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肺功能检查的操作及护理方法。方法:行肺功能检查患儿共l650例,均采用德国耶格公司的Babybody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其检查结果在协助临床诊断并指导治疗方面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随着婴幼儿肺功能测定方法的不断完善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展,以及对其方法、原理的深人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也会愈来愈大。
【关键词】肺功能检查;婴幼儿;操作;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173-02
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肺功能检查对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了解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有很大的意义,肺功能的测试方法也比较特殊,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前提下,要求测试精确,数据重复性好[1,2]。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婴幼儿肺功能测定的方法也有了很大进展。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科共完成婴幼儿呼吸肺功能检查1650人次,在协助临床诊断并指导治疗方面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检查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行肺功能检查患儿共l650例,其中患呼吸系统疾病婴幼儿占95%以上,年龄1~36个月,平均年龄18个月,体重4.4~l3.5kg。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德国耶格公司的Babybody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查,由专人操作,根据患儿的年龄与体质量选择合适的面罩和死腔,开机后进行常规系统定标、环境校准、箱体校准及容积校准,所有校准通过后方能开始检查。患儿须自然安静入睡,必要时也可使用药物催眠,常用l0%水合氯醛,剂量为0.4~0.6ml/kg,因其不影响呼吸,痰多患儿需给予吸痰,有鼻痂者需清理鼻痂。患儿平卧位,略垫高肩部,头略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将面罩完全罩住患儿口鼻,勿使漏气,以免检测数据不准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仪器可直接选择和计算出患儿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TBFVI)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患儿安静睡眠后予面罩罩住口鼻,通过流速传感器将平静呼吸的流速信号积分成容量从而测知潮气量,肺的顺应性代表在一定压力变化下肺体积变化的程度,分动态和静态两种;气道阻力为单位流量所需的压力差,气道总阻力按部位可分为气道阻力、肺阻力和胸廓阻力。测试可反复进行,最后选择的5次检测结果需接近且重复性好,以保证结果的准确。
1.2 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肺功能检查室每天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地面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室温适宜,向患儿家长解释肺功能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及注意事项,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做好肺功能仪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做好面罩的消毒工作,严格做到一人一面罩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患儿必须安静入睡后方能开始检查,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水合氯醛镇静;面罩大小合适,检查时面罩须完全遮盖患儿口鼻,不能漏气;检查时患儿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查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变化, 发现异常应停止检查,及时抢救,如吸痰、吸氧等[3]。
2.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其检查结果在协助临床诊断并指导治疗方面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3.讨论
小儿呼吸道疾病占儿科疾病的第一位,用肺功能检测评价呼吸道疾病的严重程度有较高的价值,小儿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查可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鉴别呼吸困难原因,评价患儿肺部疾患的严重程度,并为疗效评定提供客观的道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的依据[4]。传统的肺功能检查主要应用于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但对婴幼儿的检查受到限制。我院使用的德国耶格肺功能仪master screen diffusion体描箱具有灵活的扩展性、长久性,传感器精确度高,测试结果精确稳定,重复性好,体描箱应用于3岁以下的患儿,体描箱与常规的测试方法不同,呼吸程序简单,只需自主呼吸,即可完成测试,可以快速无创测定气道阻力,减少病人配合的要求,大大提高检测的成功率和准确性。且对病情严重、不能合作的婴幼儿均可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具有无痛、无创、 操作简便等优点。
总之,随着婴幼儿肺功能测定方法的不断完善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展,以及对肺功能仪方法、原理的深人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也会愈来愈大。
【参考文献】
[1]倪佰亭(综述),王晓钰(审校).婴幼儿肺功能检测方法及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0, 4(1):5-6.
[2]黄娜娜.不同胎龄早产儿潮气呼吸肺功能的测定及分析[D].郑州大学,2014.
[3]孟令娟.浅谈护理干预在婴幼儿肺功能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7):90-90.
[4]王惠妩.肺功能检查在哮喘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S1):14-14.
论文作者:蒋素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功能论文; 患儿论文; 婴幼儿论文; 呼吸论文; 面罩论文; 方法论文; 阻力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