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绿色产业与绿色世纪
21世纪是绿色世纪。也可以说绿色运动或绿色革命是21世纪的主旋律、大潮流。绿色运动或绿色革命反映和渗透在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文化领域。绿色经济是绿色运动的根基,也是绿色运动的最主要的部分。绿色经济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绿色产业(包括一、二、三产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数字,1999年全球绿色消费总量达3000亿美元。有80%的荷兰人,90%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在购物时首先考虑消费品的环境标准:有85%的瑞典人愿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有80%的加拿大人愿意多付出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有77%的日本人只挑选购买有环境标志的产品。一些发达国家制定自己的环境标志,求得国际互认。德国于1977年制定“蓝色天使”的标志,有100类7500多种产品有此标志;加拿大于1985 年实行“环境选择”标志;日本于1985年实行“生态标签”计划, 有68 个产品类别2500品种有此标签;北欧于1989年实施“白天鹅”标志,有58个产品类别有此标志;欧共体于1992年颁布“欧洲之最”标志,有23个产品类别有此标志;此外,还有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相继建立了环境产品标志。在中国,带有环境标志的产品逐步发展。一是由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推行的“绿色食品”标志,包括A级和M级两个等级,目前已有1800多个品种;二是国家环保局推行的“有机食品”标志,相当于国际的有机食品标准。三是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倡议和推行的“三绿工程”,包括“绿色通道”、“绿色市场”、“绿色消费”。四是一些地方农业部部门推行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低,覆盖面小。
二、绿色产业与生态文明
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世纪。人类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三个阶段之后,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对于第四个阶段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等等,都有一定道理和依据,但未反映出第四阶段时代的本质特征。第四个阶段的本质特征应该是“绿色社会”或“生态社会”。也就是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反映在农业上基本属于传统农业阶段,反映在工业上基本属于传统工业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反映在人民生活水平上基本属于低收入阶段,反映在生态环境上基本属“生态赤字”阶段,即不可持续发展阶段。因此在21世纪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即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转变,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的转变,由“生态赤字”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任务是异常艰巨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经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
在实现这四个转变中,建设“生态文明”居统帅地位。生态文明或绿色文明,是建立在绿色经济或绿色产业的基础之上的文明,而绿色经济或绿色产业又是在生态文明或绿色文明的指导下的经济或产业。建设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态文明,是从根本上改变由于错误的社会机制、错误的人的行为方式、错误的价值观念而产生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发展绿色产业中必须在全过程融入和渗透生态文明的哲学思想。
三、绿色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世纪。自1992年联合国巴西首脑会议上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21世纪议程》以来,中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确定为两大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改善生态和治理环境的力度。1999年1月,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年12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依靠科学技术进一步加大遏止生态变化和保护环境的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应当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整体,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的统一。也就是把四个效益寓于四个可持续发展之中。当前针对中国两个严重的“失衡”,即生态失衡与文化失衡,应当着力实施两个“重建”,即生态重建和文化重建,并把两个“重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重建生态过程中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在保护、开发、利用资源中,既要重视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地理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更要重视中国悠久的文化资源,并把这两种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尤其是对后者的保护、开发、利用的很不够。发展绿色产业就要把两种资源很好结合起来,应综合体现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四个效益的统一。
四、绿色产业与生态农业
21世纪是生态农业世纪。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农业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是“掠夺式”的发展模式。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科学家马世骏、叶谦吉教授提出实施农业生态工程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张,把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把生物技术、农艺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绿色产业的基础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经历了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的发展道路。90年代中期,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国家环保局组成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选定51个县作为生态农业县试点,经过5年的努力,实现了预定目标,通过了验收。2000 年又起动了第二批51个县的生态农业县建设计划。在此基础上有一批地市和一些省在更大的范围执行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化的主导战略和基本模式。生态农业把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同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结合起来,同由初级产品生产转为最终产品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同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同发展现代高新科技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结合起来,同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渡假农业等文化农业结合起来,同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收入结合起来,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结合起来,同农业“走出去”实现与国际接轨结合起来。总之,农业的功能将由主要是经济功能逐步转变为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教育功能多种的综合功能,农业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绿色产业应当体现生态农业的多种功能。生态农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要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必将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大潮流。
五、绿色产业与绿色产业示范区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自1996年以来在中国有关主管部门支持下,配合地方政府,用了5年多的时间,在长城内外、 大江南北先后建设了10个绿色产业示范区,3个绿色产业示范园和1个绿色产业开发区。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其特点是,不仅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旅游,而且还将示范区内的第一、二、三产业全部以生态经济和系统论理论为指导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循环。概括起来就是,遵循两个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一个突破口(改善环境的突破口),一个增长点(经济增长点)。总之,在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示范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重大突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根据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成功经验,分专题进行经验介绍。
标签:农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