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内隐影响_幼儿园论文

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内隐影响_幼儿园论文

环境对幼儿个性的隐性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幼儿论文,环境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主要场所。《幼儿园教育规程》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教育手段有显性手段(即日常生活、教育活动、游戏等)和隐性手段(即良好的环境设置、精神环境等)。所谓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就是要使显性手段和隐性手段之间互相渗透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目前,幼儿园在隐性教育环境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设置的单纯装饰性

目前幼儿园环境设置大多注重墙面布置,而且多注重其色彩艳丽、美观明朗,这仅仅是设置技术上的要求。如果我们只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过份强调装饰性,就会忽视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如:活动室内悬挂一幅精美高档的壁画,只许观赏,不许触摸。那么,还不如给幼儿准备几张白纸贴在墙上,让幼儿自由地去粘粘画画、涂涂抹抹,更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有些幼儿园把“娃娃家”摆设的井井有条,幼儿说:“那儿不能去,是老师去的地方。”一些“植物角”植物生长茂盛,但幼儿却不知道那里长的是什么。这样做就只强调了装饰性而忽略了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2.环境设置的无序性

目前幼儿活动室环境设置,多数由教师“包干”,教师根据主观愿望和手头的材料多少而定,相互间没有衔接,不能体现幼儿年龄特征。环境设置,我们认为应该有序,这样能起到特殊的教育作用。因此环境布置的内容应由易到难,形式上由简到繁,尤其到中班以后,要尽量让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材料,加以辅导。

3.环境设置的一劳永逸性

开学伊始,每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布置教室,之后,一学年便不再更新。更有甚者,为了加强“永久性”,在装饰画上加罩了透明塑料薄膜,真可谓“一劳永逸”。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数九寒天室内布置着柳树发芽,燕子飞回来了的图案,或三伏天还有雪人雪景图案在活动室墙上张贴着。这样既不协调也不美观,更主要的是失去了教育意义。

4.环境设置的封闭性

长期以来,幼儿园主要是为幼儿提供学习环境,而忽略了幼儿社会环境的创设。不要说幼儿接触社会了,就是本园甚至平行班的小朋友都很少接触交流,长期封闭的环境,易于让孩子产生孤独,不与人合作,甚至种种心理障碍。

马克思曾说,人的发展与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个性,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外,环境起着决定作用。这里指的环境不仅仅指物质环境,同时也包括精神环境。幼儿园环境的设置应注意以下问题:

1.环境设置的参与性

学龄前阶段,幼儿总是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对周围环境作出种种反应,不同程度地表现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感情与环境沟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幼儿的兴趣中心点,教师以此为出发点考虑环境的构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将幼儿的意识朝着符合教育意图方向引导,最后确定的环境内容既满足幼儿的意愿又便于教师教育目的实施。例如:秋天到了,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确立布置“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一主题环境。让幼儿采集各种植物的种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拼、贴、画成各种或简或繁的图案布置环境。

2.环境布置的有序性

环境设置应特别注意内容有序,动静有序,内容横向发展序列。就显性教育而言,环境设置应配合阶段教育重点。以小班为例:小班第一阶段的教育工作重点是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幼儿热爱幼儿园,那么墙面布置应通过领导幼儿参观、谈话,设计出“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画面。同时还可设置各种玩具角,使幼儿认识并学会玩玩具(懂得谦让,会收拾玩具)。第二阶段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墙面布置可为幼儿刷牙、穿衣、系鞋带等画面;活动角设置可为“娃娃家”等。

内容的纵向发展序列。如进行“认识秋天”环境设置,第一阶段可用花生、棉花、萝卜等直观材料布置一些秋天的画面,并相应设置制作角,目的是让幼儿认识各种植物果实;第二阶段布置“幼儿拾落叶”的情景,使幼儿观察掌握秋天的特征。第三阶段布置庆丰收的画面,设置“餐厅”、“厨房”等活动角。让幼儿品尝果实并体验丰收的喜悦。

环境设置按其内容还可分为动态、静态两种环境。如“娃娃家”、“餐厅”、“商店”等属于动态;如“图书角”、“自然角”等属于静态环境。实践证明,常为幼儿提供动态环境,幼儿活泼好动,合作能力较好;常为幼儿提供静态环境,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可促进幼儿独立思考及发展独立动手的能力。

因此,一个理想的环境应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有序才能真正对幼儿行为施以良好的影响,真正发挥活动室环境的教育功能。

3.环境设置的社会性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四二一”型家庭越来越多,单元住宅极其普遍。这样环境中的幼儿,伙伴多是电子游戏机、电视机、高档玩具,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不合群的孤独性格。幼儿的健康成长,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学会与社会成员交往,发生情感上的联系。老师和家长应责无旁贷地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环境,在这方面,有些好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大带小”、“请小客人”等活动都是很好的集体活动。通过为幼儿提供生动形象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社会生存所必需的认识、技能、社会道德规范,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标签:;  ;  

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内隐影响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