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中国出版业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应注意论文,进入中国论文,现状及论文,外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跨国资本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大量进入我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02年外商实际投资额已突破500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跨国资本投资增长率超过10%,①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有利影响。2002年外资进入出版业也形成了强劲的势头,这一方面为我国出版业更充分地利用外资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出版从业者感受到了外资竞争的挑战。
一、外资(含港台资金,下同)介入图书销售领域的情况
德国贝塔斯曼(Bertelsmann)出版集团是经我国上海地方政府批准较早进入我国出版物市场的外资企业。早在1995年就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下属的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股建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以经营读者俱乐部“书友会”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出版物零售市场。到2002年已经在国内各大城市发展会员200多万人,年营业收入约2亿元,获取了丰厚的利润。该“书友会”主要通过邮购和网络销售的方式在俱乐部会员中开展业务。目前,在中国的7个主要城市开展上门服务货到付款的业务,在67个城市开办了快递业务。1998年建立“书友会在线”(www.bbc.com.cn),及其在上海创建的BOL-China网站都已成为迅速吸收会员的重要手段,网上拥有近10万册图书和音像制品的数据,对读者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2002年2月,贝塔斯曼与招商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发行“招银贝塔斯曼一卡通”联名卡,不仅拥有POS消费、ATM取款、网上支付、外汇买卖、IP电话、缴费等“一卡通”的所有功能,同时可以在贝塔斯曼网站和会员中心购书,支付书款,并享受各项优惠服务。这使贝塔斯曼在电子商务方面走在了我国其他出版物销售企业前面。②贝塔斯曼也在购买中国图书的版权,然后组织翻译出版,通过其覆盖20多个国家的营销网络销售。20世纪90年代,国外一些大型出版企业如英国的朗文(Addison Wesley Longman)、培生集团(Pearson PLC),美国的麦格劳·希尔(McGraw Hill)、约翰·威利(John Wiley & Sons PteLtd),加拿大的汤姆森(The Thomson Corporation),德国的图书中心以及日本的白杨社等,纷纷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一方面积极开展版权贸易,另一方面也在探求介入中国出版业的其他方式。如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与外国语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剑桥国际英语教程》、麦克米兰出版公司(McMillan)与外国语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新标准英语》等,都对我国英语教材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培生集团目前主要通过版权贸易与国内出版社开展合作,输出其经济管理、计算机、英语、中小学教材等。现在的合作伙伴已经达到了20多家,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东等教育发达的省份。培生集团在中国的战略就是以教育带动出版,逐渐向出版领域渗透。通过与中央电视台合资成立培生CTV传媒公司制作英语教学节目,与该节目相配套的大量出版物上市。此外还建立了英语培训班,其最终目标仍然是相关出版物。同时,培生集团通过其在国外图书市场上积累多年的经验,与国内出版社合作,在图书宣传促销以及校园市场的开拓上做文章,逐渐从宣传推广和流通渠道上开始渗透。培生集团与其他外国出版巨头一样,看好中国的出版资源。他们物色中国在各个领域的专家、作者,为他们撰稿,然后通过自身的著名品牌将独具特色的出版物推向世界,这将对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③
DK公司、约翰·威利出版公司等都在市场营销上与国内出版社进行了一定的沟通,他们将国外的一些经验介绍给其合作伙伴,并在一些方面帮助国内出版社做市场推广与合作。约翰·威利公司还成立了专攻教材发行的分支机构,以提升其原版教材在中国高校内的采用率。麦格劳·希尔在中国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方面。由于缺乏直接进入渠道,该公司积极参与一些中国高校举办的研讨班,利用一切机会推介该公司出版的教材。他们也积极参加各种机构举办的原版教材展示,以便提高其在中国的知名度。通过他们的积极努力,目前中国已有200多所高校使用其原版教材。由于国内出版社在翻译质量、版式设计、制作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一些国外出版公司完全可以凭其经验和技术渗入做书流程。OREILY公司帮助国内出版社找译者、为翻译质量把关。DK公司则因其出版物的图片制作精美、技术要求高而特别在意印刷环节,该公司驻京办事处为此协助出版社找印刷厂甚至包办印务。
云南省新华书店与新加坡泛太平洋股份有限公司自1995年决定合资建立云南省图书大厦,1999年大厦正式开业,除经营出版物销售业务以外,还综合开发酒店、写字楼等业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到2001年开始赢利,2002年利润大幅增长。这是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与外资合作成功的典型范例。2002年3月在上海徐家汇商业区开业的思考乐书局也是含有新加坡资金注入的图书零售企业,该书局计划在3年内在上海开设10家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连锁书店,20家不同专业的主题书店,50家社区便利店。北京席殊书屋在成立旌旗网上书店时就已经吸纳了新加坡资金和香港资金,2002年席殊书屋已经发展了500家连锁店,这样外资就通过与民营书店的合资取得了出版物的零售权和批发权。2002年9月,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了与香港合资的大地书店,这是在WTO承诺期前开业的又一家出版物批、零兼营的合资企业。另外,在外资控股或投资经营的大型连锁超市内大多数设有出版物销售专柜,这也是外资介入出版物销售的一种方式,也应纳入关注的范围。在进军中国大陆的台湾出版业者中,锦绣文化与中国大陆出版业者的合作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把一些在台湾不容易制作的大部头书交由大陆出版社来制作。第二是依赖大陆作家及翻译人员来完成翻译作品,成为锦绣向欧美出版商洽谈版权的优势条件之一。台湾麦克出版公司则是以台湾作家的品牌进入中国,与大陆出版业者合作代理台湾作家林清玄、简贞等的作品,逐渐在大陆出版圈内建立起知名度。台湾淑馨出版社与香港、大陆共15家出版社合资成立百通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版,三地发行。其所属百通科技图书信息联合公司,在大陆各地拥有13家颇具规模的出版社,除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还有广东科技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以及吉林、辽宁、天津、河南、安徽、黑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科学技术出版社,无论在编辑、发行和出版等方面,均是大陆最具有实力的出版集团之一。此外,淑馨与敦煌书局合资,在台湾、广州各成立一个百通图书有限公司,淑馨出版社借重原有关系,再加上敦煌书店的行销能力,得以经销商方式代理大陆出版社的刊物在台销售。经营连锁书店是百通公司未来的重要计划,基本思路是由合资的各出版社自行开设门市部,统一挂牌,盈亏自行负责。在两岸政策、法令的限制下,两岸图书对等发行仍有相当困难,不仅大陆图书无法正式在台湾宣传销售,就是台湾图书也难以在大陆发行。在大陆人工、印制成本便宜的情况下(比台湾印制价格约低30%),台湾不少出版社已将编辑、校对、排版都移往大陆,甚至也有不少是在大陆印制后再回销台湾。法令上,在大陆印制的书籍,是不能回销到台湾的,但不少出版社都是经由香港来作转运、承包的工作,将台湾的出版品经由香港转到蛇口或深圳,再将印制好的书从香港转运到台湾。这种状况台湾当局也只能默认。④2002年4月,厦门开设了一家台资书店,专门销售台湾版图书,这不但是台湾独资的出版物零售企业,而且还涉及出版物进出口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外资对我国庞大的图书市场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我们既要关注外资进入中国图书市场后对我国出版物销售业的挑战,又要及时把握外资大量涌入的机遇,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壮大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业。
二、外资介入期刊经营的情况
美国IDG集团是较早进入我国期刊市场的外国企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该集团就与中国信息产业部下属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合资成立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向《中国计算机报》等十多家报刊注入资金并通过版权转让获取相关报刊的经营权和发行权。目前,已由最初涉及的IT类期刊拓展到了机械工业类以及生活消费类期刊(详见下表)。⑤
类别
报刊名称广告收入排位
报纸
计算机世界 中国报纸广告收入前10名
IT期刊
微电脑世界 中国期刊广告收入第4名
IT期刊
电子产品世界中国期刊广告收入第10名
IT期刊
IT经理世界
IT期刊
数字财富
IT期刊
通讯世界
中国期刊广告收入第36名
IT期刊
网络世界
IT期刊
互联网世界
IT期刊
今日电子
中国期刊广告收入第40名
IT期刊
软件
IT期刊
电脑商报
机械杂志 大众机械师
机械杂志 汽车维修与保养
消费杂志 时尚伊人
中国期刊广告收入第2名
消费杂志 时尚先生
中国期刊广告收入第8名
消费杂志 新娘
外资介入期刊经营的情况较多,如:人民邮电出版社与丹麦EGMONT集团合资组建童趣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美国迪斯尼的《米老鼠》、《小熊维尼》画刊和各种卡通读物250余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与赫斯特集团合作出版《好管家》;2002年9月赫斯特集团与中国丝绸总公司合作出版《娇点》杂志;中国青年出版社与法国《费加罗夫人》杂志社联合推出《虹》;德国鲍尔集团与四川省报刊中心合作出版《都市丽人》;麦格劳·希尔公司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共同出版《商业周刊(中文版)》;美国新世纪成功集团全方位介入《中国电子商务》、《中国电子商情》等刊物的经营。⑥法国著名的华谢菲力柏契传媒公司(Hachette Filipacchi Media)已经与中国的时装、体育、汽车等类期刊开展合作,2002年12月与中国体育报刊总社联合推出《Marie Claire》(中文名:健美女性)。美资背景的上海强生传媒创业投资公司分别投资300万元、190万元收购了《新财经》杂志和《理财周刊》各20%的股权。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美国在线(AOL)等传媒业巨头也在积极谋求与中国报刊业的广泛合作。上海古纳亚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02年7月合作推出了《父母》和《车》两种杂志,由古纳亚尔提供内容,负责杂志的国际广告,并协助编辑的培训。古纳亚尔在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13个国家都是一流的报刊杂志出版商。它的产品包括著名的媒体品牌如《明星》(Stern)、《资本》(Capital)、《今日电视》(TV Today)、《国家地理杂志》等,而贝塔斯曼集团拥有古纳亚尔74.9%的股份。实际上,真正的后台老板还是贝塔斯曼集团。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还批准了时尚杂志社的《中国旅游》与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旅行者》、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的《中国时装》与美国赫斯特公司的《哈泼斯·芭莎》等期刊的版权合作。港台传媒界也大举进入内地,如《明星时代》、《数字少年》、《职海》、《数字时代》等都有香港或台湾的资金注入。由海豚出版社和台湾光复书局合资成立北京光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联合出版发行多种出版物。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与台湾《PC home》合作创办的《学电脑》。台湾资金的北京世界商讯机构BNI已拥有《PC Lie/计算机与生活》、《PC Shopper电脑采购》、《新娱乐时代》等期刊的经营权。2002年9月人民日报社与香港泛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华媒体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分别持有合资公司51%和49%的股权,该公司同时经营报纸、期刊以及图书的发行业务。香港上市公司Tom.com则与三联书店组建了合资公司,其经营范围不但负责三联旗下4种期刊的广告和发行业务,而且包括图书连锁经营、国内外版权贸易和网络经营等方向。Tom.com具有强大的资本后盾,在亚洲地区普遍采用收购股份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跨媒体经营。其在先后收购台湾尖端出版集团、城邦出版集团、家庭电脑出版集团和商业周刊出版集团后,已计划对内地多个媒体进行收购。当然,由于体制所限,其购并计划一时难以实现,但完全可以通过与三联书店合作的方式,用变通的手法,介入内地媒体的经营。因为其最终目的是建立华文出版的最大传媒企业集团。港台传媒还以发行港台版出版物的方式进入内地,其中许多是国际知名期刊的中文版,如《凤凰周刊》、《东方视线》、《玛丽嘉儿》、《薇薇》、《侬侬》、《ELLE》、《GQ》、《Bazaar》等。还有一些境外投资者通过购买经营不善的期刊的经营权的方式,达到打入中国出版物市场的目的。当然,这种变相买卖刊号的做法是违法的,但目前仍有暗箱操作者。
三、外资介入音像出版发行业的情况
2002年2月新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同时,美国索尼音乐有限公司与上海新汇光盘集团和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得到文化部批准从事音像制品分销业务,成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家获得政府批准的中外合作音像分销企业。此前美国索尼音乐有限公司在中国走过的道路是:1994年在北京成立代表处;1997年3月至2000年12月,索尼音乐与上海声像出版社建立“项目合作”关系,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制作当地艺人音乐,并发行国内原创音乐;2001年5月,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成立;2001年2月,新索音乐获得音像制品分销权。2002年3月Tom.com宣布已就收购广州鸿翔音像制作公司50%的权益达成协议。百代(EMI)国际唱片公司也在与中国唱片公司洽谈合资事宜,但采取怎样的合资形式还在讨论之中。2002年4月份,韩国几家大音像公司联合在北京正式设立公司,也在寻求直接进入中国音像市场的途径。
音像制品出版成本较高,经营风险较纸介出版大,而其内容又往往与意识形态相关,因此,很多音像出版企业都采取融资的方式来降低经营风险。这当然包括融通外资。在这一环节中极易产生买卖版号的行为,这是国家严令禁止的。2002年1月文化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颁布了《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17号文件也明确规定,国有音像制品出版单位在融资时必须处于控股地位,而且投资单位不得影响音像制品内容的编辑制作。这是音像制品出版单位应当加以注意的。
四、外资进入印刷业的情况
截至2001年,全国8万多家印刷企业中,三资企业共2295家,其中中外合资1055家、中外合作267家、外商独资473家,仅广东一省(不含深圳)的外商独资企业就有232家。
2002年又批准了外商投资的印刷企业92家,投资总额55225.3万美元。其中35家合资、56家独资、1家合作。资金主要来源是新加坡、日本、美国等10个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资金主要投向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等19个省市区。深圳作为开发最早的特区,对外资具有更大吸引力。截至2001年年底,深圳共有印刷企业1213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有573家,约占47%;全市印刷行业总产值约120亿元。虽然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0.8%,但深圳印刷业这几年却占了全国印刷工业20%多的总产值。
1982年10月14日,“深圳印刷制品厂”改为中外合资企业“深圳嘉年印刷有限公司”,这是深圳市首家中外合资印刷企业。1989年5月6日,深圳第一家外商独资印刷企业“安福实业(深圳)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深圳当纳利旭日印刷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美国大印刷商R.R.当纳利父子公司同深圳石化综合商社合资的大型中美合资企业。同年,深圳利丰雅高印刷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系日本资本注入企业,现在每年营业额已经超过亿元。
2002年1月,贝塔斯曼集团与上海印刷集团和上海包装集团举行了成立合资印刷企业意向书的签字仪式。作为贝塔斯曼集团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米德尔霍夫也出现在现场。这显示了该集团准备全面进军中国出版业的决心。
2002年5月28日在上海市外桥保税区的曼罗兰印艺中心开业,曼罗兰集团在中国的分公司——“曼罗兰上海客户印艺中心”正式在上海安家落户。
2002年10月,由美国印刷巨子当纳利公司和上海新闻出版局发展公司共同投资的“上海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其目标是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商业印刷公司。当纳利公司是中国加入WTO后,得到中国批准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家国际性外资商业印刷公司,据介绍,位于上海青浦的该合资印刷厂投资额近3000万美元,中方和美方分别占51%和49%的股份。此前,当纳利公司于1994年在深圳建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印刷企业——深圳当纳利旭日印刷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黄页”的最大生产基地。而上海的新公司运营后将成为其全球性印刷企业基地,面向中国和欧美的客户展开业务。
至2002年年底,上海已设立各类外商投资印刷企业244家,资产总额达到24.68亿元,年营业额已超过40亿元,已经成为上海印刷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于2002年8月9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了其主体建筑——“华联印刷中心”建设工程的奠基典礼。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印刷总公司、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首期投入2亿元人民币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大型综合性的、现代化的合资印刷企业。这是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印刷企业。根据中国目前的政策,对于外资进入印刷领域我国已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如2001年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印刷企业管理条例》、2002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颁布的《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等。对于外商的投资比例乃至独资设厂等,都没有特殊限制,所以,今后外资在国内经营印刷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均会有所增长。
五、外资进入网络出版业和电子出版业的情况
网络出版业和电子出版业是高科技带动的新兴出版业。2002年年初,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电子图书进行了集中展示。最早推出标准中文电子阅读器“掌上书房”的辽宁出版集团展示了首部电子概念书《中国娃娃》。天津津科的翰林1号、北大方正的方正Apabi(阿帕比)等电子书纷纷亮相。专门为中小学生预备的“电子书包”的功能和价格都日益接近学校和家长的认可。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与深圳蓝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年底联合出版中小学电子音像版教材——“第e课堂”,该教材与现行纸介教材同步,共有95个品种、465张光盘,涵盖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12个年级的学科内容。这些电子阅读器和电子书在研发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外资介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与美国麦格劳·希尔集团合资成立的“北京财经易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于2001年7月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正式投入运营。该公司利用麦格劳·希尔丰富的版权资源,依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在国内的业务、发行网络优势开发财经类电子读物。2002年,中国教育电子公司和美国BTB Wire-less公司联合开发移动学习浏览器,该浏览器是目前PDA浏览器中功能最大的,集电脑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一体,主要推出CM-study(移动学习)、CM-campus(移动校园)的应用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该浏览器享受多种多样的电子服务。
网络出版在中国也有较大发展。有关专家估计,到2002年年底,会有400多家出版社加入网络出版,会有7万种左右的网络版图书在网上销售。这将对中国的纸介出版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在网络经营方面比较成功的搜狐网站(SOHU)、新浪网站(SINA)、“当当”网上书店、旌旗网上书店等,都有外资背景。搜狐和新浪还在国外上市,直接吸收国外资金。
网络出版的情况较为特殊,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其传播具有国际化和个性化的特色。网络出版需要较高的启动资金,投资回收慢,在电子商务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经营风险也比较大,因此,要求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撑。所以,许多网站在开办时,都吸收了大量外资。政府管理部门只对网上发布的内容进行监管,在网站融通外资方面,则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基本上不加干预。
六、外资进入出版业的模式及进一步合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总体看来,外资进入中国出版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独资经营。这主要体现在处于印刷环节的企业,如日本独资经营的安福实业深圳有限公司等。目前进入出版物销售环节的外资独资企业还很少,在我国执行入世承诺后,会逐渐增多。由于政策的限制,合法进入出版环节的外资独资企业还不会出现。2.合资经营。这是外资进入中国出版业的最常见的方式,中外合资的印刷、发行,乃至出版企业都大量存在。合资企业还可以细分为资金注入式和以版权收益入股式两大类。前者如上海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席殊书屋、《新财经》杂志、新浪网站等。后来如《米老鼠》、《好管家》等杂志以及剑桥大学出版社与外国语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剑桥国际英语教程》等版权合作项目。美国IDG集团与我国的合作项目则往往是既有版权合作,又有资金注入。在今后一定时间内,中外合资仍将是外资进入中国出版业的主要方式。综上所述,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即2002年,外资已经在图书出版发行、期刊经营、音像制作、电子出版以及印刷等方面,全面进入中国出版业,而且进入的脚步在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外商在我国入世承诺期(2002年12月16日)前,已经采取各种变通的方式进入我国出版发行领域,有些外商还通过与民营书店的结合取得了出版物的批发权,这更是对我国出版物分销领域承诺的大突破。如此看来,外资进入我国出版物市场的规模和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要迅猛。我国出版从业人员应当对来自外资的挑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我国正式开放出版物零售市场后,外资将可以更堂而皇之地与中国出版物销售企业展开竞争,除了已经采用的建立读者俱乐部、与出版社或杂志社联营、向书店或网络销售商注资、在大型超市中设专柜等方式外,还可能采取直接投资建立大型书店或收购大型书店的做法。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地占有出版物市场的做法。美国的巴诺、鲍德斯,英国的W.H.史密斯等国际著名书商在跨国发展时,都采用过这样的手段。而且,往往在建立数个大型卖场后实行连锁经营。再有就是建立现代化出版物流配送中心,以精细化管理、优质服务和及时结算吸引出版社和书店,同时也可以成为网络销售的有力支撑。还可能利用版权优势,通过手中掌握的印刷厂、书店,实现就地造货,直接销售外版书。这样既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降低出版成本,又可以逃避出版物进口税,进而冲击我国出版物市场。当外商的销售网络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以后,还可能用大额订数向出版社预定选题,从而取得选题控制权。外商进入中国出版物市场后,必须实施“本土化”政策,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就近取材,必然会用高薪手段挖掘中国出版、发行人才,与中国出版业进行激烈的人才竞争。总之,外商挑战的手段还很多,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
从目前来看,外资进入的主要地区还是北京、上海及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出版物购销两旺的地区。在2002年年底出版物零售承诺开放以后,我国出版物销售企业与外资竞争的压力仍将集中在这些地区。首批开放出版物零售市场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5特区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武汉、郑州等8城市,将会吸引外商进入,但进入的程度会有不同,规模较大的还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预计外资进入的数量会有所增加,其投资规模也会加大。我国的出版发行企业应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利用外资加快自身发展。
充分利用外资来扩大我国出版业的经营规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则,要注意绝不能被外资牵着鼻子走,乃至出让出版物内容的编辑权,失去了对出版物导向的控制能力。既要利用外资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又要注意出版物的意识形态属性,任何与外资的合作,都必须以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为前提。在与外商合作过程中的那些变相买卖书号、版号和刊号的行为,都是应该严格禁止的。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既不能迷失导向,也不能流失国有资产。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进行合资准备时,要认真进行清产核资,不能低估有形资产,特别是经营了多年的无形资产,不能任其流失。要仔细斟酌合同条款,避免吃暗亏,丧失了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能力。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要充分利用外资,还需要改善吸引外资的大环境。要为外资进入我国承诺开放的出版领域提供便利。包括出版管理、工商登记注册、税务、海关等部门,都应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否则,会人为地增加利用外资的难度。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的融资政策也应适当放宽,政策创新也应加快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