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度教育信息化市场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泥[1](2021)在《肯尼亚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瑞敏[2](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拉开了对人类社会生活深度影响的大幕。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这些被数据化了的现象及行为能够依托大数据技术被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大大超越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为更为精准地了解需求、把握动态、提供服务、预测发展等提供了强大支撑。正如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中,数据信息在了解人们行动轨迹、助力精准定位密切接触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党和国家对大数据高度重视,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大数据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能忽视大数据的重要性。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技术,还是一种信息资源和思维理念,它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良好机遇。具体而言,首先,作为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极大地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和更富有穿透力、感染力。其次,作为资源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多元的信息资源,突破了传统信息资源在“量”和“质”方面的局限性。再次,作为思维理念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观念和工作思路,突破了传统简单化、统一化及线性的思维模式,为精准思政、个性化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引。总之,大数据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大数据又是一柄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由此也引发一些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质疑与否定。面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就要继续深化对大数据的理论认知,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由此,本研究聚焦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大数据如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分别对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思想资源上的追溯、现实境遇上的考量、价值契合上的探讨、风险困境上的分析、内在要求上的厘清以及创新策略上的谋划:第一,在对大数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数据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西方社会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追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想资源,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合理性证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更加有理、有力。第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现实境遇进行了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受大数据影响,发生数字化转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及环境等要素受到大数据的冲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两方面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革。同时,由于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中运用和接受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问题的产生。此外,由于大数据的自身特征,在彰显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带来“思维受限”、“精神迷失”、“数据奴役”等风险问题。对这些现实境遇的澄清,有助于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三,以大数据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优势为着眼点,通过反思与透析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制约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阐释了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之处以及为其带来的新机遇,从而论证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第四,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的运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这些原因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主要挑战和障碍,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在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时“找准症结,靶向治疗”。第五,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应当遵循的原则及要求。面对这一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仅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创新目标,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大数据优势。还要明确创新过程中的“守正”因素,以坚守正确的创新方向。同时,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外部风险,为充分运用大数据提供保障。树立良好的大数据意识,以更好地指导创新实践的开展。厘清“相关”与“因果”,“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数据使用”和“伦理关切”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性因素。第六,从观念变革、内容优化、方法改善、管理机制完善以及保障体系健全五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这五个方面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融合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形成合力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开展。
彭雨晨[3](2020)在《SaaS商业模式转型下的财务战略研究 ——以广联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传统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近年来的发展规模依然不断扩大,随着国家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一带一路”政策等的深化,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近年以来建筑业增速放缓,亟需通过建筑信息化来注入活力。广联达作为国内领先的建筑软件信息服务商,在2015年面对外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开始由销售软件向提供服务的SaaS商业模式转型,将工程业务转移到线上,推动云平台和建筑信息一体化建设,助力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软件行业的转型先驱,在转型过程中的财务战略值得关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研究和相关理论,介绍了广联达转型的基本情况,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广联达转型的必要性和优势,基于前景预期理论、权衡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分别从投资战略、筹资战略、利润分配战略三个方面对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梳理,结合企业当前转型的具体情况和变化,分析企业财务战略对转型的支撑作用。同时通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相关指标,结合企业的财务数据和相关信息,对其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根据分析发现广联达的财务战略对企业的转型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作用,转型前后相关财务指标变化明显。但是也存在投资效率不足、费用过高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广联达财务战略的分析,为其他建筑类相关企业转型时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作用。
王静[4](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研究》文中认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问题,不断进行思想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好。这些可喜的变化离不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行的农业现代化政策、财政支农政策、法律政策、精准扶贫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助力。但是当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民工外出务工更加困难、政策调整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向好态势仍不稳固、农业增收动力不足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未来要想保证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进一步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就必须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加速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努力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发展开辟一个光明的前景。
邵阳子[5](2019)在《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困难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实则是存量技术及其相应经济形态支撑力减弱的结果。寻找支撑未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由高速回落至中高速,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孱弱。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拐点”,随着传统动能的减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与改造升级传统动能结合起来,换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双引擎,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现有国内外关于中国新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广受认可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缺乏量化实证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基于新经济发展视角,探究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关系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研究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从“新经济”和“经济结构”的相关文献出发,对新经济冲击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追溯和现实考量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对前三次工业革命历史进程的梳理,来分析新经济的发展和演化历程。可以看到历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都是在重大技术创新以及支撑力的推动下,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组织,从而改变经济形态的性质,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中占核心地位的经济结构也会反映当时经济形态的特征。基于计量经济学等多种实证模型,重点研究了新经济发展对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机制。本文基于ITIF构建的“美国各州新经济指数”和财新网构建的“中国新经济指数”,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官方统计机构对我国新经济具体形态的阐述,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开放经济、绿色经济、创新经济和活力经济六大方面构建了“中国新经济发展指数(CNEI)”,并基于PPCA法,对2003年至2016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基于Theil指数和Moore指数,对我国各省2003年至2016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变迁速度进行了评价;基于SRA,对我国各省2003年至2016年TFP进行了测量。综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得出的CNEI、THI、MI和TFP数据,分析了新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信贷和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机制,重点研究新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作用。与此同时,分析了新经济在我国几种典型业态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相关论题的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和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有利于引导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重视创新投入,扶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促进我国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有利于引导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挖掘内部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动能、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经济硬着陆”。
陈春梅[6](2018)在《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现状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跨区域发展、多项目运作的外在驱动,与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需求,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来解决成本管理众多问题也是大势所趋。对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利用信息化工具可以改善成本数据收集、保存、处理与传送的质量,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增强决策科学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相比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通用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成熟,成本管理信息化更具有房地产经营的独特性,实践中的建设和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通过对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现阶段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现状,指出当前成本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建设速度慢、应用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反映出信息化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尚未发挥理想的价值,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识别阻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到底有哪些。通过现状调研、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本文共识别出37个阻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并定性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和阻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8个关键障碍因子,根据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为: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欠佳、成本管理系统自身缺陷、企业及员工对成本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成本管理信息化市场服务水平不足、企业对成本管理系统及服务商的选择不当或管理不善、成本管理信息化宏观环境欠佳、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不足、企业对成本管理信息化的需求与目标不明晰。最后,根据障碍因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提出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改进思路,并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外部市场两个角度,对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更好地发挥成本管理信息化的价值提出建议,以推动房地产行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
何秀丽[7](2015)在《西安HS电气公司营销信息化应用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营销信息化是指通过现代化信息网络,来实现个人或者企业经济创造的需求、并通过现代化网络提供有交换价值的商品或者服务,从而实现各自所需或者服务的一种信息化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社会经济活动体系。它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在现代化信息经济迅速发展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使企业通过有价值的信息链条,将企业与个人之间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整合,从而有力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整个信息化体系的实用和创造价值,同时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处于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着日益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着客户太多的选择和近乎苛刻的要求,一个企业的成败与企业的信息化营销策略密切相关,围绕“给客户一个掏腰包的理由”,一批批的营销专家和营销实践者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信息化营销策略。西安HS电气公司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开展市场营销信息化应用的策略研究。本文首先对西安HS电气公司营销信息化应用进行市场分析,以及西安HS电气公司营销信息化现状及SWOT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电气设备制造企业营销的相关实践,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方法,研究了西安HS电气公司信息化应用营销中品牌营销策略、差异化营销策略、关系营销策略、整合营销策略、合作营销策略、数字式营销策略等新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营销信息化策略的实施途径和运作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工作对西安HS电气公司制订信息化应用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希望为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制定营销信息化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一些参考。
高建立,高嘉奇,周志广,任小芬[8](2014)在《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的分析,针对农村信息化理解不透彻、互联网应用普及率低、人才队伍支撑能力和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法规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统筹农村信息化工作,推广互联网应用,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法规等对策。
何晖[9](2012)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文中指出2009年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随着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作为全国9亿农民老年生活基本保障的新农保制度在“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当前,《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只是规定了新农保制度的运行模式、基本原则等框架性内容,具体实施仍需结合各地省情、县情予以进一步开展和完善。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新农保制度在试点过程中面临着制度设计不完善、制度运行存在地区差异、制度实施受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以及制度对外部环境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导致新农保活动在预期目标上的偏离。因此,作为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的新农保制度,随着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必将面临着如何评价效果、提高效率,识别风险、防范未然、消除不稳定性、实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新农保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和境况下,由于无法准确预见的因素,导致新农保活动与绩效和预期目标之间发生的负偏离及相应损失。由于处于制度实施的初期,人们大多普遍关注新农保制度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忽略其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本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识别,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预测相结合、合理性与现实性分析相结合、理论概括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其中关键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筛选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新农保风险防范策略。本文的内容框架除了绪论和结论展望外,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新农保制度及其风险管理内涵的基本界定。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变迁为切入点,在介绍新农保制度建立的条件、制度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对新农保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厘清新农保风险的要素及其发生的可测性、不可测性,风险补偿或给付的连续性、有限性,以及风险防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等一系列特点,探寻新农保风险管理的内涵、目标及意义,以此为支撑,构建“全面识别—关键因素筛选—评估评价—规避防范”新农保风险管理程序,奠定后续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对新农保风险因素识别理论探讨。在梳理一般的风险识别的基本理论、常用方法和识别过程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新农保风险识别的目标、原则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农保风险测度的标准,将新农保“保基本”、“有弹性”、“广覆盖”、“多层次”和“可持续”的基本原则转化为新农保风险测度和评价的标准。确立新农保风险管理的期望值,为新农保风险识别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部分是对新农保风险因素的全面识别及其关键风险的筛选。通过剖析新农保风险生成的前因性及内、外部机理,阐释新农保风险形成环节及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明确新农保风险识别的具体流程,重点探讨新农保内生风险、外生风险以及外部效应风险等,按照新农保活动的“制度设计——制度运行”过程对新农保风险系统进行全面识别。在此基础上,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新农保风险系统的风险因素进行权重赋值,筛选出新农保关键风险。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对新农保关键风险因素的实证评估。以新农保试点县为实证分析对象,重点考察湖北省宜都等26个县的新农保运行状况,建立调查数据库,从新农保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的财务可持续两方面进行关键风险因素确认。其中,第四部分是新农保制度设计风险的评估。根据新农保制度设计要求,以“保基本”为标准,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保险精算及生成农村居民国民生命表,对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风险、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以及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则对制度运行中的财务可持续风险进行了评估,具体以湖北省的国家新农保试点、非试点地区为样本,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政策仿真等工具,结合logistic分析,分别对新农保财政风险、集体筹资风险和个人筹资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第六部分是在以上风险识别及确认的基础上探讨新农保风险防范具体策略。遵循新农保风险防范的一定目标和原则,有针对性对新农保关键风险的防范对策进行了重点探讨。其中,制度设计风险防范策略包括设计“统一比率计发+分层补贴差额”的待遇计发方案稳定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完善精算制度科学制定个人账户计发系数,统中有分实现制度从碎片化走向大一统;新农保财务可持续风险防范策略主要包括建立“阶梯式”财政分级补贴机制,因地制宜明确集体筹资责任以及完善个人参保激励机制等。此外,新农保风险的防范策略还包括创新保险基金管理方式、化解待遇给付风险、优化新农保运行外部环境等。
张成林[10](2012)在《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 ——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文中提出本世纪之初,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构想,这既是承接了上世纪初叶力图以改造乡村挽救旧中国于衰微的先贤未竟之志,又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急需破解之瓶颈,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然之选,但如何将千年未大变之传统农村改造为充满现代意蕴的新农村仍是国人未完解之题。近年来,学界和政府提出将农村改造为现代生活共同体,也就是把社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案,应该说是可行之选。这既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又契合当下国家和农民的双重需求。建设农村社区毫无疑问是建设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明晰化,但农村社区建设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进一步破题求解。信息化是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确证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也应充分重视信息化在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建设的各个层面。这种想法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似乎不具有太多的创新意义,因为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如美国、韩国、印度农村的信息化实践已历多年,且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已显露出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国内各省在农村信息化方面也不是无所作为,如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广东、宁夏、云南等省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已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上述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而言更多的是指向农业信息化而非农村信息化,更不具有明确的现代共同体建设意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也就是通过全方位增加和提高社区基本结构要素,为农村社区共同体提供物质载体。但由于社区建设过程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参与完成的,如何处理主体间关系,能否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并约束其有损于农村社区建设本质要求的不当行为,就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否则就难以从相关主体那里聚集到必要的社区建设资源,也无法实现资源效益。在治理理论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建构合理的制度化机制去处理社区建设主体间关系以配置社区要素,形成合理的要素结构,否则,社区共同体就无法达成建设所需要的秩序并最终实现要素效率与效果的优化。我国农村发展历史也已充分的证明:没有合理的治理模式是无法有效建设农村,推动农村发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为此,面对为农民建设现代生活共同体的历史性要求,必须要探索和建构合理的社区治理机制以保障农村社区建设的进行。治理模式实质是一种制度结构,而有效的制度必须具有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当我们通过信息化来推动国家及农村村社区建设的时候,当信息技术渐渐进入农村,融入农民日常生活的时候,当利用信息技术成为农民生活方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农村社区内外的社会环境。这种改变对于既存于农村的某种治理模式而言是其治理生态的改变,而治理生态的变化会导致旧治理模式的不适应乃至失败,为此,需要对原有的治理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乃至彻底的推动其转型为新型治理模式。当然,治理模式的调整或转型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通过对美国、韩国、印度及我国广东、宁夏、云南等国内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宏观梳理,还有深入J镇农村社区对那里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的实证考察,发现:第一,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村政管理改进、社会服务提供、社区文化建设、农民主体性提升等诸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各地农村社区建设的技术模式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遵循了“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运作机制。第三,相较于美国、韩国等农村信息化先进国家,包括J镇在内的国内各地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有:政府投入不足、市场主体存在信息化“市场失灵”现象、社会主体社会参与不足、信息服务内容单一、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低。针对发现的问题,需要采取提升农村社区信息化的在政府战略中的地位、完善促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培育规模化信息消费主体、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系统由镇下延进村、探索农民信息化培训的新模式以提高应用水平等措施。通过考察信息化对J镇农村社区治理生态带来的影响,发现信息化正深刻的改变着农村社区的治理生态。从外部看,信息化正在建构者一个具有开放特质、互动功能的网络社会,而偏远的农村社区也可以融入其中,分享网络里的资源。同时,信息化推动了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开启了网络问政,这便利了农民和政府双向交流与互动。从内部看,信息化改变着农民的观念,改变着农村的社会关系与行动结构。从农村社区内外行动者的互动方式与博弈机制看,信息系统为多元主体之间搭建起了去中介化的、扁平化的非线性连接通道,乡村政治平台上的博弈结构正在由过去封闭环境下的基层政府和社区的二元博弈趋向开放环境下的多元主体博弈转变。从总体看,信息化正在将农村社区带进一个由社区—社会—基层政府—高层政府所组成的三层四维政治空间。相对于过去封闭的、等级化的农村政治空间,这一新政治空间具有开放性、话语权的平等性、互动的多维性。结合农村治理生态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建设现代生活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农村社区治理模式需要在三个向度上进行适应性转型,即:封闭型治理转向开放型治理,生产型治理转向生活型治理,控制型治理转向合作型治理。第一方面主要指治理环境的转变,第二方面主要是指治理标的物的转变,第三个方面主要是指核心治理机制的转变。
二、2003年度教育信息化市场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度教育信息化市场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
第三节 大数据基本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释义 |
一、大数据的概念分析与发展动因 |
二、大数据特征及价值 |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和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 |
一、数据科学中数据与其代表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视“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思想 |
四、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数据”运用的理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数据研究的思想呈现 |
一、注重以“事实驱动”的方法论萌芽 |
二、“取实予名”的理念表征 |
三、对“以数为据”思想的践行 |
第三节 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中重视数据的理念梳理 |
一、西方“万物皆数”的哲学起源 |
二、数学文化在西方的形成 |
三、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应用 |
第二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境遇分析 |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变化 |
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
二、“数据治国”成为政治治理新手段 |
三、“数字化模式”成为社会发展新目标 |
四、“数据化生存”成为文化发展新生态 |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形势变革 |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方式“灵活化” |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存状态“数字化” |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元化” |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信息化” |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呈现新矛盾 |
一、思维固化与思维变化之间的矛盾 |
二、对新技术的消极质疑与积极适应之间的矛盾 |
三、认知渠道单一化与情感表达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
第四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遭遇新风险 |
一、“算法黑箱”带来思维受限的风险 |
二、数据爆炸带来“精神迷失”的风险 |
三、大数据“入侵”带来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
四、大数据扩张带来“数据奴役”的风险 |
第三章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
第一节 大数据破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制约 |
一、大数据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 |
二、大数据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新境界 |
三、大数据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形式 |
第二节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契合 |
一、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相契合 |
二、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多元性相契合 |
三、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变的时代性相契合 |
第三节 大数据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契机 |
一、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战略资产 |
二、大数据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有力支撑 |
三、大数据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性贡献关键力量 |
第四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图景 |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取得的成果 |
一、相关理论研究有了一定基础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三、大数据研究机构层出不穷 |
四、大数据实践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的普及率不高 |
二、可挖掘的数据源不足 |
三、大数据的共享不通畅 |
四、大数据的取舍之道不明晰 |
五、大数据运用中存在伦理困境 |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所呈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数据意识淡薄 |
二、大数据平台建设不足 |
三、大数据技术瓶颈 |
四、大数据人才短板 |
五、大数据法律规章及制度体系不健全 |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 |
第一节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 |
一、充分融入大数据理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
二、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 |
三、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
第二节 坚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
一、强化“以人为本”原则 |
二、坚持“守正性”原则 |
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三节 应对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外部风险 |
一、应对思维受限的风险 |
二、应对“精神迷失”的风险 |
三、应对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
四、应对“数据奴役”的风险 |
第四节 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意识 |
一、大数据资源意识 |
二、大数据价值意识 |
三、大数据应用意识 |
第五节 把握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几对关系 |
一、思考“相关”与“因果”的关系 |
二、澄清“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的关系 |
三、明确“数据使用”与“伦理关切”的关系 |
第六章 促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及对策 |
第一节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变革 |
一、树立数据化理念 |
二、树立精准化理念 |
三、树立个性化理念 |
四、树立协同化理念 |
第二节 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实施方式 |
一、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
二、融入大数据应用能力的教育 |
三、依托大数据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方式 |
第三节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一、经验型和实证型研究方法相结合 |
二、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
三、传统载体与大数据载体相结合 |
第四节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管理机制 |
一、制定科学的决策机制 |
二、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 |
三、完善明确的约束机制 |
第五节 完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障体系 |
一、提供大数据技术保障 |
二、完善大数据人才队伍保障 |
三、健全大数据伦理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SaaS商业模式转型下的财务战略研究 ——以广联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前景预期理论 |
2.1.2 权衡理论 |
2.1.3 信号传递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商业模式变革的相关理论 |
2.2.2 关于SaaS模式的应用 |
2.2.3 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
2.2.4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行业简介 |
3.1.1 软件行业 |
3.1.2 建筑行业 |
3.2 案例公司简介 |
3.2.1 广联达简介 |
3.2.2 业务板块 |
3.3 商业模式转型概述 |
4 案例分析 |
4.1 商业模式转型动因分析 |
4.1.1 政策支持,助力建筑信息化 |
4.1.2 建筑信息化程度低,市场广阔 |
4.1.3 技术产品优势大,销售服务一体化 |
4.2 商业模式转型下的财务战略匹配 |
4.2.1 加大投资力度,推动技术更新 |
4.2.2 债务筹资比重加大,股权筹资比重较小 |
4.2.3 降低股利支付率,稳定业绩增长 |
4.3 转型中财务战略实施的效果评价 |
4.3.1 投资促进技术升级,盈利能力提高 |
4.3.2 资产负债率升高,偿债能力有所下降 |
4.3.3 经营风险降低,成长能力较好 |
4.4 财务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4.1 资金投入分配不均,投资效率不足 |
4.4.2 资金管理能力弱,内部融资较难 |
4.4.3 股利支付率依然较高,不利于利润留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2.1 合理规划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
5.2.2 加强资金管理能力,合理利用内部资金 |
5.2.3 采用较低股利支付率,留存更多资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
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 |
(一) 增长幅度大 |
(二) 增长速度快 |
二、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
(一) 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
(二) 家庭经营净收入稳定增长 |
(三) 财产净收入增长迅速 |
(四) 转移净收入特别是政策性转移净收入快速增长 |
三、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好 |
(一)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
(二) 区域收入差距缩小 |
(三) 贫困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 |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变化的原因 |
一、农业现代化政策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
(—)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变化 |
(二) 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变革 |
二、财政支农政策维护农村居民根本利益 |
(一) 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完善 |
(二) 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不断改革 |
三、法律政策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
(一) 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
(二) 依法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 |
四、精准扶贫政策助力农村居民脱贫致富 |
(一) 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政策 |
(二) 实施易地搬迁安置政策 |
(三)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政策 |
(四) 实施教育扶贫脱贫政策 |
(五) 实施低保兜底政策 |
五、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农村居民后顾之忧 |
(一)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进一步提高 |
(二)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
(三)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
第三章 当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多因素叠加导致农民工外出务工更加困难 |
(一) 经济下行影响就业 |
(二) 人工智能取代普通劳动者 |
(三)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 |
二、政策调整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
(一)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周期变长 |
(二) 粮食收购价格下调 |
(三) 农业补贴对象调整 |
三、农村居民收入向好态势仍不稳固 |
(一) 不同省份之间收入差距再度扩大 |
(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缩微弱 |
(三)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
四、农业增收动力不足 |
(一) 农业经营主体素质低下 |
(二) 农业经营规模偏小 |
(三)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单一 |
五、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 |
(一)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限制多 |
(二)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落后 |
(三) 农村居民理财意识薄弱 |
第四章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措施建议 |
一、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
(一) 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 |
(二)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三)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
二、加速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一)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
(二)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
(三) 创新农业营销模式 |
三、加大对贫困地区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 |
(一)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
(二) 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 |
(三) 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 |
四、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一) 明确培育对象 |
(二) 确定培育内容 |
(三) 实施多种培育方式 |
五、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
(一)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
(二) 健全农村金融市场 |
(三) 提升农村居民投资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结构安排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
一、文献回顾 |
(一)新经济的概念界定 |
(二)新经济的具体形态 |
(三)新经济的深入思考 |
(四)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关系 |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三、理论分析 |
(一)经济形态的界定 |
(二)新经济内在的产生机制 |
(三)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的内在联系 |
第三章 新经济冲击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追溯和现实考量 |
一、新经济的发展与演化历程 |
(一)技术突变与演进 |
(二)组织模式变革 |
(三)经济结构演化 |
(四)小结 |
二、本轮新经济对经济结构的冲击 |
(一)兴起的背景 |
(二)技术演进的过程 |
(三)组织和结构的变迁 |
第四章 新经济对经济结构演化的催化作用 |
一、全球视角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 |
(一)经济结构变化一般机理 |
(二)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
(三)新经济推动全球经济结构的演化发展 |
二、中国新经济与经济结构发展评价 |
(一)中国新经济指数评价 |
(二)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测量 |
(三)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量 |
三、新经济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 |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二)实证模型设计 |
(三)实证分析 |
四、新经济冲击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趋势 |
第五章 新经济的典型业态及对策建议 |
一、新经济典型业态的表现与效应 |
(一)跨境电子商务 |
(二)互联网金融 |
(三)共享经济 |
二、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6)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现状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总结 |
1.3 研究意义 |
1.3.1 学术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基础理论与研究界定 |
2.1 信息化价值相关理论 |
2.1.1 信息化价值 |
2.1.2 信息化价值实现 |
2.2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概述 |
2.2.1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界定 |
2.2.2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价值 |
2.2.3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
2.2.4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界定 |
2.3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
2.3.1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界定 |
2.3.2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
3.1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现状调研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3 样本说明 |
3.2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现状 |
3.2.1 成本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3.2.2 成本管理系统建设情况 |
3.2.3 成本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
3.2.4 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 |
3.3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3.3.1 成本管理信息化为企业创造的多重价值难以显现 |
3.3.2 企业及员工对成本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
3.3.3 企业管理能力难以满足成本管理信息化要求 |
3.3.4 管理软件市场服务能力无法匹配大型房地产企业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研究 |
4.1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识别 |
4.1.1 基于现状调研的障碍因素识别 |
4.1.2 基于文献研究法的障碍因素识别 |
4.1.3 基于专家访谈法确定的障碍因素 |
4.1.4 障碍因素分类梳理 |
4.2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定性分析 |
4.2.1 企业内部障碍因素定性分析 |
4.2.2 企业外部障碍因素定性分析 |
4.3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定量分析 |
4.3.1 研究方法与样本说明 |
4.3.2 样本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3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
4.3.4 关键障碍因子提取 |
4.3.5 关键障碍因子重要性排序 |
4.3.6 关键障碍因子提取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改进建议 |
5.1 成本管理信息化改进思路 |
5.1.1 明确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 |
5.1.2 坚定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态度 |
5.2 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视角的建议 |
5.2.1 发挥组织力量以从上至下实施成本管理信息化 |
5.2.2 完善管理制度以保障成本管理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
5.2.3 建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成本数据库 |
5.2.4 科学选择和管理成本管理信息化产品及服务 |
5.2.5 坚持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 |
5.3 市场视角的建议 |
5.3.1 提高信息化服务商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匹配度 |
5.3.2 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调查问卷-关于大型房企成本管理信息化的调查 |
B.访谈提纲-关于大型房企成本管理信息化的访谈 |
C.调查问卷-关于大型房企成本管理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障碍因素调查 |
(7)西安HS电气公司营销信息化应用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实践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营销信息化 |
2.1.1 营销信息化的概念 |
2.1.2 营销信息化的作用 |
2.1.3 营销信息化的意义 |
2.1.4 营销信息化的策略与途径 |
2.2 网络营销 |
2.2.1 网络营销的概念 |
2.2.2 网络营销的特点及方式 |
2.2.3 网络营销策略组合 |
2.2.4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对比 |
第三章 西安HS电气公司营销信息化应用的市场分析 |
3.1 西安HS电气公司企业基本情况 |
3.2 营销信息化的环境分析 |
3.2.1 营销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2 营销信息化的内部环境分析 |
3.3 西安HS电气公司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分析 |
3.3.1 多样化多渠道的营销需求 |
3.3.2 一对一客户需求 |
3.3.3 贴身服务需求 |
3.3.4 实现增值营销 |
第四章 西安HS电气公司营销信息化现状及SWOT分析 |
4.1 西安HS电气公司营销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1 营销信息化现状 |
4.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营销信息化的SWOT分析 |
4.2.1 内部优势分析 |
4.2.2 内部劣势分析 |
4.2.3 外部机遇分析 |
4.2.4 外部风险分析 |
4.2.5 战略制定 |
第五章 西安HS电气公司营销信息化应用策略 |
5.1 营销信息化应用的策略选择 |
5.1.1 品牌营销策略 |
5.1.2 差异化营销策略 |
5.1.3 整合营销策略 |
5.1.4 关系营销策略 |
5.1.5 合作营销策略 |
5.1.6 数字营销策略 |
5.2 实施途径与运作保障 |
5.2.1 实施途径 |
5.2.2 运作保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信息化的含义 |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
(一) 政府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 |
(二)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
(三) 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发展迅速 |
(四) 农村信息化服务领域日趋扩大 |
三、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一) 农村信息化概念认识不统一 |
(二) 互联网应用尚未普及 |
(三) 人才队伍支撑能力不足 |
(四) 资金投入不足 |
(五) 农村信息化法规建设不完善 |
四、加快实施农村信息化的对策 |
(一) 统一认识, 统筹农村信息化工作 |
(二) 找准突破点, 大力推广互联网应用 |
(三) 提升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
(四) 加大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
(五) 完善法规, 为农村信息化保驾护航 |
(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可能的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方法 |
0.4 研究内容框架 |
0.5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概述 |
1.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
1.1.1 老农保制度的反思 |
1.1.2 新农保制度概况 |
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 |
1.2.1 风险的概念 |
1.2.2 新农保风险的界定 |
1.2.3 新农保风险的要素 |
1.2.4 新农保风险的特点 |
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风险管理 |
1.3.1 风险管理的涵义及内容 |
1.3.2 新农保风险管理的内涵、目标及意义 |
1.3.3 新农保风险管理的过程 |
第2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因素识别的理论探讨 |
2.1 风险识别的基本理论 |
2.1.1 风险识别的基本内容 |
2.1.2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 |
2.1.3 风险识别的过程 |
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
2.2.1 新农保风险识别的目标及原则 |
2.2.2 新农保风险识别的方法 |
2.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识别依据 |
2.3.1 保基本 |
2.3.2 有弹性 |
2.3.3 广覆盖 |
2.3.4 多层次 |
2.3.5 可持续 |
第3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因素识别与关键风险筛选 |
3.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的生成机理分析 |
3.1.1 新农保风险生成的前因性分析 |
3.1.2 新农保运作流程及其风险 |
3.1.3 新农保风险形成的过程 |
3.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的识别过程 |
3.2.1 初步识别 |
3.2.2 因素筛选 |
3.2.3 监测评估 |
3.2.4 识别诊断 |
3.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系统识别 |
3.3.1 制度内生风险 |
3.3.2 制度外生风险 |
3.3.3 制度外部效应风险 |
3.4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键风险的赋值及筛选 |
3.4.1 新农保风险因素指标层的构建 |
3.4.2 基于AHP法和德尔菲专家预测法的新农保关键风险筛选 |
第4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风险评估 |
4.1 养老金替代率风险评估 |
4.1.1 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风险评估 |
4.1.2 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风险评估 |
4.2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评估 |
4.2.1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产生背景 |
4.2.2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精算模型及农村国民生命表 |
4.2.3 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评估结论 |
4.3 制度碎片化与衔接风险评估 |
4.3.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碎片化”风险 |
4.3.2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风险 |
第5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风险评估 |
5.1 财政风险评估 |
5.1.1 中央及省级财政风险评价 |
5.1.2 县级财政风险评估——以湖北省部分试点地区为例 |
5.1.3 县级财政补贴风险评估结论 |
5.2 集体筹资风险评估 |
5.2.1 集体筹资意愿分析 |
5.2.2 集体经济补助能力评估 |
5.3 个人账户筹资意愿风险评估 |
5.3.1 新农保参保意愿风险 |
5.3.2 新农保制度满意度评价 |
5.4 个人缴费能力评估 |
5.4.1 缴费能力评估 |
5.4.2 影响农民缴费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6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防范策略 |
6.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风险防范的目标和原则 |
6.1.1 新农保风险防范的目标 |
6.1.2 新农保风险防范的原则 |
6.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风险的防范 |
6.2.1 稳定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
6.2.2 规避个人账户计发系数风险 |
6.2.3 制度从碎片化走向大一统 |
6.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风险的防范 |
6.3.1 建立稳健的财政分级补贴机制 |
6.3.2 因地制宜明确集体筹资责任 |
6.3.3 完善个人参保激励机制 |
6.3.4 创新保险基金管理方式 |
6.3.5 化解待遇给付风险 |
6.3.6 优化新农保运行外部环境 |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附录 |
附录一:新农保关键风险因素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2011年7月新农保调查问卷(参保、未参保) |
附录三:湖北省国民生命表 |
附录四:湖南省张家界市国民生命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 ——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 农村社区认识论和农村社区建设论研究 |
(二) 多学科视野中的农村治理研究 |
(三) 信息化视野中的农村研究 |
三 研究设计 |
(一) 主要问题和问题网络 |
(二) 理论视角 |
(三) 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
(四) 个案研究对象和研究资料收集 |
(五) 研究进程 |
(六)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七)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
一 社区重建: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性选择 |
(一) 历史上农村治理模式及其建构逻辑 |
(二) 当前农村现状及农民需求结构转型 |
(三) 以社区重建回应农民多元现代需求 |
二 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问题界定 |
(一)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
(二) 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及内容 |
(三) 农村社区建设行动主体 |
(四) 农村社区建设行动路径 |
三、 现代治理语境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
(一) 治理:复杂性社会的应对机制 |
(二) 以治理理念导引农村社区重建 |
第三章 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信息化维度 |
一、 农村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
(一) 农村社区信息化内涵界定 |
(二)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
(三)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路径 |
二、 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应用指向 |
(一)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
(二) 在村政管理改进中的应用 |
(三) 在社区服务提供中的应用 |
(四) 在社区文化发展中的应用 |
(五) 信息化与农民主体性提升 |
三、 信息化对农村社区的治理意蕴 |
(一) 信息技术驱动农村社区社会背景的变迁 |
(二) 信息化对农村社区内部社会结构的重构 |
(三) 信息化对社区行动者间互动结构的更改 |
第四章 信息化视角下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典型案例 |
一、 信息化视角下典型国家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 |
(一) 信息化视角下的美国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简介 |
(二) 信息化视角下的韩国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简介 |
(三) 信息化视角下的印度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简介 |
二、 信息化视角下国内典型省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 |
(一) 信息化视角下的广东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案例分析 |
(二) 信息化视角下的宁夏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案例分析 |
(三) 信息化视角下的云南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案例分析 |
三、 小结 |
第五章 苏南 J 镇的农村社区建设 |
一、 J 镇的农村社区建设背景 |
(一) 地理环境 |
(二) 社会概况 |
(三) 研究涉及的主要行政村简介 |
二、 J 镇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分析 |
(一) 社区建设领导机构 |
(二) 社区建设规划设计 |
(三) 社区服务基础设施 |
(四) 社区服务提供体系 |
(五) 社区运行管理体系 |
三、 小结:J 镇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不足 |
第六章 信息技术在 J 镇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应用 |
一、 J 镇的区域信息化背景 |
(一) J 镇所在区域的信息化实践 |
(二) 区域信息化政策与组织 |
二、 J 镇农村的信息化设施建设 |
(一) 镇村政务信息化现状 |
(二) 农民家庭信息化情况 |
三、 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应用 |
(一) 信息化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又一支手 |
(二) 用计算机和网络武装起来的村两委 |
(三) 信息系统把社区服务送到农民身边 |
(四) 信息化让农村文化不再边缘化 |
(五) 信息化助力传统小农的现代化转型 |
四、 小结:J 镇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
第七章 信息化背景下 J 镇农村社区的治理生态 |
一、 信息化重构着农村社区外的社会与政府 |
(一) 乡村之外的社会基于新技术的整合 |
(二) 乡村之上的政府开启网络问政 |
二、 信息化影响下的农村内部基础结构变迁 |
(一) 农民上网与社区观念结构的演变 |
(二) 互联网推动“三重权力”呈均衡趋向 |
(三) “节点”化后行动单位和行动结构变迁 |
三、 内部行动者和外部行动者的非线性连接及博弈机制变动 |
(一) 互联网改变着农村社区与高层政府的互动方式 |
(二) 地方事件即时社会化和压力型体制的回应逻辑 |
四、 小结 |
第八章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改进和治理模式转型 |
一、 当前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缺陷和模式改进 |
(一)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缺陷 |
(二)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改进路径 |
二、 信息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 |
(一) 封闭型治理转向开放型治理 |
(二) 生产型治理转向生活型治理 |
(三) 控制型治理转向合作型治理 |
结论 |
附录 1:调研提纲 |
附录 2:调查记录表(选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后记 |
四、2003年度教育信息化市场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肯尼亚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D]. 刘雪泥.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瑞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SaaS商业模式转型下的财务战略研究 ——以广联达为例[D]. 彭雨晨. 暨南大学, 2020(04)
- [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研究[D]. 王静. 扬州大学, 2020(06)
- [5]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D]. 邵阳子. 河南大学, 2019(05)
- [6]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现状及改进研究[D]. 陈春梅. 重庆大学, 2018(04)
- [7]西安HS电气公司营销信息化应用的策略研究[D]. 何秀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12)
- [8]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 高建立,高嘉奇,周志广,任小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D]. 何晖. 武汉大学, 2012(06)
- [10]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 ——主要以J镇农村社区为考察个案[D]. 张成林. 苏州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