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湖南醴陵 412200
【摘 要】目的:探究将动脉溶栓、动静脉溶栓联合溶栓以及机械取栓三种治疗方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三种方案的治疗总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间收入的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每组中分别录入20例患者开展研究。A组应用单纯动脉溶栓进行治疗,B组应用动静脉联合溶栓进行治疗,C组患者应用机械取栓进行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残余为6(30.00%),B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残余为3(15.00%),C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残余为1(5.00%),并且C组患者发生血管再闭的情况较A、B两组而言更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机械取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降低患者的病变狭窄程度,并且也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动脉溶栓;动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这种疾病是临床上各类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类型[1]。这种病症复发率较高,并且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在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溶栓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血管通畅。但即使应用溶栓治疗,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出现血管再闭塞的状况,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2]。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也有了逐渐的进步,所以不同的溶栓治疗方案对脑梗死也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探究将动脉溶栓、动静脉溶栓联合溶栓以及机械取栓三种治疗方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三种方案的治疗总有效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间收入的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每组中分别录入20例患者开展研究。其中A组中患者性别信息为(男:13例,女:7例),患者年龄信息区间介于36-73岁,平均年龄(52.9±7.6)岁;B组中患者性别信息为(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龄信息区间介于33-71岁,平均年龄(54.1±6.8)岁;C组中患者性别信息为(男:11例,女:9例),患者年龄信息区间介于34-72岁,平均年龄(51.5±6.8)岁所有患者均有认知正常功能,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根据一般资料显示均无明显差异,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患者应用动脉溶栓治疗:采用10ml浓度1%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在患者的右侧股动脉处进行常规穿刺,并植入6F动脉鞘,注入3000U肝素,明确患者的阻塞状况后对患者进行尿激酶注入,直至溶栓成功。
B组患者应用动静脉联合溶栓:首先对患者静脉滴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阿替普酶用药量为0.9mg/kg,将其溶于注射用生理盐水100ml中,在前1min先注入总剂量的10%,随后60min滴注余量,具体用药量可以根据患者体重和病情进行调整。同时配合常规动脉溶栓,溶栓方式与A组患者相同。
C组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麻醉,麻醉方式与A组相同,应用6FGuiding在导丝引导下送入患者病变动脉中,并将头部放置于患者的动脉狭窄部位,明确患者的具体狭窄状况后对患者进行机械取栓,取出血栓后检查患者生命体征,避免脱落血栓随血液流入患者脑动脉中。
1.3 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中自主制定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有效率的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本次研究结果中患者的狭窄残余率和血管再闭塞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实验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残余为6(30.00%),B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残余为3(15.00%),C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残余为1(5.00%),并且C组患者发生血管再闭的情况较A、B两组而言更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
3.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四大特点,患者轻则偏瘫,重则失去生命。需要终生服药预防复发[3]。患者在出现脑梗塞后,会产生一系列一系列不良反应,也可能会引发脂质氧化的情况,导致患者的脑细胞持续不可逆转的损伤和死亡。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着重于患者的血栓溶解,这样才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4]。
动静脉溶栓都是一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溶栓方式,尤其是静脉溶栓,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溶栓方案,设备较为简单并且多数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往往出血量较多,容易出现早期闭塞状况[5]。而机械取栓是一种新型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应用过程中发现机械取栓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溶栓出血,能够在短时间内疏通患者的阻塞动脉,并且还能缓解患者的梗死时间,在临床上应用安全性较高。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机械取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降低患者的病变狭窄程度,并且也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俊杰,蔡林江,申春云,戴如影,凌亚兴.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1):14-16.
[2]胡玉凤.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饮食科学,2018(12):28.
[3]黄琛.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机械取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率和术后病死率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1):1608-1610.
[4]艾克拜尔·加马力,关玉华.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对比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7):91-92.
[5]周华勇,龙继发,季一飞,张珊珊.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02):211-214.
论文作者:朱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患者论文; 溶栓论文; 动脉论文; 机械论文; 狭窄论文; 脑梗死论文; 残余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