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论文_申占荣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论文_申占荣

北京高能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0

摘要:城乡建设不但要完成城乡建筑的建设与设计,还需要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促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有效提升,推动城乡的科学发展。为了能够让城乡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和谐,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害,我国已经开始注重环境友好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野;城乡规划;转型发展

1、前言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始终伴随着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瓶颈问题和矛盾。当前低品质高代价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问题频现难以为继,不仅使经济发展质量难以提高也使生态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在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之下,城乡规划转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提升城乡规划转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当前研究和探讨的重点,也是我国城乡发展的重点课题之一。

2、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方向与前景

我国的城乡规划转型尚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已经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绿色生态城乡规划转型发展方式,但是对于规划转型所应当采取行动措施不明确,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还没有一个统一地指导。虽然经过了这些年来的发展,已经从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于未来我国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方向与前景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目前国内主要通过如下转变工作理念、加快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制定配套政策、拓宽群众参与渠道等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检验。

2.1转变工作理念

当前所进行的绿色生态城乡化规划建设理念是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不但可以引导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方向,同时也能够对城镇化建设技术的更新提出意见与建议。绿色生态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战略性和策略性,其无论是对于城镇进行优化改造还是对其进行细微局部调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过去对于城镇化建设效果评判仅仅是通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速率作为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当前已不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故应当将城市的绿色生态建设、人口的承载能力、城镇的经济水平以及城镇内居民的生活质量作为衡量城镇化建设成功与否作为重要标志。

2.2加快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创新

2.2.1优化行政资源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前期可以采用并联审批制度,能够有效缩短项目办理的时间,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即构建规划项目时,应按照“一家受理,并联审查”的程序进行,这样既省去了报建单位去各个部门盖章的程序,又加大了相关项目进行联合审查的强度,成为调节项目建设办理时间的有力措施。最重要的是,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应采用科学的审批方式,不能按照以往审批方式进行,要在所有与项目办理有关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实施并联审批制度,减少建设单位“多头跑”的时间,同时,要增加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保证行政资源高效快速。

2.2.2抓好行政作风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要创新地实行科学审批方式,还要明确审批的文字,不能模棱两可,更要杜绝暗箱操作的行为,要将审批的环节全都在行政大厅办理,将“门难进,事难办”的作风避免掉,缩短群众与政府的距离,这样才能防止政府部门权力利益化,要本着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公开、透明”原则进行,进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3加快制定配套政策

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还需技术支持和政策帮助。城乡规划成果是做好规划管理关键,故在编制过程中,应该将问题分析清楚,并且保证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同时,还要通过公共政策引导建立相应的规划控制目标,这样才能够完全符合“公共政策”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仅如此,还要加快实践保障措施研究,积极进行创新,并且加快配套政策制定和实施,将规划中设计的制度充分发挥出来,将城乡规划中的主体展现出来;最后通过公共政策将规划中制定建设标准和实施措施进行完善,以此来提高规划行政管理效率。

2.4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为了方便群众监督,根据不同规划建设内容采取不同公示形式,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四种形式:首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公开;其次,可以通过规划网站、公示牌或是公示大厅,全面开展规划成果方案公示;再次,可以通过专家组或规划协会等相关载体进行公示;最后,可以通过听证、评审、咨询等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规划项目进行公示。

3、生态规划理念的实践

3.1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的概况

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首次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作为目前最为契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在规划建设的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10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在上述国家各部委有关政策的激励下,全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正逐渐由“零星探索”转向“区域试验”,并呈现出蓬勃发展、全面开花之势,相关规划建设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和积极探索当中。截至2012年7月,全国97.6%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已经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态型的发展模式为目标。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正在积极开展建设实践的低碳生态城也已超过百个。

随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探索的深入,政府的鼓励激励政策措施也逐渐从区域城市的宏观尺度过渡到小城镇和城区的中观尺度,从而更加深入地促进和引导城市的健康发展。2011年起,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推进绿色重点小城镇的试点示范工作,对新建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的绿色重点小城镇将一次性给予1000万至2000万元的补助;201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了首批8个绿色生态城区,给予每个绿色生态城区5000万的资金补助,用于补贴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以及城区绿色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能效测评等相关工作;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用以促进和指导“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可以说,低碳生态城市正以“绿色重点小城镇”和“绿色生态城区”的新形式继续引领城市的转型发展。

3.2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

2012年首批获得示范称号和5000万资金补助的8个绿色生态城区已成为全国各地实践探索的典范。总结各个绿色生态城区的基本概况可以看出,早期开展建设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深圳光明新区和无锡太湖新区等规划用地规模普遍偏大;而近期发展的重庆悦来生态城、长沙梅溪湖新城、贵阳中天未来方舟生态城等均将规划用地规模控制在3~10km2,建设周期为5~10年左右,人口密度大于1万人/km2,相对于早期的建设实践更易满足用地规模合理、土地利用集约、建设周期适宜和建设成效显著的基本要求,这些也成为绿色生态城区实践探索的现状特点。在规划建设方面,这8个绿色生态城区均在总规、控规、专项规划、专题研究、实施方案以及指标体系和实施导则方面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模式。

4、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当前的规划建设的迫切要求,只有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方向,树立绿色建设的观念,把我们共同的家园打造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迅.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R].2012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2012-2015案例报告[R].2015.

论文作者:申占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2

标签:;  ;  ;  ;  ;  ;  ;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论文_申占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