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水平合理性的理论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利率水平合理性的理论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关于利率水平合理性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理性论文,利率论文,水平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内外环境,从利率本身来讲,确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则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利率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利率总水平,它是根据一国或地区的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证券收益率的高低来确定的,而不是指某个个别的利率。

既然利率市场化要求一国利率水平要合理,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找出一个判断利率水平合理与否的标准,然后据此标准对当前利率作一个判断,并对未来利率趋势有一个预测。

一、判断利率水平合理与否的标准

我国在80年代的相当长时间里,有一种判断我国利率水平是否合理的流行观点,即,纵横利率比较法。纵比是指我国现行利率水平,同我国历史上的最适水平(即“一五”时期)相比,横比是指我国现行利率水平,同西方主要国家的利率水平相比。根据这一标准判断得出一结论:我国利率水平低于“一五”时期的利率水平,也低于西方国家的利率水平,所以我国利率水平是偏低的。

怎样评价这一方法呢?我的观点是任何经济变量都是某一特定时期某一既定环境内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来决定的,利率也莫不如此。同历史上某一时期相比也好,同国外情况相比也好,都可从共性的角度看出现行利率水平的某些差距,但毕竟两种利率水平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同“一五”时期相比,我国80年代的经济效益是呈全面下降趋势的,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五”时期国营工商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达25%,而1989年却降为21%,1989年第一季度仅为19.14%; “一五”时期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平均不到10%,而1985~1988年这一比例却达到14%;“一五”时期全社会年平均亏损额不到20亿元,而1985~1988年企业年平均亏损额高达百亿元之巨。进入90年代后,情况并没有好转。按照利息来源于利润的传统观点,则80年代、90年代与“一五”时期的利息承受能力相去甚远。再比如,同国外利率水平相比,由于各国当时的经济金融状况、经济政策等不同,利率水平自然会有差别。所以,这种纵横比较法虽可从某一个角度说明一些问题,或者说作为评判一国利率水平是否合理的参考标准,但绝对不能作为主要的标准,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我认为,评判一国利率水平是否合理的标准应该是如下几个:

(一)是否反映了资金供求状况。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如同商品价格调节商品供求一样,资金“价格”——利率,也应调节资金市场的供求。对此,马克思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说:“生息资本虽然是和商品绝对不同的范畴,但却变成特种商品,因而利息就变成了它的价格,这种价格,就象普遍商品的市场价格一样,任何时候都由供求决定。”〔1〕

关于供求关系对利息水平的决定作用,西方经济理论也进行过多年的分析。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借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着利率水平。凯恩斯学派则强调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对利率水平的决定作用。尽管二者侧重点不同,但在实际分析中它们的差别并不很大的。当代较有影响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道·帕廷金的观点,认为利率同时受制于“三维边际”,即消费者的时间偏好;边际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投资;人们持有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可以看出,道·帕廷金的“三维边际”也主要强调市场因素的作用。

西方国家资金供求关系对利率水平的升降有重要影响,这些国家的货币当局也把变动利率水平作为调整资金供求关系的重要工具。我国过去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用产品经济方式管理经济,商品、货币、利率等经济范畴受到排斥,利率只是象征性的,利率水平的确定无需考虑供求关系。例如,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信贷资金实行计划管理,信贷资金的供求和流向主要通过信贷计划来决定,忽视了利率的作用。在制订利率水平时是很少考虑资金供求状况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资金供求对利率水平形成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国家的利率总体水平一定要反映和调节资金供应。在我国现阶段,就要求利率水平能真实地反映资金紧缺的状况,引导资金流向那些效益好和急需发展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有限资金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是否体现了一国经济政策意图。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要使经济稳健地发展,必须适当地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所以,不论实行何种社会制度,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实施了对经济的干预,只是干预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以间接干预为主,这就必须要借助于经济杠杆来进行,而利率正是一国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既然如此,利率杠杆在某种程度上就应由政府控制(一般应由各国中央银行操纵),反映出政府的意图,这种政策意图主要反映在一国的利率水平上。

一般地说,较高的利率水平体现为一种限制性的利率政策;较低的利率水平则体现为一种鼓励性的利率政策。比如,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重点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发展。从这一政策目标来看,一方面说明国家总体上实行一种鼓励性的利率政策,另一方面则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利率水平又不能太低,而且从稳定币值目标来看,也要求利率水平有适当的高度,所以我国的利率水平应该反映国家这一总体经济政策的要求。

(三)是否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

关于利率的作用问题,西方国家曾展开过广泛的讨论。魏克赛尔曾于1899年在其所著的《利息与物价》一书中提出过三个基本命题,对利率的经济作用效果进行了描述,这三个基本命题是:1.中央银行的利率变更对商业银行和其存款利率有直接效果;2.整个长短期利率体系将全面而同时地相应地变动;3.借款人和储蓄者对利率变动均较为敏感。此书发表后,魏克赛尔的观点受到人们的普遍赞同和支持,但却遭到柏尔吉斯(W.R.Burges)和里芙勒(W.W.Riefler)的反对, 他们认为魏克赛尔的三个命题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强调借款人所从事的投资主要受资本边际效率影响,利率不是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加上在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中,银行虽然大幅度降低了利率,但也没有挽救经济的衰退的事实以及当时牛津大学、哈佛商业学校等的实证研究,使得人们普遍认为投资对利率无弹性,利率对经济的作用被完全否定了。

1951年,正当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与财政部为利率作用效益问题争论不休时,在纽约联邦银行工作的罗萨(R.V.Roosa)则在其《利率与中央银行》一文中,对传统的利率作用理论进行了批评,认为传统的利率作用理论存在很大片面性和局限性,即只注意到利率变动对借款和储蓄人的刺激作用,忽视了利率变动对贷款的重大作用,因而错误地否定了利率对经济的积极作用。罗萨认为,利率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利率影响贷款的放款决策,第二位的作用才是对借款人和储蓄人的作用。后来,托宾、斯柯特(I.O.Scott)特别是卡莱肯(H.Kare-ken)对罗萨的分析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利率的一般流动性效应,说明了为何贷款人对放款的态度会随利率而变化。具体地讲,是用贷款人对所持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来分析利率变动对其贷放态度的影响,这一理论的分析是十分精辟的,因此为许多国家的货币当局所采用。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近十年是比较积极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利率对经济有作用,这是一条公理,但由于我国条件不具备,利率的这一积极作用还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本人认为,对这个问题可分三个层次来看:第一个层次,是利率对经济发展是否有影响?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中外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第二个层次,是利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多大?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客观评价,既不可夸大也不可缩小,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投资、储蓄、微观基础等并不仅仅由利率一个因素决定,影响投资、储蓄、微观基础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第三个层次,利率对经济的作用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认为,条件很多,但从利率本身来讲,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利率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特殊个别情况例外)实际利率水平应该为正,否则会影响储蓄,影响投资的效率,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二、对现行利率水平的判断和对未来利率走势的预测

(一)对现行利率水平的判断。

依据上述三项判断标准看出,我国的利率水平是偏低的,而且有的年份实际利率为负值,这一状况可以有关统计资料为证:

实践证明,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引起了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1.对国民储蓄最终的促退作用。

我国储蓄情况表明,虽然实际储蓄利率多年呈负数,但从表面上看,储蓄绝对额还是有增无减,似乎利率的高低对储蓄没什么影响,其实不然。我国在低利率下储蓄呈增长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储蓄动机复杂化,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公款私存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在短时期内,低利率对储蓄不会产生明显的负作用,或者说低利率对储蓄的促退作用被非利率因素所抵消。但如果低的负利率政策达到一定深度、持续到一定时间,其对储蓄的负作用就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尤其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人们就更不愿意存款,不愿购买任何金融资产,而选择抢购商品、增加商品库存来保值,88年出现的全国抢购风潮,就是由于通货膨胀过高,储蓄存款利率呈深度负值所导致的。我国目前在存在严重负利率的情况下,存款增多的势头能否继续保持,确实令人担忧。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资金流出流入的自由度必然越来越大。如果我们长期实行低的负利率政策,一方面对外资没有吸引力,很难大量引进外资,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国内资金还会大量转移到国外,减少本国资金供给。

所以,目前低的负利率已经影响了储蓄应有的增长速度,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对国民储蓄产生更大的促退使用。

2.刺激了过旺的资金需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官员曾指出,中国的低利率是导致投资饥饿症和投资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

由于信贷资金价格低廉,大大刺激了企业的投资需求,尤其是当利率为负值时,借到贷款实际上相当于获得一笔相应的“补贴”,形成一笔“收入”,企业何乐而不为呢?资金价格的低廉,加之企业软预算约束,使得企业“狮子大开口”,拚命争贷款抢贷款,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过旺资金需求态势,扩大了本来已经存在的资金缺口。

这种过旺的资金需求形势可从国营企业的情况略见一斑。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能得到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受各级政府的干预,而政府与国营企业的“脐带”始终未割断,而且四大专业银行垄断信贷资金市场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所以低利率资金主要通过强大的行政力量倾斜于国营企业,而国有企业2/3是亏损的。为了防止过多失业和工人工资相对水平过低,政府只好利用国家银行的低利率贷款予以支持,但在软预算约束下,低利率贷款供给无助于国有企业亏损局面的扭转,反而刺激了企业更大的贷款需求,形成了一个诱发信贷膨胀的“资金陷井”,使得我国的投资规模有增无减。据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90年增长23.81%,1992、1993 年分别比上一年增加2346.18亿元和3974.02亿元,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2.59%和50.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足以说明我国投资需求的过旺增长状况。

年份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

19793.96 1.9 2.06

19805.40 7.5 -2.10

19815.40 2.5 2.90

19825.76 2.0 3.76

19835.76 2.0 3.76

19845.76 2.7 3.06

19856.84 11.9 -5.06

19867.20 7.0 0.20

19877.20 8.8 -1.60

19888.64 20.7-12.06

1989

11.34 16.3 -4.96

1990

10.08 3.1 6.98

19917.56 3.4 4.16

19927.56 6.4 1.16

1993

10.98 14.7 -3.72

1994

10.98 21.7-10.72

资料来源:范小玉:《对近三亿元居民储蓄的几点思考》,《金融研究》1996年第4期,第22页。

3.投资效率低下。

如前所述,由于利率低下甚至为负值,使得企业每得到一笔贷款,就相当于得到一笔补贴。林毅夫教授对这种信贷补贴或经济租作了一个分析,按照他的计算,我国1992年,仅银行贷款的经济租就高达2200亿人民币。所以,企业只要从银行得到一笔贷款,就是投资收益为零,也可得到一笔“收入”。此外,由于利率低,使得利息占成本的比重也低,在目前的企业体制下,客观上促成企业无心去关心如何加速现金周转,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使得银企债务链条越拉越长,越拉越紧。据甘培根教授的判断,中国各银行的逾期、 呆帐、 呆滞贷款已占贷款总额的20%。

关于投资效益低下的严重性,我们还可从相关的资料中看出。据报道,1985年,中国每百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62.74元,而到1991年, 每百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能增加国民生产总值39.20元。另就百元积累所能增加的国民收入额来讲,1985年为52元, 而到1991年只有34元。这一系列数据足以证明投资效益呈不断下降的严重趋势。

因此,我国的负利率水平是影响国民储蓄、刺激过旺需求,导致投资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这不利于发挥利率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改变目前的低利率,实行合理的正的高利率政策。

(二)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测。

国内理论界大多数人都呼吁要提高目前的低利率,还有少数人则反对实施高利率。关于高低利率政策之争在其它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

比如,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首先对传统理论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先后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了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完善的市场机制,低利率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高利率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低利率政策会导致非价格的信贷分配,而这种非价格的信贷配给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具体地讲,一方面信贷配给的对象,不一定是投资效率高的企业和个人,反而是一些具有特权的阶层或同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企业和个人;另一方面信贷配给使银行和企业安于现状,银行把大部分资金投放在风险小而收益低的项目上,企业则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大量举债扩大传统的、低效益的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效益下降,阻碍经济发展。所以,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应该提高利率。

那么,问题是利率水平是否越高越好?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麦金农和肖的观点——虽然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提高利率,但并不是说利率越高越能刺激经济发展。利率过高会物极必反,引起投资总额下降。他们认为在客观经济中,存在一个最优境界的利率区域,在这个最优区域内利率的提高会增加投资和经济增长。而要找到最适度利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放弃一切人为对利率的干预,使金融活动充分自由化,让实际利率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自动趋于均衡水平。这个均衡利率就是最适利率水平。

本人非常赞成麦金农关于最优利率是一个区域,以及利率提高超过某一点就会降低投资的看法。我不同意利率越高越好的观点。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利率水平是偏低的,无疑应该提高,提高到多少才是最合适呢?要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具体数据是很难的,只能给出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内的点应满足的唯一条件是: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投资效率的不断提高。

1996年,我国曾二次降息,央行这样操作的原因是,在宏观经济环境好转的情况下,降低利率,减轻国营企业负担。央行降低利率并没有对国营企业产生多大作用,相反使本来偏低的利率更低,与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越来越远。从长远看,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利率趋势将是上升的。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11页。

标签:;  ;  ;  ;  ;  

利率水平合理性的理论分析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