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浅析论文_吉晓冬,唐忠仁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浅析论文_吉晓冬,唐忠仁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循环内三科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05

摘要:目的:针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主要治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20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有关资料,回顾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产生脑卒中的情况,对该疾病患者同时产生脑卒中患者及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患者分析其致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5%(37/200),发病率并随年龄不断增长而升高;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低于75岁、冠心病、高血压、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左房直径不小于40毫米、CHADS2评分不小于4分等都是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产生脑脑卒中的患者,年龄不低于75岁、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及高血压都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

1.前言

心房颤动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在我国成人中约有0.2%的患病率,并随年龄不断增长,超过80岁的群体患病率高达8.5%。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断增长。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是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脑卒中患病风险中,心房颤动患者将提高5倍,脑卒中不具有良好的预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本研究针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主要治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2.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20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有关资料,其中有103例男患者,97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42—87岁之间,平均年龄(71.2±3.6)岁。其中有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54例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患者。列入本研究中患者的标准:一是具有心房颤动病史,以及临床诊断、心电图等有关记录;二是该疾病患者住院时经体表或动态心电图确认;三是不存在心脏瓣膜手术、风湿性心脏病及其它心脏瓣膜病。

2.2 方法

回顾分析收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有关资料,对患者基本资料、心房颤动类型、同时存在的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房内径等有关情况详细记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诊断标准

心房颤动患者都经常规或动态心电图结果证实,可自动转复且持续不足一周时间的患者被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若患者心房颤动无法自动转复,持续超过一周属于慢性心房颤动,其中持续不超过1年患者为持续性,超过1年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快室律心房颤动是指心房颤动心率不低于90次。缺血性脑卒中与全国脑血管会议中的脑梗死诊断要求相符,并通过头CT或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得到证实。冠脉造影中冠脉狭窄程度不低于50%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依据,患者临床中存在心肌缺血表现,平板或动态心电图具有缺血性ST-T变化,并将其它疾病排除。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处理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采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组间患者的数据。百分率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在组间各变量的分布差异采用以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分析。P<0.05表明患者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结果

在术前年龄、合并症、纽约心功能分级、用药等方面,三组患者之间不具有统计意义。对患者进行4年随访时,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舒张期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比值、左心房容积及指数等指标方面,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高位间隔部起搏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上述指标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不具有统计意义。

4.讨论

在临床中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脑卒中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其引发脑卒中的机制还有待于明确,目前主要观点是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减慢血流速度、淤积形成血栓,而且心房颤动时不能有效收缩造成心室充盈障碍而引起降低心输出量。因心房颤动引发的脑卒中具有比较严重的病情,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因此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筛查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十分重要。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群体中只有16.1%产生脑卒中,发病率不高,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升高,超过80岁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约有37.2%产生脑卒中,这也充分表明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同时产生脑卒中风险中的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文献报道,不管阵发性还是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产生脑卒中风险方面差异不大。但对心房颤动类型与脑卒中风险的评估研究中,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群体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群体2倍。持续心房颤动对血栓大小具有一定影响,在评估脑卒中风险中是否纳入心房颤动类型还有待于开展深入研究工作。

5.结语

总之,年龄不低于75岁、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及高血压等都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产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因年龄属于不可变因素,因此血压控制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心房持续性/永久性颤动患者而言,可采取导管消融或抗凝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从新,马长生,杨延宗等.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二)[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6.3

[2] 胡大一,孙艺红,周自强等.中国人非瓣膜性房颤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6.11

[3] 李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8

[4] 王华,杨杰孚,刘芳等.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6.7

[5] 刘静,赵冬,秦兰萍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3

作者简介:

吉晓冬,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通讯作者:唐忠仁,男,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

论文作者:吉晓冬,唐忠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浅析论文_吉晓冬,唐忠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