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资源配置的银行信贷环境建设&以温州为例_银行论文

基于社会资源配置的银行信贷环境建设&以温州为例_银行论文

论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础:银行信用环境建设——以温州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为例论文,分配论文,信用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业拥有配置社会资金资源的特殊功能,建设一个发达、稳健、高效的金融体系,无疑有助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而不断健全信用体系和优化信用环境,通过严格的信用约束和筛选机制来配置资源,将为金融体系的高效运作构建稳健平台,为培育发达金融体系提供良好的土壤。本文侧重于论述与银行有关的信用问题,对证券信用和保险信用则仅作附带说明。

一、信用与信用环境建设的内涵:最好的竞争手段

“信用”在经济领域引申为给予某人在买入或借款时可以信任其清偿能力和诚实的声誉,即对某一项贷款或购买达成延期付款的约定。从此意义上讲,“信用”既源于“诚实”又高于“诚实”,是经济主体因他人给予其“诚实”和“清偿能力”双重信赖而具有的一种表征和信号。西方人将诚信视为“最好的竞争手段”,经济学家则理解成熟发达的信用环境建设于国家、于整个社会都意义深远,尤其在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转轨关键时期,信用环境建设重要性更显突出。金融行业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无疑是最大的信用数据的供给者和信用信息的需求者,金融信用在信用体系中扮演主体和支柱信用角色,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讲金融业不仅是社会信用建设的重要受益者,更是推进信用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大有可为的建设者。

二、现阶段金融信用环境的现状:局部优化与总体欠缺并存

随着经济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以及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个人、企业和银行都逐渐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但在关联到自己的切实利益时,往往将信用放在次要位置。因此,现阶段社会上出现了信用环境局部优化和总体欠佳的并存局面,进入了由失信“获益”到守信“获益”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就温州市区域性金融信用环境而言,目前已经出现的好的趋势有:

1、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增强了发展后劲。2000和2001年,全市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为51.83亿元、8.75%和48.25亿元、6.83%,2002年6月末,余额和比率较年初又下降了0.94亿元和0.90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并向发达国家水平靠拢。

2、打击逃废债力度不断加大,恶意逃废债行为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特别是《温州市不守信用企业通报试行办法》的实施,较好地震慑了逃废债企业,维护了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在全市贷款规模增长一倍多的前提下,逃废债总额不升反降,意味着逃废债行为一定程度上已得到遏制。

3、信用卡恶意透支得到控制,贷记信用卡发行量稳步增长。各商业银行对信用卡用户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用记录档案,来筛选和培育信用卡客户。信用卡恶意透支比例下降说明市民守信意识正逐步加强。

4、金融“三乱”明显减少,社会金融秩序进一步好转。为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新平台。遭受过社会金融“三乱”之害的温州市民,其信用敏感性和承受能力也大大加强,为培育较好的市场约束机制奠定了基础。

5、信用中介组织建设开始起步,进一步完善了金融体系。探索性地设立了两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002年温州信用中心的成立和顺利投入运行,在统一全市信用中介机构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温州区域性金融信用环境的改善还体现在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逐渐理顺,点贷、指贷现象几乎杜绝;打击外汇黑市力度不断加大,外汇秩序进一步好转;制贩假人民币势头得到遏制,居民正确使用人民币和票据结算意识不断加强;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规定得到较好执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建立金融信用原始数据库奠定了良好基础;八十年代后期曾相当活跃的银行间乱拆借行为几近绝迹,相互间资金调剂日趋规范;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选和培育工作正广泛展开,不断寻求农村信用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金融安全区建设逐步深入人心等等。

尽管上述可喜变化表明温州的区域金融信用环境近几年来得到了良好的改善,银行、企业、居民和政府的信用观念逐渐得到强化,但面临的问题依然是困难重重,距离建立完善的信用制约机制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深层次的障碍还没很好消除,还没有推出实质性的举措,面向金融业服务的信用管理行业未能快速地成长和成熟,一些失信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现阶段金融失信现象主要有:1、账户使用规定屡被突破,票据信用环境常遭破坏。银行内部的压票、无理拒付、非法融资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打击了人们使用票据的积极性。2、企业以贷还贷借新还旧行为较为普遍,长期占用信贷资金阻碍资金正常流转。3、企业逃废债现象依然存在,并由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个私企业转移。4、企业随意担保、家族式互保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对担保的法律责任仍然存在模糊认识,致使陷于债务纠纷之中,隐藏着很大的风险隐患。5、金融“三乱”不绝,打击外汇黑市和制贩假人民币行为任重道远。一些“三乱”式的如银背、类似“地下钱庄”性质的非法金融活动,老人协会乱办金融业务等现象难以根除。外汇黑市、逃套骗汇行为和制贩假人民币行为也时有发生。6、信用中介机构体系不健全,起不到应有的征信、评级、筛选、管理等作用。7、法律维权还面临诸多困难,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原来的《破产法》与现实有较大差距,破产程序缺乏规范统一性,难适应客观需要,破产适用法律难。

三、制约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银行信用环境优化滞后

银行信用环境优化滞后,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已制约金融业充分发挥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并阻碍金融业由粗放型增长向以创新浪潮提升行业实力实现集约发展的阶段转化,也影响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滞。从中央银行制定和发布货币政策,然后通过商业银行体系传导到微观经济主体,这个传导过程因存在诸多障碍,使得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与政策预期之间存在着差别,这本身是正常的,难能完全避免的。但由于金融信用环境欠佳,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更为不畅,拉大了传导的差距,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信用环境与经济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关联,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信用环境也较差,从支付能力衡量,欠发达地区的信用等级相对要低一层次,而这些地区又往往会陷入信用制度与信贷制度的恶性循环中,贷款增长缓慢。如温州市欠发达的洞头、泰顺、文成三县,2001年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1.3%、19.46%和10.5%,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4.79、12.95、3.99个百分点。三县新增贷款仅1.68亿元,占温州全市11个县(市、区)新增贷款量的1.49%,新增贷款增长率为8.35%,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58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社会信用环境的信用稀缺,是引发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传导不畅的主因。一是由于信用缺失,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普遍上收。弱化了基层行对当地经济支持力度。二是由于信用缺失,出现银行惜贷现象。贷款责任人缺乏激励机制。三是由于信用缺失,导致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高昂。银行对企业失去信任的结果是,银行的贷款条件越来越严,对贷款手续变得异乎寻常的严格,对担保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最终损害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民间借贷活跃,信用危机潜伏。中小企业的效益及信贷投入环境欠佳,以及商业银行服务主体和信贷管理体制改变,使银行信贷支持体系出现断层,表现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主体的实际缺位,民间借贷长期活跃在农村市场。

据2001年对民间信用情况的调查,温州的民间信用规模较大,主要的资金需求方是各类民营经济主体。平均中小企业的总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银行(信用社)贷款和其他负债的比例约6:2.4:1.6。“其他负债”主要是民间借款和各种应付款,其中民间信用的借款约为总资产的10%,或银行(信用社)贷款的42%。2001年末全市中小企业借入的民间信用约170亿元。同时,在企业创业资本中,以业主个人名义借入的民间借款约占总资产的7.5%,即125亿元。此外还有个人之间的消费性、互助性借贷等,合计民间信用规模约300~350亿元,是2001年温州市GDP的32~38%,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2~50%。与八十年代末相比,企业民间借款的占比由30%下降了近一半,但民间信用的总规模增加了2倍多。

民间金融调剂社会资金余缺,一定程度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这种超越国家法律法规界限的信用活动,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在个人出借的资金中,有近20%已成为呆帐、坏帐沉淀。而且非法集资性质的借贷风险往往被有意隐蔽起来,借款人通过及时足额地支付利息迷惑放款人,一旦爆发风险,往往涉及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资金规模。自1998年国务院颁布“两非”取缔办法和整顿“三乱”通知后至2001年底,全市已经公安部门立案的“三乱”机构或个人26人,涉及集资或存款额31084万元,被判刑的46人,另有50人被逮捕、刑拘、取保候审等。

(三)“抓降”难度大,银行实际不良贷款仍呈上升态势。2001年末,温州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5.86%,比2000年下降了1.06个百分点,横向比较看,资产质量远好于全国。但商业银行以扩大分母的方式来稀释不良贷款的做法不是没有存在。也不排除采用季末、年底或实或虚冲高,下季初或下年初又回落的遮眼法。另外,从胀面看,虽然不良贷款占比降低,但一些机构不良贷款绝对额并没有下降。一方面贷款竞争过于集中,好的企业、好的项目银行争着给贷款,而一般的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由于信用鉴别难却一直贷不到款,消费信贷更只是叫好不卖座;另一方面,行社清收不良贷款难度日渐加大,进入“抓降”攻坚期。总体上看温州市国有银行不良率现已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要想在此基础上再降几个百分点其难度可想而知。另外法律维权还面临诸多操作上的困难,执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农信社承担了在清理整顿农村金融秩序中大量的社会不良信用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整顿农村金融秩序,从长期、宏观上讲,对农村信用社是有利的,但从当前看,“两社一会”(城信社、金融服务社、农村基金会)并入农村信用社后,给农信社经营带来了直接负面影响,农信社承担了主要社会不良信用成本而背上沉重的经营负担,这是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不佳所致的历史后果表征,或称是历史性的风险转嫁。而且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滞后更为严重,十分不利于农信社改善经营。

从温州看,全市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出现明显的阶段性滑坡,经营风险加大。一是利润逐年下降;二是不良贷款占比上升;三是随着“两会一社”并入,农村信用社的存款支付压力和资金缺口随之加大。而并入的贷款额度大,期限长,收回难。一些社股东贷款余额大,存贷比例严重倒挂,只能依赖联社资金调剂。四是部分农村信用社风险化解任务艰巨。信贷资产质量差,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个别社出现资不抵债,难以维持经营。部分政府承诺贷款到期也未能及时兑现,事实上变为呆帐贷款。

社会信用缺失而积累的历史恶果,最后由农信社来承担,并给农信社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件事本身就表明有关处理是缺乏信用原则的,容易使人对社会金融的不信用行为产生道德危机。

(五)金融创新遭受障碍。因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人们倾向于现金交易,阻碍了现代化支付手段如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一是银行卡以借记卡为主,信用卡占比极小。二是持卡消费量小。三是银行卡沦为“活期储蓄存折”。也有很多银行卡处于“睡眠”状态。同时由于受信用环境制约,使得银行畏于深层次的业务创新,行政管理部门同样不易放手让金融机构去开展深层次业务创新,担心严重的金融风险会随之滋生而无法及时识别与处理。如股票质押贷款、更深入的银证合作、银行贷款的资产证券化、个人支票及其他票据业务等。

四、治理与优化银行信用环境之路:各方联手协调发展

银行信用建设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决于法律、法规、制度、道德等综合因素,需要全社会协调统一的发展。考虑到银行信用环境建设在整个信用环境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为此,人民银行要牵头做到三个联手、三个到位和三个落实,即人民银行要积极与政府及其部门联手,做到金融信用法制建设及其执行到位,落实法律保障和正确的宣传导向;要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联手,做到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工作到位,落实对守信行为的激励和失信行为的惩罚,摆正金融行业作为信用数据最重要的提供者和信用信息的最大需求者的角色与地位;要与同业公会、“三师”(会计师、律师、审计师)事务所、信用中心等机构联手,做到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培育工作到位,落实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

(一)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在建立失信惩治制度、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制定各类信用征集、储存、加工、评价、发布标准,对信用中介行业加强监督和管理。同时应当完善保护财产权利,特别是保护债权人权利的立法,如破产债权管理方面的立法,为信用管理服务提供有法可依外部环境。

(二)发挥金融机构在信用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要高度重视和维护银行信用,防范支付风险,保证客户支付,切实履行信贷合同和授信协议,建立起新型的银企关系,建设客户可信赖的银行。二要转变观念,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了解企业,帮助企业,要为企业在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守信用、守规矩的企业不吃亏,不守信的企业受到惩罚,引导企业守信。三要积极拓展信用工具。信用建设必须在工具和手段上予以完善。通过发展票据业务、贴现业务、信用卡业务等,为真正守信的人授信,重建社会信用。四要积极主动参与创建“金融安全区”、“信用工程”、“信用村”等活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加快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信用体系的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是信用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也是银行、担保机构、评价机构、征信机构等主要信用服务机构的共同基础。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一是有利于各类主要信用服务机构共同提高对信用的认识;二是有利于相互交流,实现正常的数据和信息的交换;三是有助于对信用数据的细分,解决目前信用数据难以获取的认识和法律问题。目前,温州已启动信用数据库的建设,根据“信用温州”对社会各主体信用信息管理的需要,利用温州新闻网现有的技术平台,建立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作灵活的温州诚信网。

(四)积极培育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主体。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从无到有建立信用体系和信用制度,政府的推动是必要,而且是必不可少。但因信用中心的大部分股份实际为政府所有,难以最终担负起社会化运作的使命,而且从引进竞争增强行业发展活力的角度考虑,我们建议,在适当时候,政府应退出股份,使信用中心成为真正独立、超脱的信用中介机构,以市场方式经营征信数据,信用评估或资格认定,并应引进其他信用管理机构开展竞争,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信用中介机构信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促进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五)继续完善、开发和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充分发挥其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中的作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是商业银行提高授信的透明度,改善授信、履约信息传递,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人民银行应加强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监促金融机构更好执行信贷登记咨询制度,提高信贷基础数据的质量,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六)德法并治,加大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1、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加强全社会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道德规范。2、要充分发挥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在媒体上公开曝光不守信用企业并实行金融联合制裁:各金融机构停止发放新贷款,并在信贷、会计结算、现金管理等方面予以处罚,依法维护金融债权。3、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应支持金融机构切实维护金融债权,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应依法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严格按照《合同法》、《担保法》的规定认定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效力。公安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各类金融犯罪案件的侦破力度,尽力挽回金融机构的损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年检时应责令有关企业补办金融债权落实证明,否则不予通过年检。

标签:;  ;  ;  ;  ;  ;  ;  ;  ;  ;  ;  ;  

基于社会资源配置的银行信贷环境建设&以温州为例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