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3)09-0034-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先进技术得到更广泛运用,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但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总是倾向于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尤为突出。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就业率的相应提高,不能拉动居民收入相应增加,我们增加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没有完全达到。因此,中国需改变高增长低就业的模式。从技术进步来看,要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
一、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蒸汽机革命以来,关于技术进步对于企业就业机会的影响,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带给就业机会的影响是复杂的,每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机会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传统行业的技术创新使就业机会减少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技术进步及就业情况反映了传统行业的技术创新使就业机会减少这一事实。我们用计算期内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表征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其意义为经济增长1%需要就业人数增长的百分比。据此测算,我国1953~1978年边际就业弹性为0.44,20世纪80年代边际就业弹性降低到0.3,90年代则进一步下降到0.1。而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在改革开放前极高,1963~1978年达到0.93,比国民经济边际就业弹性0.44高出1倍多。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前的第一产业增长主要靠劳动力投入增长来实现,技术进步的作用极小。由于技术进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12年(1979~1990年),第一产业边际就业弹性快速下降到0.47,降低到了原来的一半,1991~1995年,第一产业边际就业弹性进一步下降,转为负数。而改革开放前的26年,第二产业边际就业弹性高达0.544,但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大量采用,工业的边际就业弹性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目前已降到了0.001左右。可以预见,加入WTO以后,工业的边际就业弹性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到零,甚至为负数。由此可见,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由于技术进步使就业人数大量减少。因此,从技术冲击的短期效应来看,传统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同量产品和资本所需劳动力投入会逐渐下降,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
(二)新兴行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大量就业机会
新兴行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迅速成长并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从而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半导体等技术创新,一方面促进了家电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后来半个世纪中这些技术的运用也促进了电子商务、影视、娱乐等产业的发展,例如作为新兴产业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导致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络等新兴服务业就业的增加,还导致广播、电视、报刊、教育等原有服务业就业的增加;不仅导致服务业就业的增加,还导致第二产业中通讯设备制造、计算机硬件、办公设备和用品、消耗材料等相关制造业就业的增加,从而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分析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的边际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差别很大。新兴行业的技术进步面临大量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
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导致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从而需要减雇工人,而新兴行业则存在大量就业机会。
二、我国的就业压力大,必须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就业压力大
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今后一二十年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一件大事。但中国劳动力的丰富而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在目前却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劳动参与率较高,今后一二十年又处于劳动力资源增加的高峰期,每年新增劳动力逾千万。加上失业下岗人员、农村待转业的剩余劳动力,今后每年需要增加千万以上个工作岗位。而目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约800万个。随着科技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所能吸纳劳动力的弹性系数将逐渐降低。目前我国劳动力人数约7.5亿,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要安排这么多就业岗位。
(二)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必要性
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就业增加,必须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就业增长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异,经济增长与就业(失业)变动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一方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人员逐渐增多,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3.6%。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在速度上存在非对称性,这体现为GDP就业弹性的不断下降。中国政府有必要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三、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有选择地发展先进技术,促进就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技术进步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也的确存在,这是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效应,因此要选择技术政策。技术政策选择的前提是适应世界科技进步潮流所提出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创新、开发、推广及其产业化,以保证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在这个前提(约束条件)下,考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可能影响,选择适当的技术政策。优先发展技术的长处,尽量减少其不利的影响,最终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双赢”局面。
(一)发展对就业影响小的技术
技术进步和技术推广必须考虑不导致机器严重排挤劳动力的现象。从农业部门来说,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改良品种,重视品质,发展无公害农业)、信息技术(促进农作物品种与土地的匹配,设计肥料配方合理化)的运用,使农业技术带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尚不能采用欧美国家的机械化农业耕作模式。目前我国应当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来发展高效农业。实践证明,高效农业既能满足人类追求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的需求,又不会因为新技术的运用排挤劳动力,而且可以增加就业。类似现代农业中的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利于就业的技术,应在实践中推广运用。
(二)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50%以上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三产业。事实说明,发展第三产业可以节省资本,多用劳动力。从技术发展看,应侧重于开发使用劳动力多的技术创新,使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更有效地使用劳动力资源。前面的分析表明,第三产业边际就业弹性高而且稳定,是补偿技术进步、减缓就业增长的主导产业。此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也将在我国获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应受到政策的鼓励。我国应通过城镇化建设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我国的产业水平。
(三)大力发展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扩大就业的高新技术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是典型的代表。计算机、网络、通讯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这些产业带来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促进一个或几个行业的兴起,从而可以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方面基本上不存在矛盾。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公布的最新资料表明,以高科技为特色的现代工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统计资料还表明,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五大高科技产业五年间从业人员增加近180万人。
(四)应该发展对劳动力替代程度高但能明显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
劳动力替代程度高但能明显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其促进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足以弥补所带来的失业的损失的负面效用,是使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要手段。如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发明虽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但其运输效率比过去的人挑马拉提高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所以用这种技术来替代劳动力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已加入了WTO,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价值规律在世界范围内起作用,别的国家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使其产品的价格大大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该产品的价格,如果我们仍然采用落后的技术生产劳动密集的产品,那我们的企业就会被淘汰。从这个角度讲,采用先进技术是市场竞争的要求。
(五)暂不提倡发展的技术
考虑到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而在当前技术进步状态下,部分劳动仍无法被资本取代,有的即使能被取代但成本过高,应选用劳动密集型技术。有些工作又比较适合于手工劳动,如农业中的摘棉花非常适合人工作业,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也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一些劳动过程重复性小、产品要求个性化的工作和行业为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也不适于采用新技术来代替劳动力,如护理业、烹饪、根雕、部件组装及手工艺的制作等,须保留或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
总之,对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极为繁重的国家来说,当然应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就业的技术进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