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开林
开阳县人民医院 贵州开阳 550300
【摘 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和CT影像相关性。方法? 以115例2012.1.1.~2014.1.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CT检测,同时对患者的脑干和脑室血肿量进行计算,并对预后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以上115例患者在接受CT影像学检查之后,脑室出血量在15 mL以下的患者有75例,出血量在15ml或15mL以上的有40例,其中前者的死亡率为40%(30/75),后者的死亡率为62.5%(25/40),由此可见,患者的死亡率随着脑室出血量的增加而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干出血量在5 ml以下的患者有65例,其余50例患者的脑干出血量均在5 ml或5 ml以上,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38.46%(25/65)、60.00%(30/55),由此可见,患者的死亡率随着出血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检测,借助CT检测手段,具有迅速和便捷的优势,同时对于患者的预后评估效果较好,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预后;相关性
前言
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当高血压患者伴随脑实质出血的情况下,就会使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生改变,并且伴随着各种临床症状的发生,导致死亡和致残现象的发生,该病症是神经科急症中常见的一种,并且在治疗之后所达到的预后效果也不佳,基于此,为了有效的降低该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升临床确诊率是关键,其中CT 影像检测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段,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CT影像与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1]。下面我们将以1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性展开详细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以115例2012.1.1.~2014.1.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头颅CT检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47例,患者的年龄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2.5岁,并且所有患者均满足临床诊断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标准,根据患者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脑干和脑室出血。
2.方法
(1)CT 检查的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之后进行横断轴位扫描,摆正患者的头位,保证身体长轴和头正中矢状面平行,同时矢状面和瞳间线垂直,选择听眶上线作为基线,扫描至头顶,层距10mm,层厚8~10mm,窗技术WL在35左右,WW在100~120之间,当对脑干和脑室出血情况存在疑虑的情况下,则追加2.5mm或5mm薄层连续扫描1~3层。
(2)具体的治疗法?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呼吸道的管理,使呼吸道时刻保持通畅性,再者就是注意维持患者的水和电解质平衡,加强饮食和营养管理,使患者的血压得以有效的控制,并保持与160/100 mm Hg左右,并且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如依那普利等,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脑水肿症状,同时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有效的降低和控制,并将脑保护剂适当的给予患者[2]。
3.治疗效果的分级? 以美国日常行为能力量表为参照依据,评估患者的日常行为功能,并采用百分制,并将其分为五个等级,一是评分在20 分以下的完全残疾型患者,也就是生活完全依赖于他人;二是评分在20~40 分之间的重度功能障碍型患者,该类患者的生活对他人有明显的依赖;三是评分在40~60 分之间的中度功能障碍型患者,该类患者的基本生活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四是评分在60~80 分之间的轻度障碍型患者,该类患者的基本生活基本能自理;五是评分在80 分以上的良好型患者,该类患者的基本生活完全能自理。
4.统计学方法? 对调查的患者的各项情况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和处理,以Kplan-Meier检验组间比较,当P<0.05的情况下,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以上115例患者在接受CT影像学检查之后,脑室出血量在15 mL以下的患者有75例,出血量在15ml或15mL以上的有40例,其中前者的死亡率为40%(30/75),后者的死亡率为62.5%(25/40),由此可见,患者的死亡率随着脑室出血量的增加而升高,并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干出血量在5 ml以下的患者有65例,其余50例患者的脑干出血量均在5 ml或5 ml以上,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38.46%(25/65)、60.0%(30/50),由此可见,患者的死亡率随着脑出血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和脑干的具体出血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讨论
目前临床上急性脑出血的预后效果不佳已经引起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之后证明,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患者的年龄,二是患者的医师水平,三是患者伴随的并发症情况,四是由于血肿破入患者的脑室,五是中线移位,六是患者血肿的大小情况,七是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3]。其中中线结构移位的发生是患者颅内占位效应严重时提示的重要依据,并且与患者的独立死亡具有密切相关性。目前临床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死亡和致残的几率较高,有效的提升临床诊断率则是治疗的关键,当下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手段为CT影像学检测,并通过影像学图像来对患者的脑出血量进行计算,进而探讨CT影像与预后的相关性。当下对于预后和临床相关性的研究成果具有多样性,仍需进一步深入的拓展研究。
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死亡率高和破坏性强的卒中病症,对患者的远期神经功能障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往往无法预测该病的预后情况,而导致该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则是出血量并非是决定出血结局的唯一因素,同时还与颅内压以及脑疝等潜在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4]。导致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那则是患者在原有脑血管病变以及高血压病的基础上,发生了脑内小动脉硬化,进而导致肌层逐渐被脑动脉中纤维组织取代,同时内膜内沉积胆固醇,内弹力层发生断裂和变性的情况,使患者产生痉挛反应,随后可能伴随的一些列症状就是远端脑组织坏死或者使缺氧,点状出血的现象发生,当以上现象维持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出血区逐渐发生融合,并向周围扩张,最后产生大片出血。除此之外,患者的高血压的伴随情况下,脱落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动脉栓塞,会导致患者的继发性脑血管壁坏死脑或者是组织缺血性软化,随后产生出血。一般情况下脑出血的发病时间多为患者发病后10~30 min,并且在该时间段会形成最大范围的血肿,随后继续扩张的几率很小,并且患者的临床症状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恶化,同时血肿还会对周围正常的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使其由近及远的发生坏死和海绵样变性等。
四、结论
在以上研究中,我们为了有效的提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促进预后效果的提升,采用了CT 检查手段,该技术具有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势,并且通过影像图像还可以计算得出血肿量,以此来对预后效果进行评估,并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当患者的脑室和脑干出血量在5 mL的情况下,在患者的死亡率上与出血量在15 mL以上或者是15 mL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即患者的死亡率与出血量呈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王德江,赵继宗,王 梅.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成本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8(2):127.
[2]周剑,周楠,候欣怡等.高血压脑出血 CT 影像与临床预后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4.
[3]张岩.高血压脑出血 CT 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9):1811-1811.
[4]张筠,张以忠,谷景先,等.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与早期死亡[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50-151.
论文作者:邓开林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高血压论文; 脑室论文; 脑干论文; 相关性论文; 影像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