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本文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5-2017年接收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实验对象,通过临床资料统计、发化脓性脑膜炎诊断、病原菌特点分析方式,总结了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结果:本次实验对象中有20例患儿为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为20%;本次实验患儿中共检查出了30株病原菌,病原菌菌种主要有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糖菌、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菌检出率要高于革兰阴性菌;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呼吸困难、黄疸等。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有一定的概率会患上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为此,主治医师需要对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病原菌特点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之一,在患病后由于新生儿的脑膜屏障功能尚不健全,有一定的概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对其脑部功能造成持续影响和脑损伤。为此,本文选择我院在2015-2017年接收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实验对象,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在2015-2017年接收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患儿有60例,女性患儿有40例,患者出生时间均在2.1-22.4天之间,患儿的体重在1.59-2.56KG之间,患儿患病周期在0.98-5.78天之间。本次实验选择的实验患儿排除了过敏患儿。
1.2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应用的实验方法有临床资料统计、发化脓性脑膜炎诊断、病原菌特点分析,具体如下。
1.2.1发化脓性脑膜炎诊断
在进行发化脓性脑膜炎诊断时,医护人员需要先用酒精棉签对患儿需要接受抽血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随后抽取2ml的静脉血,并在20分钟内将患儿的血液样本运送到检验科室,以此来判断患儿是否患有新生儿败血症。判定患儿存在新生儿败血症后,需要对患儿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并在20分钟内将患儿的血液样本运送到检验科室,以此来判断患儿是否患有发化脓性脑膜炎[1]。
1.2.2病原菌特点分析
第一,培养和分析病原菌。将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脓液标本、脑脊液标本、血液标本接种在5%绵羊血琼脂平板上,并在30℃条件下培养标本24小时,随后选择其中的病原菌菌落进行分离纯化,并用专门的分析仪器对病原菌菌落进行分析。
第二,药敏试验。将上一步操作中分离出来的病原菌配置成0.5MCF菌悬液,并通过专门的分析仪器完成基本分析鉴定工作,随后应用红霉素、万古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完成药敏试验[2]。
1.3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指标为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
1.4数据处理
本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2.1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统计结果
本次实验对象中有20例患儿为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为20%。
2.2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特点统计结果
本次实验患儿中共检查出了30株病原菌,病原菌菌种主要有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糖菌、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菌检出率要高于革兰阴性菌。详见表1。
表1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检出率调查表[n(%)]
2.3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统计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呼吸困难、黄疸等。
3.讨论
新生儿患上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相关因素主要有:患儿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较差,致使外部细菌更容易进入到新生儿体内,进而引发败血症;患儿在患上新生儿败血症后,由于新生儿的脑膜屏障功能尚不健全,不能有效的阻挡外界细菌,进而导致致病菌种通过患儿的脑部屏障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而引发化脓性脑膜炎[3]。患儿在患上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后,如果未对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其脑部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脑室扩张和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此外,患儿在患病后有较高的死亡概率,由此可见,主治医师需要针对患儿病情及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格外注意,避免对患儿的肺部、胃部、脑部造成损伤,此外,主治医师需要结合其诊断病原菌特点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同时,如果患儿被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为了提高患儿的免疫力,主治医师需要对患儿进行抗生素治疗,在增强患儿体质的同时,减少患者的疼痛感[4]。
本次实验数据和诊断结果证实了,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有一定的概率会患上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为此,主治医师需要对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并且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如果发现患儿存在异常现象,需要及时为患儿诊断,并进行相应的病原菌特点分析,为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应用提供有效依据,以此来实现对患儿的及时有效治疗,同时避免患儿出现脑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在提高患儿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儿的死亡率,真正确保患儿的健康恢复。
参考文献:
[1]龙小红,龙文香,郭景华.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及其病原菌特点和临床特征[J].当代医学,2017,2333:118-119.
[2]蔡芳.78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分析[D].南华大学,2017.
[3]黄梦媛.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及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
[4]陈文骞.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实验室诊断方法及临床特点对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
论文作者:赵磊磊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败血症论文; 脑膜炎论文; 新生儿论文; 患儿论文; 病原菌论文; 化脓性论文; 发生率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