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高层建筑和裙房大量存在,如何将主路和裙房两种具有不同基础部分的单元有机连接到一起,长期以来都是施工的难题。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虽然在设计上是作为一个整体涉及的,但由于二者重力不同,建筑完工后形成的沉降也存在很大差异,出于工程质量安全的考虑,必须使用后浇带工艺,将二者作为两个部分分别施工,待沉降完成,建筑稳定后,再行浇筑施工缝从而实现整体化的目的。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建筑施工后浇带的功能与施工技术,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后浇带;功能;施工技术
1 后浇带设计要求
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缝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方认可。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高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000,为宜。
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不许断开,必须贯通。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落带在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2 建筑施工后浇带的功能
2.1 降低温度差带来的影响
通常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施工项目,在时间跨度很长的情况下,由于混凝土自身的缺点,易受温度的影响,因热胀冷缩而产生裂缝,这对于建筑工程是有极大的不安全性,从而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工程结束两个月之内。一旦因温差而产生温度裂缝时,就需要后浇带施工来弥补这种质量问题。后浇带施工将会对混凝土施工提供更加充足的空间,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温差收缩影响,降低裂缝产生的概率。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新混凝土结构与旧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连接处理,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良好质量,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概率。
2.2 降低沉降高度差带来的影响
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具有高强度完整性的项目,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因楼层与楼层之间的差异,容易出现因沉降不同而造成的有害裂缝。在有害裂缝出现的情况下,必须降低因沉降差异而带来的问题,必须利用后浇带施工来解决这种裂缝问题。在施工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这种后浇带技术的作用,将建筑施工项目科学合理的分为几个部分,等到主体结构施工结束后,对于沉降量较大的那一部分,可以通过对沉降位置进行混凝土浇筑技术,级后浇带施工,将其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在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受力情况,对不同受力情况进行计算之后,通过对压力差与高度差的调整,才能保证后浇带施工的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建筑施工后浇带的功能与施工技术
3.1 实际施工中,把控宽度长度和间距距离
为了使建筑工程具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性,在使用后浇带的施工技术时,施工人员要严格把控施工的宽度以及施工的间距。针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性,对于那些没有高于23层楼高度的楼板和地基,如果其中出现了具有受力作用的钢筋,出于对整个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的考虑,施工人员不可以对这些钢筋进行直接割裂和切断。而对于那些建筑工程中跨度较大的后浇带,施工人员就可以对具有受力作用的钢筋进行直接的割裂和切断,然后,通过后浇带施工中的浇筑环节,对切割了的钢筋进行焊接作业,将其连接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防止钢筋因为两头受力,而发生下垂变化或者弯曲变化。基于这些情况,施工人员还需要设置8m左右的后浇带施工宽长。在设置后浇带上的间距距离时,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不需要严格遵从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预留规划,而是需要工作人员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确定间距距离。例如,在广东地区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设计方案将间距距离设置为40m,但是,工作人员在实际作业中发现,广东地区的气候比较炎热,施工中的间距距离达到30m,就可以满足施工要求。
3.2 对浇筑时间和断截面形式进行合理地选择
关于后浇带上的断截面形式的选用方面。施工人员应该让其和混凝土的断截面形式相同。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让建筑工程最大限度地规避因为应力集中化而带来的变形问题。对于后浇带在浇筑作业后出现的裂缝现象,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关于后浇带上的浇筑时间选择上,由于普通的建筑工程,大多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混凝土施工作业,这就需要相关的后浇带施工工序与混凝土施工同步作业。但是,在对高层建筑物进行施工时,由于其主楼部分向下沉降的时间较之低层建筑物更晚一些,承受的下沉重力比裙楼的承载力更大一些。因此,高层建筑物后浇带上的施工作业必须等到主楼部分完全结束沉降以后,才可以开始后续操作。
3.3 关于施工方位和施工材质要进行合理地选择
通常情形下,可以采取混凝土构件上外力因素最小的位置,用来进行后浇带上的作业。在对剪力墙进行作业时,不可以将后浇带位置设置在中间地方,反而需要施工人员从大梁方面以及模板方面着手,选取合适的施工方位。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防止混凝土构件因为剪力墙的应力太大或者弯力太大而导致自身的压力过大,发生变形。在对施工材料进行选择时,首先对裂缝进行清理,排除杂质和积水。但是施工人员还需要保障后浇带的表面有足够的润湿度,保持时间不低于24小时。因此,没有收缩作用的微型膨胀混凝土是其最佳材料选择。如果施工人员选择的是掺加了膨胀剂水泥的混凝土,要想后浇带构件具有更好的强度,则还需要添加更高等级的混凝土,把这些混凝土捣碎以后,按照合适比例进行配置。
3.4 模板预设环节和混凝土方面的浇筑环节
对模板进行预设是后浇带施工中的初期准备阶段和关键环节。该环节由设计人员在图纸上对其进行相关的设计。例如,对钢丝网模板进行预先设计,可以使其形成具有统一均衡结构的钢丝网格,还可以使该模板的稳定性、刚性以及强度的有效性符合施工的要求。关于混凝土方面的浇筑环节,工作人员必须依照方案设计对其进行相关的浇筑作业。例如,钢丝网模板的侧面会受到外部的一个压力,那么施工人员就要对这一压力范围进行严格地控制,确定一个安全的压力范围,从而使其始终在这一范围中波动。
结束语
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对建筑高低错落结构中的变形问题进行有效把控,还能够改善因混凝土变形而导致裂缝问题的出现。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中,关于后浇带上的施工技术广泛运用,增强了建筑整体的工程质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此,研究建筑工程中后浇带上的施工技术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蔡日聪.后浇带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建材,2013,07:66-67.
[2]王清敏,王利威.建筑工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经验探讨[J].科技传播,2013,22:176+173.
论文作者:贾士银,杨盼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5
标签:混凝土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作业论文; 裂缝论文; 间距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施工人员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