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35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城市用地的开发模式有重要影响。以四川师大站一体化城市设计项目为例,通过对城市背景、区域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地周边资源等情况的梳理,构建空间模型,通过城市规划中的分析方法对项目中轨道交通做出合理设计。
关键词:智慧T0D模式;城市轨道站点;规划设计
一、TOD模式的概念
1.1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和结构变迁的作用
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和结构变迁起着重要的诱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刺激城市土地开发。第二,改变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第三,促成城市形态发展。[1]
1.2城市公交优先战略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2]
1.3 TOD土地开发模式的主要特征
TOD土地开发模式的主要特征可总结以下三方面:第一,较高密度。TOD发展模式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提高建设强度来增加土地使用效率,遏止蔓延。同时一定程度的居住和就业密度可为交通线路提供必要的客流量,并支持TOD地区内零售、商业以及其他活动所需的消费市场,增强地区活力。[3] 第二,混合利用土地。除居住用地,配置一定竖向的公建和商业用地形成多重的、复合的功能区块,成为生活与工作的综合功能。第三,开放的街区。实现以公交站点为圆心半径400m左右的步行交通距离,步行时间约在5~10分钟。街区从地下到地上,到二层以上的步行平台及开放的公园和广场形成“以人为本”的生活空间。
二、项目地要素分析
2.1基地规划范围及规划条件
项目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西侧,东侧为城市主干道龙兴大道;南侧临近中环路,紧邻轨道交通四川师大站,总用地面积约155.2亩,含二类住宅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及服务设施用地。其中,二类住宅用地面积约70亩,容积率2.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约77亩,容积率4.0,并叠建社区配套设施,包括1处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处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1处面积不小于120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商业用地西南侧为服务设施用地,用地规模约8.2亩,拟建一座9班规模的幼儿园。
2.2项目地概况
项目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锦江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商贸繁华区。项目地位于7号线四川师大站旁,属于锦江分区规划中定位的环川师文创集聚区,周边有琉璃场文创集聚区,东湖音乐艺术集聚区,是文创集聚地。项目地位于环川师文创集聚区范围内,位于成都0.5小时生活圈内,区位交通便捷。目前环城7号线运营,未来还有13号线和20号线开通,是重要的三线换乘节点,开发价值极大。项目地紧邻城市主干道龙兴大道,往北到达市中心,往南接高速。乘坐轨道交通7号线,到达成都南站和东站只需要12分钟。基地外部交通极为便捷,直达S6成都机场高速;距离新机场高速入口仅1.4公里。
2.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项目地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位于锦江区“三横三纵”城市绿楔骨架中心,西部紧邻生态绿楔,南邻环城生态区,北部临沙河生态带;周边有多处公园如东湖公园、森林体育公园等,北临沙河生态带及锦江生态带,生态资源丰富。
三、背景研究
3.1城市发展背景研究
3.1.1成都城市发展背景研究
成都市高速发展新星,精英向往之城。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地区经济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2018年生产总值达到15342.77亿元,居全国第8名,较2016年增长8.0%,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第二,成都为人口导入型城市,人口持续增长。2018年常住人口达到1633万人,2018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较上年增长28.5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194.0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12%;户籍人口达1476.0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0.94%。城镇常住人口较上年增长41.24万人,户籍人口较上年增加40.72万人。第三,良好的产业结构支撑。2018年成都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2.5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6516.1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8303.99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为3.4:42.5:54.1。
3.1.2锦江区发展背景研究
锦江作为成都市“首善之区”的发祥地,锦江区是成都市的核心城区、中央商贸商务区,国务院确定的“商贸繁华区”。
发展目标:提出“建设新经济高地和国际文化城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发展目标:提出“建设新经济高地和国际文化城区”。第二,功能定位:商业商务中心、国际时尚标杆、天府文化窗口、品质生活典范,有效疏解非核心区功能。第三,形象定位:优雅时尚、品位锦江。
3.1.3师大站的产业发展背景研究
师大站是环川师文创集聚,未来三线换乘节点。锦江区在国内重点城市“国际购物天堂核心区发展指数”第3名,是最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区。锦江区聚集了2200余家活跃文创企业,打造了许燎源现代设计博物馆、蓝顶美术馆等近20个精品项目,创建了成都市三圣花乡、成都演艺集团等12个文创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年均举办100余场品牌节会活动。
3.2上位规划解读
3.2.1成都市总体规划
高品质优化中部都市功能区,提高产业的层次、城市的品质,开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新路径。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是调整城镇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的基本方法。
本项目所在区域位于中优范围内,中优是指五环路以内,1264平方公里。
3.2.2锦江区分区详细规划(2016-2035)解读
围绕提升功能品质,弘扬天府文化,彰显成都魅力,以“打造新经济高地,国际化城区”为城市设计总体目标,以“优雅时尚、品位锦江”的形象定位,构建出“1136空间格局”,计划打造一个核心区“天府锦城”,一条产业轴“东大街”,三条生态带“锦江”“沙河”“9号线沿线”,和六个特色功能片区分别为攀成钢、琉璃场、狮子山、金融城、东村以及环城生态区。
项目地应重点发展现代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音乐影视演艺、教育服务、原创艺术与交易、信息服务与动漫游戏、健康养老等核心产业层,补强文创产业链条,提升文创产业层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项目核心诉求
本项目核心诉求总结以下4个人方面:第一,把握地铁首站催生新商圈,未来地铁三线换乘站,催生新的商圈,提供高能级城市服务。第二,围绕锦江城市职能,发展城市服务,匹配城市功能。第三,充分利用周边沙河生态带、城市绿楔等生态优势,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第四,项目地东临城市主干道龙兴大道,便利的交通条件带来发展新机遇。
四、项目策划与总体定位
4.1城市及周边轨道交通发展
4.1.1周边交通便捷,具有较好的可达性。
基地距成都中心城区约7.3km,区位交通便捷,能够快速到达成都中心城区。四川师大站为成都地铁7号线与规划的13号线的换乘站,规划的20号线在在基地东南方向也将设立站点,未来实现基地与多条地铁无缝衔接。道路交通方面,基地东侧紧邻城市主干道龙兴大道,对接市中心与简阳;南侧约500米为中环路,衔接S6成都机场高速。四川师大地铁站距新机场高速出入口仅1.4公里。
4.1.2客流量及及客流特征分析
目前四川师大站在7号线运营的情况下,平均每天客流流量为1.2万人次/乘次。月均36.6万人次/乘次。
客群主要以大学学生、农科院科研所人员和周边居民。
4.2周边资源分析
人口:周边教育科研资源集中将为项目带来人口红利,紧邻大学城和四川省农科院,周边存在大量学校和科研机构。
配套:商业配套资源能级较低,周边2公里范围内主要以教育科研组团和大学城及其配套居住组团为主,商业服务设施较少。
生态:项目地西北侧2公里范围内存在沙河和符河两条河流,滨河形成多处公园绿地,景观生态资源较好。
4.3周边业态分析
4.3.1商业板块
项目周边5公里范围内,存在多个大型商圈,分别是万达广场商圈、攀成钢商圈、东村商圈、成都南站商圈、成都东站商圈和春熙路商圈。其中春熙路商圈位于成都市中心,是成都市最大的商圈之一。
项目周边2公里范围边缘存在一个大型商圈,为万达广场商圈。但其余商场规模、档次较低。
项目周边1公里范围内只有一处商场,但年代久、档次低,另存在大量便利超市,主要位于四川师范大学内部,服务学校学生。
4.3.2教育科研板块
项目地位于锦江区文创产业生态圈范围内,周边近10多所科研院校,教育科研资源丰富。包含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两所大学,多所初高中及职业院校以及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
4.3.3周边资源小结
地块十分钟可达范围内,主要板块为教育城板块、科研板块和居住板块,处于教育、科研和居住三者交汇地带。依托地铁7号线完善配套设施,塑造城市微中心,成为及科研、居住、商业三者联系地带。
4.5项目总体定位
4.5.1项目定位
通过与周边资源和轨道交通的联动发展,实现 “校、产、城”深度融合的新型城市经济TOD,打造锦江城市之芯,形成锦江新城创新创业及城市优享生活的目的地。
4.5.2功能定位
打造多元体验的复合商业区;应对不同商务人群需求,打造多类型办公产品,提供多元商务服务;打造高品质生态居住社区。
五、总体规划设计
5.1基地分析
5.1.1用地性质分析
现状内部用地以待建设用地为主。周边1公里被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军事用地等包围。项目地东南角用地权属是四川师大。
5.1.2现状周边建筑分析
现状内部建筑为中铁六局用房,周边建筑以居住小区和学校为主,居住小区以多层、高层建筑为主,部分建筑年代较长建筑外观较为老旧;待建用地内部建筑以一二层为主,建筑质量较差。
5.1.3周边道路系统
东侧紧邻城市主干道龙兴大道的静安路段;龙兴大道往北分别与二环和三环路立交到达市中心,往南平交中环路锦绣大道连接城市快速路。南侧紧邻城市支路,西侧邻近城市支路,北侧为断头路,现为施工用道路。
5.1.4生态环境
地块西侧为城市绿地,同时紧邻成龙大道绿化带和铁路防护带,地块西北侧有河流水系,自然生态条件良好。
5.1.5轨道交通
地块东侧紧邻13号地铁线四川师大站,场地南侧有地铁7号线穿过。
5.2规划结构
项目通过一园、一核、一岭、一谷形成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⑴地铁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快速串联周边组团,并遵循TOD的发展理论,集约高效,形成城市之谷的空间周线,串联北部居住组团与南部商务组团,形成空间上的轴线联系,共同缔造城市之谷。⑵围绕地铁站核心区两侧形成高强度的开发,成为锦江区北部的门户地标建筑群。⑶立足区域特点,提供商业服务和商务办公功能。⑷对接商务及商业片区,为工作及生活人群提供休憩场所。
5.3综合交通
5.3.1停车空间
基地内部主要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规划提供2585个机动车停车位。
北部住宅片区内采用人车分流,地下两层为停车场,地面不设置停车位。住宅片区规划提供1050个机动车停车位,配套服务片区规划提供64个机动车停车位,
南部商业片区地下南侧三层为停车场,中部地下二、三层为停车场,规划提供1471个机动车停车位。
5.3.2公交流线分析及提升建议
现状公交站点多分布在成龙大道、菱安路、中环路,紧邻地铁口150米范围内都有公交站。成龙大道上地铁站北侧一处公交站距离地铁口较远,建议优化。
5.3.3慢行交通分析
全域提倡自行车慢行交通,分别在地铁D各个口设置自行车停车场。通过成龙大道自行车线路将区域慢行交通系统衔接锦城绿道。
5.3.4自行车停车场优化设计
在自行车停车场种植大乔木,株距为5.2米。乔木种类,选择分支点高,全冠、树冠饱满的树种。如:法桐、白蜡、国槐、柳树、栾树等。采用植草砖进行车位铺设,增加绿地面积。按照规范要求,地面铺设植草砖,上部乔木株距6米以内,符合算绿化面积的条件,打造绿化生态停车场。
5.4绿地开放空间规划
5.4.1打造三级绿地系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⑴通过中央公共绿地、组团绿地、道路绿地及屋顶绿化等实现生态花园的城市空间。⑵增加垂直绿化体系纳入生态评分体系或建筑认证制度,申请LEED类似评级。⑶城市绿谷有着丰富的空间形态,围绕谷的概念,主要人流汇集处形成下沉广场、架空底层、建筑退台等,地面上采用绿色慢行系统,并串联组团内部构建绿色公共空间,形成立体柔软的城市景观。⑷设计多样的植物配置。选择当地本土植物,加强生态适应性,强调当地识别性和城市意象,降低维护成本。引入传统植物,例如牡丹、李子、菊花,加强地区性历史意象,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景象,在景观廊道中引入传统水果植物,增强农业体验性、参与性。
5.5活力空间
以丰富的功能和混合的布局促进工作和生活融合,实现 7*24全时活力。串联综合商业、街区商业、商务办公、高端公寓及生态社区等多种功能。
5.6智慧城市
构建一个集信息互通,大数据,智能服务和互动体验为一体的智慧城市,通过设置的智能无人服务站,人们将获得高效率的服务和前沿的科技体验。
5.7绿色低碳
将低碳目标与城市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主要围绕着能源消耗、经济模式、环境改善等方面。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的发展意愿,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认识。
六、结语
本文在对TOD开发模式主要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对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提出“TOD引领,多元混合,花园城市和绿色交通”等基于TOD的开发设计理念。以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思想、新活力,谱写“站城一体、生活枢纽、文化地标、艺术典范”的TOD新篇章,共同绘制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新蓝图。
近年来,对于我们大规模轨道交通的建设,对于引导TOD一体化设计的集约、绿色、多元、高效的模式空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俊,徐建刚.轨道交通的廊道效应与城市土地利用分析——以上海市轨道通明珠线(一期)为例.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5(1)
[2]百度词条https://baike.sogou.com/v8087882.htm?fromTitle=TOD%E6%A8%A1%E5%BC%8F
[3]谭敏,魏曦. TOD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设计实践探索——以广珠城际轨道“中山站”片区规划设计为例.建筑学报. 2010年08期
论文作者:刘涛,杨雅丽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城市论文; 锦江论文; 项目论文; 成都论文; 生态论文; 商圈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