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奈的ⅡB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尔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诺什·科尔奈是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以“短缺经济学”称著于世。他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证分析,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在中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他提出的ⅡB模式,即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的确立,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ⅡB模式确认以市场力量来协调整个经济运行,它同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社会资源的基本配置者有何异同?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阐明自己的一些看法,就教于经济界同仁。
一、科尔奈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构想及其意义
1.科尔奈提出ⅡB模式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科尔奈作为匈牙利的一个普通公民,亲身经历了匈牙利的改革历程;作为一个积极倡导改革的经济学家,他又积极、苦心地对匈牙利的改革理论进行探索。他注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短缺”,并立足于匈牙利,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如不从根本上改革体制模式,就不能解决“短缺”问题,就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他潜心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大胆地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束缚,果断提出以市场为整个经济协调者的ⅡB模式,并确认它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不能不说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
ⅡB模式的提出,是科尔奈在匈牙利经济改革面临困境的条件下,为摆脱困境,继续深化改革而作出的一个现实的理论回答。这个模式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匈牙利改革实践发展的产物。
匈牙利于1968年正式宣布实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其根源在于二战后经原苏联帮助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化生产。当时对匈牙利改革实践产生最大影响的理论,是已构成群体的经济学者──“布达佩斯学派”中主流派的经济思想。主流派经济学家提出了由“三条最重要的原则”构成的目标模式。这三条原则如同三角形的三边,它们围绕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构成了简单的然而也是稳定的体系:
)
第一,主流派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观点,但提出以指导性计划代替指令性计划,主张引进市场机制,但反对将整个国民经济全部交给市场调节,主张计划与市场结合,并把计划放在首位。概括起来就是:实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指导性计划制度。从这条基本原则出发,主流派引出了第二和第三条原则。
第二,在肯定国有制经济的同时,主张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宏观经济决策权基本属于国家,微观经济决策权基本上属于企业。
第三,主流派主张国家以经济方法来实现计划对市场的指导,主要是利用税收、价格、信贷、补贴、工资等经济杠杆,去影响企业的利益,刺激企业调整他们的经济行为。
到1972年止,构成新体制的上述三项基本原则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是,匈牙利建立的新体制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是:新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制的体制,没有解决“二重决策标准”的矛盾。也就是说,市场决策标准是反映消费者偏好的自由价格,计划机构决策标准是社会偏好,二者发生差异,计划机构要企业服从计划而不是市场。那么,尽管是间接干预,最终企业还是听命于国家,市场也就没能有效地起作用。显然,匈牙利人对这样的体制是不满意的。因而要使新体制完善以至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必须进一步改革。匈牙利人愿意把这场变革进行到底,但是如何认识新体制的不完善之处和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却存在严重的分歧。这时,科尔奈审时度势,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一边,公开批评匈牙利改革不彻底性。他大胆创新,另辟蹊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上提出了与主流派全然不同的思想,明确指出匈牙利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ⅡB模式,这就在实际上突破了六十年代确定的三项基本原则的框框,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2.科尔奈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构想及意义。
科尔奈把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从协调机制角度分为两类: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每一类又含有两种亚类。
行政协调机制的两种亚类为:直接的行政协调(ⅠA);间接的行政协调(ⅠB)。它们的共同点是依靠上下级隶属关系,通过纵向的信息流和行政手段来控制经济运行。两者的区别在于纵向调节的手段不同。在ⅠA中,行政机构以对企业下达具体的指令性指标来调节经济运行。在ⅠB中,指令性计划已取消,行政机构借助于手中的权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干预,迫使企业作出符合行政机构的意图的投入产出决策。
市场协调机制的两种亚类为:无控制的市场协调(ⅡA)和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ⅡB)。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企业间的横向信息流和市场力量来协调经济运行,而区别则在于:ⅡA中没有自觉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几乎完全受市场机制盲目调节;而ⅡB中,社会中心要借助统一的和规范的宏观约束手段或经济参数手段调节经济,使之按符合宏观比例运行。并且,对通讯、电力等公共部门还要实行直接管理。
科尔奈特别强调ⅠB与ⅡB的区别。他指出,虽然两者都是间接控制,但在ⅠB中,行政机构实际保留了对微观活动的大量频繁的干预,企业预算约束仍是软的,它们在相互依赖的同时,仍旧依赖国家,而在ⅡB中,除了与宏观比例有关的活动社会中心要加以约束外,企业活动要尽量符合市场要求,企业预算约束也完全硬化,与国家的利润分割则法律化。
从上述分类出发,科尔奈把传统体制归为ⅠA。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在取消指令性计划,脱离ⅠA模式后,如果继续保留各种变相的控制方法(ⅠB模式),并不能完全克服旧体制的弊端,匈牙利的实践经验就是证明。因而主张朝市场机制的方向作进一步改革。而ⅡA模式在当今世界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个别社会主义国家作了类似的试验也并不成功。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ⅡB模式则应是匈牙利改革的目标。
科尔奈选择ⅡB模式作为匈牙利改革的目标,在匈牙利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他突破了主流派经济学家的“把计划当作社会主义经济主要调节手段”的观念,转而以市场机制来协调经济运行,是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二、科尔奈的ⅡB模式与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
我国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来协调经济运行,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提出的目标模式,它与ⅡB模式有着许多共同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两个模式都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经济建设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领域,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商品经济只能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则属于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在实践中,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规模扩大,经济结构复杂化,发展目标多元化,人民生活要求提高,以及对外经济关系越来越开放。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本身管得过死,难以调动积极性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它导致了经济效益和增长速度下降,尤其是带来了难以解决物资匮乏和消费品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以引入市场机制为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从中国和匈牙利的改革过程来看,都是逐渐加大了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份量。
实践的发展推动理论的升华。中国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终于走出了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来判断社会基本制度的误区,从而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并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第二,两个模式都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的,并由此决定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首先,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互补,协调发展。科尔奈不同意在改革中把国家所有制转为非国有经济,这个观点比我国当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所采取的改革措施还“保守”了一点。我国当前尽管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允许职工、个人持股,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是稳固的,我们也坚决反对私有化倾向。
其次,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市场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刺激效率;同时利用多种调节手段,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科尔奈非常重视改革可能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他认为,效率与公平应当兼顾。虽然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没有现成的处方,但必须把社会分配政策的改善作为改革的有机部分,否则将使改革受阻,乃至流产。
以上两点,决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并没有阶段属性和制度属性,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必经的阶段,它本身也并不专属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因而,基于上述两点,无论是科尔奈的ⅡB模式,还是我国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
第三,在经济运行机制上,都把市场机制当作主要的和基本的经济调节器,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要对经济体制各环节、各方面相应的进行改革。科尔奈主张变更企业的依赖方向,即由纵向依赖为主变成横向依赖为主。具体地说:企业的财务状况必须取决于生产和市场方面的成败,税收设置和补贴不能带有任何随意性。价格必须灵活、有效,能够反映各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要进一步完善、改进价格体系和强化对价格的反应,彻底废除变相的投入配给制和对产出的强行干预。投资决策要分散化,投资的配置要取决于企业的赢利状况,而不能过多的取决于政府的意志。同时国家还需处理好部门和地区的主要比例关系,科学确定生产、投资和消费的主要指标,精心研究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国家必须运用某些综合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比如,通过某些约束手段(货币供应总额和信贷总额等)或宏观参数(外汇汇率和存款、货款利率等)来对市场,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我国则在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同时,加大了改革的份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利益主体是改革的重点: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市场价格机制,完善市场体系,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环节;精减国家机构,转换政府职能,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企业──市场──政府这三维立体改革,整体推进,都是为了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只有实现这个目标,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两个模式都是对计划经济的否定,但同时又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计划,而是仍要使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使计划渗透于市场,做到二者的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但是,科尔奈的ⅡB模式与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还是有差别的。它们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不同阶段,标志着匈、中两国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在认识上的差异,也说明两国人民对社会主义体制目标模式的认识的深化程度有所不同。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模式比ⅡB模式的内涵更为广阔和丰富,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科尔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以运用实证方法来分析描述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而独树一帜。他在著作中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病理分析入木三分,但却不愿开药方,对“应该怎样运行”的规范问题研究较少。由此决定了他的ⅡB模式只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前景的粗略的构想,对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模式,则缺乏具体的规范性的意见。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无论就其内涵,还是意义来讲,都要比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广阔得多,深远得多。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就中国和匈牙利以往的改革来讲,都脱离不了计划经济的窠臼。就连科尔奈的ⅡB模式,虽然就其实质来说具备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以市场机制来协调经济运行),但他没有明确提出匈牙利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市场经济,还没有达到对计划与市场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肯定,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同样涉及到对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研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在总体战略上,有“三步走”理论;就某一具体方面来讲,企业改革、价格体制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换也在理论的指导下稳定有序地进行。
第二,科尔奈在ⅡB模型中,缺乏对制约企业行为的财产关系这一经济运行先决条件的规范性意见。
科尔奈认为,决定企业行为的关键问题是企业面临的是硬性预算约束还是软性预算约束。预算约束本来的含义是:资金运用不能超过资金的来源。在科尔奈的著作中,它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当作约束企业行为的一系列基本条件。科尔奈认为,“纯碎”硬性预算约束需要具备五个条件:价格是一个外在的因素,税收制度是硬性的,不存在无偿的国家拨款,不存在信贷,不存在外部的货币投资资金。在这些前提下,企业的经济行为就比较容易端正,因为,投入成本和销售盈利成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增长所必须的财政资源只能靠内部积累;企业必须适应市场价格,对价格作用灵活的反应,不能把自己的风险转嫁出去,必须承受外部环境和自己行为的后果;企业对于投入品的需求紧紧依赖于购买价格以及当前和预期的收入,因而是有限的。科尔奈说:“在硬性预算约束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对于利润不能毫不关心,这点在他个人能从利润中分享的部分为零时也是如此,因为他已经把自己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①
科尔奈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预算约束是松软的。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业往往是价格的制定者,这样企业能够不计成本地抢购投入,把增加了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即使价格由管理机关强制规定,企业对管理机关的决策也能施加较大影响。管理机关的定价通常是企业成本加上一定的盈利。这种价格实际上对企业生产成本和盈利的认可,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软化了预算约束,投资拨款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礼物。另外,国家还对亏损企业提供各种长期、短期的补贴。银行信贷也是软的,即使企业已经没有能力完成银行信贷协议规定的支付义务,银行还是继续提供资金,允许企业购买需要的投入。企业还能接受外部提供的款项,如要求购买其产品的企业预付货款,或要求他们参与本企业工程项目的投资等等。科尔奈指出:“软预算约束不能在实际领域即生产和交换的活动中约束企业。”②在这些前提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不再取决于盈利或亏损,生产收入和成本之差不再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扩展不再依赖于自身的内部资金积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取决于价格,因而对价格反应迟钝;企业不是自己承担风险,而是把风险转嫁给国家,企业对于投入品的需求几乎是不可满足的。
科尔奈继而又指出了造成社会主义国有企业预算约束软化的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家长式关系。国家视企业为自己的“孩子”,它不能也决不会想把孩子置于困难境地而不顾,即使困难是由于孩子自身的过失而引起的。因而,如果不变革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端正企业的行为。但是,对于怎样改变国家与企业的“父子”关系,科尔奈的研究并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问题,尽管他在实际分析中点到了制约企业行为的财产关系问题,但始终没有进行过正面分析,这就使他的理论的基石松动,他所构想的ⅡB模式也就会由于缺乏牢固的基础而建立起来;也由于缺乏必要的先决条件而难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运行。道理很明显,因为缺乏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就难以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
我国经济学界则对此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要使政企分开,必须明确界定企业产权,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所有权是不明确的。也就是对于“公共财产”的权利(其对应面则是“责任”)界定不明确,由此造成政府过多干预企业,企业依赖于政府。因而要进一步深化产权方面的改革,使公有产权关系明晰化。目前,在国有制经济中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通过界定“股权”的方式,将尚不明确的产权关系尽快明确起来。一方面确定所有权主体,另一方面使所有权量化,从而使所有权本身成为可转让、可交易的,使之适合于市场配置方式的要求。
三、科尔奈的ⅡB模式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比较
科尔奈的ⅡB模式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共同点是都运用有宏观调控(包括引进计划机制)的市场机制来协调经济运行。虽然在具体作法上是西方先有市场经济而后引进国家干预,而社会主义国家是先有计划经济而后引进市场机制,但它们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高度社会化条件下探寻能够高效、有序运行的经济社会协调机制上,最终走到了一起。
然而,科尔奈的ⅡB模式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还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
第一,社会经济制度不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而科尔奈在ⅡB模式中尽管认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必须扩大,要发展国家法律允许的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经济,但这一切都要以坚持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则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使国家有可能运用指导性计划引导市场,从而使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这样,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便突出起来。
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是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的,政府对经济不进行干预和调控,而只是维持经济运作秩序,充当“守夜人”,市场成为唯一调节器,这是自由市场经济。
20世纪以来,由于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再生产保持比例性和运行的“有序性”,而这是市场机制所难以实现的,因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在不断激化;(2)市场的调节作用是表现为一种“借不实现而实现”的,即带有盲目性的机制。因此,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孕育着更加尖锐的周期性危机。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固有的矛盾,要求有某种制衡生产无政府性的机制的引入。因此,3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纷纷采用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其他手段,对经济活动实行政府干预。战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政府干预和调控经济还采取了计划形式(主要是指导性计划)。如建立计划机构和编制各种范围的计划,采取一定的落实计划的机制,这样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程度不同的计划调节。这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在探索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利用计划来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与企业、企业与市场、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都没有理顺。其主要原因并不来自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而是由于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没有理顺,必然影响到企业与市场、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的正确解决。因此,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就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企业上。总的来说,企业尚不能进入市场,进而占领市场、开拓市场,对市场信息和社会需求做出及时的、灵敏的积极反应,缺乏竞争意识和效益观念。究其原因是在于国家与企业的“父子”关系。如果不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把企业从政府部门的束缚和保护下解放出来,企业就不能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就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市场上。主要表现在市场信号失真。商品价格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形成,而是由价格管理机关来决定,管理机关的定价通常是企业成本加上一定的盈利,再由于企业对管理机关的决策也能施加较大的影响,企业就能够不计成本地抢购投入,把增加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由于市场价格即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市场机制就难以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没有理顺,反映在市场上的诸多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而,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关键,看不到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实现改革的目标,是难以做到的。
第三,虽然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与ⅡB模式都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调节机制的作用,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决定它们之间的经济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是有差别的。其一,在计划目标上,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家的总代表,他们的计划目标必然要反映出私有制经济的意愿和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是劳动人民的总代表,他们的计划目标必然要反映出公有制经济的意愿和要求。其二,社会基本矛盾影响到计划的实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计划调节,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影响计划调节机制的效果,使资本主义国家为协调生产力发展而制定的经济计划很难达到预定目标。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则表现为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因而解决短缺问题就摆到首要位置上来,它和社会主义国家适应生产力发展制定的经济计划要求是一致的,因而能促进计划实施,使其尽快达到预定目标。
注释:
①②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下卷第23、13页。
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