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审美游戏说的人性论特征论文

席勒审美游戏说的人性论特征论文

席勒审美游戏说的人性论特征

谭 琪

摘要: 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游戏才是真正、纯粹的游戏,其本质是人性的完整,是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和谐统一,是消解了两种冲动的强制的审美自由。根据审美游戏的本质,审美游戏的主体只能是人性完整的人,而不能是游戏自身或动植物。审美游戏没有外在目的,任何外在目的都与审美游戏的本质矛盾,游戏就是游戏,就是展现游戏自身;另外,审美游戏不是严肃的,审美游戏可以消解严肃性,但又可以让人很容易地转向严肃的事情。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进行审美游戏,人性需要恢复完善,审美游戏需要一个发生过程,一个由工作到物质游戏然后飞跃到审美游戏的发生过程。

关键词: 席勒;审美游戏;人性完整

引言

康德将审美的自由特质与游戏的自由本性结合起来,认为它们都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在康德美学的基础之上,席勒发展了审美游戏思想,认为“人同美只应游戏,人只同美游戏”,〔1〕席勒将美的本质与游戏的本质、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审美游戏是纯粹的游戏,游戏的对象只能是美。下面笔者将从审美游戏的本质、主体、目的和与严肃性的关系几个方面来揭示席勒审美游戏的特征。

一、审美游戏的本质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1〕“完全意义上的人”和“完全是人”,在席勒看来,都指的是人性的完整,只有当人的人性完整时,他才游戏,因此,人性的完整是人游戏的必要条件;只有人游戏时,人的人性才是完整的,游戏的人显示了人性的完整。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人性的完整来考察席勒的游戏思想,通过对比人性完整的人与人性不完整的人的差异来分析游戏。

席勒认为,抽象到最高程度,人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人格和状态。人格指的是持久不变的状态,是人的自我,人格的实现要求绝对的形式性,使经验的杂多变成认知的统一体,要求在经验的杂多中保持自我的同一。状态则是经常变化的状态,状态的存在需要使人接受物质或者实在性的规定,“把物质或实在性当作在空间里存在于人身外的东西,在时间里则存在于他身内进行变化的东西”。〔1〕在席勒看来,人的身体内有两种力催促人去实现两种状态的要求:物质冲动和形式冲动。物质冲动是人的物质存在的要求,其职责是“把人放在时间限制之中,使人变成物质”,〔1〕使人攫取和消费物质。形式冲动来自于人的理性天性,形式冲动“竭力使人得以自由,使人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得以和谐,在状态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保持住人格”,〔1〕人格感兴趣的不是事物的物质性质,而事物的逻辑性质,是事物的形式方面。席勒所说的“完整意义的人”指的就是统一了人格与状态、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的人;人性不完整的人则指的是,或者形式冲动在他身上起强制作用的人,或者物质冲动在他身上起强制作用的人。

在经验世界中,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是相互矛盾的,或者物质冲动占据优势,起着强制作用,或者形式冲动占据优势,起着强制作用,但是实质上,两种冲动并不矛盾,因为它们并不是在同一个对象上相互冲突。人格不要求侵入状态的领域,不要求状态也扬弃时间,具有永恒性;状态也不要求侵入人格的领域,要求人格处在时间之中,具有变化,因此,人格和状态是可以统一的;物质冲动的对象是广义的生命,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象,两种冲动的对象不同,因此,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是可以统一的。经验世界中有矛盾的两种冲动误解了自己,它们不能要求占有全部的人的能动性。

在席勒看来,物质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统一指的是两种冲动相互作用,相互奠定活动基础,但又为彼此立下活动的界限,两种冲动都停留在自身的领域而不试图侵入对方的领域。一方面,人格需要状态才能变成现实,没有状态提供的物质内容,人格无法给物质加上形式,人格无法在经验中显示自己,人格也就只是空洞的形式和功能;另一方面,状态也需要人格,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状态需要一个固定不变、永恒的东西作为基础,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格,也就没有状态,因此,人格和状态之间相互奠定活动的基础。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还相互立下活动的界限,首先,物质冲动不能侵入形式冲动的领域,形式冲动也不能侵入物质冲动的领域;其次,物质冲动的放松不能是感觉不起作用或迟钝,必须以形式冲动来节制,而形式冲动的放松也不能是思维或意志不起作用,必须以感觉的丰富为前提。另外,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都要求单独起作用,强制人心去实现其要求。物质冲动要求感受它的对象,接受物质的规定,因此,物质冲动从其领域中排除一切主动的、自由的要素,排除精神的必然;形式冲动要求现实的事物变成是永恒的和必然的,给物质以规定,形式冲动要求从其领域中排除被动和被规定,排除物质的必然。因此,物质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统一还指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都不再强制人心,人既不受自然法则的强制,也不受精神法则的强制,人在两方面都得以自由。

游戏不是严肃的,而且游戏通过溶解性作用可以消解严肃。当一种冲动单独起作用时,物质冲动或者形式冲动就会强制着人们,造成一种紧张状态,让人严肃起来。游戏可以消除这种紧张状态,消解严肃性,审美游戏一方面通过给物质增加形式,将物质变成思考对象,以此消除物质冲动对人的强制,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物质的丰富性来消除形式对人的强制。游戏可以消解严肃,游戏又可以让人很容易地转向为严肃的事情,游戏可以让人很容易地转向物质冲动或形式冲动。在游戏中,人的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处于和谐状态,两种冲动都不再对人强制,人是审美自由的,但是审美自由并不是不受法则的制约,而是法则处于潜在状态,没有成为意象。当人处于物质状态时,人被自然法则强制着,人不能转变为道德状态,当人处在道德状态时,人被精神法则强制着,人无法转变为物质状态,但是当人处于审美游戏状态时,人享有审美自由,不受自然法则和精神法则的强制,因此,人可以通过意志自由进行选择,自由转变为其他状态。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提到动物游戏和植物游戏,但植物和动物的游戏都属于物质游戏,与人的审美游戏不同。在动物的创造对象、漫无目的的消耗剩余精力的活动中,动物是在游戏,享有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摆脱了所有需求的自由,而是摆脱了某种特定的、外在的需要的自由”,〔1〕这种自由不是摆脱了内在和外在双重强迫的审美自由,而只是摆脱了物质匮乏的自由,因此,动物的游戏不是真正、纯粹的游戏,所以动物不是审美游戏的主体。类似的,植物也不是。赫伊津哈认为,“就一般意义上的游戏来说,人类文明并未添加任何不可或缺的特征”,〔4〕他认为即使在动物游戏上也可以发现人类游戏的一切特征。显然赫伊津哈没有区分动物游戏与审美游戏,根据席勒的观点,审美游戏不仅不受物质匮乏的强制,而且不受精神法则的强制。与动物游戏相比,人类文明为了游戏增加新的特征,那就是消除了精神的强制的自由。

二、审美游戏的主体

“在一个人物的脸上,在一部艺术作品以及其他等等之中,若是突出了知性的表现,就绝不可能是美的,同样也绝不是高尚的,因为这种表现强调了依赖性(它同目的性是不可分的),而不是隐蔽了依赖性。”〔1〕突出知性的表现指的是突出事物的逻辑性质,事物的逻辑性质与我们的知性相关,可以被我们认识,之所以突出表现事物的逻辑性质的艺术作品不是美的就在于其依赖于事物的性质,依赖于事物的实在。

虽然白璧德与郁达夫对卢梭的态度截然相反,由此而有郁达夫借辛克莱对白璧德的批判,但是郁达夫本人对白璧德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批评,而且郁达夫的作品实践、文论思想以及教育主张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极具相似之处。

席勒指出,按照语言的用法,“游戏”通常指的是一切在主观和客观上都非偶然的,但既不从内在方面也不从外在方面进行强制的东西。〔1〕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席勒将游戏与人性的完整联系起来,游戏的本质揭示了人的本质,人性完整呈现出来的和谐状态,人有既不受物质冲动强制也不受形式冲动强制的自由。美是从理性和感性兼而有之的天性中推导出来的,美作为人性的完整实现人的完整实现就是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将游戏理解为美的规定。所以可以认为席勒审美游戏的本质就是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统一,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奠定基础、相互立下界限后形成的和谐状态,是物质冲动和形式冲动都不再强制人的审美自由状态。

三、审美游戏的目的

其一,中西方游客对景观性别气质的感知差异分析。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不同,导致理想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存在文化差异,也极有可能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对景观性别气质的描述和感知差异。结合当前旅游营销广告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趋势,有必要从文本、图片、视频等不同的景观呈现方式入手,实现景观性别气质的跨文化比较。

FK-A组织捣碎机 江苏金坛市金城国胜实验仪器厂;DHG-9123A电热鼓风干燥箱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JA3003精密电子天平 上海良平仪器仪表有限公司;SC-3610低速离心机 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WS12恒温水浴锅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JH-ZLS-3真空旋转浓缩仪 上海申光仪器仪表有限公司;pHSJ-4F 上海雷磁精密酸度计 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氢氧化钠、盐酸、无水乙醇:分析纯试剂。

游戏活动的主体指的是游戏活动的起源、根据,游戏主体是游戏得以进行的关键,对游戏活动起着支配作用。在《说游戏说》中,彭富春认为应当辩证地看待游戏活动中的主体,“一方面,人是游戏的主体,例如当人创造游戏、制定或修改游戏规则时;另一方面,游戏本身则是主体,例如当游戏的具体参与者按照非他所制定的游戏规则而游戏时。”〔2〕当游戏的人作为参与者,不能支配游戏活动时,游戏的人就不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游戏可以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的原因就在于游戏吸纳游戏者进入其中,游戏者是根据游戏规则来展现游戏本身,游戏规则是人们按照游戏的自由本性来约定的。伽达默尔认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是游戏而不是游戏者,“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游戏只是通过游戏者才得以表现”。〔3〕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具有独立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游戏者意识的特质,游戏者的意识所起的作用只是选择进行游戏或者不进行游戏,选择进行哪一种游戏。不同于伽达默尔,席勒认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是人,是人性完整的人。根据席勒的观点,只有人性完整的人才进行游戏,人性的完整是审美游戏得以进行的基础,没有人性的完整,审美游戏活动无法进行。另外,人性完整的人支配着审美游戏,审美游戏的对象是审美假象,审美假象不同于事物的实在性,是人的产物,准确地说是人性完整的人创造的,因此,审美游戏是受人性完整的人支配的,因此,人性完整的人是审美游戏的主体,而不是游戏本身。

审美游戏的本质是人性的完整,是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都不再强制的审美自由,任何外在的目的要求都与游戏的审美自由不一致。如果游戏有外在目的,那么外在目的就对游戏具有强制性,要求游戏去实现外在目的,游戏的本质是免除了强制的自由,因此,游戏没有外在目的,不会以真或善为目的。人性的完整是审美游戏的基础,这一基础规定了人们进行游戏时就只是在展现人性的完整,是在展现人们享有的审美自由,人们在游戏时就只是在游戏,不是为了其他,席勒就是在这种意义上承认“自由运动本身既是自己的目的,也是自己的手段”。〔1〕不过,我们得注意区分审美游戏的功能与其目的,审美游戏可以有某种功能,席勒就认为审美游戏可以恢复人性的完整,可以消除社会的矛盾,但游戏不具有外在目的,因为功能并不必然与强制性的目的一致,游戏的功能也许只是游戏的附属结果。

四、审美游戏与严肃性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对游戏者来说并不是某种严肃的事情,因此,人们才进行游戏,不过,他还认为虽然游戏自身不是严肃的,但是游戏与严肃的东西有着本质上的关联,这不仅因为游戏具有某种“目的”,也就是展现游戏自身,还因为游戏活动本身具有一种神圣的严肃,游戏者必须严肃地对待游戏活动,不然游戏者就是游戏活动的破坏者。〔3〕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也提到游戏与严肃性的关系,席勒认为游戏是与严肃对立的,不是严肃的事情,游戏消解严肃,但是游戏又能让人很容易转向严肃的事情,因为游戏消除了转向严肃的事情的限制。

“你那严肃的原则(the gravity of your principles)会把他们从你身边吓走,但在游戏中他们还是可以忍受这些原则的”,〔1〕“严肃的原则”指的是理性原则,理性原则的严肃不能让人遵守它们,但是在游戏之中人们能够忍受理性原则,由此可知,如果游戏是严肃的,那么在其中的人是不能忍受严肃的原则的,人们在其中能够忍受原则,因此,游戏不是严肃的。“假使我们置身于真正美的享受之中,在这样一个片刻,我们就能均衡地主宰我们的承受力和能动力,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同时转向严肃和游戏,转向静止和运动,转向顺从和反抗,转向抽象思维和关照。”〔1〕席勒将“严肃和游戏”、“静止和运动”、“顺从和反抗”并列,静止和运动是对立的,顺从和反抗是对立的,严肃与游戏也是对立的。

“希腊人既让使凡人的面颊皱纹纵横的严肃和劳作,也让使空空的脸面露出光泽的无聊的快乐,都从幸福的神的额头消失,他们使永远知足者摆脱任何目的、义务、任何忧虑的枷锁,使闲散与淡泊成为值得羡慕的神境的运命。”〔1〕在席勒看来,古希腊人是人性完整的人,享有审美自由,他们不再追求任何外在目的,不为物质匮乏奔波,不为义务所驱使,他们淡泊而闲散。

“它对于物质冲动和形式冲动的要求都是严肃的(earnest),因为在认识时前者与事实的现实性相关,后者与事物的必然性相关,在行动时前者以维持生命为目标,后者以保持尊严为目标。”〔1〕物质冲动与人的生存有关,从外在强制着人们,形式冲动,与人的尊严相关,从内在强制着人们,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都使人处在紧张状况之中,〔1〕因此,心情严肃地对待物质冲动和形式冲动。席勒将严肃与强迫联系起来,因为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强迫着人们,因此,两种状态是严肃的事情。康德曾说:“艺术甚至也和手艺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我们把前者看作好像它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做成功);而后者却是这样,即它能够作为劳动、即本身并不快适(很辛苦)而只通过它的结果(如报酬)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加之于人。”〔5〕在康德看来,游戏是自由的而且本身是使人快适的,而劳动则是强制的、使人不适的。席勒继承了康德的观点,他认为游戏则不是严肃的,而是使人愉快的,因为游戏既不从内在、也不从外在强制着人们,人们在游戏中享有审美自由。当动物的行动是受物质匮乏驱动时,它是在工作,而当其行为是受力的丰富推动时,它是在游戏;在动物不受物质匮乏强制时,动物在自我享受中消耗自己的精力,由此可见,当动物不是在工作时,动物的行动是自由的而且愉悦的,虽然只是摆脱了物质强制的自由。在审美游戏中,游戏给人自由观赏的快乐,让人享有摆脱双重强制的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和谐统一状态下的自由是审美自由,而不是道德自由。按照席勒的看法,道德自由是“人作为灵智必然具有的那种自由,这种自由既不可能给予也不可能夺走”,〔1〕而审美自由则是建立在混合天性基础之上,道德自由具有必然性而审美自由都没有必然性,依赖于混合天性。形式冲动“竭力使人得以自由”,“自由”指的就是道德自由;感觉是孤立的、个别的、没有秩序的杂多,形式冲动则使经验变得有秩序、相互连接、普遍,因此,形式冲动使人摆脱时空局限而达到无限,因此,道德自由是绝对的、无限的,是普遍的,而审美自由则不是,审美自由依赖于审美心境,依赖于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和谐统一。

五、审美游戏的发生过程

人是感性先行,当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人时,人还没有运用理性时,自然就代替人行动,人受自然的支配,因此,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进行审美游戏,人性需要恢复完整,审美游戏的发生也需要一个过程。按照席勒的表述,审美游戏的发生过程大致为:由工作到物质游戏,由物质游戏到审美游戏,在审美游戏中又由不纯粹的审美游戏到纯粹的审美游戏。

人是自然的创造物,当人还是物质状态的人时,人的行动受物质匮乏推动,人受自然的支配,人是在工作不是在游戏。后来,人意识到自己是人,想要用理性来改变自然的强制,把强制的产物变成自由选择的结果,可在物质冲动占据主导的情况下,理性不可避免地会被误导去寻求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不断满足。当物质丰富,人的行为不再受物质匮乏的推动时,如动物一样,人也会进行物质游戏,享有摆脱了自然法则强制的自由。人的这种物质游戏表现为想象力的自由活动,这种活动的魅力在于自然的图像自由地相互交替,在想象力的自由活动当中,人只是接受自然给予的图像而不能创造形象,自然的图像还没有受到形式的规定,而且这种自由交替是简单自然法则,即联想原则就可以解释的。

Monographic repor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六、对席勒的批评性分析

许多人批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的美育思想,其中有一些批评可以被视为是对席勒游戏思想的批评。因此,通过对这些批评的评估,我们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席勒审美游戏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澄清对席勒思想的一些流行的误解。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扬州仍在坚守着,一天过去,伤亡过半,两天过去,妇女也走上战场。而有的人家知道抵抗无益,却又不愿投降,害怕女性被玷污,甚至出现了举家女性投井这种惨烈的事。四处是鲜血、尸体,但是扬州城内却没有出现抢掠,秩序井然有条。我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也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当自然的图像接受形式的规定,形式给想象力的任意性活动增加自主性,给从自然接受的事物以普遍性和必然性时,人的游戏就由物质游戏飞跃到审美游戏。但是这并不表明人就能进行纯粹的审美游戏,纯粹审美游戏的出现是以对审美假象的喜爱为标志的,人具有完整的人性的标志也是审美假象,是人对假象、游戏和装饰的爱好。审美假象是人创造的,是正直的而自主的,审美假象不要求成为现实,不依赖于实在,对审美假象的喜爱显示出人们享有内、外在的自由,人们摆脱了现实的束缚。〔1〕在喜欢审美假象之前的审美游戏不是纯粹的审美游戏活动,人还不具有摆脱了内、外在强制的自由感,人们在不纯粹的审美活动中,人们逐渐喜欢外物,然后喜欢自己的东西,再然后喜欢自己本身,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内心,在这些审美游戏中,人的审美活动对实在还有较强的依赖性,不享有纯粹的审美自由。

克罗齐认为,席勒很糟糕地将审美领域命名为游戏领域,游戏让人相信席勒是一种游戏理论的先驱,这种理论认为游戏是身体器官过剩精力伴随着快感的发泄。以剩余精力发泄说来解释艺术,得出的结论就是一切游戏活动都是审美事实,除了道德之外,游戏将一切事物都属于游戏。〔6〕克罗齐之所以认为席勒的命名是糟糕的,而不认为席勒就是剩余精力发泄说的先驱,就在于克罗齐知道席勒的游戏指的是审美游戏,物质游戏是动物剩余精力的发泄,但审美游戏不是,审美游戏的本质是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和谐统一,是没有自然强制与精神强制的自由,相比于游戏的剩余精力发泄说,席勒强调了对形式冲动的强制的消解。另外,席勒认为审美游戏有其界限,那就是审美游戏不妄图进入道德领域和认知领域,审美游戏不对知性和意志提供任何具体的结果,美不对道德活动和认知活动给予任何的规定。

永磁转子的N极或S极每经过1对相邻的和生成的感应电动势eNk或eSk便经历一个周期,经历的电角度为2π。假定永磁转子以导磁爪D的中心作为永磁转子旋转的起始参考点,则永磁转子定子绕组基波电动势(离散测速方程)为:

席勒构建了一个审美游戏发生的序列,由工作到物质游戏,再到审美游戏,对此,鲍桑葵认为席勒存在无法区别有意识的程度问题。〔7〕对事物的反思是席勒物质游戏飞跃到审美游戏的重要条件,而在在审美游戏中有纯粹审美游戏与不纯粹审美游戏之分,区别就在于理性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就是自我意识的程度,因此,笔者认同鲍桑葵的批评,但又认为他这批评对席勒的理论来说无关紧要。另外,席勒认为“以假象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发生,模仿的创作冲动就紧跟而来。这种冲动把假象当作某种独立自主的东西”,〔1〕也就是认为对形式有意识的欣赏在模仿之前,不仅是逻辑上的还是时间上的,鲍桑葵则认为席勒模仿与有意识的欣赏形式之间的秩序与实际不符合,他认为模仿比对形式有意识的欣赏要早得多,这是时间上的在前。对此批评,我倾向认为鲍桑葵误解了席勒的“形式”,席勒的“形式”并不是指事物的外在形式和结构,而指的是事物的法则、原则,形式冲动是人的理性存在的要求,理性的职责就在于提出法则,因此形式冲动要求的给物质以形式的“形式”指的应该是法则而不是事物的结构或外在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农业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不过,在快速的社会转型中,农业发展逐渐与社会主义大市场不相适应,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严重;“重城轻乡”与“城乡分治”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乡村社会陷入了一种有增长没发展的内卷化状态,这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直接原因。

李显杰认为,席勒“所谓的游戏是指向内心的,强调的是精神而不是行动,缺乏一种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建构性’和对生命活动的‘审美塑造’”。〔8〕李显杰认为,席勒审美游戏思想强调的是审美心境,一种物质冲动与形式冲动不再强制的心理自由,这种自由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李显杰认为,游戏应当介入现实生活,对生命活动有积极的塑造。席勒的游戏思想的确强调消除对现实的强制,但这不意味着席勒对现实采取一种逃避态度。游戏的对象是美,美的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假象,因此,游戏规定着艺术,艺术可以消除社会中物质冲动或形式冲动的片面强制,使人性恢复完善,游戏也可以对社会起到建构和塑造作用,发挥恢复人性完整的功能。李显杰一方面批评席勒扩大了艺术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却批评游戏对现实的超越,这似乎是矛盾的。〔9〕

徐岱指出,席勒美学在论及游戏问题时存在内在矛盾;〔10〕徐岱实质上指的是席勒美育思想中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存在矛盾,一方面席勒认为审美自由是通达道德自由的手段,另一方面席勒的论述又使人相信审美自由比道德自由更值得追求,因为审美自由摆脱了道德和自然的双重强制而道德自由仍然受道德强制。笔者认为,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审美自由并不比道德自由更值得追求。一方面,席勒认为道德自由是人的本质,“有道德修养的人,而且只有这种人,是完全自由的”,〔1〕道德自由是完全的自由,而审美自由不是;另一方面,席勒认为道德自由是绝对的,以其自身为存在依据,而审美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依赖于审美心境,因此,审美自由并不比道德自由值得追求;尽管审美自由免除了人的内、外在强制,但也放弃了人的规定性,道德对人的规定是人的最高规定。

结论

卡尔维诺曾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11〕作为一部美学经典,《审美教育书简》的宗旨在于以美育来恢复人性的完整,但是我们可以从席勒的论述中发现他对其他问题的思考。就席勒的游戏论而言,仍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首先是审美游戏的对象问题。席勒认为只有审美假象才是游戏,因此,审美游戏的对象是审美假象,审美假象既作为我们反思的对象,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那么游戏与审美假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次是游戏的社会功能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席勒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论述来推测审美游戏的社会功能,席勒认为审美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人的两种天性的结合,还有利于男性与女性自由结合,而且审美活动还具有消除社会暴力、复仇、仇恨等,使社会走向统一的作用,伽达默尔认为席勒“强调艺术应发挥交往、建立同感和团结的力量,即强调艺术的‘公共特征’”,〔3〕艺术能代替宗教,发挥一体化的力量,增加社会的团结。最后是游戏与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彭富春说:“作为自由活动,游戏就是偶然性的不断发生,因此,偶然性成为游戏过程的主宰。”〔2〕席勒则认为,在游戏冲动中扬弃了一切偶然性,因为当形式冲动单方面强制时,物质冲动就是偶然的,而当物质冲动单方面强制时,形式冲动就是偶然的,在游戏冲动中,形式冲动与物质冲动同时活动,因而也就扬弃了强制,扬弃了偶然。

参考文献:

[1][德]席勒.席勒经典美学文论[M].范大灿等,译,范大灿,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88、263、267、269、312、286、364、289、333、365、251、324、286、298、353-354、355-356、377.

[2]彭富春.说游戏说[J].哲学研究,2003(2):42、42-43.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1 、149-150、53.

[4][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

[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7.

[6][意]克罗齐.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M].田时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5.

[7][英]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8.

[8]李显杰.游戏与艺术[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2):7.

[9][美]维塞尔.席勒美学的哲学背景[M].毛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205.

[10]徐岱.席勒与审美教育论[J].美育学刊,2015(4).

[11][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4.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 of F.V.Schiller's Theory of Aesthetic Play

Tan Qi

Abstract: F.V.Schiller considers that only the aesthetic play is the real and pure play,the nature of the aesthetic play is completing the humanity,the aesthetic play is the harmony of the material and formal impulsion,which is the aesthetic freedom who has been eliminated the force of the two impulsion.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aesthetic play,the object of aesthetic play is the person whose humanity is integrated,not the play itself or animals,plants.The aesthetic play hasn’t outer purposes,any outer purposes are contradictory with the nature of aesthetic play,the aesthetic play is the aesthetic play itself,to present itself.Besides,the aesthetic play is not grave,which can eliminate the gravity,however,the aesthetic play can make people easily become grave.Human can’t participate in the aesthetic play from the beginning,because the humanity should be integrated,the aesthetic play needs experience a developed progress who is from work to material play,finally,to the aesthetic play.

Key words: F.V.Schiller,aesthetic play,integrity of humanity

中图分类号 B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2019)11-0050-07

[作者简介] 谭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16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白 沙

标签:;  ;  ;  ;  

席勒审美游戏说的人性论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