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街道中心小学校 409800)
摘要:楹联是中国文化遗产,已经遗传了一千多年。同时,它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不仅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在汉语教学中合理使用楹联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学的提高。
关键词:楹联;德育;实践研究
当今学生的共同问题是文化底蕴的薄弱。在今天的语言学习中,往往无意中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积累,传统文体的使用意识更加薄弱。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汉语教学的“中国特色”。作为一种传统的文艺形式,楹联是中国独特而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浓缩艺术。它的独特性与中国独特的文本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它以最精致的语言和节奏韵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在品味过程中,人们意识到楹联文辞的精致和民族文化的深刻。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特别是对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但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主题设计的乐趣和挑战密切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越具挑战性,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烈。楹联是词语的组合,通常简短而简洁,是日常使用或文本中的常用词,这些特征使其充满乐趣和挑战,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楹联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大量历史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中国传统的人格、美德、风俗等,对学生个性的激发乃至心灵的触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恰如其分地运用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楹联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先将这副楹联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问学生这副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出说的是樊哙时,我又结合课文解释这副楹联丰富的内涵,(鲁肃不如樊哙,文不如武;狄青怎比萧何,武不如文)学生发出一阵感叹,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热打铁简介《鸿门宴》文章背景。这样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还可以起到表达观点,进行思想政治的作用,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符合“文道合一”的教学思想。如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用来鼓励学生自强成才。楹联还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如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袁世凯千古,国民万岁”(寓袁世凯对不起国民)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汉语教学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使用楹联具有美学效果,符合汉语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许多对句,其实就是优美的楹联,读来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果老师分析得好,学生会因之而陶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讲这种楹联,学生可以学会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从而去体现美、创造美。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楹联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则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
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工作都取决于兴趣。”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他们有意识地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融入楹联艺术,笔者以综合活动为切入点,欣赏中国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完“对对子”后,笔者发现班中的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津津乐道。于是想:何不因势利导,趁热打铁,让同学玩一回对对子的游戏。哪怕让学生对此稍稍有个印象也好。笔者把对对子的概念作了粗浅通俗的解释,并简介了几副趣联,之后,对对子的活动就开始了。笔者说“关门”,同学们对“开门”。笔者说“静悄悄”,学生答“乱糟糟”,不由得暗自叹服。笔者信手拈来,以“门前碧水”为上联,生以“屋后青山”为下联,有味道。笔者说“细雨蒙蒙”,学生对以“大雪飘飘”,真妙不可言。笔者拍案连说三字:“妙。妙。妙。”没想到也有学生也连对三字:“巧。巧。巧。”引得全班同学声声称赞。一下子,学生们对于“对对子”这一活动传承得很是接地气了。又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日积月累”的楹联教学部分进行了“楹联知识大比拼”的活动,真正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在活动前,笔者利用了两周的教学时间系统地向学生讲解楹联知识,从而使学生有了知识准备,继而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搜集楹联的资料,使活动切实、顺利地开展。在活动汇报中,各个小组惊喜地向老师展示了他们的搜集成果:1. 楹联寻根组(展示楹联的不同版本的起源故事);2. 楹联学法组(展示楹联特点的口诀歌);3. 楹联趣谈组(表演趣联故事:苏东坡愧改楹联);4. 楹联欣赏组(展示搜集的春联和楹联);5. 楹联交流组(展示搜集的婚联、挽联、寿联);6. 楹联竞猜组(猜楹联的游戏)。各个小组的出色表现不得不让笔者大为感叹,学生的创造才能和表演天分真不可小看。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楹联进入了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并在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发挥微妙的作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改革和完善语文教学的需要。楹联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学修养。如果我们反复练习并继续学习,我们只能达到更高的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发扬这种民族艺术。
参考文献
[1]赵玉秀.语文教学中楹联运用的尝试[J].学苑教育,2011(14).
[2]郭孟华.浅谈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丝绸之路,2011(08).
[3]邓政阳.有效运用楹联无限融入国粹――例谈楹联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1(08).
[4]尹继兰.楹联与语文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论文作者:齐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