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模式下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模式下论文,空间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数据库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应运而生。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通过配备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配置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舒适的馆舍空间,在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和多媒体工作者等指导下,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也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和IT能力,促进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的新型实体空间和虚拟环境[1]。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兴起,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IC已经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广受读者欢迎的主流服务模式,一个可以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集成服务的场所[2]。2005年,上海市图书馆吴建中馆长首次把信息共享空间引入国内学界[3],并掀起了国内高校图书馆业界与学界研究IC的热潮。 1 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模式 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络及现代通信等技术的推动下,IC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如今,IC已成为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流模式,在国内也有不少建设实例,如2008年4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将其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改建为IC,浙江大学图书馆专门建立了IC服务网站等。纵观IC发展,笔者以为,其主要可分为服务模式和层次模式发展两个方面。 1.1 IC服务模式的发展 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得好坏是衡量其建设好坏的重要依据。从服务模式的发展上看,主要分为初级服务模式、中级服务模式及学科化服务模式三个阶段。 (1)初级服务模式阶段。初级服务模式阶段是IC诞生之初的一个时期。那时在美国刚出现的图书馆IC只是一个供学生写论文及编程的电脑学习室,服务内容、资源、手段相对比较单一,服务空间也比较单一。 (2)中级服务模式阶段。中级阶段是当前各图书馆普遍采用的一种服务模式,此阶段的IC有着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舒适的馆舍空间,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优秀的参考咨询馆员,能够“足不出户”、全方面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完成学习、研究、交流及协作等活动。 (3)学科化服务模式阶段。学科化服务模式阶段的IC,可称之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Subject 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SIC),它是中级服务模式阶段IC与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学科化服务相结合的产物。SIC集成了信息推送、学科导航及个性化服务等信息资源与功能模块,优化了知识化、学科化信息集成与选择功能,具有独立的个性化管理综合服务平台。SIC是将学科化服务与IC服务模式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的产物,具备规范性、专业性、主动性、共享化及个性化等特点,是普通中级服务模式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图1为三种IC服务模式阶段特点对照图。 1.2 IC层次模式的发展 (1)单一层次模式。IC形成初期,它只是单一空间布局、简单资源配置、单一型馆员人才构成等几乎纯物理空间层面上的单一层次模式,因此,这也使得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的开展上显得比较单一且分散。 (2)多层次模式。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资源更趋电子化,服务更趋信息化、集成化与人性化,虚拟层面上的资源与服务所占比重也日趋增大,这催生了IC多层次模式的发展。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多层次模式主要包括两层次与三层次模式。 ·两层次模式 两层次模式的主要倡导者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Donald Beagle。他将信息共享空间划分为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4],即所谓的物理层与虚拟层,如图2所示。 ·三层次模式 三层次模式主要有Jim Duncan等人提出的物理层、虚拟层及支持层三层次模式[5],以及Bailey等人倡导的综合、宏观及微观三层次模式,如图3所示。 Jim Duncan等人提出的三层次模式本质上与上述两层次模式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将两层次模式中的虚拟层剥离成虚拟与支持两层。 由上可见,虽然当前学术界提出的模式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即IC是一个整合了图书馆中各种软、硬件资源,数字信息资源以及相关人力资源,为用户提供协作、交流及学习环境和“一站式”服务的场所[6]。 2 云计算与云服务介绍 2.1 云计算相关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的、易扩展的且多为虚拟化的资源。它是并行及分布式计算、网络存储、效用计算、虚拟化及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中漫步:迎接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作者李开复在文中提出,“云计算”就是要以互联网为中心,以公开的标准以及服务为基础,提供安全的、快速的、高效的网络计算和数据存储服务,让“云”成为每个网民的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7]。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将“云计算”定义为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三种服务模式,如图4。 2.2 “云服务”介绍 以“云计算”为基础,并通过其提供服务能力的一种服务,可称之为“云服务”。基于“云服务”的信息服务商可以把自己的服务能力像水和电一样让外部随需使用,任意扩展或缩减,用户可方便地使用这些“云服务”,这就是“云服务”的基本服务模式和特点。 “云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存储和读取数据,根据需要可直接调用不同的“云应用”,并将其嵌入到自己的应用服务系统中,不需要任何直接的软硬件系统。“云服务”可以将软硬件虚拟化,最大限度地共享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数据资源和各种应用服务。 从以设备为中心向以信息为中心转移,是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的“云计算”及其“云服务”的一个重大变革。此时的设备以及所含的应用程序已经不再是用户所关注的重点,它们只是服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8]。 3 云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已由“传统服务”模式向“藏借阅查咨习”一体化转变,并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IC”模式逐步发展。 “传统服务”模式下,读者在图书馆规定的开放时间,凭借阅证到规定的地点,进行检索和借阅等操作,此种服务模式下,文献资源是核心;“IC”模式下,图书馆的硬件、信息资源和服务融合在统一的空间内,用户在这一空间内不仅能获得他想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同时还能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它以读者(用户)为中心。 虽然IC已成为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趋势,但现有的IC服务模式也有着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空间规模较固定、服务时间多受限、对馆员要求高等特点,“云计算”及“云服务”的出现与发展也给传统IC服务带来新的变化。 笔者认为,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驱动、以“云计算”为基础、以“云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共享空间可称之为云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based on Cloud Model,简称ICCM)。在该方式下,图书馆大部分的服务都可在云端实现,它将作为IC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而存在,亦可称之为信息共享云空间,如图5所示。 4 图书馆ICCM的特点与建设 云模式IC从服务层面上讲,它是现今服务模式发展的更高阶段,从层次结构上来讲,它仍然是物理层与虚拟层的有机结合。 4.1 图书馆ICCM的特点 (1)服务不限时,它可7×24小时不间断为读者提供服务。ICCM的服务中,所有的信息资源、绝大部分的软硬件设备都储存于云端,用户只需一台笔记本,或手机,或其他手持终端便可完成个性化的信息检索、参考咨询、阅读笔记、学习协作等工作,体验“一站式”服务带来的便捷与乐趣,此刻的图书馆全天24小时为读者开放。 (2)服务虚拟化,不限地域,服务无处不在。如上所述,在ICCM中,读者所请求的资源并非来自固定的有形实体,而是来自“云”端。读者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程序应用运行的方式等情况,可以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如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等),便可通过网络服务来获取各种能力超强的信息服务。此时的信息共享空间已经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实体空间了,而是任何地域+虚拟空间的组合。 (3)服务个性化,超强可定制性。不管是对于ICCM的建设,还是读者对ICCM的使用均可按需定制和裁剪。如在ICCM里,每位用户将有各自的云服务平台。根据需求,用户可以在各自的云平台上安装各自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4)可定制性及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随用户及应用规模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5)高可靠性。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技术措施的使用,充分保障“云服务”的高可靠性,也使得以“云服务”为核心的ICCM具有高可靠与稳定性。 (6)成本廉价。“云”的通用性及公用性大大地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使得成本得到大幅降低。 (7)部署高效便捷。传统IC的建设除了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外,还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实体空间,一些家具、沙发、若干书架与计算机终端等。而ICCM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服务特性,使得读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利用可不局限于到图书馆或学校的某个区域,读者甚至可以坐在家里喝着咖啡,看着电视,通过智能手机享受着图书馆ICCM带来的优质“云服务”。 4.2 图书馆ICCM建设的主要工作 当前,国内以“云服务”为核心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与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图书馆ICCM建设可从图书馆云平台的搭建、云平台的管理与部署、应用迁移及测试等方面来开展。 (1)图书馆ICCM“云服务”平台的搭建。图书馆ICCM“云服务”平台主要由资源层、虚拟层、管理层和服务层组成,除了PC终端外,我们将几乎所有的硬件、软件及服务均部署到云端。下页图6为ICCM平台结构示意图。 (2)云平台的管理与部署。搭建完ICCM云平台以后,平台仍处于初始阶段,各种软硬件资源并未得到有机整合。此时想完成任何一个简单的业务性操作也许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平台上手工地运行一系列指令。整个过程可能冗长繁琐,且极易出错。为此,必须首先对云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的部署。 (3)应用迁移及测试。在ICCM云平台上线以后,对于图书馆现有的统一检索、在线参考咨询等服务应用还存在一个向云平台迁移与测试的过程。当所有的服务应用迁移到云平台并完成测试后,才能更好地体现ICCM的特点,发挥其优势。云模式下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开发_云计算论文
云模式下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开发_云计算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