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金融自由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金融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了解和研究国际金融自由化问题,对于深化我国的金融改革,加快我国金融的国际化步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国际金融自由化的表现
从时间上看,国际金融自由化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的欧洲货币市场为开端,打破了各国金融市场相互分割的局面,出现了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萌芽。70年代,这一趋势逐渐明显,但发展十分缓慢。80年代,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证券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国际金融创新日新月异。90年代以来这些趋势进一步加强,并开始重视金融监管。
从内容上看,国际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等。
1、利率自由化
利率自由化是指政府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能完全充分地反应资金利用供求,利用价格机制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利用。1980年,美国放松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取消了关于存款利率上限的Q字条例和某些货款的利率限制,使存款机构能在更大范围内经营业务活动,并可跨州兼并行将倒闭的金融机构。之后,各主要工业国家相继放弃了利率的限制。如日本1985年大额存款利率开始解冻,到1993年之前全面废除了存款利率的限制;澳大利亚1979年取消了银行所有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等。
2、汇率自由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美国国际收支的恶化,美元多次发生危机,最终导致以美元—黄金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978年,牙买加体系形成,在汇率安排上多样化,成员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汇率制度,一些国家(78种货币)实行浮动汇率,走向了自由化的道路。
3、银行业务的自由化
银行业务自由化是指政府不再限制银行的经营业务的范围。主要是银行可经营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从事短期融通的货币市场,而且可以从事长期借贷的资本市场及债券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不仅允许国内金融机构从事境外金融业务,而且允许国外金融机构从事境内金融业务;不仅允许银行从事表内业务,而且允许其从事表外业务。在当今国际金融业务中,表外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务的重要内容,有的甚至超过表内业务的1—2倍。表外业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产生潜在的资产负债表或证券风险,包括贷款承诺、担保、互换与套利交易等金融创新工具,投资银行业务活动等。仅金融创新工具,到目前已有2000多种。全球金融衍生交易额1988年为4800亿美元,而到1994年增加到1.4万亿美元。这是国际金融自由化最重要、最活跃的内容。另一类是利用现有技术设备实行规模经营,产生银行收入,但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金融服务活动,包括与贷款有关的服务、信托与咨询服务、经营或代理业务、支付服务、进出口服务等。
4、金融市场自由化
金融市场自由化是指各国金融市场不再相互分割,跨出国界,开设离岸金融市场,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金融市场趋向一体化。6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纽约、伦敦、东京、苏黎士、香港、新加坡等,形成的离岸金融市场有欧洲货币市场、亚洲货币市场、加勒比海离岸市场等。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金交易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加速了国际金融国际化、一体化的步伐。尤其是1995年全球多边金融服务贸易谈判的签定,全球90%的金融市场获得开放,走向自由化。这包括20万亿美元的银行资产、2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10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资本和价值10万亿美元的上市债券。
5、资本流动自由化
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之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首先,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给货币兑换带来了自由。其次,资本资金在行业上、结构上和地域上进行了大转移、大流动。在行业上,资本资金流向能获得较高收益率的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相互投资的重点转向资本、技术、信息密集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投资迅速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重点则由第二产业(制造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信息密集型倾斜,并转向第三产业(服务业)领域的金融、电讯、保险和零售等行业,而对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的投资却在减少。在结构上,资金由主要集中在原来的货币市场上,转向现在主要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市场之间自由流动,这主要表现在这些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如1985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国的股票和债券买卖只有2000亿美元,而到1993年猛升到7640亿美元;1988年,全世界期货交易所的交易总额只有4820亿美元,而到1994年就增加到1.4万亿美元。在地域上,改变了原来只向发达国家投资的倾向,开始转向对亚太地区的新兴工业国家增加投资。再次,全球资本流动日趋活跃,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是空前的。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储蓄和其它银行证券至少有7.2万亿美元,约等于全世界经济产值的20%;世界货币日交易量已达1.3亿美元以上;世界流动的私人资本1993达3万亿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3倍。
另外,还有国际黄金市场买卖自由化、国际投资自由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等。
二、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60年代以来,世界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变化之一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固定汇率制度变为浮动汇率制。变化之二是通货膨胀和高利率。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强化了“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市场名义利率不断上升,高出了管制利率,而且利率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中一变再变,使持有无息资产的机会成本增加,从而鼓励金融机构必须创造更具经济效益的资产方式或将各种经营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避免高利率带来的损失。同时,存款金融机构身负直接融资的竞争和“脱媒”危机的压力,不得不踏上创新、自由之路。变化之三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愈演愈烈,导致了少数富豪收入激增,大量购买高收益高风险资产,而众多小额储蓄者却无法参与原来的货币市场,如国库券买卖大多以数十万上百万作为购买起点。这引发了众多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在货币市场上发行额度较小的金融商品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以吸收这部分资金。变化之四是世界经济出现新的格局,由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变为“一超多强”的格局,逐步形了以美元、日元和马克为关键货币的三极鼎立的局面,各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提高了。变化之五是70年代以来汇率、利率的急剧波动和两次石油冲击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使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投资风险骤增,投资者盼望有新的方法避险和增加收益。
(2)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出现了生产剩余和资本过剩。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它们千方百计寻找国外市场和投资,商品生产和销售国际化了。继而也带动了资本的国际化。其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国际贸易的剧增,战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表现之二是跨国公司的崛起,它一方面带动了跨国银行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带动了金融业务的自由化。表现之三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扩大和加速。一方面,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增加很快而且流动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从传统的银行信贷的形式向证券化趋势变化,一系列证券化融资工具先后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金融自由化的步伐。
(3)金融管制的放松
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放松了金融管制。所谓放松(Deregulation)金融管制是指一国金融管理部门和立法机关废除或者减弱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务的种种限制。其主要内容是:减少资本流动的限制、减少税收法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对商品劳务贸易的管制等。放松管制使许多金融机构超出了原有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对政府法令和管制的限度进行了试验和检测,增加了变革的动力,鼓励了金融自由化。如果没有放松管制思想的流行,这种金融自由化将可能以缓慢得多的速度产生。
(4)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一直是金融自由化的推动力。主要表现在:①新技术如资金调拨系统的使用,降低了资本成本,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金融自由化向纵深发展,;②远距离通讯技术的发明,信息传播的加速使传统业务部门的收益减少,加剧了价格竞争,刺激了金融机构的创新;③计算与信息处理过程的改进使金融机构能够对层出不穷的新的金融产品进行设计和定价,并能有效地管理新产品所产生的风险。因此,“成本、竞争与放松管制可能是金融业革命的驱动力,但决定这一方面的仍然是微电子技术”。科技进步为国际金融自由化提供了手段,没有它,金融自由化很难发展。
(5)激烈竞争
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使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结果导致了普遍金融服务收益的大大降低。为此,金融机构一方面继续提供传统服务,确保占据传统业务领域,另一方面在金融自由化的基础上,不断开辟业务新领域和金融新产品。可见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而激烈的竞争又加剧刺激了金融机构更高层次进行金融创新,更高层次实现金融自由化。
2、内部原因
(1)逃避政府的种种限制
在激烈的竞争中,金融机构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通过各种方法发掘法规的漏洞,绕开过分严厉的政府法令,推出很多新的业务形式,以取得经营的自由。以美国为例,逃避政府限制的措施有:①自动转帐制度(ATS),绕开了对储蓄付息、对短期存款不付息的规定,客户既保留了签发支票的便利、平时又可按储蓄存款计息;②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NOW),规避了不准储蓄帐户使用支票的限制,既可转帐结算又可支付利息,提款时使用规定的支付命令,可以和支票一样转让流通;③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客户既能按定期存款利率获得利息,又可在需要现金时把CD在市场上转让出售;④欧洲货币市场(ECM),规避了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的规定,借入欧洲美元而不交存款准备金,等等。
(2)为了预防、减少或消除各种风险
金融机构从事国际金融业务要比国内业务面临更大、更多的风险。如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消偿风险、信用风险、管制风险、或许负债风险和国家风险等。为了预防、减少或消除这些风险,金融机构总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和办法,创造各种新的产品和工具。
(3)经营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银行作为经营者,其追求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但是客观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障碍限制了这个目标的实现,所以银行力求去排除这些困难和障碍的办法,去按照“三性”原则即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原则自由经营。为了增强流动性,银行创造了如股权化资产、可转让贷款合同、各种现金管理技术、可流通的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互惠基金、票据发行设施等金融产品;为了带来收益,银行创造了引致股权式的零息债券、垃圾债券、互换等和引致股权式的可转换债券等;为了安全性,银行运用了资产组合理论和风险控制模型等。可见,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内在动力。
三、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加快了国际金融一体化
它使得货币与资本市场呈现“无边界的扩张”,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一是欧洲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状大,继之而起的是亚洲货币市场、加勒比海离岸金融市场等。二是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并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态势。三是国际金融市场以几个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各种进步的、便利的技术信息传输系统连为一体。四是本国在外国的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以及业务融资国际证券化趋势也日益加强。
(2)增加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其效率
它对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人,都既形成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首先,它使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突破了业务领域,互相渗透,互相竞争,促进了资源在社会的合理配置。其次,以高科技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大大减少了金融活动所需的时间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金融自由化扩大了资金来源、运用规模和业务活动范围,增强了收益,提高了竞争能力。
(3)加快了金融信息的快速流通
它使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准确、更迅速、更全面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合理的价格信号体系。尤为重要的是它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接近最优化。
(4)满足了各种金融需求
它能满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各种金融需求。对投资者和储蓄者来说,扩大了金融资产的选择性和实际收益,增强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改善了金融服务质量;对生产者来说,它在时间、数量、期限、成本等方面均能满足其对融资的需求。
2、负面影响
(1)增大了风险,增加了损失
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的深化,国际金融市场更趋动荡,利率、汇率波动更趋频繁剧烈,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工具及业务品种的多样化,高新技术的使用使金融资产更具流动性,外汇资金业务呈现出成交额大、操作便利、速度快、效割方式灵活的特点,从而产生了对短期投机的巨大的诱惑力,加大了市场的风险,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金融事件愈加频繁发生。在操作不当或监管不严的条件下,风险即转化为现实的亏损,甚至是极为惨痛的亏损,乃至破产倒闭。如自1984年以来,仅美国已有2000家左右银行破产,每年破产数在100家以上。另如近几年来,世界巨额银行亏损事件如巴林银行倒闭、大和银行合并等就有10多起。
(2)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它给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了困难,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首先,由于“溢出和溢入效应”(Spill-over Effect)作用,干扰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其次,国际金融一体化提高了不同货币资产的相互替代发生,一种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资产的价格,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再次,它使货币定义模糊不清,难以判数,从而造成货币政策指标的游移。
(3)也降低了金融市场效率
它在某些方面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它方面也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大量金融机构的出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银行的客户面对极其复杂的衍生工具,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从而使银行对提高效率的压力积极性下降。再如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给银行带来盈利机会使银行减弱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压力。
(4)金融机构的利润率趋于下降
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赢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更新换代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出现下降苗头。
(5)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这种脆弱性表现在:一是人们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很脆弱。一旦金融市场有什么变化,就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恐慌和混乱,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和金融价格的暴涨暴跌。二是当今金融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市场,这种竞争迫使金融机构追逐利益最大化,增加了金融机构从事的高风险业务,如果稍有差错或经营不当,也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
四、国际金融自由化对我们的启示
1、加快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步伐,但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
在当今国际金融向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进一步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还处在改革开放、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性阶段,国内金融自由化才刚起步,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金融自由化的程度相比差距相当大,这迫使我们要加快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加快金融自由化的步伐。但是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还不成熟,经济对金融动荡的吸收能力和承受能力还很脆弱。因此,在加快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步伐的同时,不能急于求成,在开放经济、开放金融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放的程序和速度、顺序和领域。在完成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后,这种步伐可以更加快点,但在此前应把重点放在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的营造上,把对外贸易和金融活动放在次要位置上,以减轻外部经济震荡对内部经济的冲击作用。这方面国内外有过许多教训,如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净增加(其中主要是资本项目的流入)所引起的人民币占款数额巨大,成为导致94、95两年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些国家以市场换外资,最终使外国商品充斥本国市场,压抑了本国工业;拉美一些国家过早地开放资本市场而导致金融危机等,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2、逐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但要加强对金融的监管。
我国的金融改革面临着双重任务,即要同时完成金融市场的培养和金融调控监管机制的形成。放松金融管制主要是为了培育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主要是为了减少金融市场风险和波动、防止金融市场过度投机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目前我国的金融管制过严、行政干预过多,需要逐步放松;金融调控监管经验不足、措施不多、效果不力,需要加强。一是要建立透明度高,公平公正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二是要转变监管方式,由原来的直接管制为主转变为直接管理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运用传统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即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来调节金融秩序。同时,选择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其它方法来进行金融监管,如金融预警系统、风险预测控制模型、资本资产比例管理等。三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各类金融监管法规和监管指标,用法规来约束金融行为,用法规来规范金融秩序。不仅要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要执法必严。四是要加快合格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实现金融自由化,还是加强金融调控监管,人的因素是个根本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快培养跨世纪高层次和德才兼备的金融专业人才,使他们具有高度敬业、廉政自律的道德规范,身负振兴金融大任,并建立相应的权限约束和防弊惩腐的规章机制。
3、搞好国内金融改革,为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创造条件。
首先,要加速金融市场建设,近期要逐步形成一个市场产品多样、依法管理、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向国际化发展。其次,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专业银行为基础,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依托,合资银行、外资银行为补充的开放式金融体系,使政策性银行与经营性银行分开,实现真正的企业化管理,培养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内在动力,强化国内银行的外向功能。再次,改善基础条件,使我国金融业的业务处理程序、会计制度、统计制度和清算体系向国际化靠拢。又次,加强银行电子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技术水平。
4、参加国际金融市场,培育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是全世界国际金融市场网络中的网结,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开展各种国际金融业务的中心,也是收集和发散金融信息的窗口。创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一是政治稳定,法治健全;二是国际贸易活动中心;三是金融市场体系较完善;四是放松汇率管制,实现自由兑换;五是具有现代化的电讯设备和其它相应的环境设施;六是优惠的财政货币政策等。目前我国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但我们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利用目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在东移、西方国家投资不振、亚太地区经济前景普遍看好、大量的国际资金必将涌入这一地区的机遇,依靠我国象有上海这样曾作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港口城市的基础、适宜的地理位置、较高素质的人口,一定有实力很快建成一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继而成为全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
5、努力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积极加入国际金融组织。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封闭式的,除中国银行参与一些国际金融业务外,其它专业银行很少开展涉外业务。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有悖于金融自由化的历史潮流。我们要真正走上世界经济舞台,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就必须努力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积极参加国际金融组织。首先,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机构,允许国内各级银行到境外建立分支机构、附属机构、代理行、代表处等,鼓励银行积极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其次,根据需要与可能,对外国银行进行参股和合营,组织国际联合银行或组建跨国银行。国际联合银行由国籍不同的国家银行作为股东而建立,但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直接持有50%的股权,通过联合银行可以熟悉跨国银行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跨国银行是指业务范围跨国化,同时在一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银行业务的超级商业银行,是当今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促进了国际多事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世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世界国际储备资产的供给,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转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都产生重大影响。再次,积极加入国际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国际清算银行等世界性国际金融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一些地区性的国际金融组织。实践证明,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在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转,缓解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困难,促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协调国际金融合作,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加入了这些组织肯定对我国的金融改革、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标签:金融论文; 国际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金融自由化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