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心理)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笔者通过网络查找和对大量的文献的查阅和检索,并结合教学一线近二十年的实际情况以及走访等所得到的相关数据资料,得出了结论:通过有效地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心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意志品质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培养和提高对社会、对个人的认知和评价能力,促进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从而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促进的影响。同时,体育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情绪的释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在全国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阳光体育”、“全民健身纲要”、“体育、艺术2+1项目”“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等手段的普及和发展,体育锻炼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在这种积极地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我国却出现了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负增长,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锻炼;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营养过剩、肥胖率明显增高;视力、肺活量、身高、速度、耐力、爆发力等基本身体素质都有下降趋势,耐力素质和爆发力素质下降明显,尤其是呼吸机能大幅度下降;地区差异显著:城市、城郊结合部的学生素质下降更为显著。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不仅重视体育的健身功能,而且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心理教育功能。
二、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分析
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对新陈代谢的积极作用。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
2.塑造健美的体形。促使肌肉体积显著增大,重量增加,肌质增多,肌力增大,从而使肌肉丰满发达,体型健美,为学生终生健美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提高大脑调节机能,促进平衡和协调能力的发展。
4.体育锻炼本身包括许多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提升思维和动作的敏锐、观察力及迅速反应的能力,改善人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实践能力。
5.对中小学生情绪、情感具有调节作用,有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
6.有效培养中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体育教学与中小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体育教学的每一个构思和步骤,将直接影响学生成长。一个对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不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线条的流畅,骨骼的完善发育,内脏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体的匀称、协调发展,并且是按照生长发育的先后有序而全面地发展。
1.加强体育课堂教学,完善体育教学机制。通过体育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渠道,因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场所。
2.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增加学生锻炼的方式、方法。
3.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因此,体育教学要善于营造不同于智育教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不断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使课外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每个学生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和终身体育意识,坚持锻炼,要增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恒久性,不要急于求成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
2.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自己制定一个课外体育锻炼实施方案,做到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排除不利因素,不断提高自律、自控和自管能力。
3.消除课外体育锻炼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树立正确的、健康向上的锻炼观念。
4.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组织运动伙伴,进行自我锻炼,培养自我创新精神,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论文作者:李树青 王先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体育论文; 体育锻炼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生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课外论文; 体质论文; 《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