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对策论文,农村中小学论文,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中小学所面临的众所周知的众所不知的困难日益显现,正成为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和障碍,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我们应直面现实,寻找对策,克服困难,以期更顺利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学校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备滞后
目前,农村中小学除“一费制”所收费用和省补经费生年平均30.00元外,几乎无其他公用经费,加上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收入的空间很小,学校生源又处于下降趋势,一般学校除了“保安全”和“保基本运转”外,所剩经费已是捉襟见肘,教师培训无保障,教育投入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大多数还是按原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备的,电教和信息技术装备更是严重缺乏。面对这种状况,老师只有干着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还顽固地束缚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
现在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是在国家课程高度统一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那种“统一计划性”、“忽视个性差异”、“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等等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已成为一种“教育文化”沉淀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血液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方式。近期笔者有幸听(看)过多节进入新课程的教师的课,参加了他们的教研活动,从中感受到了浓厚的新课程理念给课堂带来的活力,有些情景很令人感动和欣喜。这些教师运用新的理念,围绕“新程标”进行教学预设,正在努力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常常也会有不少教师于不经意间将自己转换成为了“经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在一次有十多位校长参加的关于新课程实施阶段总结反思会议中,有很多校长都希望相关部门对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蓝本,以便指导该课程在各校的实施,这无意之中反应出了学校管理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传统思想,新课改要求管理者本身要从旧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角色中转变为新课程指导下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者、开发者的角色上来,当然这种转换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所导致的教育行为错位,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变成了一个个矛盾体,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应充分看到这种惯性冲击已成为严重影响新课改的制约因素,要彻底改变还需要下大功夫。
三、学校文化建设滞后,农村社会环境对学校负面影响较大
目前,农村一些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引起校长们的普遍关注,校园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人文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以人为本”的观念说得很响,但从学校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课堂文化等反映出来的现实是:制度束缚和限制的较多,学校管理量化的较多,学生日常管理以罚为主的负分制充斥校园,考试文化市场活跃……如此校园文化背景下,教师负担沉重,身心疲惫;学生自由活动、自主发展的空间小。就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看,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校尚未实质性建设成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同时,滋养学校文化的社会环境,仍以考试文化即中高考分数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学生和学校,这就像一只无形的巨手在左右着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使学校教育不由自主地义走入了传统的死胡同。当前在广阔的农村,老百姓对孩子的培养,大多数仍定位在升学上,希望将来能上一所好大学进而找一份好工作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这无可厚非),而对于推行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他们知之甚少,就更不用说支持了,这方面还需要做广泛宣传。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应是政府责任,但到目前为止,据报刊所载信息,仍有很多地方还是由教育部门“扛”着,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倒挂现象长期下去将会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会削弱校长和教师们实施新课改的热情和积极性。
当然,这些困难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还有一些如中小学办学规模过小,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源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事管理制度的束缚,校长行政角色突出、职业角色弱化等等问题,也是影响新课改的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为此我们要冷静分析,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努力营造适于新课改的“小环境”,不断克服困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研究应对策略。
1.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禁锢,让“新课改”有生长的土壤。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校长和教师思想认识到位的程度。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着眼“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落实新课改精神,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原创性,精心呵护新课改中生长起来的“幼苗”,让“点点思想火花”有燎原之势,让师生体验到新课改带来的快乐,并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中去。
2.重塑学校文化,把学校建构成适于新课改的学习型组织。现代学校的竞争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是一种学习型组织的竞争。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整合校园资源,从校园环境、制度建设、管理理念、人际关系、学习型组织建构等多方面重塑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式的适于新课改实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得到充分发展和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与升华。
3.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改善办学条件。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另有“普九”债务的沉重包袱,这些都已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在农村尤其在边远农村学校落实还有一个过程,如果不加大力度,让这个过程走得太长,势必影响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建议相关部门要大力呼吁,尽快落实政府责任,让政府领导倾听来自课改前沿的呼声,保证必要的投入,给各级学校配备与新课标、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没备,落实教师再培训的经费,我们坚信,在“统筹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定能找到答案,得到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