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万文蓉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3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床善用经典理论诊治疑难杂症,针药并治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屡获效验。笔者有幸跟随万师临证,受益良多,现撷老师以益气滋阴养血法治疗不明原因“身体晃动”症验案1则介绍如下。
【关键词】万文蓉;益气滋阴养血法;“身体晃动”症
1.病案实录
初诊:2017年2月4日,男,39岁,静止状态下自觉身体晃动半年余,晃动节奏可随心跳节律变化,平卧时症状明显加重,曾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平板试验、甲功等多项检查均无发现异常之处。辰下症见:神疲乏力,夜寐差,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复睡困难,多梦,夜间口干明显,思饮,无口苦,胃脘胀闷不适,餐后甚,纳食尚可,二便调,平素易焦虑、烦躁。舌胖边齿痕,苔薄白,脉细弦数。既往:曾被当地医院诊断“神经衰弱”史(具体不详)。
中医诊断:心悸—惊悸。辨证:阴亏血虚证。治法:益气滋阴,养血疏肝。处方:天门冬15g,生地15g,党参15g,三七粉3g(分冲),丹参30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麦芽30g,百合15g,共7剂。
二诊:2017年2月11日,服上药后身体震动感及心跳感明显减轻,寐增进,入睡改善,梦减。辰下症见:神疲,口干思饮,稍耳鸣,如蜂鸣样安静时明显,纳可,二便正常。舌胖边齿痕,中有裂纹,苔薄白,脉细弦略数。
辨证、治法同前,在前方基础上加生山楂15g,共7剂。
三诊:2017年2月18日,诸症均明显改善。续予上方治疗1周。
随访:2017年3月22日,身体晃动感及心跳感未再发作。今因他症求诊。
2.病证分析
根据患者所述,其主要症状有二,即“自觉身体晃动”、“ 心中悸动、惊惕不安”。辨病属中医学“心悸—惊悸”范畴。临床一般呈反复发作,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现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呜等症。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有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和药食不当,种种原因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发病。惊与悸虽是两种不同的病证,但二者又有联系。从临床来看,受惊必致心悸,血虚心悸又易发生惊恐。若病延日久,则不易区别。
万文蓉教授认为,本案中要将“自觉身体晃动”与“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二者联系起来,症状的关键与夜间躺下有关,《黄帝内经》中提到“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夜晚血归于肝不仅是人体的需要,也是肝的生理功能的表现。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正是有阴血的滋养,肝阳才得以制约,故夜寐而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导致心悸的原因很多,病机各异,但综合分析,与中焦不调关系最为紧密[1],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乍疏乍数者死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灵枢·经脉》也指出,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心中澹澹大动”。
《黄帝内经》云:“丈夫五八,肾气衰。”意思是男子40岁,肾气不足,肝肾同源,肝阴匮乏,导致肝血不足,肝阳不受制约,则产生“身体晃动”的感觉,如此便间接影响到睡眠。
万师在治疗之余还特地叮嘱患者,心情一定要放轻松,尽可能克服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这样才利于病情的好转。
3.方药分析
导师万文蓉教授在三才汤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三才汤源自宋朝的《普济方》的“三才丸”,由人参、干地黄、天冬组成,本是用于气阴不足,虚劳,气短,精神不振及暑温气阴两伤,睡卧不安,不思饮食,神志不清等症。临症时抓住水亏的关键问题,随症加减。故在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虚劳,又用于治疗消渴、头痛、脱发、闭经、颞颌关节肿痛、阳痿等病症[2]。
方中天门冬入手太阴、足少阴经气分,不仅能润肺,且能滋肾,可治虚热内扰;生地入心肾二经,善补肾水真阴以清心火而神安;党参益肺健脾,生津养血,入手太阴经气分,能通行十二经,大补肺中元气,肺朝百脉,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三者共为君药。
丹参,取方剂“天王补心丹”中,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之意,《中国药典》记载丹参归心、肝经,可活血祛瘀,清心除烦,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显示丹参所含的酚酸类成分如原儿茶醛具有保护脑组织、调节神经递质紊乱的作用,还对中枢神经具有镇静作用[3]。夜交藤性平,味苦。归心、肝经,具有养血安神之效。百合,味甘,性平。归心、肺经。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麦芽咸,温,入脾、胃经,主消食和中,去心腹胀满,开胃,除烦闷,咸能软坚,温主通行,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之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合欢皮,本名乃树之皮,可安和五脏,令人欢乐,故名合欢皮,又《本草拾遗》云其叶至暮则合,故云合昏味甘、苦,性平:归心、肝经,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之效:主治失眠、心神不安、内外痈疡,跌仆损伤,《本草述录》曰补阴气,宁心志,解郁结可见合欢皮对心神方面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前者鼓舞胃气以降浊;后者疏肝利胆以开郁。三七粉与丹参相配,加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安神宁心的功效。同为佐药。
综观全方,益气、滋阴、养血、和胃、疏肝于一炉,使脏腑之间相互协调,以达“阳神秘藏,甘寝善记”之意。
4.临证体悟
万老师常强调经典的重要性,中医药经典蕴含着无限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宛若浩瀚的宇宙,值得我们中医人穷尽一生去探索发现。每当我们不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中遇到瓶颈而所求不得的时候,必然会追根溯源,从表象寻联系,从经典找依据,这也是一种学习思考的过程,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的临床思路。
在跟随万文蓉教授临证学习中,笔者还认识到中医是不仅注重患者的客观体征,而且还讲究患者的主观感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而上”有关。中医是寻求个性化治疗为主的,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这也就体现出中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也体现了中医的人性化理念。
参考文献:
[1]吴大真,李剑颍主编.国医大师验案精粹 内科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杨蕴祥著.古今名方[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万文蓉.万文蓉临证心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范昕艺1,万文蓉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身体论文; 丹参论文; 滋阴论文; 中医论文; 养血论文; 归心论文; 合欢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