心的重要性。认为为政者扰动民心,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只要不扰乱民心,也就可以天下大治了。所以统治者绝对不能扰动民心,那怕是用礼义法度也会扰乱民心,统治者只要顺民心,从民愿,不扰乱民心,人民能安居乐业,国家也就稳定了。

对于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祸乱与弊病,老庄认为都起因于争执,所以他们自然主义政治实施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息止一切争端。对此老子的论述非常丰富,这里引出几段:

不尚贤,使民不争(20)。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无尤(21)。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22)。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23)。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24)。

老子要息止一切争执以达到人与人和谐相处,达到天下安定。但是他并不是要求人们远离社会以避免与人争执,而是要求人们生活在社会里却不与人发生争端,要求人们利万物而不争,要求人们服务于社会却不与社会争利。这当然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老子称之为“配天,古之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丝毫不争只能是消极避世,做不到“利万物”,而若热心于社会,又很难丝毫不争,所以要达到不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身心修养,以恢复人类始初天性的淳朴与真纯。所谓“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5),“含德之厚,比于赤子”(26),“圣人皆孩之”(27)。强调的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性。

(二)摒弃知识。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28),庄子认为“知也者,争之器也。”在老庄看来,知识乃是斗争的工具,斗争的根源,社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争斗,就是因为有了贤者、智者,所以主张“绝圣弃智”、“掊击贤圣”以达到天下大治。这些观点在我们看来是不折不扣的愚民主义,不过老庄并非是愚民,他们是借放弃知识以达到天下安宁的目的。他们攻击贤知是那些所谓的贤知们在当时非但没有给人们谋求幸福,却导致了社会的动乱与人民的苦难。不过他们因此却走了另一个极端,没有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贵柔和守雌。老庄都强调柔弱而反对刚强。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2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30)老庄强调柔弱,反对刚强。他们认为只有人们自处于柔弱,才能相互忍让,免于争斗。他们看到许多国家在斗争中不断强大,然后又很快地败亡,很多政治强人纵横一时,却很快被打败,因此而认识到时移势易、强弱转化的道理;所谓强大只是暂时的,只有彼此克制与忍让,才能永保太平。需要指出的是,老庄在这一点上有着根本的差别。老子承认并很重视胜败、强弱以至于生死,他主张柔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谋求生存、夺取胜利的策略;而庄子则走向了极端,他认为所谓强弱、胜败,只是人们的偏见,从而走上了政治虚无主义。

总之,老庄的自然主义政治,强调为政者应按照他们所设计的程序,并避免扰乱民心,息止争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在当时这是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的。但是,他们期望人们摒弃知识,主张人们听天由命,无所作为,回到远古的氏族社会,所谓“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嬉,鼓腹而游”(31),“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32),这些主张无异于开历史倒车,所以又是极其消极的,而其“积极的政治层含义又恰恰是以消极的社会层含义为基础和根源的。”(33)

三、结语:疏远政治的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物质生产迅速发展,但是并没有给人民大众带来幸福与安宁,反而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在这种背景下,老庄“以最激烈的言辞,抨击阶级社会带来的弊端,反对忠孝,抨击仁义,鄙薄礼义,诅咒战争,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34),提出了疏远政治的“无为而治”的自然主义政治主张,希望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5)的非政治时代。这些主张,重视人的个性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反对剥削与压迫,同情民众,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他们希图社会倒退到结绳而治的氏族公社时代,认不清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又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政治理论说到底应该是一种研究如何使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和谐相处、幸福生活的学问,而今它却已经逐渐异化成为一种研究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发展的科学了。这已经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政治学应有的主题。因为发展能否给人类带来幸福是大有疑问的。老庄的思想虽然包含着许多空想与消极的成份,但他们重视人们的个性发展,把社会的进退放在以人为中心的主题上,这种做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矫治我们目前的政治学乃至所有人文科学中所出现的主题偏离。

注释:

①②(3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178、179、91页。

③《老子·二十九章》。

④《庄子·骈拇》。

⑤《老子·三十八章》。

⑥《老子·四十八章》。

⑦《老子·五十八章》。

⑧《老子·七十五章》。

⑨(30)《庄子·马蹄》

⑩(22)(31)《老子·二十二章》。

(11)《老子·三十二章》。

(12)《老子·三十七章》。

(13)《老子·三十九章》。

(14)《老子·五十七章》。

(15)《庄子·应帝王》。

(16)《庄子·天道》。

(1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6页。

(18)《韩非子·解老》。

(19)《庄子·在宥》

(20)(28)《老子·三章》。

(21)《老子·八章》。

(23)《老子·六十八章》。

(24)《老子·七十三章》。

(25)(29)《老子·二十八章》。

(26)《老子·五十五章》。

(27)《老子·四十九章》。

(32)《庄子·盗跖》。

(34)任继愈《老子新译》第22页。

(35)《老子·八十章》。

标签:;  ;  ;  

老庄哲学:一种政治解释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