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元原则的动摇与后科学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原则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0)06-0026-04
一、背景追踪:科学是如何建构的
知识开始于观察,观察实验不仅依靠人的可感性、直觉性,很大程度上——特别是有目的的实验观察——还植根于人类的知识背景。对于事件,人产生了追求其客观真实性的渴望,这种力图把握真理的渴望,习惯上称之为“形而上学渴望”,科学精神就萌发于这种渴望。
具体的科学是对各类事件的解释,它的发展构成了一个深厚的科学知识背景。科学的定律、原理,作为推理论据,被当作普遍规律,解释也成为一种用推论出来的事物和事件补充直接经验世界的工具。科学的观察与实验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同时,科学要成其为体系,具有一般的解释性,也离不开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这种指导就是使科学更具有真理内容的数学与逻辑方法。
数学与逻辑是科学的基本方法。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当它与作为真理标准的实验结合起来以后,它不只是被确认,而且是得到了发展。数学的力量在于它的方法,精确性、完满性、简单性、普遍性,这些使数学成了科学的皇后。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的性质也就是科学的性质。数学证明素来被认为是能满足最高真理标准的认识方法,现代科学的数学化倾向愈来愈明显。数学与逻辑的结合——数理逻辑,为计算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逻辑证明的确定性被人们视为知识的理想,于是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切知识应该用像逻辑一样可靠的方法建立起来。诚然,逻辑和数学的原理是可以获得确定性的惟一领域;但这些原理是分析的,因此也是空洞的。那么一个问题悬在了人们心上:数学和逻辑的真理性内容由什么来保证呢?实际上,逻辑和数学方面的批判已经得出结论:一个数学系统不能从逻辑中演绎出来。数学在企图作这种演绎时,不得不把“公理”和“基准”导入它的“系统”。公理体系由此而成为科学的保护人——成为数学与逻辑的基石。科学家们宣称,只要知道公理对于物理客体是真的,那么定理对于这些客体的可适用性就可由逻辑来保证,因为公理的真理性由逻辑推演传递给定理了。于是,科学得救了。然而当我们探究一下公理的本质,将会发现令人失望的结果。公理体系泛指“物理世界的理想化模型”与“数学——逻辑的公理系统”。理想化模型,诸如“绝对光滑的平面”、“纯物质”等等,这些是完全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这些都是人为的假定。因果性规律即便是真实的,它也只能在理想客体上有效;实际客体只在某种高概率的限度内是可控制的,因为我们不能够详尽无遗地描述它们的因果结构。
然而,数学公理的真理性却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数学公理可分为几何公理与代数公理。几何公理的绝对性,在非欧几何学发现之后,受到了动摇。数学家们发现,他们所能证明的只是数学蕴涵体系,他们不再有权确认公理是真的。科学家们意识到,几何必然性是没有的,只有关于从一组给定公理中得出结果的逻辑必然性,而不能证明公理是否为真。代数公理作为一个如A=A的数学上的分析命题,是难以推翻的,但A这一分析式的真假是根本无法判定的。A=A,作为一条公理而存在,与其说具有“不证自明性”,不如说具有“无法证明性”。这些公理完全来自于人的经验直观,是人的一种公设、假定。运用这种分析也就等于运用一种假设。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分析是这样一种活动,它把对象归结为已知的要素。因此进行分析也就是把事物表达为一种不同于其自身的涵项。因而,任何一种分析都是一种复制,一种符号的发挥。
由此可见,科学的理论都需要一系列的假设,没有这些特设性的保护带它就无法生存,当科学的真理性受到动摇时,它不是抛弃自身,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保护”,这就是元原则。
二、元原则:科学存在的基石
在历史过程中,人们对一些科学理论赞同或反对,往往是依据这些理论是否符合当时当地一般人所接受的信念来决定的,尤其是当两种比较势均力敌的力量相互对立的时候——如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科学之所以能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就因为它在元原则上满足了人们普遍性、完满性的信念要求。实际上,无论是政治上的、经济上的,还是科学上的一切争论,归根到底都要归结到哲学上的分歧,尤其是要归到伦理上的分歧。科学当它达到公理体系这些理论上的最高原则时,并不就能使人们普遍地确信,它还得求助于对这些最高原则起保护作用的更高原则,即原则的原则。这种原则更多是具有一种伦理色彩而不是带有绝对的真理性。它就是科学得以为人们接受、得以存在的基石——元原则。
元原则可分为“符合原则”与“价值原则”。符合原则要求理论必须具有能对各类现象作出成功解释的广泛的解释力,理论必须符合于真实的客观世界,或者说必须符合人对客观实在的真理性要求。相对来说,符合原则基于真,它是人的一种客观要求。真理性仍是它的基本内核。然而绝对真理性的无法达到,使人自然而然地用一个带有道德指令意味的原则——价值原则来作为符合原则的必要补充。
价值原则要求理论必须满足人所期望的有用性、完美性、和谐性,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就体现了人的这一要求。理论必须具有效用性,有益于人类生活,有益于文明进步。人的心灵有这样一种不可遏制的倾向,即往往把对它最有用的观念看作是最好的观念,而科学在人们眼里就是这样一种观念。价值原则可以说是人的一种主观要求,它一方面基于善,另一方面基于美。善的原则满足了人的效用性的伦理要求,而美的原则则正好与人的完美性的审美要求相吻合。科学的基本原则、规条都遵循着这两个基本点,至于说到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是离不开这两个方面,所以科学发展到今天,不仅有十分精美的数学原理,而且有更为精致有用的科技产品。然而正因为价值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人的一种主观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与其说像先知,不如说像赌徒;他只能告诉你他最好的假设,而绝对不能事先知道这些假设是否将是真的。
三、科学一元论的颠覆与后科学时代的曙光
对科学建构的背景追踪,我们看到,一切知识都是概率性知识,只能以假定的意义被确认,归纳法就是找到最佳假定的工具。既然一切知识都是假定,所以我们最概括的知识,即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也是一个假定。既然科学真理是一种假定,这也就等于说,科学的追求如同宗教信仰一样,科学的绝对权威将随其真理性神话的破灭而被推翻。科学的一元化统治将不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科学之本在于“真”,然而它却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科学的困境之所在。当科学诉诸于元原则,特别是诉诸于价值原则保护时,也就意味着科学不得不放弃它的绝对权威,意味着科学一元化统治的时代就要结束。
既然科学一元化统治的时代将告终,那么,一定有一个后科学时代,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科学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特别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文明正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是不合时宜的,但终究要有人来提出这个问题。
在科学成为我们时代最为重要的精神运动之前,宗教神学的统治期长达千年。文艺复兴揭露了宗教神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具有实证性和更广泛道德意义的科学终于以其自身的科学性战胜了宗教神学,并取得了主导地位。将来的后科学时代会是宗教神学的复辟吗?可能性很小。科学之所以取代宗教,就因为科学可以解决(或解释)宗教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客观实在的意义上,科学较之于宗教有更大的包容性,尽管二者都获得元原则的保护,但科学在受到“符合原则”的保护这方面要远远胜过宗教。
若是把道德伦理当作是人们现在乃至于将来的一种约束,特别是作为对宗教神学极端倾向的中和与对科学无止境探究的限制,那么,道德伦理时代的来临或许是有可能的。科学探究尽管有其不可遏制的内在冲动,但它必须受到限制,这种限制,一方面是针对自然,即科学研究以及技术的发展不能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是针对人本身,即科学的探究以及实际的应用一不能危害人本身,二不能超出人类的道德伦理规范。这两方面的限制若做不到,科学时代或许就是我们现存人类的最后阶段。
除了宗教神学、道德伦理之外,艺术、哲学抑或其他会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主导吗?迄今为止,还未见端倪。那么,后科学时代最有可能是怎样一种图景呢?最有可能出现的或许是一个被称作文化的时代。它首先是在科学高度发达以后,即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达到最大值以后;其次是那时候的人类有着更广泛的兴趣——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道德的,当然也包括科学的兴趣;再次是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一个基本的保障,贫困将基本消除;第四,也是最基本的,人类将在道德伦理方面达成最广泛的一致,使这种生活有一个源自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