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性供应链脆弱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杂性论文,供应链论文,脆弱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信息的发布与获取已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得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非常便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相关企业通过合作,使每个企业都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组织形式并逐步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推广应用。
供应链是一种自组织结构,具有自组织结构的一切特征。在实际运行中,受自身结构的影响和环境的制约,完成预定任务具有不确定性,有时会中断或失效,表现为供应链的脆弱性。
由于这种脆弱性的存在,使得一些企业管理者望而却步,在主观上不主动促使本企业与其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供应链运行模式,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而处于劣势,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非常不利。因此,本文提出供应链脆弱性研究一题,试图通过分析供应链脆弱性的来源与影响因素,提出减少脆弱性的方法,为供应链正常运行与管理提供支持。
有关供应链脆弱性的研究,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刘燕华[1]指出,脆弱性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它表明该系统、群体或个体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第二,该系统、群体或个体对外界的干扰和变化(自然的或人为的)比较敏感;第三,在外来干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胁迫下,该系统、群体或个体容易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失或损害,并且难以复原。
斯文森(Svensson)[2]将脆弱性定义为:“对于某些严重干扰的暴露,来源于供应链内部的和外部的风险。”他将脆弱性分为局部的和整体的两类,局部的脆弱性是指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之间发生的风险,而整体脆弱性则要追溯到更加上游的供应商。海伦·派克(Helen Peck)[3]分析了供应链脆弱性的驱动因素,从价值流、基础资产和设施、组织网络及环境四个层面对脆弱性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刘彦平[4]将供应链脆弱性产生的具体原因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过去的20年中,准时制(JIT)、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有效客户反应(ECR)、快速响应(QR)以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管理模式、技术和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业界的供应链管理变得愈加精益化,对时间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要求愈加严格。其次,供应商管理制度的演化,也使得企业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少,而供应商本身受风险影响的结果会同时影响到企业自身。再者,物流外包趋势的演进,导致供应链结构上的成员数量越来越多。三方面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固然可以提升企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但同时它们也会导致企业安全库存的减少和弹性的降低,使得企业抵抗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逐步弱化,难以有效处理那些因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事件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问题。这些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往往很小,但造成的后果却极其严重。
宁钟[5]以为,供应链的复杂性带来了风险性和脆弱性,并威胁到了供应链的持续性。而影响供应链脆弱性的因素,一是当前供应链运行模式注重效率而非效力,二是供应链的全球化趋势,三是生产分销的集中化,四是外包生产日益盛行,五是供应商数量的缩减,六是需求波动,七是供应链成员间透明性与控制措施的缺乏。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供应链脆弱性始终与其风险联系在一起,它是风险的一种外在表现,即供应链风险越大,其脆弱性越高;反之,供应链风险越小,其脆弱性就越低。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供应链复杂性特征进行分析,从供应链的集成、运作、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对其风险来源进行论述,进而提出降低供应链脆弱性的方法。
二、供应链复杂性及自组织特征分析
供应链是以面向产品的核心企业为根节点的双向树状结构所组成的网链系统,是跨越不同企业多个职能部门的活动的有序结合,因此供应链运行具有自治性、分布性、异构性及并行性。[6]由于供应链的复合集成性,产生了大量的“涌现”现象,使供应链运作表现出非线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涌现性等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这些已经有学者[7]进行过详细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供应链还具有自组织系统的典型特征,其自组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我形成。供应链是根据市场需求,由核心企业发起,其他成员企业参与而形成的经济系统,在其产生过程中,一切皆由企业自主决定,各成员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没有任何政府强迫行为或行政干预。
其二,自我运作。供应链运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人力、生产、部件、工艺和计划控制系统。其运作管理的理念是使企业由原来的关注企业内部效益最大化,转向关注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整个流程效率的最大化,供应链通过对运作的控制,实现向优化的供应链方向演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不断降低成本为目的的精益供应链运作,二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目的的敏捷供应链运作,三是兼顾成本和快捷响应的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运作。由于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体现在运作机制上有着不同的运作思想、组织和方法,因此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必须通过协调各成员企业的运作模式来实现供应链中实体(生产、物流等)与非实体(管理、信息等)的协调行动,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供应链的这一功能是由内部机制决定的,是一种自我运作的过程。
其三,自适应。供应链的自适应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如精益生产、延迟制造、虚拟库存等方法,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定期调整组织结构,把那些没有整体思想、无法协调运作的成员淘汰出去,把那些有活力、有朝气的企业吸收进来,使供应链充满竞争优势;三是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开发新产品,引领市场消费,并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因此,供应链的集成、运作与发展是典型的自组织过程。
三、供应链复杂性与脆弱性关系分析
1.供应链集成复杂性与道德风险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供应链的集成是由各成员企业自愿参加的,其组成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供应链契约是由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签订的法律文书,是各方自由意愿的表达。契约一旦订立,各方都应该按照契约所规定的责任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供应链正常运作下去。但是,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而导致预期收益下降时,一些成员企业有可能会选择抛弃契约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使供应链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崩溃,这就是由供应链集成的复杂性所引起的道德风险。
对于毁约的原因,可从行为主体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客观上的原因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契约双方的有限理性。受信息传递、认知能力、计算能力以及人的心理因素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契约双方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市场环境中,其行为的理性是有限的,很难对长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都作出全面的计划和安排,签订契约时条款的遗漏将不可避免。二是第三者无法验证。哈特(Hart)[8]认为,在契约规定的项目中,有一些内容是第三者无法验证的,即这些内容虽然对于契约双方而言都是清楚并明确规定的,但对于其他局外人而言则是无法体验和观察到的,所以当纠纷出现的时候,第三者(如法院)很难确定是哪一方违约,很难按照规定执行处罚等。三是信用制度的不完善。由于制度缺陷的存在,契约双方的行为难以得到约束,导致某一方违约时有可能不必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主观上毁约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的经济系统中,有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分,政府为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通过行政或政策手段使国有企业占有很多的社会资源,而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政府又会出面为它们减免债务,于是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形成了国有企业的“赖账机制”。[9]二是由于对私有产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在众多民营企业中,人们之间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博弈,因此一般不会为树立信誉而放弃当前利益。只有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人们才会为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才会有树立信誉的激励。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一定的思想混乱和伦理迷失,导致行为秩序失范,容易滋生拜金主义思潮。而且转轨时期的政府行为往往是“越位”与“缺位”并存,导致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由于社会道德规范弱化,对失信者惩治力度偏低,社会整体信用水平下降。在社会信用普遍缺失的现状下,“毁约”情况尤为突出。[10]
因此,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系统中,契约的不履行除了具有一般经济社会的特征外,其主要原因还来自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和信用制度的严重扭曲,使我国履行契约的脆弱性更加突出。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契约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和重新谈判(或缔约)的事后成本,大大增加了市场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使契约双方无法通过契约的最优设计形,成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无法很好地规范行为主体的信用行为,会导致契约行为主体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大大降低市场的运作效率,使供应链脆弱性大为提高。
2.供应链运作复杂性与市场风险
供应链是一个合作共生系统,通过协同运作规则,使系统整体的运行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由于不同功能成员企业各有自己不同的战略目标,不同的运作思想、模式和方法,导致成员企业之间的运作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运作界面,产生了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非线性关联,导致了供应链运作过程的复杂性。
供应链运作强调的是对供应链各要素之间的衔接、分配、布局、目标等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是对供应链所需信息、节点、路径和使用技术进行统筹安排、控制、协调的过程;是对供应链中各类软资源进行规划、利用、监控的协同过程。它反映了供应链的动态复杂性,是供应链集成效率、快速反应速度和运作机制效果的综合反映。
对于供应链市场风险,本文给出的定义是: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因用户需求变化和市场波动而导致供应链实际收益明显小于预期收益所带来的风险。
供应链运作复杂性由信息复杂性、节点与路径复杂性和运作技术复杂性构成(具体参见表1),它们对供应链运作市场风险的影响分析如下:
(1)供应链信息复杂性。供应链运作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处理、利用的过程。从控制论的角度看,供应链运作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的控制和反馈。信息反馈为供应链进行按需服务提供了可能。供应链对信息的要求是随时、随地、随需地提供适时、准确、可获得、便于处理利用的各类资料。
信息产生于运动,其复杂性自然也产生于信息发出对象的运动过程。在供应链中,所有要素均构成信息产生源,它们的任何哪怕是十分细微的活动和变化都会导致信息的发生。供应链的构成要素从有形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设施、设备、机械、人员等;从无形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组织、规章、制度等。信息通过供应链中的链网路径进行转换、传递、规划、反馈和控制。链网路径节点数目的多少,路径的数目、长短和布局,路径逻辑结构的繁简等都会对信息复杂性产生影响。
产生第一次失真;受各种主观因素和处理技术的限制,信息经过处理环节后,又产生第二次失真;最后到达供应链决策者C处时,信息经过延迟和变形,所得到的信息为A″。因此,所作出的决策就会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从而带来供应链运作上的风险。
(2)供应链节点与路径复杂性。供应链节点由具有不同功能的企业组成,节点复杂性指的是节点企业的复杂性。成员企业运作思想、组织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的复杂程度会对供应链总体运作的复杂性产生影响。节点企业可以既是某一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外一个供应链的成员,这使众多的供应链在节点处交叉,增加了供应链协调的难度。
供应链路径主要指节点企业间的物流通道。物流是通过供应链中的多条从源到汇的链(即O-D链)得以实现的,链与链之间相互平行、交错、嵌套连接,集合成不同的路径,形成非线性数量关系,导致了路径的复杂性。某一路径的容量与同一时间所承担物流任务量之间的匹配关系,可通过路径可靠性综合反映出来。供应链路径可靠性指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订单需求功能的能力。[11]供应链运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确保路径的可靠性。路径可靠性的非线性关系导致了供应链路径选择、优化和维护的复杂性。它反映了路径所承担物流任务量与自身流通能力之间匹配的非线性关联。
供应链节点与路径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两个延迟上:一个是物流服务的延迟,另一个是市场反馈信息及决策命令的延迟。由于物流延迟的特点,核心企业往往通过预测,在靠近用户的一侧储备足够多的商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该商品的可获得性。不过,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预测得不准确,所储备的商品就很有可能变为“合格废品”,给供应链带来市场风险。
市场反馈信息的延迟和决策命令的延迟,使供应链运作状态不能按照市场实际情况及时得到调整。由于现实市场是一个变化多端的市场,它要求供应链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改变运作策略,这也是一个评价供应链好坏非常关键的指标。因此,当供应链调整滞后于市场变化时,必然会带来市场风险。
(3)供应链运作技术复杂性。根据订单任务的需要,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通用或专用技术,因此会在供应链不同层级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技术方法界面。由于各成员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还会涉及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在运作上供应链步调难以协调一致,难以形成快速反应能力,从而会带来市场风险。要实现供应链运作步调的协调一致,提高服务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整合,使各成员企业运作技术及其创新能够协调发展,这是一个交互涌现的过程。供应链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供应链运作技术的创新,供应链需要不断更新已有的技术,以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3.供应链环境复杂性与决策风险
供应链环境复杂性不直接产生于供应链,它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于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多方面交流。实际上,供应链的产生就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过程而逐步演化来的,它是企业竞争,协同发展过程的一种突现(涌现)。[12]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这种交流会影响到供应链熵的变化,而熵则是供应链复杂性表现的一种度量。环境对供应链的影响是非直接的,它通过对供应链内部要素的影响而起作用。同时,这种影响也是非个别的,是作用于整个供应链各个部分的。与供应链产生交互作用的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这些环境的复杂性构成了供应链环境的复杂性(具体参见图2)。
图2 供应链环境复杂性图
所谓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活动中,由于主体、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导致决策风险的因素包括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不可预知的环境因素的改变、决策机制的不健全等,主观因素包括决策者能力不足,受情绪、成见影响而导致判断失误等。[13]供应链外部环境复杂性是决策风险的主要来源。
外部环境因素是通过输入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对供应链决策可能造成难以把握的影响。按照帕尔漠的观点,企业或组织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市场潜在的发展能力、环境的变化程度对企业战略的执行具有重要影响。环境越复杂,供应链的风险就越高;环境的变化越大,如市场需求的变化、经济政策的改变、社会的转型、自然环境的突变(如地震、冰灾)等,供应链决策与运作的风险就越高。因此,供应链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使其面临决策风险。
四、减少供应链脆弱性的策略分析
由于供应链的集成复杂性、运作复杂性以及环境复杂性,使其相应地产生道德风险、市场风险和决策风险,使供应链的脆弱性来源大大增加。为降低供应链风险,减少其脆弱性,使供应链正常发挥效益,并按照组织者预期进行运作,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供应链建设。
1.加强供应链组织中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工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企业战略形成和实施的基础。企业文化主要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一个企业所培养的企业文化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即使当前效益很好,市场很广,也会逐渐衰退,甚至消亡。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三鹿集团的倒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对每个决策者和管理者强化“诚信与合作”的理念,在经济活动中要以诚信代替欺诈、以合作代替对抗。改变传统的企业与用户、企业与同行的博弈方式,变单次博弈为多次反复博弈,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做到“双赢”或“多赢”。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即通过倡导信用观念,形成社会风尚,使人们养成视诚实守信为美德的道德价值观。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对各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当诚实守信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时,守信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只有当诚实守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时,失信行为才能受到强烈的公众谴责。
2.在供应链运作中引入协商机制
供应链业绩的好坏取决于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应充分认识和了解系统整体的任务和目标,通过协商与妥协达成共识,签订契约,实现协调工作与并行化经营。罗伯特·艾克斯罗德(Robert Axelrod)[14]通过采用举行“竞赛”的办法对“重复囚徒困境”模型进行了研究和解释,给出了打交道双方的微妙关系及最佳对策:制胜的要诀是引导对方合作,不要率先背叛,要及时回报,不要耍小聪明。供应链这种合作与共生的模式建立在局部利益与整体效益高度一致的基础之上,通过协商与妥协的游戏规则,成员企业为了获取利益走到了一起,各成员在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利益的同时,也为整体效益的提高作出了一份贡献,欺骗或违规行为将受到其他成员的报复和游戏规则的制裁。这是一个由利益驱动的系统,它并不依赖于行政命令和道德说教。
3.供应链集成应考虑适当增加一定的柔性
突变论提出,高度优化的设计很可能具有许多不理想的性质,因为结构上的最优往往与对缺陷的高度敏感相联系,当出现不可避免的环境变化时,由于其结构高度敏感,承载能力会突然变小,出现突然、全面的塌陷,以致发生真正的“灾变”。因此,在进行供应链集成时,从提高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应考虑适当增加一定的柔性。
供应链的柔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合理的库存。保持一定的库存量是对抗供应链不确定性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可有效抵抗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等)的影响。
(2)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冗余。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各个环节的能力冗余,特别是在供应商数量的确定上,要兼顾效率与可靠性之间的关系,防止因个别成员违约而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冗余(包括物流能力),这一方面可以减少满负荷运转所带来的各自设施可靠性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对用户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此外还为进一步发展预留了一定的空间。
(3)提高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柔性。供应链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可以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快速调整。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尽可能提高自身的柔性,能够对系列化及相近产品的生产等作出快速反应,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
4.正确处理信息资源与收益的关系
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对供应链运作来说尤其重要,它关系到供应链能否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以满足这种变化的要求。在供应链中,并不是所有参与信息共享的企业都能够得到等同的利益。在供应链关系中,核心企业处于支配地位,其他成员企业处于被支配地位。核心企业在建立与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时是发起者。尽管长期来看,所有参与者均能从中获得好处,但开始的时候,发起者获得的利益一般较大。[15]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员企业在信息共享方面缺乏真正的主动性,这往往表现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状态。特别是在供应商数量较大、彼此之间竞争激烈且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关系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供应商很难做到主动将自己的信息与核心企业共享,从而增加了信息收集的复杂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供应链组织者可采取下列措施:第一,与成员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彻底解除它们的后顾之忧;[16]第二,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根据信息对供应链的重要程度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提高各成员企业及时传递信息的积极性。
5.合理划分供应链边界
供应链是由一些相对独立的企业组成的,每个企业分别处于供应链中的一个阶段,然而供应链不同阶段的企业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目标,并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存在一些冲突,[17]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供应链的构成模式通常由主权独立而又相互协作的子供应链来构成上一级供应链。[18]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完整的供应链模型和全局的优化目标,而只有一些局部的模型和优化目标。在理论上,当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都作为供应链的子系统,并且都能从整个供应链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来进行自己的生产和决策活动时,供应链就有可能实现其最大的效率。而实际上,这往往是不可能的。由于供应链中各成员关系的非对称性,改进的结果也是非对称的,[19]因此必须考虑对各成员之间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供应链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即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法都不可能在无损于任何一个企业利益的前提下使整个供应链运作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