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镜纹饰中神话形象的文化内涵论文_刘梅梅

汉代铜镜纹饰中神话形象的文化内涵论文_刘梅梅

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汉代铜镜承袭了战国铜镜特点的同时,发展出了它自身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其纹饰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不再是单一的蟠螭纹。在黄老思想盛行的汉代,铜镜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内容。这些神话形象不仅仅是为了装饰镜背,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代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代铜镜;纹饰;神话形象;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神话在汉代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于画像石、画像砖、帛画上面,也体现于那一枚枚小小的汉代铜镜上。铜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时代的镜子。铜镜的工艺水平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水平的高低,而铜镜纹饰内容——各种图案和铭文,是与当时政治、经济、尤其是思想文化、时代风尚息息相关。铜镜的正面是镜子使用价值所在,铜镜的背面则是匠师们大显身手的一个天地,这一小小的镜背涵盖了当时丰富的人文思想。神话形象作为铜镜纹饰中的一类,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汉代铜镜中的神话形象介绍

汉代铜镜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西汉前期到西汉中期,西汉前期的铜镜主要包括蟠螭纹镜、草叶纹镜以及星云纹镜。蟠螭纹镜是战国铜镜到汉代铜镜的过渡镜,它保留了战国铜镜的地纹纹饰,严格来说还算不上是汉代镜。蟠螭纹之后出现了草叶纹镜和星云纹镜,这两种铜镜则取消了地纹。在宣帝时期出现了以镜的铭文命名的月光镜和邵明镜。汉代铜镜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西汉末到东汉初期,这一时期的铜镜变化很大,主要是规矩镜,尤其是王莽时期的铜镜十分精美。第三时期是东汉中期至末期,这个阶段铜镜纹饰出现了浮雕式作法,主要镜类型是画像镜和神兽镜。画像镜是一浅浮雕形式表现人物、鸟兽、花草等,和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砖的作风趋于一致,以浙江绍兴出土最多。神兽镜的主要内容是神仙灵兽以及历史人物、车马、歌舞和传说故事。本文主要分析的对象是镜纹饰中有神话和传说内容的铜镜。一是王莽时期流行的“四神规矩镜”;二是东汉中末期出现的画像镜。

二、汉代的铜镜中四神形象的文化内涵

汉代铜镜纹饰中的灵兽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神。四神是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形象组成的,它们是守卫四方的神灵,是中国古代四方星宿的名称。四神经常是与天地阴阳四方五行相结合的,用四神来表示天象是中国古来自有的。四神分别代表四个季节、宇宙方位以及五行,所以四神是宇宙时空的物态化。到了汉代四神的形象随处可见,四神的形象不仅在汉代墓画中最为常见,也经常出现在了其它陪葬物上,铜镜就是其中之一。四神形象在汉代的流行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的。

在很多四神镜上有“左龙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的铭文,这句铭文是对四神形象的最好解释。汉代四神形象最为频繁地出现是在王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想通过四神来获取祥和的生活,他们认为四神是祥瑞的象征,可以驱邪避凶,理顺阴阳,镇守四方,所以四神形象在当时就携带了驱邪和带来祥瑞的实用功能。四神形象既然有这样的功用,就必须找到一个器具符号来承载它,汉代人就找到了铜镜这一人们日常用品。

二、汉代铜镜中神话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1、西王母和东王公形象

汉代铜镜中最常见的神话人物就是西王母和东王公,在镜背纹饰中西王母经常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是一个雍容富贵的妇人形象,一般会配有东王公以及一些灵兽形象。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形象的出现并不是汉代,在《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纹,其角如牛,其名曰狡,七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极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万物皆有。”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上,周围有弱水和炎火之山环绕,还各种各样的生物。他是一个样子像人,头发蓬松、头戴“玉胜”,形状像犬,还长着像牛角一样的角、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喜欢啸叫,而且还不能辨别其性别,可以说他是人兽合体的形象。但是到了汉代,西王母的形象改变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淮南子·览冥训》中云:“譬若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指出了西王母是掌管不死药的神仙,嫦娥曾经吃了后羿在西王母取的神药后,就飞上了月球。汉代的铜镜纹饰中刻画了非常多西王母和东王公形象,可见汉人的是期望长寿不老和成仙的思想十分盛行。

东王公是作为西王母的配偶出现的,与西王母结对出现。二者的名字中一西一东,而且在铜镜纹饰中都有固定的位置西王母居阴位,代表西方和阴柔之气;东王公居阳位u,代表东方和阳和之气。这种方位的安排是与汉代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2、“松乔”形象

“松乔”是指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王子乔”和“赤松子”的合称。镜背一般配有铭文:“袁氏作竟(镜)自有纪,上有圣人不老,东王父西王母,山(仙)人子,赤松子。”汉代铜镜纹饰中关于王子乔和赤松子的图像都比较模糊,大部分是从铭文进行辨别的。铜镜中关于他们的铭文还有“袁氏作竟兮真,上有东王父西王母,山人子侨侍左右,辟邪喜怒五央咎,长保二亲寿久。”“袁氏作竟真大巧,上有东王公西王母,青龙在左,白虎居右,山(仙)人子高(乔)赤诵(松)子,仕至三公贾万倍,辟去不详(祥)。”从神仙图像的搭配以及铭文可以看出来王子乔和赤松子一般都是作为与东王公西王母的侍神出现,而且大部分都是是手持仙草或者在捣药,关于这一点,汉代文献中有记载。

在《淮南子·齐俗训》曰:“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放纳新,移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妙,上通云天。”记载了王子乔和赤松子刘向的从凡人变为神仙。《列仙传·赤松子》中记载:赤松子本是神农时人,为雨师,他服食水玉,把它教给神农,能够在烈火中任火烧烤。赤松子常常去昆仑山上,在西王母的石室里歇息,随风雨自由上下。炎帝的小女儿曾跟随他,亦成仙飞升而去。所以赤松子是作为西王母的侍神而住于昆仑山上。这段话描写的是人类可以通过修炼或者食丹药升仙。这样就不难理解汉代铜镜中他们为什么经常与西王母刻画在一起,作为西王母的侍神出现,而且经常手持仙草或者是一个捣药形象了。所以可以说王子乔和赤松子以及玉兔、蟾蜍都是帮助西王母制作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仙丹的。汉代人把他们的形象组合在一起,其中熔铸了渴望长寿成仙的思想。

3、女娲和伏羲形象

女娲和伏羲的形象在汉代墓室、瓦当、玉器等都有出现,在汉代铜镜中也有很多。伏羲女娲四神规矩镜镜背的纹饰中的中央区域的左边是青龙和羽人,右边是白虎和麒麟,下方是伏羲,他手捧内饰金乌的日轮,还配有一只白羊,上方式女娲,手捧内饰蟾蜍的月轮,配有一只朱雀。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面蛇形,手中分别捧着日、月轮。这日和月就是阴阳的物态化,在《淮南子·说林训》中载:“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由此可以看出女娲在上古神话传说中是化育万物的神仙,有“女娲造人”的传说流传到后世。因此在汉代女娲和伏羲一般都是一同出现,而且大多时候是交尾出现。伏羲和女娲分别代表阴阳和男女,再加之女娲是化育万物的神仙,汉代人把二仙的形象刻画在铜镜上是表达他们追求夫妻和睦,家庭圆满的思想。

汉代的神话形象最多出现的就是在墓室、画像石、画像砖、和铜镜纹饰中,这些形象是汉代人思想的物化。出现在铜镜上的神话形象虽然与画像石等上的是同一个类型,但包含着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在墓室中的刻画是汉代人对人死后归宿的期盼,而在日常用具铜镜上的刻画则是汉代人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所以其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注释:

1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2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07页。

3(西汉)刘安著、王洁红译注:淮南子[M].广州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第104页。

4(西汉)刘安著、王洁红译注:淮南子[M].广州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第177页。

5邱鹤亭注:列仙传注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第3页。

6(西汉)刘安著、王洁红译注:淮南子[M].广州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第263页。

参考文献:

[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文物出版社,1984.

[2](西汉)刘安著、王洁红译.淮南子[M].广州出版社,2010.

[3]邱鹤亭注.列仙传注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邱龙昇.两汉铜镜铭文字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程万里.汉画四神图像[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梅梅(1990——),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2014级美学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刘梅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  ;  ;  ;  ;  ;  ;  ;  

汉代铜镜纹饰中神话形象的文化内涵论文_刘梅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