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面临的形势、任务与今后改革、发展的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垦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断探索,开拓前进,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绩,而且在改革和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初步找到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有农场的道路。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农垦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今后改革、发展的思路,努力开创农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农垦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农垦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立,对农垦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垦事业的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不利因素。
从有利条件看:
1.农垦所从事的产业既是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又是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在农垦的产业结构中,仍是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也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为农业加工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可以预见,国家对农业会越来越重视,对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的力度也将加大,这必将促进农业和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加快发展;同时,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不足而且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国情,决定了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将在长期趋势上不会出现供给过剩,其价格也不会出现疲软,市场前景很好,这将进一步拉动农业和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农垦的土地和其他农业资源相对丰富,这种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大气候为发挥农垦的优势和潜力、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遇。
2.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正由东南沿海向未充分开发的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转移,国家将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国有农场大多处于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已由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后方变为前沿地带,正在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倾斜的重点和热点地区,这无疑为加快农垦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契机。
3.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近十几年的改革发展,农垦系统已建成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农业商品基地,并形成了农工商全面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八五”期间建设的一大批项目已经和正在陆续发挥效益,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九五”期间一批重点商品基地项目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增强农垦经济发展的后劲。
4.通过十几年的改革,人们对改革的承受力、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加之农垦改革的方向、思路、措施都已明确,“九五”期间改革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必将为农垦事业的继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的推动力。
5.农垦系统有一支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精神的职工队伍,组织程度、管理水平、科技文化素质高,并且已经摸索和逐步形成了一套日趋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作思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今后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不利因素看:
1.农垦经济体制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尽管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农垦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但过去的改革主要是属于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浅层次改革,长期困扰农垦的政企不分、产权关系不清以及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深层次矛盾还未得到解决,体制转换远未到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形成,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繁重。
2.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大,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过小,特别是第三产业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小而全”、“小而散”的状况仍较普遍地存在,租、卖、兼、破仍局限于较小的范围,集团化的步伐较慢且更多的是停留在形式上,多数没有形成牢固的产权纽带。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仍占90%以上,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过低。
3.债务负担重。1995年,农垦资产负债率高达7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高负债经营造成还贷压力大,利息支出负担重,经济效益下降,风险加大。高负债经营是阻碍农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不利因素。
4.增长方式粗放,效益不理想。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主要靠高投入来支撑,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不快,基本上属于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1995年农垦固定资产投资比1980年增长6.6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2.86倍;1995年农垦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4.3倍,但实现利润只增长2.7倍;“八五”期间农垦农业增长中科技的贡献份额仅占3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农垦工业中布局分散、结构趋同、设备老化、技术和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并已出现速度、效益下滑的局面。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势必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之,农垦在未来的发展中,既面临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在今后五年和十五年里,把农垦事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纲要》指出,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既是中央提出的要求,更是农垦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实行两个转变,农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就无从解决,农垦2000年和2010年奋斗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农垦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快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围绕两个转变,抓改革,抓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主要任务有以下三点:
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垦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尽快实现集约型发展,确保“九五”增长目标的完成,职工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具体奋斗目标是:
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1990年不变价),年递增1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792元,年递增9.5%;利税总额100亿元,年递增10.7%;人均年收入高于全国农村水平的50%;新增商品粮100亿斤,占同期全国新增粮食总量的10%;新增棉花300万担,占同期全国新增棉花总量的30%;新增干胶10万吨,总产量达到国内需要量的60%以上。
二、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按照中央和部党组的要求,根据农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九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认真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加大农垦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力度,推动农垦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垦经济体制;通过优化结构,狠抓科技进步,强化管理,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农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集约型增长;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起抓,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按照上述思路,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从我来部工作时起,在多次讲话中都要特别讲一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这是由于,一方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换句话说就是转变观念是一个总开关,观念一转天地宽,思路也宽;另一方面农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观念根深蒂固,农垦系统观念和体制转变的难度比别人都要大,因此在1991年时我就强调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再一方面,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是一劳永逸的,它伴随改革开放的全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办法来解决。应该指出的是,到现在我们有一部分人,包括一些垦区和企业的领导,计划经济的思想仍顽固地保留着,动不动就表现出来。因此,还要下大力气抓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问题。从领导干部到职工群众都有个转变观念问题,但首先是要解决好领导的观念问题,用群众的话说:“领导转变,受益一片”。因此,各级领导就是转变观念的重点。在从哪些方面转变观念的问题上,过去我们曾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讲过很多条,这里不再重复。从当前看,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起三个观念,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二是集约型发展的观念,三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只有牢固地树立起这三个观念,才能自觉地抓好改革,抓好发展,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农垦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而且要做好宣传,形成一种舆论。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用小平同志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的精神指导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推动我们各方面的工作。
(二)加快农垦经济体制改革
《纲要》提出,我国要在2000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这个安排,农垦也必须在这个期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垦经济体制。从现在起到2000年,只有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农垦体制转换的任务相当繁重,无论是管理体制改革还是企业经营机制改革,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农垦在管理体制上要有大动作,在企业经营机制上要有新突破。通过加大农垦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力度,加快农垦经济体制的转换,为转变农垦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体制条件、提供动力。
1.加快管理体制改革。
农垦改革已进入配套推进阶段,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赖于对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也对专业主管部门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并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因此,管理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早改革早主动,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各垦区的情况差别很大,因此要区别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改革。
(1)大部分垦区要走集团化、公司化的路子。这一类主要是指有直属企业的垦区。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省级农垦主管部门逐步改组为集团公司,其所属的管理局改为精干的派出机构,或逐步转为经济实体;垦区所属农场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成为集团成员,与集团公司的关系变为母子公司关系。由于农垦的特殊性,为实现平稳过渡,集团公司仍保留行政机构牌子,受政府委托行使有关行政职能。在条件成熟时,取消行政机构牌子,按《公司法》规范运转。需要指出的是,在转制的过渡阶段,必须要有行政牌子,有行政职能。这是由农垦的特殊性决定的。农场不是一个围墙式企业,而是管理着一定的区域,具有区域性;农场不是单纯的农业企业,也不是工业企业,又不是商业企业,而是农工商综合经营,具有综合性;农场也不是一个纯企业,要办社会,管社会,具有社会性;农垦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又具有系统性。我再三强调农垦的特殊性,这是其他系统没法攀比的。只要这些特殊性存在,只要市场还没发育到取消农垦社会职能的程度,只要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承受力还没达到承担起农垦社会职能的程度,农垦的行政牌子就应该存在,也就必须授予行政职能。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工作做到家,这也是不难做到的。事实上,我们转制快的几个垦区,都拿到了行政牌子,授了予行政职能。
(2)兵团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疆兵团所处的地理、政治环境极为特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繁重的政治任务。兵师两级行政机构在体制上要保持相对稳定,但其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必须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还权于企业。兵团所属团场的基本属性是企业,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改革,搞活企业经营机制。
(3)其他垦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一类是指没有直属企业的垦区。这些垦区由于没有直属企业,目前不具备转为集团的条件和实力,难以走集团化的路子。根据这些垦区的实际情况,改革的重点是,第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宏观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第二,要努力壮大自身的实力,积极创造条件向企业集团或公司体制过渡。
2.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5月在上海等四省市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原则,并对如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表了系统的意见,我们要结合农垦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从农垦的实际情况看,今后几年的企业改革,要在以下方面有新突破:
(1)逐步对国有农场进行公司制改造。国有农场虽经多年改革,但在制度创新方面未有大的突破,基本上未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制框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规模较大的农场要按照公司制的要求重构管理系统,不再设立承担生产管理的科室和分场一级管理机构,原有的这类机构或撤销或转变成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济实体;生产队由原来的纯生产单位逐步改为经营实体,规模小的可以逐步合并;农场与场办二、三产业企业和生产队的关系由隶属关系改为母子公司或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真正放活场办企业和生产队。一般小型农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经营管理体制。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农业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已很明确,现在关键是抓落实。一是稳定和完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主要是全面推行土地承包、核算、盈亏、风险四到户和生产、生活费用“两费”自理;二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三是进一步扩大土地租赁制范围,继续试行并进一步规范股份合作制,认真总结和努力探索长期作物经营体制改革的路子,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3)加快二三产业企业改革。从农垦经济现状看,农垦二三产业已超过农业占了大头,农垦二三产业中又是场办企业占大头。农垦经济没有活起来,很重要的是场办企业没有活起来,特别是从1995年开始农垦工业出现了速度、效益下滑的局面,至今尚未遏制住,使整个农垦经济的速度和效益都受到很大影响。场办企业没有活起来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改革滞后。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场办企业改革的力度,力争有大的突破。一是农场要给场办企业进一步放权,使它具有相当于独立法人的权利,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二是要继续大力推进以三项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改革,全面实行用工合同制、干部聘任制、经营承包制加上风险抵押等,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风险机制,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三是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着眼于搞活整体而不是单个企业,对农垦二三产业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今后对规模较大、管理较好、有发展潜力、有市场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要逐步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进行改造,并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兼并劣势企业和小企业,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加速培养出一批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对于大多数小企业,以及微利、亏损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托管、出售、破产等多种形式,实行优胜劣汰,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经营效率。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小企业的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在“放”和“活”上下功夫,凡是有助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有助于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形式和办法,都应该大胆去试,大胆去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通过“抓大放小”,使农垦二三产业真正活起来,带动整个农垦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
一个时期以来,有相当的企业只热衷于搞“以包代管”、“以改代管”,忙于明晰产权,却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因而出现了管理滑坡,这也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管理是科学,是边缘科学、杂交科学,既涉及生产关系,又涉及生产力,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的生命,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管理也可以出生产力。管理的强化有赖于改革的深化,改革成果的巩固有赖于管理的加强。通过练内功,把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就可以走上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良性循环之路。我们现在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管理科学。产权改革固然重要,但管理是基础,把基础工程打牢了,整个改革才能见效。邯钢的经验就很有说服力,他们是从濒临亏损状况起步的,经过创新管理,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进而实现了“三改一加强”的良性循环,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这也表明抓管理的潜力是非常之大的。如果能把企业管理认真抓好了,农垦企业的整体状况就会大大改观。因此,加强企业管理既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又是当前的迫切要求。
一是要选好企业经营者。对一个企业来讲,经营管理者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是抓好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下力气抓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经营者的培养、选聘、考核制度和办法,把政治素质好、具有开拓精神、善于决策、精于管理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来,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农垦企业家队伍,形成企业经营者自觉、自动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经营效益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机构,形成科学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并精心研究市场情况,及时把握市场条件的变化,做出快速、灵敏、准确的反映,有效地参加市场竞争。三是要强化企业内部的基础管理,围绕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严格纪律,强化责任制,并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四是要加强综合管理,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企业的人财物,使农工商、产供销有机衔接,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的潜能,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五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管理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既要靠物质利益,又要靠思想政治工作。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在有关企业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上认真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制度上保证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使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六是在坚持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的同时,要努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赋予企业管理新的内容,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借鉴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种种管理办法和手段,要把最基本的理论搞清楚,把最基本的方法学到手,把最基本的制度建立起来,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当前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和推广邯钢经验,紧紧围绕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开创农垦企业管理的新局面,提高农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实施科教兴垦战略
根据农垦的实际,今后要实行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实施科教兴垦战略,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按照江泽民总书记的要求,“第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各垦区和企业的主要领导都要亲自组织制定推动科技进步的重大举措,亲自检查、督促科技进步的具体实施,真正把科技兴垦战略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研、技术推广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和发展科技队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农垦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农垦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面向市场,深入农垦农业、工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研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农垦的大中型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要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农业上要抓好现有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并有选择地引进系统外、国外、境外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迅速推广应用,大力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为全国农业的技术进步作出示范;工业上要重点抓好企业的技术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改投资的力度,围绕发展支柱产业集中进行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尽快提高农垦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农垦高中等院校和其他各类学校以及各种培训班的作用,为农垦系统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确保科教兴垦战略的顺利实施。
(五)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经济资源,重组生产要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李鹏总理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条件”。对农垦来说也是如此,农垦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面临着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必须要引进外资来弥补,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人才、科学管理、现代市场机制、国际销售渠道等,这不仅能加快农垦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也会直接带动农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质量和效益,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劳动力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并注意加强利用外资项目的管理,努力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要进一步优化外商的投资结构,引导外资优先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老企业嫁接改造、农产品深加工、良种和花卉基地建设,以及能够形成规模效益的出口创汇项目。要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的档次,有选择地使那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外资项目更多的发展,特别是要吸引更多的国外大企业、大财团来投资,努力增加技术档次高的大中型项目。要加强外贸出口基地的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在保持和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一优势的同时,努力增加这类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提高它们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并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出口产业和产品,扩大它们在出口中的比重。要发挥边境垦区的地缘优势,带动内地发展边境贸易。有条件的垦区和企业,要积极走出国门,到境外去办企业,直接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开展跨国经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今后若干年农垦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农垦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应该看到,调整远未到位,优化的余地还很大。农垦的农业这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也很好,但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农产品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无论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还是从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看,都要求农业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农垦是我国农业上的国家队,应该为发展农业、增加农产品供给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农垦的农业还应进一步大力发展;农垦工业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能力差,效益不理想,调整提高的任务很繁重;农垦第三产业近几年虽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所占比重不大,仍是一条短腿,还必须加快发展。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农垦的实际情况,农垦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着力加强第一产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来进行,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1.大力发展农业,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农垦的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农垦提供的商品粮占国家粮食收购量的10%,农垦的棉花、羊毛、机制糖产量都占全国总产量的10%,天然橡胶占全国总产量的80%,大中城市的消毒奶占80%以上。进一步大力发展农业,既是壮大和发挥农垦经济优势的客观需要,也是保持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更是顾全全国大局、为国家作贡献的战略需要。我们已经提出了农垦“九五”期间主要农产品的增产目标,即新增商品粮100亿斤,新增棉花300万担,新增干胶10万吨,要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并力争有所突破。
一是要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除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外,垦区、农场、职工都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要努力吸引系统外、国外的资金投入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以满足基地建设对资金的需要。二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农垦的中低产田占的比重大,增产潜力也大,要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完善灌排设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九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3600万亩,并加强农机具的更新改造,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使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程度和经济效益再上一个大台阶。三是适当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产出能力,“九五”期间新开荒1000万亩。四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在大农业内部,在确保粮棉胶增长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牧渔业生产,特别是菜篮子生产,努力开发名特优产品;在种植业内部,要加快种子工程和花卉基地建设;在粮食作物内部,要进一步增加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通过调整,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使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更好地为全国农业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2.努力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工业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但这种发展速度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长此以往,难以为继,近两年农垦工业的速度、效益下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暴露出农垦工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总结,调整一下发展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迅速扭转工业速度、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工业尽快回升,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工业的指导,加大工作力度。农垦工业在农垦经济中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农垦工业的速度和效益直接影响整个农垦经济的速度和效益,必须从农垦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待农垦工业问题。从现在起,各级农垦部门都要认真组织调查研究,总结十几年来农垦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彻底搞清工业滑坡的主要问题和症结所在,进一步理清农垦工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促进农垦工业发展的对策,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要转变农垦工业的发展思路。今后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上,实现由以外延扩张、粗放经营、追求速度为主转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集约经营、突出质量和效益为主,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今后新上项目,一定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技术起点,注意规模效益,坚决避免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三是要进一步调整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农垦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优势行业,抑制和停止发展既无优势又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根据农垦的现状,今后要重点发展以自有资源为依托的行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并与原料基地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就形成了产业链,既使工业有了稳定充足的原料源,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市场也没有问题。产品结构的调整,要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积极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成本、适销对路的产品。对市场需求大的产品,要努力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形成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对市场销量少和平销的产品,要限产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转产新品种和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对滞销和积压产品,要坚决停产、淘汰。通过行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要认真抓好前面讲过的改革、技术改造、强化管理,这三条都极为重要,缺一不可。特别是改革中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机制问题和管理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须下决心努力做好。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的自然延伸,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农垦要实现“九五”的奋斗目标,有赖于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从农垦三个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由于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不可能有高的发展速度;第二产业的发展也要从外延型、速度型为主转变为内涵型、效益型为主,也不可能长期保持过高的发展速度。而第三产业投资少、效益高,最具发展潜力,且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在粮食流通领域,现在是难得的机遇,在竞争中谁占有的份额多,谁就是主渠道,完全可以实现高速增长,并且只有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才能带动和促进一二产业的持续发展,确保“九五”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是要提高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农垦第三产业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与思想认识没有解决好、领导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不能把发展第三产业仅仅作为给富余人员找出路的措施,不能把第三产业作为福利事业来办,更不能认为非国有经济成份的第三产业与农场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大而不愿支持其发展,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关系到农垦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作为九十年代农垦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来抓,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来抓,真正把第三产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促其加快发展。二是要明确发展重点。从农垦的实际出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是农垦传统服务产业中基础最好、最有实力的部门,也是与农业相关性最强的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高质量服务;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是在国有农场大力发展集市贸易、劳动力等其他要素市场,使之成为辐射周围农村的商品集散地,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宗农产品批发和期货市场,努力开辟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逐步形成联结国内外大市场的垦区市场体系;房地产业,配合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和垦区小城镇建设,加快开发、经营、管理和维修服务配套的房地产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垦区还要积极参与周边地区城镇的改造开发;旅游业,发挥垦区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形成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饮食业、旅游娱乐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居民生活服务业,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业和面向群众生活需要的各种服务业,增加服务网点和服务项目,形成与农垦小城镇建设相适应、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行业结构合理、服务门类齐全的服务体系。三是要有得力措施。主要是加大三产企业的改革力度,建立起第三产业的自我发展机制;培养、吸引三产方面的人才,强化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三产的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对三产的投入,等等。
(七)抓好扶贫开发,促进垦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从1991年开始,边境垦区的138个贫困农场被纳入了国家扶贫开发计划。经过“八五”期间的扶贫开发,贫困农场的基本生产条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职工收入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进步,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场容场貌有所改观,职工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为“九五”的扶贫开发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我们也应看到,彻底解决这些贫困农场的问题,使之赶上全国农垦的发展步伐的任务还很繁重,一是已基本改变贫困面貌的农场还要继续巩固,不能再返贫;二是其余的农场都是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农场,不花大功夫攻不下来,属于攻坚对象。但不论任务如何重,难度有多大,也要打好这场攻坚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在“八五”的基础上,再接再励,力争三年脱贫,五年赶上全国农垦的发展步伐,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于“九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去年在新疆召开的农垦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已作了部署,我也讲了话。从“八五”的扶贫工作看,有几条是必须坚持的:一是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也就是把贫困农场的自身努力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经济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抓班子,这主要是抓调整、抓培训、抓教育,这一条是非常关键的,没有一个好班子,什么也干不成,给钱给物也解决不了问题;三是抓改革,改革是脱贫的动力,不改革就没有积极性,就没有活力,内部没有动力、没活力,外部的扶持再多也不会起作用,也不会有好的扶贫效果。四是抓科技,贫困农场大都科技落后,如果科技进步跟上来,就会大大提高扶贫资金的效益,加快脱贫的步伐;五是抓调整结构,农业是脱贫致富的基础,二三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既要抓好农业这个基础产业、优势产业,又要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减轻市场和自然风险,增强脱贫致富的稳定性;六是管好资金项目,这对提高扶贫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投资方向使用资金,集中使用,突出重点,加强项目的分析论证,把好立项关,并加强实施过程的中、后期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和项目效益;七是分类指导,各贫困农场的差异很大,不可能用一个模式解决问题,只能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扬优避劣,选准突破口和脱贫的路子。总之,对扶贫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不能松劲,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对没有纳入国家扶贫开发计划的困难农场,各垦区自己也要给予扶持和帮助,努力争取在“九五”期间彻底解决农垦系统的贫困农场问题,使所有农场都进入小康。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前不久闭幕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决议》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对社会方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要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决议》,坚决贯彻《决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做到两个文明建设一起部署,共同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精神文明建设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要按照《决议》的要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职工,树立崇高的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作出表率,勤政廉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加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建设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建立一个好机制,推出一批好产品,创造一个好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进而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要抓好垦区、企业的环境治理,加强法制教育,整顿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创造一个安全和谐、洁净舒适、井然有序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文明环境。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激励全体职工为农垦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建功立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上继续为农村发挥示范作用。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农垦改革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