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日本作家笔下的“满洲文学”论文_孙文慧

伪满时期日本作家笔下的“满洲文学”论文_孙文慧

孙文慧[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青年项目“伪满时期日本作家作品中侵略性倾向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文慧(1991—)女,吉林延边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伪满文学,日本文学。

]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长春 130000)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我国东北进入长达14年的沦陷期。在此期间,数百名日本作家来到伪满洲国,创办许多综合性杂志和报纸副刊,并创作发表大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伪满时期独具时代特色的伪“满洲文学”,可以说,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日本殖民统治的产物,展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

关键词:伪满文学;文化侵略;日本殖民统治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强行建立了以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政权。从此,中国东北进入长达14年的沦陷期。在这14年的殖民统治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东北进行疯狂的殖民侵略,同时在文化方面制定相应的侵略政策,意图从思想上奴化中国国民,为其殖民统治推波助澜。当时,许多日本本土作家来到当时的“满洲”,创办许多综合性杂志和报纸副刊,并创作发表大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伪满时期独具时代特色的伪“满洲文学”。可以说,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日本殖民统治的产物,展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

关于“满洲文学”的界定,说法有很多。在伪满时期,一般日本学者认为“满洲文学”包括中国作家的“满系文学”与日本作家的“日系文学”。同时,日本当局甚至希望通过一些强制手段将二者合二为一,创造真正属于“满洲国”的满洲文学。而中国作家则认为“满洲文学”只应包含在满中国作家的作品,而不包含日本作家的创作,也就是说“满洲文学”应与“日本文学”处于对等的地位。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根据《满洲文学二十年》中对伪满时期日本作家文学活动的记载,伪满时期日本人文学活动始于1905年日俄战争后不久。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大连且最初的文学形式以日本传统的短歌、俳句、川柳等形式为主,基本停留在兴趣爱好阶段,后来,随着定居于当地的日本人逐渐增加,文学形式也逐渐增多,形式呈现多样化。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殖民地对“满洲”的文学侵略活动主要以总部设于大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为中心,在奉天、长春、抚顺等地也有一些满铁沿线的日本人从事零星的文学活动。在此期间出现《翠鸟》、《夕阳》、《满洲短歌》等短歌杂志,《娘娘庙》、《白猎》等川柳杂志,《晓》、《北满歌人》等诗刊,以及《新天地》、《满蒙》、《满洲评论》、《满洲公论》、《协和》等综合性杂志。在这些杂志上所刊登的文学作品,大多与“满铁”有关。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随着文学空间的逐渐扩大,以大连为中心的日本人文坛中出现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场运动风靡一时,吸引了大批作家投身其中。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翌年3月,关东军通过扶持溥仪上台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本的侵略势力也随之由“关东州”扩大至全东北,东北三省从此进入长达14年的沦陷期。随着这一变化,身在伪满及“关东州”的日本人作家、文人也尝试着根据自己身份、立场的改变,对自己的文学活动重新定位,甚至因此而开展对“满洲文学”方向的大讨论。经过多方面的讨论,最终以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为指导的“建国精神”逐渐成为主流。许多在伪满洲国建国以后来到伪满的日本作家,以新天地的建设者自居,秉承“建国理想”,以亢奋的精神状态开始进行创作。从此伪满洲国及其“建国精神”成为大多数日本作家写作的立足点及基本立场。也就是说在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并与前一时期的创作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作家的文学活动由以前的兴趣、爱好阶段发展成为有意识地配合日伪当局对伪满的殖民侵略形式。而同时日伪当局也通过先后设立“满洲文化会奖”、“建国纪念文艺奖”、“满洲国民生部大臣奖”等文学奖项大肆扶植伪满洲国日系文学的发展。1941年3月、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发布了伪满政府文艺政策的纲领性文件——《艺文指导纲要》,对此,弘报处处长武藤富男自诩为“可与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比肩的划时代的产物,明确了我们满洲国艺文发展繁荣的方向。”[ 武藤富男.私と満洲国[M].文芸春秋社,1998:335.]纲要以“日本精神”为指导核心,完全撕下了之前的伪装,公开了其殖民地文艺的性质,宣扬“建国精神”,为日伪当局在伪满洲国的殖民侵略推波助澜。可以说,伴随着日伪当局对文艺统治的强化,无论日本人作家还是中国人作家,其文学创作活动都受到了一定的管制,文艺沦为服务政治、战争的工具。

其次,从作品数量、刊物级别方面来看,伪满前期以兴趣爱好为主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多,文学刊物也较为分散,而后期随着日伪当局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日本人文学作品数量逐渐增多,刊物也逐渐趋于集中化、核心化。其中,《高粱》与《作文》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高粱》由奥一于1932年7月创刊于新京(今长春)。在当时的新京,冠以杂志的刊物,《高粱》是第一号”[ 大内隆雄.満洲文学二十年[M].国民画報社,1944:187.]。《高粱》的创刊,预示着文学的重心逐渐从大连向新京转移。此后,1938年创刊于新京的《满洲浪漫》取代停刊的《高粱》,成为日本殖民者伪满洲文学的两大主要阵地。但是,相比较来说,《满洲浪漫》主要以“建国文学”为指导思想,比《作文》更关心日伪文化建设问题。

综上所述,事变前,对日本人在我国东北的文学活动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还是深受进步文学影响的。然而,事变后对日本人的文学活动虽不应全加否定,但许多日本人文学社团、期刊、作品也显然是推行殖民主义文学和妄图控制伪满文学活动的。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当局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提出了“建国精神”的口号,也就是在满洲推行奴化、侵略政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掩盖侵略实质,日本帝国主义者公开宣称“满洲国”是一个包括日本民族在内的复合民族国家,推出“民族协和”、“王道主义”、“建设王道乐土”等符合“建国精神”的口号从而实现真正的侵略目的。同时,为了宣扬“建国精神”,日伪当局提出所谓“文治”,企图用日本殖民主义文化对中国东北进行文化侵略,并提出“建国文学”的主张。

“建国文学”的产生历经了一次大讨论。1936年起,许多日本作家开始讨论伪“满洲文学”的定位问题。其中,讨论的参加者西村真一郎在《文艺评论界概观》(《满洲文艺年鉴》第二辑,以下简称第二辑)[ 今村栄冶.満洲文芸年鑑[M].満州文化会,1939.]中对伪满文学做了一个定位,将伪满文学分为主张以日本文学为主流的主流派,强调“满洲国”世界观的建设派以及现实派三派。

其中,主流派主张“满洲文学”应以日本文学为主流,以日本文学为主来创造“满洲文学”。作为国策文学的鼓吹者和实践者的上野凌嵱曾在《满洲文化的文学基础——所谓满洲文学是什么》[ 今村栄冶.満洲文芸年鑑[M].満州文化会,1939:52-53.]提出所谓“满洲文学”必须是日本文学的血统,并且必须是在其正统上形成的日本现代文学的指导性的意识形态。城小碓在《满洲文学的精神》[ 今村栄冶.満洲文芸年鑑[M].満州文化会,1939:27.]中提出:从文学方面,按理说,从我们日系来看说是日本文学的延长也可以,从汉文系来看说是“支那”文学的延长也并非不可。但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国民所希望的文学当然必须达成一致。(略)就是说“满洲文学”要以前述的日本文学为主流,即以日本文学为主来创造满洲文学,不,是命中注定应该这么做的。八木桥雄次郎在《殖民地文学再探讨——殖民地文学的诞生》[ 八木桥雄次郎.殖民地文学再探讨——殖民地文学的诞生[N].满洲日日新闻,1936-4-16(7).]中将“满洲国”视为与台湾、朝鲜相同的日本“外地”,并将“满洲文学”归入日本“地方文学”的范畴。

也就是说,在主流派的观念中,伪“满洲国”并非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国家,它仅仅是在“日满不可分”前提下而存在的一个殖民地,这个殖民地一切都应以日本为主。所以,伪“满洲国”的文学便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只能作为日本文学的延续,继承日本文学的传统,甚至被视为带有些许乡土色彩的日本文学末流。可以说,主流派的观点充分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民族优越感,在自我身份认同上坚持殖民主义者的立场。

现实派提出“满洲文学”的创作首先要深入满洲的现实,深入“满人”的生活,体验并将其深入表现出来。这一观点与主流派一切以日本为前提,深入日本人的生活主张大相径庭。

现实派的观点理论中,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在观念上既不同与主流派的民族优越感与殖民地思维,更不同与建设派为建设而服务的建国精神。现实派中所提倡的“现实主义精神”很大一部分来自无产阶级文学,它们将伪“满洲国”当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描写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发现“光明”、“协和”背后的阴暗与弱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现实派的作家们没有殖民者的“满洲”意识,他们仍然希望“满洲”能在文化上实现日本化,把在日本遭受到挫折的创作理念转移到“满洲”,希望“满洲国”的文学能够学习与继承日本无产阶级文学。

建设派主张“满洲文学”就是“满洲国”自己的文学,要以“满洲国”的精神为世界观批判性地消化日本文学,同时建设“满洲”自己的文学。如建设派代表作家西村真一郎在「植民地文学の再検討―植民地文学の一般論として」中提出“应当把促进一切文化事业的建设、培养殖民者的乡土精神、指导被殖民者、使他们努力向上当做自己的任务乃至使命。”最终成为“比政治运动和政治工作更前沿的宣传机器。”

这场关于“满洲文学”定位的大讨论,因为关系到所谓新国家的文化建设,并且参与者很多本身就是政府官员等体制中人,所以这场讨论多少会带有一些官方色彩,而建设派的观点以伪满洲国建国为前提,与日伪当局官方立场非常吻合,是基于官方的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因此,以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为指导的“建国精神”便成为“满洲文学”的创作核心。

纵观二十多年间伪满时期日本作家笔下的伪满洲文学,可以看出,伪满时期日系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基本是为日伪当局的殖民统治服务的,是日本殖民主义向伪满洲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在这些作品中,有的积极响应日伪当局号召,鼓吹、实践以“建国精神”为根基的“开拓者精神”,有的则大力宣扬“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等口号,营造伪“满洲国”内“日满协和”的假相,刻意回避民族压迫的尖锐问题,还有一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日本殖民主义的文化歧视与种族偏见。可以说,这类作品虽然缺乏真正的文学性,却充满了日本殖民者的狂热的侵略精神。因此,暂且抛开文学价值研究方面来研读、解析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伪满洲文学,可以从文化层面进一步证实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参考文献]

[1]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5.

[2]武藤富男.私と満洲国[M].文芸春秋社,1998.

[3]大内隆雄.満洲文学二十年[M].国民画報社,1944.

[4]单援朝.漂洋过海的日本文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小山贞知.协和运动的根本精神[J].满洲评论,第二卷第二十二号,昭和七年六月十一日,东京:龙溪书舍,1979.

[7]陈秀武.“伪满”建国思想与日本殖民地奴化构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青年项目“伪满时期日本作家作品中侵略性倾向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文慧(1991—)女,吉林延边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伪满文学,日本文学。

论文作者:孙文慧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9

标签:;  ;  ;  ;  ;  ;  ;  ;  

伪满时期日本作家笔下的“满洲文学”论文_孙文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