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APLR的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价与改进研究_图书馆论文

基于HAPLR的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评价及改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HAPLR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8.2

       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14.15.010

       1 概述

       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公共图书馆对读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来衡量图书馆的价值[1]。早在1970年,美国《国家图书馆及信息科学委员会法案》就提出国家和联邦政府应每年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和信息科学项目进行绩效评价。1973年《公共图书馆业绩的评价》一书强调了对图书馆服务业绩进行评价的必要性,主张基于社区需求来制定图书馆发展计划和进行服务业绩评价[2]。198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公共图书馆的输出评量》(Output Measures for Public Libraries),全面总结探讨了图书馆绩效评价的研究方法。1991年,美国金氏研究院(King Research Ltd.)提出了一套包括输入、输出和成效3个方面的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3]。1999年,Jr.T.J.Hennen研究开发了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系统(Hennen's American Public Library Ratings,HAPLR),用于对美国公共图书馆进行星级评价和排名[4]。2000年,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研究所资助的“网络环境中国家公共图书馆统计和绩效评价研究项目”制定了一套关于公共图书馆网络化资源和服务使用情况的统计和绩效指标,即《公共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统计和绩效测度》手册。近年来,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也积极主导并出版了许多工具书或相关网页以供图书馆进行测评,其评价成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可见,无论是对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的方案、制度,还是对指标设计以及评价方法和评价系统的建立等,美国都进行了持续而成功的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的评价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探索其评价模式在国内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无疑是一种推动。

       作为美国公共图书馆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HAPLR评价体系在国内的介绍和研究较少,只有吴治蓉(2013年)从评价目的和类型划分、评价指标、评价流程和方法等方面将HAPLR与国内的公共图书馆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改进建议[5];吴正荆等(2013年)[6]将HAPLR评价指标运用于对我国31个省域公共图书馆的实证研究,但在关于人口的类别划分中,他首先将31个省域按东、中、西部分类,然后再在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又以人口规模进行了二次细分,这种划分虽然充分考虑了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按照以上分类每组所包含的省域数量仅为4-6个,由于HAPLR方法要求每个人口类型下应包含相当数量的地区才能进行比较,所以这样的类型划分不利于多个省域间的对比分析。同时,以上研究仅是单纯将HAPLR与国内公共图书馆评价方法进行理论对比或者将其直接运用于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效率评价,并未对该指标体系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也没有更进一步与其他研究方法进行结合。因此,本文将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体系HAPLR与DEA方法相结合,研究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体系在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评价中的应用,以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价方法和模式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2 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系统——HAPLR

       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系统(HAPLR)是由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Wisconsin-Milwaukee)分校的Jr.T.J.Hennen研究开发出的一种用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等级评价和排名系统。该系统根据美国联邦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总署(IMLS)每年收集的全美各类型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产出数据,对馆藏、人员、流通量、参考咨询及服务成本等进行综合评价。

       2.1 HAPLR评价体系的设置及计算

       HAPLR评价体系共设置了人均支出、资料经费占总预算比、人均资料支出、每千人员工数等包括资金、馆藏、人员、开馆时间等投入要素及参考咨询量、借阅量等输出要素的15项指标数据,并且对每一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此来进行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得分计算和星级评级如表1所示[7]。

      

       在评价过程中,HAPLR首先是按各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人口数量进行类型划分,然后再根据每个公共图书馆在各项投入产出指标上的数值和排名分别计算其得分,最后通过加权15项指标的得分计算出每个馆的总分和排名。在1999年最初的版本中,Jr.T.J.Hennen只设置了4个人口类别,2000年,Federal State Cooperative Service(FSCS)打破第一版的人口类型划分,将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人口类型划分为10个级别:500K、250K、100K、50K、25K、10K、5K、2.5K、1K和0K(K代表千人)。下面以100K人口级别为例来简要说明其计算方法:①第一步首先需要计算出某一公共图书馆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对于正向指标如人均藏量,其得分=(总数量-排名)×权重;对于逆向指标如人均流通成本:其得分=排名×权重。假设评价当年超过100K服务人口数的图书馆共有20个,甲馆在“人均支出”这一指标的数值位列20个公共图书馆的第18位,因该指标的权重值为3,所以甲馆在“人均支出”这一指标的得分为(20-18)×3=6;而“每次流通成本”这一逆向指标的得分在计算时应直接使用排名所得名次进行运算,例如,甲馆的“每次流通成本”数值在20个公共图书馆中的排名为4,因其权重为3,则“每次流通成本”这一指标的得分为4×3=12。②第二步计算某一公共图书馆在15项指标上的总得分。假设甲馆的15项指标得分相加为Y,而15项指标的权重值相加为29,用总分Y除以总权重数29得到Y/29。③第三步计算某一公共图书馆的HAPLR得分。因前文假设评价当年超过100K级别服务人口数的图书馆共有20家,笔者将甲馆在第二步中15项指标上的总得分Y/29除以该人口类别下的图书馆数量20后再乘以1 000,即得到甲馆的HAPLR得分[5-6]。

       2.2 HAPLR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应用

       HAPLR评价体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足够的数据、事实、调查和分析来帮助公共图书馆做出管理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效益。研究其评价体系的特点,可以为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2.2.1 关注对用户服务的考查,突出信息公平的服务原则 美国联邦博物馆和图书馆研究总署界定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优劣,是要以“对用户有益的”,即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8]。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为所属区域的全体民众,HAPLR评价体系首先是按照所服务的人口数量将公共图书馆进行分类,充分体现了以人口数量来分配社会资源的公平性和均等化的信息服务原则。同时,HAPLR的15项指标更多地针对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关注的是对用户的服务考查,其评价体系中的所有指标都是以人均的相对数值来表示,并根据其重要程度给以不同的权重,通过测评,不但了解了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产出状况,而且直接促进了图书馆对用户服务的改进。

       2.2.2 强调比率性指标的设置,体现全面的资源效益理念 图书馆的绩效评价是“所有图书馆能更积极地寻找如何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方法[9]。HAPLR评价体系在对经费投入、馆藏资源、人员投入和服务人次、册次等项目进行评价时,都不是按绝对数量来打分,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出可以反映图书馆资源投入和服务产出的效益率指标。将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人口数量以及服务对象所实际享受到的资源、服务量纳入考查范畴,从图书馆用户所拥有的资源和这些资源所产生的效益方面来评价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绩效,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投入和服务产出的最大效益,体现了全面的资源效益理念[10]。

       2.2.3 投入产出指标定义明确,便于实践操作和量化运算 国际图联的宣言声明中说:绩效评价就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图书馆相关统计数据或者其他数据,以达到评价图书馆工作成效的目的[11]。HAPLR评价系统是根据IMLS提供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的15项资源投入和服务产出的数据,在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人口数量级别内按分数划分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这些指标的概念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可计量性和可获得性,其数据收集统一规范,计算方法简洁明了,实践中具有非常好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了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有效评价。

       由于其指标体系具有简单、直观、使用方便等优点,HAPLR评价系统在美国公共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1996-1997年公共图书馆数据的第一版HAPLR指数一经发布就受到了全美报刊、杂志及电视台的关注[12]。2000年以后,HAPLR指数每年都进行一次公共图书馆的输入和输出测度,并发布所参与公共馆的统计排名和等级。2005年,Jr.T.J.Hennen测算了2003-2004年全美9 211个公共图书馆的HAPLR指数及排名[13]。2010年4月HAPLR排行榜发布了7 930个公共图书馆的得分及排名情况[14]。多年来,HAPLR系统不仅用来为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其服务业绩,也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报告,成千上万的图书馆依据这项标准或专业报告来评价其当前业务和制订未来的行动计划,许多图书馆都肯定这些文件报表,因为各馆据之改善了其资金和服务配置[15]。

       3 HAPLR在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评价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当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已经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评估定级,各级公共图书馆已经将评估标准作为检验本馆工作的重要参照,很多地方政府也将评估定级结果纳入了当地文化建设工作的考核范畴,为了深入、理性地思考和探索我国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了解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绩效,比较同等规模下各省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率,本研究在充分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HAPLR评价体系对我国大陆31个省域公共图书馆进行服务业绩评价。

       3.1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HAPLR评价

       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图书馆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域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来源于网络调查。由于本研究是以省级区域为单元进行的公共图书馆评价,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比较,区别于吴正荆等(2013年)[6]的研究,笔者将国内的31个省级行政区划按人口数量分为3个类别,即2 500万人以下、2 500万~5 000万人、5 000万人以上,各组所包括的省域数量则分别为9、12、10个,如表2所示。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人口总数和2012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图书馆年鉴》公布的各省域公共图书馆的支出合计、购书专项经费、从业人员数、报刊数、总藏量、本年新购藏量、总流通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以及网络调查的周开馆时间计算得出HAPLR评价体系中13项指标的数值,其中全日制员工每小时流通量(circulation per FTE staff hour)和人均参考咨询量(reference per capita)因没有相应的数据发布,无法统计;另外我国的年鉴只公布了报刊的拥有量而未曾单独统计期刊数量,因此笔者将“每千人拥有的期刊数”以“每千人拥有的报刊数”来代替。吴正荆等人(2013年)[6]的研究指标仅选择了人均支出、购书费占总支出比例、人均购书费、人均藏书量4个输入指标和每次流通成本、人均流通次数、人均文献外借量和人均文献外借次数4个输出指标,相比之下,本研究的指标选取更加全面。遵照HAPLR的计算方法,笔者按每一人口类别中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及其在各项指标上的排名,同时考虑各指标所赋予的权重计算出我国31个省域公共图书馆的各项指标得分和HAPLR得分,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在2 500万以下的人口类别中,上海的HAPLR得分达到791分,位列第一,其次为天津,为724分,北京为604分。这一组别中HAPLR得分最低的为西藏,仅为67分,与上海的差距在10倍以上;其次为青海、海南、内蒙古,得分全部在400分以下,分别为1240、333、364分,说明这一类别中各省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绩效存在很大差距。在2 500万~5 000万的人口类别中,HAPLR得分最高的为辽宁,达807分,其次为福建和重庆,分别为783分和627分,都在600分以上,最差的是贵州、山西、陕西,得分分别为127、277、317分。在人口大于5 000万的人口分组中,HAPLR得分最高的为浙江、广东、江苏,分别为836、712、696分,得分最低的为河北,其次是四川、安徽、河南,得分分别为112、288、308、368分。总体来看,各人口组别中,HAPLR得分高的都是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域,比如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得分低的基本都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如西藏、青海、河南等,这与吴正荆等人(2013年)[6]的结论基本相同。可见,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在地域上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好,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差的地域格局,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民众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机会甚至是个别欠发达地区的数十倍,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这种省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也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进而也形成了省级区域间在文化服务上的巨大差距,这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和人民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改善基层图书馆的环境设施、丰富其文献信息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共图书馆的普遍化均等化服务,有效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首要任务。然而,HAPLR评价只能用于计算各省级区域公共图书馆的排名,它并不能找出那些得分较低的图书馆服务效率低下的原因,这就需要在HAPLR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2 HAPLR评价体系存在的局限性

       虽然HAPLR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该排名榜一经发布就有学者[16]认识到其存在“漏洞”,比如有超过20%的图书馆由于不具备所有HAPLR指数评价所需要的信息而被排除在该排行榜之外,该指数的编制没有包含由客观的统计机构审查过的输入指标,各项指标的权重体系及要素数据的选择均为一家之言从而导致了指标的非平衡和敏感,该指数对未参与评价的图书馆是不利的,同时其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2.1 评价体系未能与时俱进,缺少对数字网络资源的评价 目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发展迅速,图书馆用户拥有了更多的利用图书馆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对数字资源的使用和访问是目前图书馆使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但是HAPLR评价体系并未涉及任何关于网络资源和数字资源的评价,同时也没有设置任何的指标来测量读者对图书馆的网络访问和资料利用,因此,HAPLR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已经远远落后于图书馆的发展现状,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动态修订,补充一些关于数字资源和网络访问的指标,以便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公共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和数字服务。在HAPLR评价进入第二个10年时,Jr.T.J.Hennen于2010年4月宣布,将会对HAPLR提出广泛的修改措施并继续保留这个版本的“经典”元素,IMLS也会改变报告周期并加速数据出版时间,但令人遗憾的是新的版本至今未发布。

       3.2.2 指标设置存在交叉计量现象,不利于进一步的统计检验 HAPLR评价体系从每小时、人均等各个角度对资源投入、馆藏利用、服务人次、册次等服务活动进行了投入产出的指标设置,这样的指标体系对于进行指数化加权运算打分和排名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HAPLR评价体系对图书馆资源投入和服务产出的指标设置中存在对服务量和资金的交叉重复计量问题,如果直接用其进行图书馆服务效率的统计模型检验和计量分析,则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以运用HAPLR只能计算出各公共图书馆的星级排名,并不能测度各项指标对公共图书馆绩效的贡献率,更无从发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低下的原因。

       4 基于改进HAPLR体系的省域公共图书馆DEA分析

       为了克服HAPLR评价体系的不足,进一步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改进HAPLR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从而达到通过评价推动图书馆发展的目的,进而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

       4.1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odes等人1978年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实质是运用数学规划模型,利用观测到的样本数据,对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决策单元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或处理其他多目标的决策问题。

       作为一种非参数研究方法,DEA分析在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为DEA方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所以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择无关,在具体进行绩效评价时也不需要事先设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函数形式及各指标的权重,从而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综合考虑DEA方法的特点和图书馆的服务特性,本研究认为应用DEA方法进一步研究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绩效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自1992年M.S.Easun[17]首次将DEA模型运用于图书馆的效率评价以来,DEA分析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方法,并且其适用性也已经得到了诸多相关国际期刊文献的验证。

       4.2 HAPLR评价体系改进及DEA实证研究

       HAPLR评价指标的投入变量包括人均支出、资料经费占总预算比例、人均资料支出、每千人全日制员工数、每千人报刊数、人均藏量、每次流通成本等,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变量无外乎是资金、人员和馆藏投入的代理变量,由于DEA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要求投入变量之间不能重复,否则会对最优化分析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在选取了人均支出、资料经费占总预算比例、人均藏量作为投入变量后,再选人均资料支出、每千人报刊数作为投入变量就存在着对资金和藏量的重复计量问题,因此在进行DEA运算时要将这两项指标予以舍弃。另外,HAPLR评价体系的设置是以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人口数量作为前提的,为此笔者增加了一项“每万人拥有的机构数”作为其投入替代指标。

       关于产出变量的选取,同样也存在着不应该重复交叉计量的问题。在HAPLR的评价体系中关于产出变量,笔者舍弃“每小时流通量”和“每次访问流通量”两项指标,保留人均访问次数、馆藏周转率、人均流通量、每小时访问人次等作为产出指标的代理变量。考虑到当前数字资源使用的重要性,可以将数字图书馆的某些绩效指标与传统图书馆的评价指标相结合,以共同揭示公共图书馆传统文献与电子文献的服务。所以增加“每万人网站访问量”作为数字资源服务的代理变量。

       根据DEA的评价原理,将前面的6个投入变量和5个产出变量导入DEA P2.1软件,在数据运算时,采用规模收益可变的DEA模型(VRS模型),计算出基于投入导向(指在给定的产出水平下使投入成本最小)的我国31个省域公共图书馆效率指数及其分解值,结果见表4。

       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31个省域公共图书馆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宁夏12个省域的纯技术效率指数等于1,同时,它们的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均为1,投入要素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说明这些省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有效的,它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优势已经得到了完全发挥,并且在投入上不存在资源浪费。而河北、福建、山东、西藏、青海5个省域的公共图书馆纯技术效率为1,但规模效率小于1,表明这几个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仅仅在于规模效率,它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还没有处在“最适合的生产规模上”。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未能完全发挥的这些省域中,综合效率指数在0.7以下的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海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新疆等,这12个省域基本上都是HAPLR评价中各人口类别中得分较低的省域,且多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它们的综合效率指数在0.086-0.694之间,说明这些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的提升空间较大;同时它们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阶段,如果继续扩大资源的投入将有利于增加省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产出,进而提高其服务绩效。

      

       从上述结果可知,按照修正后的HAPLR的评价体系进行DEA分析,除了优势完全发挥的北京等12个省域的公共图书馆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外,我国其余19个省域的公共图书馆都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说明这些省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属于非技术有效单元,存在着投入冗余或者产出不足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省域公共图书馆在各项投入产出指标上的绩效发挥情况,笔者计算各指标的松弛变量,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显示,我国有三分之二的省域公共图书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从投入要素的松弛变量来看,天津、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域在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并且冗余主要集中于“每次流通成本”和“人均支出”两项指标。由于“每次流通成本”是一个逆向指标,所以应该是投入越少越好,而“人均支出”对于公共图书馆提高绩效是不可或缺的,理论上应该是投入越多越好,但由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绩效在各投入要素之间存在一种最优的比例关系,如果违背了这种要素配置比例,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过度增加人均支出,也会导致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低效或无效。因此,以上省域如果要想增加公共图书馆的人均支出,首先应该从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比例入手,以达到投入产出的最优状态。

       ·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海南、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域公共图书馆在各项产出指标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出不足,且这种产出不足在“每小时访问人次”和“馆藏周转率”上面表现得最为强烈,因此以上省域在这两个方面急需得到改善。

       ·从DEA的分析结果来看,2011年,北京、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域公共图书馆不存在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的现象;其余各省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低下则是由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海南、甘肃、新疆等几个省域公共图书馆的低效率主要是由产出不足造成的;四川省的低效则主要来自于投入冗余。因此,各省域公共图书馆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通过加大资源投入或优化资源配置,来进一步提高其服务质量。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美国公共图书馆评价系统HAPLR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相结合,综合考察我国31个省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绩效。研究发现,运用HAPLR评价方法只能进行各公共图书馆的星级排名计算,却无法测度各项指标对公共图书馆绩效的贡献率,更无从发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低下的原因;经过改进HAPLR体系后的DEA分析通过运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同类型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不但能实现对各个省域公共图书馆的综合评价,还能更充分地反映出评价对象自身的信息和特点。经过DEA分析可以确定每个公共图书馆的DEA有效性,并指出其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以及判断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规模是否恰当以及如何进行有效调整,等等,从而可以制定各省域公共图书馆本身最优的投入产出方案。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在地域上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好,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差的地域格局,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这种省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也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从DEA的评价结果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2个省域的公共图书馆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占目标样本的38.71%,其余61.29%的省域公共图书馆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我国各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未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其中对产出收益影响最大的是“馆藏周转率”和“每小时访问人次”,而部分省域投入要素中的“人均支出”和“每次流通成本”对产出收益率的贡献要小于其他投入指标。因此,在经费有限而用户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公共图书馆要善用其有限的资源以期发挥最大限度的服务效益。

       目前进行的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等级评估,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评估促进政府部门对各下属图书馆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管理以及对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检验。因此,在当前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要从根本上提高各省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率,逐步建立起基于效率的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必须调整各省域公共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比例,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规模;另一方面,要依据各省域公共图书馆自身的现实状况,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消除影响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充分发挥的不利因素。具体建议如下:

       5.1 拓展绩效生产边界,增强服务能力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宁夏12个优势得以完全发挥的省域公共图书馆,要继续保持目前的运行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完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重点部署数字阅读推广工程项目,在馆藏资源构建、文献信息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社会阅读推广等方面加强专业化优势[18]。通过努力开发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增强公共图书馆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丰富其服务内容和方式,拓展其绩效生产边界,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从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效果。

       5.2 平衡要素投入规模,优化资源配置

       河北、福建、山东、西藏、青海5个省域的公共图书馆纯技术效率为1,但规模效率小于1,表明这几个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仅仅在于规模效率,未来可以通过增加投入规模来提高绩效水平。而像四川这样的省域,其公共图书馆优势未能完全发挥的原因主要在于投入冗余,因此,首先要判定哪些要素投入有利于增加其服务产出,以便调整其各项资源的投入规模,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效率提升的要素上,通过平衡要素投入来提高现有的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水平。由于这个省域在“每次流通成本”、“人均支出”和“人均藏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相对过剩(拥挤)问题,导致了公共图书馆部分资源的浪费。所以,要在控制“每次流通成本”的同时,适当缩减“人均支出”的规模,不断优化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其服务绩效。

       5.3 加强内部调控管理,提高服务产出

       对于像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海南、甘肃、新疆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又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同时其公共图书馆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产出不足原因的省域,要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来提高其服务产出。从前文的分析可知,这几个省域的产出不足主要表现在“馆藏周转率”和“每小时访问人次”上,因此,这些省域的公共图书馆不妨从馆舍环境、资源结构上进行调整,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图书馆的资源结构,适当增加“资料经费占总预算的比重”和“全日制员工数”等要素投入,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建设“农村书屋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契机,创新服务手段,来吸引更多的用户访问,在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访问人次”和“馆藏周转率”的同时,增强其服务绩效。

       5.4 开展读者服务调查,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导向和工作理念。从DEA投入产出的松弛变量分析可知,我国多数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每次访问成本”、“每小时访问人次”和“馆藏周转率”,各省域公共图书馆不妨从了解用户需求入手,通过实地发放调查问卷或发送电子邮件、传真等多种形式进行专项调查来了解读者信息需求的细节信息,广泛征求读者、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用户需求的关键资源、研究热点和兴趣偏好,灵活调整馆藏资源体系、拓展特种文献保障、完善检索查询系统、开展用户教育和培训,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高用户关注度。同时,我国各省域公共图书馆绩效的地区差异较为显著,各省域之间甚至省域内部各公共图书馆之间都应加强交流合作,适当调整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合理分配省域内公共图书馆的人才、资源和资金,以提高图书馆自身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产出,最终促进整个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均等化发展。

       总之,图书馆的绩效评价,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每4年一次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但相对于美国的HAPLR评价体系来说,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过于全面细致,不利于数据的有效量化和统计获取;同时多数指标设置采用绝对数值表示,未能充分考虑所服务的人口数量和地区差异。因此,对处于转型期的国内图书馆而言,在进行图书馆绩效评价的指标设置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借鉴HAPLR的评价标准,首先通过简化指标和统一数据收集来提高数据的可获性;其次要缩短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周期,将图书馆绩效评价常规化、常态化;再次,要充分考虑各省域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将评价指标与图书馆服务所覆盖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实力等各要素紧密结合,以加强公共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和均等化服务;此外,图书馆的绩效评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评价体系应随着图书馆自身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目前已有的图书馆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以说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HAPLR评价体系同样也不例外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践研究中只有将各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才能得出科学准确的评价结论;同时图书馆的绩效评价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图书馆环境等现实情况,对于产生于国外的评价体系切不可盲目照搬,而是要通过借鉴、吸收和改造,形成适用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达到通过评价推动图书馆发展的目的,进而促进其普遍均等化服务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

       收稿日期:2014-06-03 修回日期:2014-07-01 本文起止页码:70-78,105

标签:;  ;  ;  ;  ;  ;  ;  ;  

基于HAPLR的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价与改进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