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贸环境回顾与展望_国家经济论文

国际经贸环境回顾与展望_国家经济论文

回顾与前瞻:对外经贸面临的国际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经贸论文,环境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持续增长,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尤其是有史以来跨国公司之间罕见的大规模兼并浪潮更是拉开了21世纪世界市场新一轮激烈角逐的序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深刻的变化。适时把握国际经贸的主要特点,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地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进而制定和实施相应对策十分必要。

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主要特点

1.全球经济趋于好转,国际金融市场相对稳定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破坏了亚洲经济,还波及到全球。然而治愈创伤的时间似乎比人们预料的要短。1999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大为改善。美国则得益于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全球原材料价格的下跌,经济增长异常强劲;欧洲的经济也呈现好转迹象;日本经济开始走向复苏道路;韩国、泰国等受金融风暴打击的亚洲国家较预期提早出现复苏;得益于俄金融危机后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较为务实的经济政策和国际市场石油产品价格的大幅攀升,俄罗斯的经济衰退没有预期的那样严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9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为2.8%,2000年为3.4%。国际金融市场较上年平稳, 外汇市场以日元兑美元汇价上升为主线(日元兑美元已上升12%),对亚洲经济的整体复苏带来好处。欧元启动后汇价虽没有象人们预料般大幅上扬,但欧元疲弱对区内国家经济没有带来大的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发展。国际资金流动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格局得到强化,美国资本市场仍具吸引力,但美国股市突破万点后动力不足,部分资金开始回流到亚洲国家,推动了亚洲股市的普遍回升。

2.国际贸易有所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

在全球经济普遍好转的情况下,世界贸易也呈现上升态势,1998年世界贸易量增长3.5%,估计1999年可增长4%左右,2000年还会好一些,预计世界贸易量可增长6%左右,恢复到90年代前半期的平均水平。 亚洲地区贸易的急剧萎缩曾是导致1998年世界贸易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随着今年亚洲国家经济转向复苏,本地区贸易有所恢复。受危机打击严重的进口部门已逐渐得到恢复,有的甚至出现了增长。在进口中,加工复出口用的原材料进口在增多,这预示着亚洲的出口贸易将改善,但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美国进口持续上升, 贸易赤字继1998年达创记录水平后,1999年将跃上新的高峰,这使得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元的启动使欧盟区内贸易往来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欧盟以外国家对欧出口。日本巨额贸易顺差仍然存在。这均使得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的斗争更趋激烈,贸易争端与冲突增多。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回升,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大幅攀升,也拉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当然,全球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如故。

3.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多有回升转机,但不排除会有反复

1999年一季度国际商品市场仍然承接上年需求仍疲、价格持续下跌的局势,4月份止跌回升,8月份出现新的转机。除食品、饮料类产品价格仍疲外,许多原料和工业制成品如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品和纺织纤维及纺织品等价格较上年12月普见回升。如石油、石脑油、镍和聚氯乙烯、甲苯等价格各涨逾30%,木材、 苯和溶剂二甲苯等, 价格各升逾20%,羊毛、纸浆和苯乙烯等价格各升逾10%;椰油、铝、锌、甲醇和钢筋等价格也各有程度不同的上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是亚洲经济近期渐趋好转的影响,一些商品市场需求有所增长。如有色金属、羊毛、木材和一些化工品,在买家需求活跃下,价格普见回升。二是由于亚洲经济前景见好,引起对市场发展前景的过高期望和由此引发的套期保值的大量涌现,导致价格有所回升。这在有色金属市场表现最为明显。一些化工品市场需求增长的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一些中间商有囤货迹象,真正的最终用户实际购货量却并不多。三是由于受气候及其他因素影响,一些产品的产量预计将有所下降或供应将趋减。如椰干因菲律宾严重干旱,一些化工品因厂家进行例行检修或出现机械故障,石油因欧佩克组织实行减产等,价格因此相应回升。

预计2000年初一段时间里,国际商品市场的需求将逐渐有所恢复和回增,价格可望继续趋于好转。但由于世界经济的恢复有可能出现某种反复,加之目前不少商品的生产过剩(含潜在生产过剩)仍较严重,预计此项价格的好转也将是缓慢的,而且仍会时有起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亚洲经济的较快恢复,其升势将可能逐渐有所加强。

4.全球跨国投资继续增长,发达国家居主导地位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1998年全球跨国投资总额6440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61.4%,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FDI占总额的73.3%,比上年增长103%;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 同比下降4%。跨国购并成为跨国FDI的主流,交易额占全球FDI的63.82%。

1998年全球FDI 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公司之间的跨国购并飞速增长。全年跨国控股购并交易额达4110亿美元,为1997年交易额的2倍,为1995年的3倍。跨国控股并购额中90%为发达国家的交易,约占发达国家1998年吸收FDI总额的85%。1998 年美国继续成为全球资本输出和吸收FDI最多的国家,英国位居第二位。 购并的迅猛发展使日本吸收FDI猛增,由于企业重组的压力,日本对外投资显著下降。 1998年全球跨国FDI高速增长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放慢,东南亚、韩国、 俄罗斯及拉美部分国家发生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不稳定,商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实现的,它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随着新一轮全球性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快。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形势

1.美国经济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复苏以来,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超过104个月,到2000年2月将创下最长增长期的纪录。继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3.9%之后,1999年美国经济升势不减,第一、二季度GDP分别增长3.7%和 1.9%,第三季度又猛增5.5%;通胀压力不大,低于2%;就业形势良好,失业率4.1%左右。人们将八年多来美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现象称之为美国的“新经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得以“和平红利”加速发展科技并使之商业化,这有利于政府预算赤字缩减,甚至1998年和1999年都出现盈余。美国债务从1997年的3.77万亿美元(占GDP的47.2%)降至1999年的3.6 万亿美元(占GDP的40%)。日欧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减弱,为美国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创造了机会。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据估计,1995年至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的35%是由信息技术产业贡献的。三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美国政府和民间资金充裕,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大增,创新能力增强,仅近5年美国生产力增幅是过去25年的两倍, 未来仍可续升。另外,美国301条款成功地为美国设立非贸易障碍, 保护了美国的国内市场。目前这些依然成为支持美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条件。

1999年美国经济可望增长3.8%左右, 未来一年内美国经济依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增速放慢,预计2000年将增长3.1%。首先, 美国民主党为了2000年总统大选,必然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其次,国际资金继续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流动,国际收支资本帐户的顺差弥补了经常项目的逆差,也弥补了美国国内储蓄的不足,加上政府预算连续两年出现盈余,间接地促成了股市的空前繁荣,有利于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巨额贸易逆差,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新兴市场再度兴旺,资金大举转移,可能会动摇美国经济的繁荣。美国1998年贸易逆差高达1640亿美元。1999年贸易逆差逐月上升,估计全年可达2500亿美元。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自5 月份美国贸易逆差急增后,美元兑日元汇价开始明显下滑,对资本市场造成新的压力。

二是股市泡沫问题。由于美国股市的不断攀升(1998年上升16%,1999年8月25日创下11326点新高)、储蓄率不断下降、巨额债务以及消费膨胀。目前美国股价市值已高达14.5万亿美元,是GDP的1.8倍,存在着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美国股市未来走向关键要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后劲和国际资金的流向。首先,美国科技产业未来潜力对美国股市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当年日本以地产抵押为基础而形成泡沫经济情形不同,美国股市上扬事实上主要体现在科技股上,这类股票1999年的盈利增长高达4倍,而科技股需求有增无减, 业绩佳和具前景的科技股成为投资者重要的追逐对象。如果科技股公司盈利发生逆转,美国股市将出现较大的调整。另一关键是资金的流向,如前所述,如果未来新兴市场和日本资本市场恢复吸引力,大量资金出现转移,美国资本市场会出现震动。

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是美国的第四大供货地。1999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1-11月中美贸易额达555.4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380.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7%,进口175.2亿美元,增长20.3%。截至9月底,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项目达28249个,协议投资金额为509亿美元,是第一大投资国,实际投资额为242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投资领域涉及汽车、医药、石油、化工、纺织等多种行业。目前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我沿海地区。 中美达成WTO协议后,预计美国的投资还会进一步增长。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摩擦主要集中在贸易平衡、最惠国待遇、反倾销和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等方面,但前景依然看好,因为美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主体是跨国公司,他们来华投资既促进中国外贸的发展,同时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2.欧元区国家经济继续回升,但增幅减慢

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欧元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小幅增加。1999年首季欧元区11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加1.8%、 第二季度增长1.5%,欧盟预计1999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可达2.1%。固定资本投资继续扩大,首季11个欧元区国家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固定资本投资的平均增幅为3.9%、第二季度增幅为5.1%,高于1998年第2 季和第4季的3%。根据最近欧盟委员会对企业进行调查表明,1999年欧元区国家的设备投资将增加4%左右,低于近1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德国、 荷兰的增长率将超过1998年,而其他国家将大致保持上年水平。实际私人消费开支有所提高。1999年首季欧元区11国实际私人开支比上年同期增加2.9%、第二季度为2.1%,增幅是最近4个季度以来最高的。 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和政府消费开支增幅,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第二根支柱。工业生产出现回升势头。欧元区国家的工业生产在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出现4.1%的增长率后,从1998年底以来出现下降。但自1999 年4月以来出现回升,今第2季比上季增加0.3%。 然而各国情况有较大差异。单一货币的启动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1999年欧洲一体化最重要的成果是经过长期准备后,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欧元启动有利于欧元区国家经济贸易的发展。欧合组织近日预计,欧盟15国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1%,2000年和2001 年将上升至2.8%。欧盟11月24日预测,2000年和2001年的经济将从1999 年的2.1%上升到3%。

目前欧元区国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失业率居高难下。1998年欧元区平均失业率为10.8%,1999年约为9.2%,2000 年可降至 8.6%, 2001年再降为8%。其次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如某些部门税收过高,一些领域福利开支过大。特别是有的国家为达到加入欧元区标准,财政开支下降过快,在短期内影响经济的运行。此外,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其调整过程仍未结束,影响经济的发展。

估计2000年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幅度在3%左右。 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在利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作用下,私人消费开支增加,刺激国内需求有所扩大,二是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固定资本投资仍将有所扩大。另外,2000年欧元情况可能好于上年,这样将增加其国际购买力。2000年欧元区国家市场相对活跃,进口增幅可能再次高于出口。当然,西欧国家的失业问题以及经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仍然不会有多大缓解。今后两、三年内欧元区国家经济的基本趋势是继续缓慢回升,既不会出现急剧高胀之势,也不会发生新一轮周期性经济危机。其理由主要是:第一,从目前情况看,欧元区经济继续回升的基本条件,包括物价稳定,利率偏低,汇率波动不大等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不会改变,即使改变也需要一定时间。第二,在经过90年代低速发展后,这些国家的投资、消费和需求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一时还不会出现大的转折。第三,在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还有一定发展,这样对国民经济仍将产生一定的支持作用。第四, 从1999 年1 月1 日起到2001年年底正是欧洲经货联盟建设的第三阶段,在欧元过渡期内,各国政府将尽最大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以确保欧元顺利过渡到单一货币的最终成功。而单一货币的最终实现也有利于欧元区经济贸易的发展,这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互促进的。

欧盟和我国都属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直接冲击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和欧盟的相互依赖性加强。欧盟是我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二大供应地。1999年1-11月, 中欧贸易额为499.3亿美元,其中我出口269.4亿美元,进口229.9亿美元, 进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8.5%和31.5%。 欧盟是我国进口先进设备的重要来源地,而我国生产并大量出口的机电和纺织品又为欧盟市场所需要,这种显著的互补性是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重要基础。

中欧经贸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欧盟对我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愈演愈烈,迄今已立案78起,中国出口企业在欧盟市场遭受歧视待遇的状况尚未彻底解决,此外欧盟仍禁止进口我禽肉和部分水产品,对鞋及陶、瓷餐具等设置数量限制,不久前木质包装也成为了摩擦的焦点。第二,欧盟东扩将对我出口产品带来竞争压力。目前欧盟东扩已正式启动,预定2003年实现第一轮扩大,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和出口商品结构与我国类似,届时必将与我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三,中国对欧贸易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对欧出口仍以中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且以三资企业出口为主,对进一步开拓欧盟市场极为不利,应向高科技、高质量、创名牌方向转变。

3.日本经济触底回升

1999年,日本经济开始回升,上半年已出现3.4%的高增长, 主要是受公共投资及与住宅建设有关的政策影响所致,但9 月份后这两项开支将难以继续维持经济的高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日本经济1999年呈现正增长,2000年GDP增幅在1%以上,但日本政府预计1999年可增长0.5%。欧合组织近日预测,日本1999、2000 两年经济增长率可高达1.4%,2001年降至1.2%。在日本经济利好的带动下,日元汇价明显回升。9月17日达到1美元兑104日元,年底维持在102日元兑换1美元, 创40个月来的新高。估计2000年初日元汇率会有所回落,但2000年3 月前后会再次出现升值,总的波动大约在1美元兑97-120日元之间。

对于日本经济发展前景,目前还不能下结论说,日本经济完全步入复苏。如果日本政府不继续采取经济对策,刚有所回升的势头仍有可能夭折。因为,日本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债务无法消化,银行不良资产处理困难;以及民间设备投资连续减少;经济结构改革还需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等问题。另外,日本对外贸易中,进口下降幅度与上年同期相比已趋缩小,但出口仍呈减少态势。

中日经贸关系在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连续六年为我最大的贸易伙伴, 占我进出口总额的18 %(占我出口总额的16%),我国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日本是向我国提供政府贷款和无偿援助最多的国家,也是我吸收外资、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国之一。1999年,中日贸易呈现出较快的恢复性增长势头,1-11 月中日贸易额为588.2亿美元,其中我出口288.4亿美元,进口299.8亿美元, 出进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7%和22.1%。

中日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中日贸易规模虽然扩大迅速,但商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二是在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出现下降后,具有投资拉动贸易特点的中日贸易发展后劲不足,中日经贸合作缺乏新的增长点;三是中日双方的经济结构、流通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贸易渠道趋于多元化,双方贸易部门还需进一步适应新的形势。

4.东南亚国家经济提早复苏,但仍有隐忧

东南亚国家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推出改革措施。努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降低利率,稳定汇率,放宽贸易和投资限制,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外资开始纷纷回流。即使是曾经因实行资本管制而使一些投资者退避三舍的马来西亚,也已经开始重新赢得外国投资者的青睐。汇率的稳定提高了国内外投资者对各国经济的信心,不仅避免了资本外逃,还引入了经济复苏亟需的资金;各国的工业产值普遍得到增长;不少国家出现贸易盈余和经常项目顺差。今年以来,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连续数月出现进口与出口同步增长,经常项目赢余等继续扩大的态势。国际收支状况大大改善;金融机构呆坏帐减少,外债规模得到控制,通胀率普遍下降。亚行预计,1999年韩国经济可增9%,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 新加坡的增长率则在3-5%之间。

虽然东盟几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将大体健康恢复,可以说没有近虑,但仍有隐忧。第一,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对东亚经济复苏有非常大的影响。美国、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目前,日本经济情况仍不甚明朗。至于美国,其不断增长的贸易赤字很可能会导致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另外,美国目前已经出现股市泡沫的迹象,如果仍继续下去,一旦华尔街出现大幅调整,美国经济将一并掉入泥潭,势必降低美国对进口的需求。若果真如此,那么东亚试图通过出口走向经济复苏的计划,便要打些折扣。

第二,各国货币在1997、1998年贬值的后遗症,导致进口成本升高,继而使得进口减少,而本地区出口又以加工贸易为主,这样又使得出口也减少,对其期望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有一定影响。如印度尼西亚,由于国际需求的减少,预计其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22%,而同期的进口也预计下降24%,这一数字意味着许多生产厂商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原材料供货。

第三,东盟区内贸易占东盟各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比重,然而各国由于经济尚未走出阴影,对区内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此外,本地区几国的货币均遭贬值,相比较起来,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价格优势却转为东盟内部的竞争劣势,这也是导致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原因。

第四,本地区政治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经济的增长。

尽管有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东盟经济的最佳表现,但其1999年经济复苏的大趋势不会改变。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双方友好关系的加强,经贸合作呈持续发展之势。1993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突破100 亿美元, 并以此为转折双边贸易迅速发展, 1997年猛增到243.6亿美元,但7月份爆发的金融危机使1998年的双边贸易额降为234.8亿美元。1999年随着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又恢复了增长,前11个月的海关统计表明,双边贸易额达241.7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08.4亿美元,进口133.2亿美元,增长20.5%。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中方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1998年已达16.4亿美元,比四年前的4.5亿美元增长了三倍多。1999年头九个月,我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已达到24.8 亿美元, 远大于1998年全年的数字。

5.俄罗斯经济趋稳,东欧经济仍缓

俄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出现一些积极的迹象,但经济复苏仍是脆弱的。1999年以来,俄经济形势没有继续恶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好转。据俄联邦政府所属经济行情中心的资料,与1998年同期相比,1999年上半年俄GDP增长了0.7%;工业生产增长了3.1%,通胀率24.4%, 税收在预算中的比例也由9-10%增加到12 %, 若扣除偿还外债因素, 预计1999年俄联邦政府将首次出现无赤字预算。年初以来,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回升给俄罗斯的商品出口带来了福音,同时卢布贬值又促使进口进一步下降,受此影响,预计俄1999年的贸易顺差可望达到300 亿美元。但是对俄罗斯2000年的经济走势不能过于乐观。

从短期来看,俄近期内政局不稳。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宣布辞职,总统竞选进行在即,政治局势的变化将对俄经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正在调查中的100 亿美元洗钱案将影响国际金融组织对俄罗斯的贷款,这一点无疑将对俄目前的经济状况产生较大影响。从长期来看,尽管1999年上半年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投资仍在下降;另外,1998年俄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短期内还难以消除,特别是银行系统的改组和调整至少还需要3-5年的时间。根据欧合组织近日预测,1999年俄经济可望增长2%,但2000年和2001年将放慢至1%。

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无太大的起色,经过10年左右的改革,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外交走向已基本纳入西方轨道,中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好于东南欧国家。近几年东欧国家在所有制改革中,过多地寄希望于外资的投入,而不够重视改善企业经营,导致了相当一些国有企业拖欠债务和税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包袱。私人企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难题:如利用外资较为困难,银行利率相对较高,私人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等等,使得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由于外资和出口的支撑,大部分国家仍能维持5 %左右的较高增长。东欧国家对欧盟的资金和市场依赖性很大,对欧盟的出口基本上均占东欧国家出口的60%以上,欧盟是该地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因此,1999年欧盟市场的复苏将对其出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欧盟东扩的推迟将影响其吸引外资的速度;为期两个多月的科索沃战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甚至影响了东欧国家的改革进程。综上所述,1999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略有放缓的一年,2000年的情况也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中国在独联体国家中较大的贸易伙伴依次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其中与俄罗斯的贸易额最大。据中国海关统计,1999年1 -11月份中俄贸易额达51.77亿美元,中方出口仅为12.9亿美元,比1998 年同期下降了21.0%。进口38.8亿美元,增幅高达21.5%。目前中俄经贸关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中方出口能力下降;二是中方贸易逆差加大,目前已达25.9亿美元,占双边贸易额的50%以上。如何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对独联体国家的出口,是中方今后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6.香港经济恢复,澳门经济依然低迷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的香港经济,经过调整,房地产价格逐渐趋于合理,成交量上升;股市趋好,恒生指数从1998年第三季度开始回升,至今累计升幅已过60%,目前保持在13000点以上水平; 消费市场开始活跃,1999年6月销售值开始止跌回稳,销售总值过149亿港元。旅游餐饮业发展势头良好。1999年前7个月访港旅客人数较上年同期增长 11.1%,酒店入住率增长4%。失业率趋于下降。 香港各主要经济因素的好转,使经济连续5个季度下滑趋势得到遏制。预计1999 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

香港经济复苏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如经济结构失衡、高利率、高成本及目前的高通货紧缩现象使其竞争力趋于下降,投资及消费近期难有大的回升等在一定程度上拖慢其经济复苏步伐。此外,美国经济走势尤其是利率的调节对香港经济有一定影响。如果近期美国再次加息,香港利率随之调整,也将使投资及消费受到抑制。然而从中长期看,随着香港高科技产业的建立及与内地合作层次的提高,尤其是服务业领域的高科技化,将使其区域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1999年以来,澳门经济依然不振。首先,作为澳门经济支柱之一的博彩业,上半年收益较上年同期下降16.9%;其次,房地产业依然低迷。由于房地产供求严重失衡,使空房闲置约5万个单位, 房地产交易不断下滑,楼宇价格从90年代最高水平平均下跌50%左右,闲置房产积压资金达千亿澳门元; 再次, 失业率居高不下, 通货紧缩现象严重,1999年5-7月,澳门失业率为6.4%,较上年同期增长1.7个百分点, 6月物价指数为99.47,是1996年6月以来最低点,较上年同期下降2.24个百分点。澳门回归祖国后,两地经贸合作机会增多,有可能带动澳门经济的增长。

长期以来香港是我第一大贸易伙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降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占我进出口总额的12%。1999年1-11月, 内地与香港贸易总额为392.9亿美元,内地对香港出口33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5%;进口6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随着香港经济的复苏和回升,估计2000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  ;  ;  ;  

国际经贸环境回顾与展望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