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理论视角下的管理理论构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管理学研究正经历从“照着讲”向结合中国情境的“接着讲”转变,但在实现这一转变的途径上,管理学者各有侧重。例如,在管理理论构建方法上,从2005年开始,《管理世界》杂志社与其他相关组织相继联合召开了管理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提倡以案例研究的方法构建管理理论;在提高思辨水平上,以黄光国[1]为代表的学者鼓励管理学者有系统地消化、吸收近代西方科学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2,3],拓展我们在构建理论时的“背景视域”,追求独特的视角;在学术道德与责任意识上,以徐淑英[4]为代表的学者呼吁中国管理学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科学精神,回归理性和坚守学术道德[5]。本研究也从论证理论的视角加入到如何“接着讲”的对话中。 叶启政[6]2在其《社会理论的本土化构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尝试挖掘存在于西方社会学论述(特别是理论论述)背后的基本存有预设与认识论,应当是我们学习和理解西方社会学知识的必要工夫。否则的话,我们很容易被西方社会学家长期经营下来之厚重、且组织细密、传承悠久的知识体系所慑服,以至于我们总是毫无警觉地以他们所提供的概念和设立下的命题作为依据,而依样画葫芦地做起学问来。东施效颦,怎么说都不成样子,总感觉到少了些什么似的,得不到人们的感应同情,自是可以预见”。叶启政强调,不管是学习一个既有的理论还是构建新理论,对理论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 然而,在现实的管理研究中,作者很难把一个理论交代得足够清楚。BACHARACH[7]观察到理论构建者很少明言他们所构建理论的假设;WHETTEN[8]写道:“现实中,由于一个理论的假设很少被明确地表达出来,因此,使用这个理论的人有责任仔细地比较产生这个理论的情境和运用这个理论的情境”;其他很多学者,如SHOEMAKER等[9]和NKWAKE[10]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因此,如何更清晰、更完整地表达理论,特别是理论的假设,对于“接着讲”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由于管理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学派林立、观点纷呈,多种研究范式同时在场。在学术交流中,如果不明确地、完整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就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所以,在理论构建这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中,清晰的、完全展开的理论表达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为了清晰而完整地表达理论,借用论证理论中“论证”的概念和论证结构模型,用于分析管理理论的定义和组成部分,并提出管理理论的构建概念框架。 1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1.1 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管理学界对“管理学”这个概念的界定存在诸多争议。在这诸多争议中,本研究采用管理学界达成一致的部分[11]作为对管理学的界定:“管理学揭示组织运行的规律,积淀达成组织目标的经验与知识”。根据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研究必须围绕组织的内在活动展开,围绕着组织的基本要素展开[12]。由于①存在多种多样的组织,如企业、政府、高校等;②存在多种学科理解组织及其基本要素,如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③存在多种研究范式,如实证主义、诠释主义等,造成了管理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学科特点。根据管理研究的视角不同或假设不同形成了众多的管理学流派。 因此,在进行学术交流时,要尽量把研究所基于的视角或者假设交代清楚。韵江等[13]指出,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多数情况下是由管理学研究所依循的假设模糊所导致的。因此,清晰而完整地表达管理理论十分必要。 1.2 管理理论构建文献回顾 理论构建研究是随着实证主义向后实证主义的转变而逐渐展开的。当科学哲学由实证主义转为后实证主义,整个科学活动的焦点也由命题的实证转移到了理论构建上。20世纪70~80年代涌现了一批关于理论构建的优秀著作。自此以后,关于理论构建的讨论层出不穷,一直到今天,理论构建研究仍然充满活力。 在管理研究领域,理论的定义、理论的结构、理论贡献的定义和构念的建立及测量成为长盛不衰的研究主题。BACHARACH[7]对理论所做的定义当属最为广泛引用之列:“理论是由构念和变量组成的系统,在该系统中构念与构念之间通过命题联结,变量与变量之间通过假说联结,整个系统处在各类理论假设所构成的边界的包围中”。WHETTEN[14]对理论构成要素的总结堪称经典:“理论包括,什么(What)、怎样(How)、为什么(Why)和谁/何地/何时(Who/Where/When)4个组成部分”。BAGOZZI[15]提出的理论结构的整体模型则最为接近管理研究实际。倘若论及理论贡献,则言必称DAVIS[16]提出的有趣性。学者们也一直在强调构念的清晰性[17,18]和测量的准确性[15]。 在继续讨论这些传统研究主题的同时,近些年,关于管理理论构建的新兴研究主题也正走进我们的视野,甚或已蔚然成风,主要表现出如下4个方面的趋势: (1)对管理理论假设的追问愈发坚决 理论假设是在一次(或多次)理论构建中,作为推理前提的那些陈述,这些陈述的合理性无需在本次理论构建中得到证成。明确地表达理论假设,对理论构建至关重要,它是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如果没有弄清楚一个理论的理论假设,则①不能应用这个理论[19]51,因为不知道一个现象是否能为该理论所言判;②不能通过挑战该理论的理论假设来发展该理论[20],因为不能判断这些假设是否合理;③在多个理论在场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在理论间展开实质性的对话来发展各个理论[21,22],也不能通过理论集成来发展理论[23,24]。明确地表达理论假设甚至是在道德上对理论构建者的一个要求,因为它是一种学术诚实的表现形式[9]39。尽管如此,能够做到明确表达理论假设的研究还是极为少见[7,8,20]。 (2)理论构建逻辑愈发多样化 理论构建逻辑是指合理的、基于语言的思维模式和推理方法;在理论构建中,它把作为前提的假设和经验证据合理地联结在一起,得出结论[25]128。理论构建的逻辑呈多样性发展态势,经历了由确定性证实到弱证实性确证、由定性确证到定量确证、由二元确证关系到三元确证关系、由逻辑分析到逻辑与经验统一分析的过程。 (3)情境化理论构建已蔚然成风 情境化理论构建强调情境因素(如时间、空间、文化等)在理论构建中的作用。情境因素是指围绕研究现象并且对研究现象发挥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解释因素,或者特指高于现有研究中分析层次的解释因素[8]。情境化理论构建的目的在于澄清理论的作用范围和揭示更复杂的运行机制。一方面,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理论都应当贴有一个警示标签:“该理论有其适用的特定情境,兹将其适用范围明示如下……”;另一方面,把情境因素作为自变量、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参与到理论构建中,能够揭示更复杂的运行机制,如一个跨分析层次的理论能够揭示高层次情境因素是如何与低层次因素相互影响的。 (4)经验证据积累重获重视 在管理研究理论为主导的背景下,不少学者表达出这样的忧虑:他们认为不应该过于追求新颖、有趣的理论,特别是那些昙花一现就再也无人问津的理论,应该脚踏实地检验已经构建的理论[26],深刻地描述有趣的现象,积累经验证据[27],更灵活地运用经验证据[28],这样更容易构建生命力更强的理论。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问题 不管是对理论假设的追问,或是追求多样合理的理论构建逻辑,或是澄清理论的作用范围,抑或是把理论建立在更坚实的经验证据之上,其本质都是为了追求一个完全展开的理论。具体来讲,这些关于管理理论构建的前沿研究在以下观点上是一致的:为了更好地构建管理理论,要明确一个完全展开的理论是什么样的——这个理论是基于什么样的假设、应用于什么样的情境、建立在什么样的经验证据之上以及依什么样的逻辑而建立起来的。 然而,目前文献中还没有系统地阐述完全展开的理论的研究。现有的文献提供了一些线索,一批优秀的理论构建者,如KETOKIVI等[29],VAN DE VEN[30]和HART[31]等,都提倡用图尔敏模型来分析一个科学论证。图尔敏模型是论证理论中的一个用于分析论证结构的通用模型。当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时,研究人员基于图尔敏模型设计了PEL模型。然而,PEL模型对理论的假设部分所言甚少。本研究为了分析管理理论,特别是突出管理理论的假设部分,在PEL模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出了ADEL模型(包括Assumption(假设)、Derivation(导出命题)、Evidence(证据)和Logic(逻辑)),并以ADEL模型为工具,从论证理论的视角来系统地阐述完全展开的管理理论。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①从论证理论的视角看,什么是管理理论?②从论证理论的视角看,一个完全展开的管理理论包含哪些要素?③从论证理论的视角看,如何进行管理理论构建? 2 研究视角 2.1 论证理论 论证(argument)是论证理论中最核心的却又极具争议的概念。论证隐含着过程(process)、结果(product)、活动(act)、对象(object)等多重含义。这里不对论证的概念作过于细致的区分,采用各个论证理论学派都基本接受的定义[32]:论证是一个语句、陈述或命题的集合,并展现为一种前提和结论的结构。集合中的一些语句、陈述或命题作为前提,为另一语句、陈述或命题(作为结论)提供支持(support)、辩护(defense)或证成(justification)。如无特别说明,本研究中的“论证”统统为名词,作为动词的“论证”则由“证成”代替。 论证理论是以论证的分析和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各种理论的总称。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当代论证理论已经形成了逻辑学、辩论术、修辞学3种主要的理论进路[33,34]。论证理论研究的逻辑学进路又可分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进路。形式逻辑用形式化系统刻画论证中的稳定结构和推理规则。非形式逻辑致力于构建分析和评价栖身于自然语言的论证的理论和方法。论证理论研究的论辩术进路抓住“以争议性观点及论证的对抗进行批判性审查”的特点,研究论辩性讨论的程序和规则或论证成果的属性与特质[34]。论证理论研究的修辞学进路以“有效说服听众”为论证的最基本功能,探讨选择、构建和表达论证的理论和方法。 由于理论断言某些结论,并用前提来支持这些结论[35],因此理论也是一种论证。BROMME等[36]认为科学理论是由若干论证组成的网络;TOMASZ[37]指出图尔敏模型(非形式逻辑进路论证理论的一种模型)比形式逻辑的模型更适合阐明科学发现和科学论证的本质;OSBORNE[38]则在《Science》上撰文,提倡以图尔敏模型来进行批判式的科学理论学习;BOOTH等[39]116指出WILLIAMS和COLOMB在图尔敏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论证模型更能反映科学研究的实质。 在管理研究领域,学者们也逐渐意识到用论证理论分析管理理论的重要性。HART[31]88鼓励学者对一个科学论证用图尔敏模型进行批判性分析,一批优秀的管理理论构建者,如KETOKIVI等[29]和VAN DE VEN[30]130等,也大力提倡用图尔敏模型来分析科学论证。 2.2 论证模型 要分析一个完全展开的管理理论包括哪些要素,需要基于合适的论证模型。 图尔敏模型是影响较大的论证结构模型。根据图尔敏模型,一个论证至少包括结论(claim or conclusion)、数据(data)和正当理由(warrant),复杂一点的论证可能还包括支援(backing)、限定词(qualifier)和反驳(rebuttal)[40]90~92。结论是论证中想要受众最终相信的一个命题;数据是论点赖以成立的事实资料(Facts);正当理由为从数据到结论的过渡提供桥梁和担保;当正当理由受到质疑时,支援用来强化正当理由的权威性;限定词是从数据和正当理由到结论的跳跃力量的限定性陈述;反驳是不能从数据和正当理由跳跃到结论的陈述,使结论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以有限的方式使用。 GAUCH[25]124~134在图尔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的PEL模型,用于描述一个完全展开的科学论证,它由3个英文单词(Presupposition(预设)、Evidence(证据)、Logic(逻辑))的首字母组合而成。PEL模型中的证据和图尔敏模型中的数据含义一致,而PEL模型中从数据到结论的桥梁和担保功能则由预设和逻辑承担。根据PEL模型,一个完全展开的科学论证是由预设、证据、逻辑和科学结论组成,用公式表达就是:预设+证据+逻辑=科学结论。表1给出了PEL模型的一个实例。与图尔敏模型相比,PEL模型突出了预设的关键作用。 表1 PEL模型的一个实例 在这里“预设”是个关键概念,预设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可以由这种假设达到一个特定的结论,然而,当前还不能证明这种假设。GAUCH[25]133把预设分为两类:全局预设和局部预设。全局预设在任何一个论证中都不能证明其正确或错误,例如,物质世界是有序的、可以理解的,感官知觉普遍可靠等,换一个词语来描述全局预设,那就是“信仰”;局部预设在当前给定的论证中得不到证明,但是可以在以后的论证中得到证明。关于全局预设与局部预设的区别,李醒民[41]给出了这样的描述:“科学预设[全局预设]是科学理论赖以开始的、大半未言明的起点,也是科学理论赖以立足的、不易察觉的深层根基,因而是极其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先验的和集体无意识的。……科学预设包括:科学世界观,科学信念,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科学基旨,指导原则等。因此,科学预设不像科学公理[局部预设]那样是某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而是某个学科(比如说物理学或生物学)的所有理论、乃至全部科学理论的公共基础或共同假定”。 GAUCH[25]并未对预设进行更为详细的讨论。然而,预设对于阐述一个完全展开的管理理论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在PEL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ADEL模型来阐明一个完全展开的管理理论的要素。 3 基于论证理论剖析管理理论 3.1 管理理论的内涵 科学始于问题[42]155,问题是通往一切知识的途径[43]357。研究问题是推动理论构建的最重要的动力,是理论构建的关键所在[44]362,所有的理论构建活动都从形成研究问题开始[19]1。科学理论是对研究问题的尝试性回答[42]222。一个研究问题通常由一个复杂的科学论证的结论来回答,一个复杂的科学论证又包含若干简单的科学论证。在论证理论的视角下,管理理论可以被视为由一组相互联系的科学论证构成的系统,用于回答一个或多个管理研究问题。根据PEL模型,一个完全展开的科学论证是由预设、证据、逻辑和科学结论组成的。因此,一个完全展开的管理理论也是由各种预设、证据、逻辑和科学结论所组成的。 3.2 管理理论的要素分析 由于管理理论经常有诸多假设,又容易受到各种情境制约,因此其预设种类繁多,如对人性的各种基本假设、对组织的各种类比假设、各种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设等;而PEL模型对预设仅仅作了全局预设和局部预设的区分,没有更详细的讨论,很难清晰地表达管理理论。因此,我们在PEL模型的基础上,细化了预设这个概念,提出了ADEL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ADEL模型并未采用“预设”的叫法。因为,“预设”这个叫法很可能使我们陷入逻辑学和语言学中关于预设的容易令人混淆的讨论中,这对管理理论构建而言有害无益。因此,采用了管理学和经济学中普遍接受的叫法:“假设”。 3.2.1 假设 与PEL模型中的“预设”相比,“假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更广泛一些。假设是一个论证中,我们暂时相信为真的那些信念。这些信念在当前论证中享有不受挑战的权利,在其他的论证中则可能被修正。也就是说,一个论证的假设有可能是另一个论证的结论。与“假设”含义相近的一些名称有预设、假定、推测、始点、先验信念、公理、前提、第一原理、第一哲学、第一真理、逻辑起点等。这些概念常常混用而不加细致地区别。 与GAUCH[25]类似,我们将假设在总体上分成了两类(见图1),一类是与理论构建者所采用的研究范式密切相关的假设,称之为研究范式相关假设;另一类是与理论构建活动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假设,称之为研究问题相关假设。 图1 完全展开的管理理论的构成要素 研究范式相关假设主要反映理论构建者所在的科学共同体在进行理论构建时所持有的信念,通常是关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信念。例如,建构主义的假设[13]至少包括以下几点:①事实无法脱离理论,建构主义者在解决一个管理研究问题时,总是在头脑中预设一个关于该问题的观念;管理研究者从来就不是客观的或价值中立的,不能完全独立于研究主题;②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分离是不可能的;③管理研究产生于在共同持有的假设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的学术团体之间。根据ALVESSON等[19]的观点,研究范式相关假设按适用范围从小到大,可以依次分为理论学派假设(in-house assumptions)、基本隐喻假设(root metaphor assumptions)、范式假设(paradigm assumptions)、意识形态假设(ideology assumptions)、领域假设(field assumptions)。 研究问题相关假设主要反映理论构建者本人所持有的有关研究问题的信念。在总结了关于理论构建的经典著作[14,30,45~48]之后,发现这些优秀的理论构建者都强调3个要素:构念、关系和边界条件。与这3个要素相对应,REYNOLDS[45]提出了3类假设的分类方法,把研究问题相关假设分为:定义性假设(definitional statements)、关系性假设(relational statements)和存在性假设(existence statements)。 定义性假设指明了构建的理论是为了解释哪部分社会现象[47]40~41,它又可细分为抽象的构念和能用于指导收集经验数据的变量。构念或概念是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把构念和概念作某种意义上的区分,也有很多学者对二者不作区分,本研究采取后者的做法,统称为构念。科学构念的分析是通过词项进行的。一个词项可能有多种含义,用一个陈述为其固定一种含义,这个陈述就是定义性假设[49]523。应该指出,我们不能为一个理论中所有的词项都给出明确的定义[50]137。有少数的词项虽不能给出明确定义,但科学共同体成员对其含义能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词项叫初始词项。初始词项用于定义其他的词项,即导出词项[50]183。构念用于表征一类事物的某个属性[48]。不同的构念通常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抽象的构念独立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具体的构念则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45]45。如果一个构念包含在另一个构念的含义中,则后者更为抽象。可以赋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构念叫做变量[9]16。变量是以一定刻度变化来反映构念的指标。通常构念是不可直接观察的[7],变量则是可直接观察的[51]168。 存在性假设,也称作边界条件假设,指明了关系性假设应用的情境或范围。如果一个理论被应用在它的存在性假设之外,它常常会有不同的表现[52]72。至少可以通过3个因素来定义一个理论的存在性假设:空间、时间和价值观[7]。存在性假设相当于WHETTEN[14]提出的一个理论的“When/Where/Who”元素。如同TURNER[53]17描述的那样,“总会有一系列的存在性假设指明了理论中的命题和概念的应用情境”。清晰地阐明一个理论的存在性假设是高质量理论的一个特点[48]。 关系性假设则构成了理论最核心的部分,它指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社会现象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关系性假设又可细分为公理性假设和对应假设。公理性假设是表述构念之间基本关系的命题[54]。“公理性”主要体现在理论中一个命题被赋予了无需追问其根据的权利,它并不意味着该命题必然正确,也不意味着理论中的所有命题要以公理化系统的形式展现。公理性假设不能从理论中其他语句导出,它用来导出理论命题,相当于WHETTEN提出的一个理论的“Why”元素。一个理论的公理性假设构成的集合是在理论中进行逻辑推理的起点[55]。公理性假设集的主要任务是在逻辑的指引下导出理论命题或者待检经验命题[47,56],也常常提供机理上的解释。 关于对应假设,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名字。CARNAP称之为对应规则[57];BRIDGMAN称之为操作性定义[58];CAMPBELL则叫它辞典[59];HEMPEL称其为桥接原理[60]169;把它放到结构方程模型的语境下也叫测量模型。这些叫法的含义虽不尽相同,但大意一致,本文中我们都称为对应假设[61]147。对应假设[15,62]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性假设[63]103,它用来联结抽象的构念和能用于收集经验数据的变量,与理论命题一起导出待检经验命题。例如,工作满意度[13]是一个抽象的构念,无法通过人的感官直接获取,但是可以通过间接的指标来体现工作满意度,如工作质量、离职率、缺勤率等。对应假设这一概念从一开始就不断遭受批评,但是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承认这种假设存在的意义,并经常讨论它们的性质[61]174。对应假设背后隐藏着这样的逻辑:直接可观察的事物能够给人以认识论意义上的安全感,即眼见为实,而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往往不足以使人怀有这种安全感。构成理论的公理性假设和理论命题都是由抽象的构念与逻辑词项,在句法规则约束下形成的语句,是不可直接观察的。如果可以在抽象的构念与可观察的变量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结,那么这种由可观察性赋予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安全感就可以传递给公理性假设和理论命题,进而传递给整个理论[64]。根据BORSBOOM[65],明确地指出对应假设,就是要阐明不可观察的构念的变动是如何引起可观察的变量的变动的。但是,在管理研究中这样明确的陈述还是比较少见。 3.2.2 导出命题 ADEL模型的第二个元素是导出命题。一个理论中通常有两类导出命题,理论命题(propositions)和待检经验命题(hypotheses,也叫假说),它们通常是关系性假设、定义性假设和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公式表示关系性假设、定义性假设、逻辑和导出命题的关系通常表现如下:定义性假设+公理性假设+逻辑=理论命题;定义性假设+公理性假设+对应假设+逻辑=待检经验命题;定义性假设+理论命题+对应假设+逻辑=待检经验命题。 3.2.3 证据 ADEL模型中的第3个元素是证据。证据是关于事实的陈述,它经常是收集的数据或再加工的数据。数据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观察记录。证据通常需要根据欲支持的结论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使数据形成一定的结构[66]。证据不是科学理论[67],但是证据是科学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往对科学理论组成要素的论述极少把证据列入其中,而本研究则明确主张证据是科学理论的组成要素。一方面,从论证理论的角度看,证据是论证的一个核心要素,科学理论是一组互相联系的论证,因此证据理当是科学理论的组成要素。另外,一批学者,如PICKETT等[68],LEAVITT等[69]和BOXENBAUM等[70],明确表示证据是理论的组成部分,SHOEMAKER等[9]64虽未明言证据是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强调证据的呈现方式是理论不可或缺的元素,证据与理论的关系非常紧密[71]。 3.2.4 逻辑 ADEL模型中的最后一个元素是逻辑。逻辑是指合理的、基于语言的思维模式和推理方法,在论证中,它把作为前提的假设和证据合理地联结在一起,得出结论[25]128。例如,作为定性确证逻辑的假说演绎模型的经典版内容如下:“观察证据E确证假说H,当且仅当,①E为偶然真;②H├E”。逻辑是一种工具,包括命题逻辑、一阶谓词逻辑、高阶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模糊逻辑等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创造新的逻辑作为工具。逻辑常常作为论证标准出现在论证评价过程中。科学论证标准处于不断演化当中,因此有时会存在多个论证标准[72]。例如,KETOKIVI等[29]研究了由归纳不全性引起的管理理论构建困境:如果两个理论在逻辑上都和经验证据不矛盾,如何选择其中一个理论?他们提出了理想化和情境化两种推理策略用于解决这个问题。SANDBERG等[73]认为管理实践遵循实践理性的逻辑框架,当前的管理理论都是在科学理性的逻辑框架下构建的,所以不能很好地指导管理实践,并提出了在实践理性逻辑框架下构建理论的主张。 以上讨论的ADEL模型的内容可以用图2所示的设想的例子来表示。注意图2中的导出命题可能有两种:理论命题或者待检经验命题。当命题的陈述形式为:X′导致Y′发生,那么该命题经常是理论命题;当命题的陈述形式为:X′与Y′有正相关关系,那么该命题经常是待检经验命题。 图2 ADEL模型示例 3.2.5 ADEL模型应用实例 图3是一个假想的实例。需要注意的是,图3所示的仅仅是一个模型,是一个完整理论(称之为T理论)的一部分。图3以图形的方式展示了两个理论命题:①一个员工的组织承诺与该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②一个员工的组织承诺与该员工的反生产力行为具有负相关关系。我们将用它来说明如何使用ADEL模型分析一个管理理论。 图3 T理论的一个模型 (1)分析T理论中的定义性假设 图3中至少涉及3个定义性假设(构念):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力行为。由于篇幅所限,以下的讨论仅仅围绕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展开。组织承诺被定义为“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和肯定性的内心倾向,是员工对组织在感情上的依附和参与到组织的相对程度”。组织公民行为被定义为“员工出于对组织的热爱、对组织的责任和内在修养的要求而自发表现的利他行为”。假设T理论中只有这两个定义,那么T理论中的“员工”、“组织”、“态度”、“肯定性”、“内心倾向”、“感情上”、“依附”、“参与”、“相对程度”、“热爱”、“责任”、“内在修养”、“要求”、“自发表现”和“利他行为”都是初始词项,它们用来定义导出词项,即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 (2)分析T理论中的公理性假设 公理性假设常常用于导出理论命题,这里只分析与理论命题①相关的公理性假设。假如T理论的公理性假设包括:①组织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组织的积极态度;②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持有积极的态度,则这个人会对该事物做出积极的行为;③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对组织做出的积极行为。那么,根据公理性假设①、②和③,我们能够推导出理论命题①:一个员工的组织承诺与该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 (3)分析T理论中的对应假设 假如理论命题①尚未被足够的经验研究确证,那么需要收集经验数据来对它确证或者否证(暂且不考虑科学哲学中的不充分决定性命题)。但是,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都是抽象的构念,无法直接收集经验数据。假如能够通过问一个员工以下两个问题,就能完全获得该员工的组织承诺信息:问题①你会维护你所在组织的声誉和形象,你同意吗?问题②你觉得你所在的组织是最佳的工作场所,你同意吗?(这两个问题都以5点李克特量表回答:5-非常同意,1-很不同意),那么,我们就在“组织承诺”这个构念和问题①、问题②这两个变量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假设。假设问题①、问题②这两个变量在反映“组织承诺”这个构念时,满足相加关系,那么,这里的对应假设,称其为对应假设①,就可以明确表达为:可以使用一个员工在问题①、问题②这两个变量上的值的加总来代替该员工的组织承诺程度。如果按照BORSBOOM[65]的建议,这里的对应假设还可以表达为:当一个员工的组织承诺程度增高的时候,该员工在问题①这个变量上的值会增大,在问题②这个变量上的值也会增大(假设“5-非常同意,1-很不同意”是依次减小的5个值)。 同理,假如可以通过问员工以下的问题,来获取该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程度:问题③你经常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你同意吗?问题④你经常保护组织的财产,你同意吗?问题⑤你经常帮助组织的新员工,你同意吗?(这3个问题都以5点李克特量表回答:5-非常同意,1-很不同意)。那么,对应假设②就可以明确表达为:可以使用一个员工在问题③、问题④和问题⑤这3个变量上的值的加总来代替该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程度。 (4)分析T理论中的导出命题 根据前3步的分析,T理论的导出命题至少包含,理论命题①一个员工的组织承诺与该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待检经验命题①一个员工的组织承诺与该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注意,理论命题①和待检经验命题①是用完全相同的语句进行表达的,但是,二者的实际内容是不一样的(见图4)。 图4 理论命题与待检经验命题的区别 如图4所示,理论命题①是由3个公理性假设推导出来的;而待检经验命题①是理论命题①加上两个对应假设推导出来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理论命题①中的两个词项(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都是构念,而待检经验命题①中的这两个词项本质上是变量。作为变量的“组织承诺”的值是问题①、问题②这两个变量的值的加总;作为变量的“组织公民行为”是问题③、问题④和问题⑤这3个变量的值的加总。 (5)分析T理论中的存在性假设 主要是分析T理论的适用范围或者适用情境。这个目的可以通过清晰地界定定义性假设来进行。例如,明确指出T理论中的组织公民行为仅仅是角色外行为,不是工作说明书中明确规定的员工必须承担的职责行为。这个目的还可以通过清晰地界定时间、空间、价值观等方式达到。比如,明确指出T理论仅仅适用于西方国家等等。 (6)分析T理论的证据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在第(3)、(4)步分析中作为变量的问题①、问题②、问题③、问题④、问题⑤、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值,以及对这些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后所得到的、以一定结构呈现的结果就是证据。例如,通过简单的相关分析,得到组织承诺(作为变量)与组织公民行为(作为变量)呈现正相关关系。 (7)分析T理论中的逻辑 T理论中涉及到的逻辑有:在导出理论命题和待检经验命题时用到的一阶谓词逻辑;在进行数据分析呈现证据时用到的数理逻辑;在判断理论命题与证据关系时用到的确证逻辑。 (8)分析T理论涉及到的研究范式相关假设 假如T理论是在逻辑经验主义的范式下构建的,那么理论构建者主要持有一种句法观或者公认观点[63]来审视T理论的实质。而当前科学哲学界对科学理论的语义观讨论得更为热烈。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以上8个部分的分析,它们的次序不是固定的,可以随ADEL模型使用人员的兴趣而定。 3.3 如何进行管理理论构建 要回答如何进行管理理论构建的问题,首先要对“理论构建”的含义稍作说明。一个好的理论并不容易构建,它往往是经过众多学者的思想交锋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因此,动态的作为过程的理论观比静态的作为结果的理论观更符合实际。由此,理论构建被定义为产生、检验和改进理论的过程[74],也就是做出有理论贡献的研究的过程。做出一次有理论贡献的研究,就可称之为一次理论构建。那么,如何进行管理理论构建的问题就转变为如何做出有理论贡献的管理研究。 为了回答如何做出有理论贡献的管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采用WHETTEN[14]和MACINNIS[75]的思路:首先把管理理论分成若干逻辑上相对独立的要素,然后对各个要素进行改进。ADEL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第一步,把管理理论的各个要素展现出来,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考虑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改进。LOCKE等[76]和GOLDEN-BIDDLE等[77]提出的研究贡献理论指出,可以通过对前人的研究做三方面的批判来声明研究贡献。①可以声称前人的研究不完整,需要在某些方面继续研究;②可以声称前人的研究不充分,忽视了某个重要的研究视角,需要从这个研究视角进行研究;③可以声称前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不正确,需要用新的研究视角代替旧的研究视角或直接纠正前人的错误。表2提出了管理理论构建概念框架,可以通过声称现有管理理论的假设、导出命题、证据或逻辑是不完整的、不充分的或不正确的来进行理论构建。 表2 管理理论构建概念框架 4 讨论 本研究试图为管理理论构建活动提供一套清晰而完整地表达观点的交流工具(ADEL模型),目的是为了管理理论构建者相互理解、相互批判和共同成长。为研究人员、审稿人、期刊编辑等知识工作者在评价理论构建活动时提供参考。例如,给定一个理论构建研究,可以用ADEL模型来评价其是否有隐藏的假设没有表达出来。又如,根据本研究提出的管理理论构建概念框架,研究人员可以较为容易地声称其在哪些地方做出了研究贡献。 如果中国的管理学想要“摆脱移植与加工的性格”,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批判能力与意愿。而清晰与完整地表达观点是培养批判能力最重要的内容。正如HUNT[78]4所言,“清晰而完整的分析能够最大化别人指出我们错误的机率。当一个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和模糊的时候,面对别人指出的错误,他经常以‘你误解了我的意思’开始为自己辩护”。清晰而完整地表达观点是学术界的国际通行证,提倡清晰而完整地表达观点与当下我国管理学界热议的管理理论构建本土化、管理理论哲学寻根、案例研究、呼吁学术责任等是相辅相成的。例如,不管中国管理学者应做“中国管理理论”(在中国管理情境检验西方理论),还是做“管理的中国理论”(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都要清晰而完整地展现出所构建的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ADEL模型对管理理论的构成要素作了较细的划分,这并不意味着每次理论构建都要把所有的要素统统展示出来,那样的话就显得不够灵活。ADEL模型的用意在于促使研究人员对自己的想法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批判,发现那些自己不易察觉的,但又的确使用了的关键假设,尽最大努力使其表达清晰而完整。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从论证理论的视角,即借用了论证理论中“论证”的定义和一个完全展开的科学论证的结构模型(PEL模型),重新分析了管理理论的特点,在PEL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管理理论的ADEL模型,并提出了管理理论构建的概念框架。本研究为中国管理学如何“接着讲”的对话中增添了如何更清晰而完整地进行理论表达的话题。 本研究是从静态的方面来分析管理理论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管理理论,本研究使用ADEL模型分析该理论的假设、导出命题、证据和逻辑。但是,这些假设、导出命题、证据和逻辑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当中涉及到什么样的推理过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这是从动态的方面来研究管理理论构建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标签:命题逻辑论文; 逻辑分析法论文; 管理理论论文; 公理系统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对应分析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