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形容词的可达性水平和连词顺序_形容词论文

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等级及连用顺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容词论文,可及论文,顺序论文,状态论文,等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5)03-0130-06

对同类词连用规则的探讨是学者们目前谈论得比较多也研究得比较深入的一个话题。 关于形容词的连用问题,陆俭明指出:“我们推测,形容词同类词连用也是有规律的, 只是我们目前还未研究发现而已。”[1]马庆株从形容词小类与名词关系的疏密程度这 个角度出发,论证了做定语时状态形容词一定出现在性质形容词之前这一规律,同时又 说,状态形容词下面的小类对连用时相互位置的影响有待于继续研究[2]。本文就循着 这一思路来考察状态形容词小类连用时的大致顺序。

一 对状态形容词连用顺序的可能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所临摹的并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特点, 人类语言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语言作为符号,其能指的成分结构和所指的成分 结构之间往往具有某种相似性,即形式结构和意义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状态形容 词连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应该是以某种方式反映了人类的一个认知规律,必定有其 深层的理据。先看例句:

(1)下雪了,一片片白白的、轻飘飘的雪花,在寒风里欢快的飞舞。

(2)普通人的老婆就得粗粗糙糙,泼泼辣辣,没有半点身份架子,尽管做丈夫的不无遗 憾,可那又怎么样呢?

(3)他一出校门就参加工作,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几年就当了所长。

(4)月光下,这松林青苍苍,碧沉沉,越发显得威武庄严。

我们根据朱德熙先生的意见[3],从结构形式出发,按重叠式或附加式把状态形容词分 为AA、AABB、BA、ABB几个小类(本文暂不考虑BA式如“煞白”、“挺好的”等,因为它 们一般不与其他小类连用),状态形容词的下位类实际上是表现为音节数目的多少,即 :AA——ABB——AABB。对上述四例中状态形容词连用的顺序,我们有如下的解释:

(一)音节数目原则

马庆株论证了连用的性质形容词做定语时受音节数目的影响[2],即:双音节形容词出 现在单音节形容词的前面。如“实用小词典、苍劲大字、干净白上衣、便宜嫩扁豆”等 ,音节按由多而少的顺序排列。由例(1)可知,状态形容词连用做定语时的顺序与性质 形容词连用时做定语的顺序虽然正好相反,即音节少的出现在音节多的前面,但毕竟也 是一种按音节数目排列的现象。如果我们用音节数目原则来解释状态形容词不同小类的 连用规则,那还只是用现象来解释现象,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同类词连用现象是一种语 法形式,但是,只有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才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不 可分割的,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的意义不是语法意义,没有相应的语法意义的形式不是 语法形式。语法现象必定会受到某些规律的支配,和某些意义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 要从意义入手来解释状态形容词的连用现象。

(二)关系疏密原则

因为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一样同属于形容词的小类,并且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所以,对于相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连用的顺序,我们自然会想到用解释音节相同的性 质形容词连用时的规则来解释。就性质形容词的语义小类连用做定语时的顺序,陆丙甫 用“轨层结构”这一概念来解释,即连用时按“德性——价值——真假——新旧——属 性——度量——色彩”顺序排列[4];马庆株认为性质形容词与名词的关系由疏到密依 次为“大小新旧类——颜色类——形状类”,连用时也就按这种顺序排列[2]。但这种 原则也不支持我们对上述例句的解释。就“雪花”而言,“白白”是颜色类,“轻飘飘 ”是度量类;“粗粗糙糙”是形状类,“泼泼辣辣”是德性类;“平平安安和”顺顺当 当“都是德性类;而“青苍苍”和“碧沉沉”都是颜色类。因而难以确定其中的哪个词 与名词的关系更接近。这里我们忽视了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之间存在着的重要差别 ,即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恒久属性,状态形容词显示事物的临时状态,这可能是导致 状态形容词连用时不能用关系疏密原则来解释的重要原因之一。

袁毓林用信息量原则(the information principle)对定语的顺序进行了解释。他从语 言的信息量这个高度,深刻合理地揭示出定语顺序的规律是:信息量少的定语先于信息 量大的定语,并进而总结出:容易加工的成分先于不容易加工的成分[5]。受这种观点 的启发,本文立足于状态形容词的临时性这个角度,从是否容易加工这个观念出发,挖 掘状态形容词连用顺序的一般规律。

二 可及性理论与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

(一)可及性理论

可及性(accessibility)是一个从心理学中借用过来的心理语言学概念,通常指一个人 在说话时,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因而又可称为便取 度。目前在语言学研究中,这一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指称词语的相关特性,最具代表性 的是Ariel的论述[6]。她认为,语言中用于指称的词语有专有名词、有定描述语、指示 词语和代词(包括零代词)等,说话者使用某个指称词语时,所指称的对象可以在以下三 个语境中找到:百科知识语境、有形交际语境和语篇上下文语境。并且认为,不同形式 的指称词语实际上标示了所指称实体的心理表征在大脑记忆结构中的可及性。在语篇理 解过程中,要从语篇表征中提取一个在语篇中刚提到的一个实体表征往往很容易,因为 由语篇上文先行语唤起的实体表征,很可能仍保留在短时记忆中。而要首次从百科知识 中提取某一实体的表征,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为人们百科知识中的实体表征,是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因此,Ariel将指称词语的可及性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低 可及性标示语:须从“百科知识语境”推理的指称词语,包括有定描述语和专有名词; 2)中可及性标示语:须从“有形交际语境”推理的指称词语,包括各类指称词;3)高可 及性标示语:只从“语篇上下文语境”就可推出的指称词语,包括代词和零代词。

根据Ariel的观点,如果我们将名词进一步细划为有生名词、无生名词、具体名词、抽 象名词的话,就可以把它们的可及性等级确定为:代词的可及性高于一般名词,有生名 词的可及性高于无生名词,具体名词的可及性高于抽象名词。因为在人们的记忆中,有 生名词的概念比无生名词的概念更容易提取,具体名词的概念比抽象名词的概念更容易 提取。

(二)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

我们这里试图将用于指称词语的可及性理论移用到状态形容词上来。尽管状态形容词 与性质形容词有较大的差别,甚至北京大学中文系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把它独立出来称为“状态词”,但状态形容词毕竟是在性质形容词的基础之上经过重叠或附加语素而产生,这就决定了它与性质形容词有着相同的一面,我们就是从两者的既相同又不同这一特点来探讨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

1.相同之处是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一样也是表示事物的某种特性。马庆株把单音 节性质形容词小类的语义特征分为以下几类[2]:

A.大小1((大,小)

B.质量(新,嫩,脏,好,湿,熟,美,傻……)

C.嗅味(酸,甜,苦,辣,冷,热,腥……)

D.大小2(长,短,高,低,厚,薄,胖,瘦……)

E.颜色(红,白,蓝,黑,黄,绿……)

F.形状(方,圆,扁,直,歪,尖……)

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容词是用来描绘事物特征的,那么形容词当中自 然就有描绘事物外在具体形式的,也有描绘事物内在抽象内容的,我们可以据此把这些 性质形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特性归纳为两大类:具体形式类(包括大小类、颜色类和形 状类)和抽象内容类(包括质量类中的大部分和嗅味类中的小部分)。一般说来,人们凭 肉眼就能很快判断事物的大小、颜色和形状,而对嗅味的辨别不能只凭肉眼,还要通过 味觉,这种视觉判断和味觉判断都属于感性认识。但是,要判断事物的好、坏、美、傻 等,感性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经过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节形容 词属于形容词的基本层次范畴(the basic-level category),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性 状的基本出发点,很显然,在一般人的认知世界里,它们的熟知度是很高的。并列式双 音节形容词的构成方式有三种情况:1)由两个成词语素构成(如“高大”);2)一个语素 成词,一个语素不成词(如“平坦”);3)两个语素都不成词(如“曲折”)。第1)种情况 很少,第2)、第3)种情况占绝大多数。我们知道,词的意义比语素的意义更具体,更容 易把握;又根据“完形”(Gestalt)理论,双音节词的整体意义并不是两个语素义的简 单相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抽象。因此可以说,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处在形容词的下位 层次范畴,人们把握起来就相对难一些。这样,性质形容词在语义层面上就形成了一个 连续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图表示的是一种连续统的观念,因为双音节形容词内部并不那 么整齐划一,如第1)种情况所表示的内容就比第2)、第3)种情况的要容易把握。

由性质形容词重叠或附加而来的状态形容词自然也就可以按照性质形容词的这种特性 区分熟知度等级。相比而言,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的熟知度要高于双音节形容词重叠 式AABB(已有的研究表明,可重叠为AABB的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主要是并列式的),附加式 ABB类较为特殊,其中的A为单音节形容词,熟知度高,而BB又比较虚化,不太容易把握 ,因此,ABB的语义可判断性既低于AA又高于AABB,处在连续统的中间段,即AA>ABB> AABB。

2.不同之处在于,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稳定的性质,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临时的状态 。我们认为,正是这种临时性,才使状态形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状态更加突出。某一事 物有几种状态出现,因为这几种状态都是暂时的,所以要求人们用较短的时间去辨识它 们,在短暂的时间内,事物的哪种状态能够更快地刺激人脑?当然是它的外在特性。对 于认知者来说,哪种状态越容易刺激他的大脑,哪种状态就先出现,就越容易辨识。而 人类认知世界的这种过程也就会在语言结构中得到反映。

3.事物的外表更容易刺激人脑,人们认为事物的外表更容易辨识,即更容易处理,如 果借用可及性概念来说,就是更容易提取。可及性是指相关概念从记忆或环境中提取的 容易程度,一般说来,具体的概念比抽象的概念更容易提取,事物的形式比内容更容易 识别。究其原因,这与“凸现性”(prominence)有关。从认知心理上讲,凸现度高的事 物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反过来,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哪个部分,哪个部分就相对凸现。“ 有形”比“无形”因为更易引起人的注意,所以也更易提取。从指称词语的可及性可知 ,具体物的可及性要高于抽象物。既然事物有可及性等级之分,那么用来表示事物的不 同性状也应该有可及性等级之分,同时,状态形容词又都是事物临时性状的种种表现, 其是否容易被提取的程度就呈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表示事物具体形式的状态形 容词的可及性要高于表示事物抽象内容的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同时,“人本主义”思 想在语言中有着鲜明的反映,人对自身的认识要比对自然界的认识更深刻,对自身的“ 高熟悉度”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在相同条件下,描述人的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最高 。

4.至此,我们可以把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等级归纳为:1)就不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而 言,音节少的可及性高于音节多的可及性;2)就相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而言,描绘事物 具体形式的状态形容词可及性高于描绘事物抽象内容的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表有生名 词性状的可及性高于表无生名词性状的可及性。

三 状态形容词连用顺序的可及性解释

(一)不同小类的状态形容词连用

我们看“AA——ABB——AABB”这三种小类中的任意两类连用的情况。

(5)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 诵经声……

(6)她头上两根长长的黑乌乌的辫子垂到肩上来,显得她身上那件兔毛的绒线衫更加耀 眼。

(7)他刚才还乐呵呵的,高高兴兴的,不知出了什么事,忽然挑着一对空桶丧魂失魄的 回来了。

(8)登龙那孩子,白白儿的,精精神神的,多好啊。

状态形容词在(5)、(6)例中做定语,(7)、(8)例中做谓语,音节按由少到多的顺序排 列(本文不考虑做补语和做状语的情况,因为补语和谓语一样具有述谓性,状语位置上 词的排列顺序则受到语义指向的影响)。而且在我们所发现的这类例句中,不同小类的 状态形容词连用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按照这种顺序排列。表面看来,它是一种音节数目原 则,然而,这种数目顺序的背后一定存在着理据。

如果借用可及性理论,这个问题就能够很容易地得到解决。如前所述,就状态形容词 而言,音节越少,熟知度越高,音节越多,熟知度越低。熟知度越高的性状越容易进入 人的大脑,认知者也更容易感受到熟知度高的性状,因而熟知度高的词先出现,即排列 顺序是“高可及性 + 低可及性”。

这里可以窥视到状态形容词与性质形容词相区别的一面。性质形容词小类连用时,双 音节的在前,单音节的在后,原因是,双音节形容词带有状态形容词的性质,单音节形 容词属于形容词的基本层次范畴,是典型的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恒久属 性,状态形容词显示事物的临时状态,排列时自然要遵守关系疏密原则。几个连用的状 态形容词都是描述事物的临时状态,就不能再遵循关系疏密原则了。由此我们认识到, 抓住词类甚至其小类的语义特征对于解释汉语语法现象显得极其重要。

(二)相同小类的状态形容词连用

上文已指出,根据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性,可以把状态形容词分为两个层面:表现 事物具体形式的状态形容词和表现事物抽象内容的状态形容词。我们就从这两个层面来 讨论相同小类状态形容词连用的情况。

1.表达事物不同层面时的连用

一是做谓语。

状态形容词典型的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所以我们先讨论它充当谓语(包括主谓短语中 的谓语)时的连用情况。

(9)她永远没盼望过儿子们须大红大紫,而只盼他们结结实实的,规规矩矩的,做些不 甚大而被人看得起的事。

(10)井兰子爹井奎老头好讲面子,衣服哪怕满身补丁也要平平整整利利落落。

(11)王木匠和田老耕也看他一眼,见他白白净净斯斯文文的,就知道不是庄稼人,也 没理会他。

(12)西红柿毛茸茸、暖烘烘的,把女人的脸也映得通红。

例(9)中的“结结实实”指人的“体格”,“规规矩矩”指人的品行;例(10)中的“平 平整整”指衣服的外表,“利利落落”指衣服穿在身上给人的感觉;例(11)中的“白白 净净”指人的皮肤,“斯斯文文”指人的举止;例(12)中的“毛茸茸”是西红柿的外表 ,“暖烘烘”是由外表而产生的一种感觉。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一个由表到里、由具体 到抽象的过程,而不可能是相反,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 规律。这种认知规律会在语言中得到反映,上述例子中的状态形容词连用的排列顺序就 是这种认知观的体现。具体的表面的现象人们容易认识,抽象的内在的本质则需要人们 进行深入研究,它不容易把握,即:容易的事较难的事优先处理,容易的比难的能更快 地对人脑产生刺激,因而容易加工的就表现出较高的可及性并优先出现,连用顺序表现 为“高可及性 + 低可及性”。再如:

(13)人都散了,宝庆还站在坟头,孤孤单单,悲悲切切。

(14)路上逃难的人可真多。男女老少,大车小辆,铺天盖地,拥拥挤挤,仓仓皇皇。

二是做定语。

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是陈述主语名词,做定语则是修饰其中心名词,可分别格式化为“ 名 + 状”和“状 + 名”。当为“名 + 状”时,句子反映的客观世界是,先有一个事 物,人们再对它进行认识,当然得按照难易原则去处理,即先识别具体外在的形式,再 去分析把握抽象本质的内容;当为“状 + 名”时,事物及其性状已经储存在人脑当中 ,人们说话时便从大脑记忆系统中将它们提取出来,具体的性状比抽象的性状更容易提 取,因而表达具体性状的词就先出现。如:

(15)人们都跑来看稀罕,瞧着这粗粗糙糙、蠢蠢笨笨的碌碡,肃然起敬。

(16)张子慈这才注意起那个高高挑挑、漂漂亮亮的年轻女教师。

(17)他挑选了十多个壮壮实实、精精干干的小伙子去做侦察工作。

很显然,事物的外形、面积等比它的品质、光线等更快更容易刺激人脑,反映在语言 中也就决定了“粗粗糙糙、高高挑挑、壮壮实实”分别先于“蠢蠢笨笨、漂漂亮亮、精 精干干”出现。这实际上也是可及性由高到低依次出现的一种表现。因此,状态形容词 连用做定语时也是按照“高可及性 + 低可及性”这种顺序排列。

2.指向事物相同层面时的连用

有时为了强调事物某一层面的特征,言语表达者有时连续使用几个处于同一层面的词 语。

(18)比起自己那个冷冰冰、空荡荡的家,这里的一切都让人产生一种对居家过日子的 依恋感。

(19)春兰——一个肥肥胖胖、白白净净而又挺爱打扮的大丫头。

(20)汲月的心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是不爱蒋立纯的,而且接触的次数越多,爱 的成分越少。

例(18)强调实物的多少,例(19)强调人的形貌,例(20)强调人的心里对外界事物的认 知程度。假使我们把各例中的状态形容词互换位置,句子的语义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 表达效果会不一样。因此言语表达者这样排列,必定有其内在原因。其实,这里面包含 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有生性状的可及性高于无生性状的可及性,我们可以称作是“生命度性状的可 及性等级”。因为有生名词的可及性高于无生名词的可及性,因此,在同是表示事物相 同层面的情况下,表达有生名词性状的状态形容词的可及性高于表达无生名词性状的状 态形容词的可及性。例(18)中,“冷冰冰”是因没有人,“空荡荡”是指没有家具,人 比物的可及性高,所以“冷冰冰”先于“空荡荡”。如:

(21)严萍送出贾老师,立在台阶上,向南望了望,又向北望了望。街头冷清清,黑漆 漆的。

(22)一向恭恭敬敬、勤勤恳恳的王学进竟然落得个被开除出铸造厂的结局。

第二,认知者的可及性等级。在表达相同事物相同层面的情况下,认知者也有一个可 及性等级,因为事物性状对不同认知者的不同刺激,不同认知者对事物性状的不同感受 度,都会有一定的偏差,因而产生一个相对的可及性等级。例(19)“肥肥胖胖”是大小 类,“白白净净”是颜色类,认知者觉得春兰的“肥肥胖胖”比她的“白白净净”更显 著更容易使他受到刺激,因而先出现。如:

(23)这十里长街,平平坦坦的,宽宽阔阔的。

(24)每天下班回家,他都高兴地抱起儿子往天上抛举几下,然后坐到香喷喷热腾腾的 饭桌旁,美美地喝上女人给他斟好的酒。

(25)五角星下,是一张圆圆的、胖胖的脸。

第三,在表达相同事物相同层面的相同性状时,这种连用只起强化作用,它强调事物 某一方面的性状,从而增强事物这种性状的可及性。例(20)中的“清清楚楚”和“明明 白白”都表示较抽象的性状,可及性较低,为增强可及性而将这两个意义几乎完全相同 的词连用。如:

(26)乔国城临走时,张桂香忍着泪怯生生羞涩涩地说“你……给孩子留个名字吧!”

(27)我只是个懒懒散散、拖拖沓沓的人,明知悲剧就要来了,可怜只能坐在这里等待 悲剧的降临。

(28)我们向后甲板走去,女孩轻盈地走在前面,喜洋洋,美滋滋的,摇晃着头发,流 眸顾盼,使每个注意到她的人都不由精神一振。

例(26)—(28)中的状态形容词都是指事物的抽象层面,上文提到的例(4)也是这种用法 ,但例(4)是指事物的具体层面。这类例句较少,在我们发现的35个这类例句中,与例( 4)相同的只有6例,其他29例都与例(26)—(28)相同。可见,状态形容词以这种形式连 用的目的是增强可及性,不能把它看作是状态形容词连用规律的一种例外。

(三)作为证明的语料统计

在我们收集到的关于状态形容词小类连用的近200个例句中,属于不同小类的有31例, 约占总数的16%。属于相同小类的有163例,其中,属不同层面连用的有104例,按“高 可及性 + 低可及性”顺序排列的就有92例,约占总数的46%,12例是例外现象,约占7% ;属于相同层面的有59例。在这59例中,属生命度性状的可及性等级的有11例,约占总 数的6%;属认知者的可及性等级的有13例,约占7%,我们把它看作是例外现象(详见表1 );只起凸现作用的有35例,约占18%。排除例外现象,合乎规律排列的约占86%。因此 ,我们可以说,按“高可及性 + 低可及性”顺序排列是状态形容词小类连用时的一种 倾向。

(四)例外现象的解释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若把认知者的主观等级也看作是例外现象的话,则例外现象实际 上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既然按可及性高低等级排列是状态形容词连用时的一种倾向 ,那么,这两种例外现象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认知者的心理等级是认知者主观性的一种表现。处在事物相同层面的几种性状,其可 及性等级难分高下,它们对人脑的刺激以及人脑对它们的提取很难区分出孰先孰后,再 加上它们具有临时性这一特点,因此,很容易出现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了。 认知者便可从主观上使其中的某种性状得到凸现,从而提高这种性状的可及性并使之优 先出现(例23—25)。

关于处在不同层面的12例例外现象,我们先看例句:

(29)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0)也许张文的朋友会来找他,在这样冷清清孤单单的日子里,有个人说说话也好。

“嫩嫩的”指质地,“绿绿的”指颜色;“冷清清”着重于内心,“孤单单”则多指 形体,有“形单只影”之说。它们本应按“绿绿的,嫩嫩的”和“孤单单冷清清”排列 ,但说话者却选择了相反的顺序。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状态形容词的临时性特征, 因为表现它的种种状态都是临时的,这就为言语表达者的主观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二 是认知者的主观视角,因为对于说话者而言,有时会因种种原因而觉得表抽象内容的概 念更显著,这样说话者就在主观上使这种表抽象内容的概念得到凸现,从而提高了它的 可及性,因而排列在前。

认知语法认为,众多语法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深层的理据。语法现象虽然不能按照严 格的规则作出完全的预测,但也不是完全任意的,语法现象是受倾向性的原则支配的, 是可以作出解释或作出某种预测的。状态形容词小类连用这种现象有着一定的规律或倾向,我们用可及性理论来做些解释或预测,认为按可及性自高而低的等级顺序排列是其主要倾向,这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思维模式是一致的,而例外现象的存在则与认知者的主观视角有关。状态形容词在连用时的这种序位倾向也反映出了它与性质形容词相区别的一面。

标签:;  ;  ;  

状态形容词的可达性水平和连词顺序_形容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