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书面语)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教学认知与课程改革的优化_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书面语)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教学认知与课程改革的优化_课程改革论文

教学转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谈)——教学认识方式优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论文,笔谈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学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简言之,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用教学认识论的术语说,就是要变革教学认识方式,促进教学认识方式的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一直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和死板的问题,而且,大家在观念上似乎也认为教学有一种普适模式,凭借一种模式可以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尽管人们一直在指责这种现象,也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状况至今仍没有根本变化。可以说,改变教学方式单一化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同伴合作和多样探究,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智力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到了现有教学方式的严重局限,力图打破旧局面,实现教学认识方式的变革,应该说,这种探索是十分有意义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我们相信,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将带动中小学教学认识方式的丰富和变化,并促进人们深入探究教学认识方式的优化问题。

同时,自觉加强有关教学认识方式优化问题的研究,是推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认识方式是否优化,直接制约着课程改革的价值实现程度乃至成败。也就是说,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教学改革的支持。课程改革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课程实施问题,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的和基础的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中心,课程必须融入教学之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人们关注的是通过组织合理、多样、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即学生认识世界和一般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问题,课程是服从于教学的教育目的的。课程改革只有融入教学改革之中,才能变为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因此,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关注教学认识方式的优化问题,努力探索优化教学认识方式的基本策略。

从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关于教学认识方式优化的探索。在相当长时间内,教学认识方式的优化问题,常常被理解为寻找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即追寻普适模式的问题。这样,在历史上,就经常出现两极对立,即用一种倾向反对另一种倾向的现象。例如,有的强调书本知识而忽视个人直接经验的作用,反过来,有的只讲个人直接经验和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而完全取消书本知识的教学;有的强调科学知识的权威性、绝对性和客观性而忽视个人理解的差异性、多样性、主观性,反过来,有的只强调个人理解的主观性和多样性而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有的只强调科学认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突出的是概念、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环节,反过来,有的又只强调艺术认识方式,在教学中只注重体悟、表演、欣赏、及时创作等形象思维因素;有的强调知识的传授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探究的价值,反过来,有的又只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和探究学习方式而排斥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如此等等。站在今天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形势下来看这些历史现象,自然不难发现其偏颇之处。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就是要跳出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打破那种探寻某种普适模式的幻想,真正促进教学认识方式的多样化。应该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追求和理念。换言之,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探索教学认识方式多样综合的途径。我们认为,通过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认识方式的多样综合,应在如下两个方面加强探索。

第一,在政策上鼓励教学认识方式百花齐放,促进教学认识方式多样化。“双百”方针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是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认识方式的探索上,我们也应提倡百花齐放,鼓励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去进行多样化探索。既要积极借鉴和研究国外先进的、新的教学认识方式,又要用心去整理我国长期探索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要重视提炼广大教师在实践中鲜活的创新经验。要研究艺术认识方式,也要研究科学认识方式;要研究探究学习方式,也要研究接受学习方式;要研究活动教学、综合教学,也要研究课堂教学、分科教学,等等。我们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的精神,让一切客观存在的教学认识方式都得到研究探索,才能大浪淘沙,推陈出新,从总体上丰富我国的教学认识方式体系。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应提倡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应该说,任何一种教学认识方式,都有独特的作用,也必定有局限性。一招走天下是行不通的,光靠三板斧也招架不了几下。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掌握各种常见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的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是大势所趋,而课程改革应为此提供制度保障。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百花齐放才能生动活泼,繁荣昌盛。

第二,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学认识方式的优化和综合。通过鼓励多样化来促进教学认识方式的繁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机械弊病的重要策略。在多样化探索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强综合,从而促进教学认识方式的优化。所谓综合,有选择和组合两个侧面。选择强调的是:多样化不是说什么都一样好,没有任何取舍;在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教学认识方式有不同的价值,因而必须优选。在特定条件下优选教学认识方式的标准是:(1)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来谈一种教学模式是否适用。(2)符合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中小学教学活动有其客观规律,各种教学矛盾的处理,要遵循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学习方式好不好,要看它在特定条件下能否合理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产生最大的教学效能。(3)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学生、教师、教学的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都对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影响,只有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出发,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综合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优选的教学认识方式应是合于目的、合于规律和合乎实际的。组合强调的是:多样化不是拼盘,在具体教学中,各种教学认识方式应成为有机的整体,优势互补,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说,各种教学认识方式不应单兵作战,而应成为团队,不应互相牵制甚至于互相抵消,而应互相补充乃至于互相扩展。通过多样化教学认识方式的有机组合,就可以把一盘散沙变成战斗的堡垒,从而为学生发展提供可靠的掩体。

总之,鼓励百花齐放,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建设合于目的、合于规律和合乎实际的教学认识方式的有机系统,这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归宿。

标签:;  ;  

基础教育(书面语)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教学认知与课程改革的优化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