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上史学信息资源粗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因特网论文,信息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信息时代来临的今天,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进步等日益取决于对信息资源的及时获取和利用。谁能在较广的空间和较短的时间范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资源,成功就在谁的身边。我国史学要想在新世纪里获得更大的成绩,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此。而因特网,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海洋,为我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窗口、一片新天地。如何开发、利用和获取网上史学信息资源,已是摆在我国史学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 因特网的历史与现状
因特网,英文称Internet,它是按照规定的网络协议控制,通过电缆、光纤、卫星等通讯技术手段,把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所组成的一个松散结合的全球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互联网络起源于本世纪60年代末。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保证在核战争爆发后,仍能成功地保持通讯联络系统,遂建立了军事实验网络。当时,这一网络里只有4台计算机互联, 却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计算机网络。后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航空航天局、能源部等,纷纷建立了各自的专用网。进入80年代后,这些独立的网络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网络为主干,进行互相连接,形成了现今因特网的雏形。与此同时,西欧等发达国家也纷纷筹建不同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并和美国实现了连接,形成了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这一时期的因特网,为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了先进的通讯环境,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远方的巨型计算机资源,远程检索各大学的图书馆数据库,传送各种文件和计算机软件;而且还使用网络所提供的电子邮件、公告牌等先进的通讯功能,进行学术交流,甚至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还通过网络实现科研合作,使科研项目得以同步实施,从而大大促进了科研和教育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原来只为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门服务的因特网,开始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各种商业机构、金融机构、产业部门等纷纷加入网络。它们不仅利用网络传递和获取信息,而且凭借这个舞台,开创了许多全新的经营方式,开展遍及全球的商业活动,实现了因特网的第二次飞跃。
我国政府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1994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复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正式启动“三金工程”,其中“金桥工程”(国家公用信息网工程)就是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而由国家教委牵头组建的“金智工程”,则是以文献资源共享为目的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这一网络现已和因特网实现了连接,并计划到本世纪末建立起文献信息资源子网,连接“211工程”所有院校, 与国内和国际主要文献信息系统广泛联网,形成中国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文献保障体系。1996年,邮电部又推出“中国网”(CHINANET)网络服务项目,使中国大众都能享用因特网提供的所有服务。
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当无线电广播在全球拥有5000万听众时,已用了38年时间;而因特网仅几年时间,上网用户就远远超过5000万。如今,因特网已覆盖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连接着近亿台计算机。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获悉,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也突破了百万大关,上网机数有51.8万台(注:《中国教育报》1998年6月28日,第3版。)。信息化使世界缩小为一个地球村,而因特网又使地球村共用一张网。在网上,只要鼠标一点,就可进入一个以光速传递的信息网络世界。人们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就等于跨进了全球最大的图书馆、最大的博览会、最大的购物中心、最大的广告系统、最大的学校、最大的娱乐中心……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基于因特网的信息查询与管理系统也日益完美。起初,网上的信息导航系统功能单一,使用不便。自1992年以来,一种称为WWW的网上信息管理系统出现, 并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网上服务方式和工具。WWW是World Wide Web的简称,也简称为W3或Web,中文称之为“万维网”或“环球网”。万维网采用超文本及超媒体技术,使用统一资源定位器,将因特网上的文本、图像、图形、声音等各种信息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集合,并通过浏览器,提供了统一的交互式访问平台,使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以下提到的网上信息,均是在万维网上实现的。
二 网上史学信息资源概览
尽管历史学本身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使其在技术和方法上的更新十分困难,但这股不可阻拦的上网风潮,也使各国史学界或急或缓地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因此,因特网上也拥有了数量可观的史学信息和资源。下表是通过“雅虎”(Yahoo)这一网络搜索工具, 以关键词为搜索目标,按照逻辑与的搜索方式,所得到的网上史学资源总量和部分国家的网上史学资源总量(注:上网时间:1999年4月9日。)。
关键词网点 网页
History 17,933
2,329,068
U.S.A History2,561 504,540
Japan History 162 124,151
Russia History 115 71,964
France History 216 136,591
China History 155 106,801
Egypt History 100 50,015
由此表可知:第一,在因特网上,涉及史学的网点近两万,网页已达232万之多。网页不同于传统的书页,它少则不足一书页, 多则包涵一本杂志或一本书。所以,这232 万网页到底蕴含着多少史学信息和资源,难以说清。第二,网上史学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计算机网络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虽然历史短暂,但其建立的史学网点和网页最多。
因特网上的信息和资源本来是杂乱无章的,为了便于人们的查寻,一些网上浏览工具进行了归类,并建立了目录。前面提到的“雅虎”是公认的比较好的网上工具,从其对网上史学资源的分类及其建立的多层次目录,可以使我们对因特网上的史学资源有个粗略印象。
“雅虎”网上史学资源分类目录(注:网址: http://www.yahoo.com/Arts/Humanites/History/)
· 16th Century(16世纪)(注:表中汉字均为笔者所加。)
· 17th Century(17世纪)
· 18th Century(18世纪)
· 19th Century(19世纪)
· 20th Century(20世纪)
· Atternate History(交流史)
· Ancient History(古代史)
· Archaeology(考古学)
· Archives(档案)
· Art(艺术)
· Automotive(汽车类)
· Aviation(航空)
· Bibliographies(参考书目)
· Books(书籍)
· Books and Printing(书籍与出版)
· Christianity(基督教)
· Classics(古典著作)
· Comic Books(喜剧作品)
· Companies(公司)
· Costume(服装)
· Courses(课程)
· Disasters(灾难)
· Economic History(经济史)
· Education(教育)
· European History(欧洲史)
· Exploration(探测)
· Genealogy(宗谱)
· Historiology(历史学)
· Institutes(学会)
· Journals(航海)
· Judaism(犹太教)
· Labor(劳作)
· Magazines(杂志)
· Maps(地图)
· Maritime History(海运史)
· Medicine(医学)
· Middle Ages(中世纪)
· Military History(军事史)
· Movies and Films(电影与制作)
· Museums and Memorials(博物馆及其藏品)
· Music(音乐)
· News and Media(新闻和媒体)
· Oral History(口述史)
· Organization(机构)
· Ottoman Empire (Ottoman帝国)
· Preservation(遗存)
· Psychohistory(心理学史)
· Renaissance(文艺复兴)
·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学与技术)
· Sports(运动)
· Television Shows(电视节目)
· Today in History(历史上的今天)
· Tour Operators(旅游行家)
· U.S.History(美国史)
· Women's History(妇女史)
· Indices(索引)
· Usenet(网络论坛)
从这一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目录清单可以看出,网上的史学资源是相当广泛的,它既涉及断代史、专门史、个别地区和国家史,也有考古学、史学书籍与出版、历史教学和史学机构等信息,还有大众化的“历史上的今天”、“旅游行家”和有关史学话题的“网络论坛”。这反映出国外史学研究的宽阔视野和活力,与我国长期囿于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困守于象牙之塔的史学局面迥然不同,值得我们深思。
目录清单中的每一项都有下一级的分类目录,它们构成史学目录的第二层。只要选中其中的某一项,即可得到该项的下一层目录清单。如“Ancient History”(古代史)即包括古代艺术、古典著作、 铸币和流通、学院和大学院系、埃及、伊达拉里亚人、希腊、美索不达米亚、罗马帝国等九大类。 (注:网址:
http: //www. yahoo. com/Arts/Humanities/History/Ancient_History/)
在第二层目录之下,还有按主题分类的目录,即网上史学分类目录的第三层。如“希腊”项下的主题分类目录有:考古学、神话、作家、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悲剧、特洛伊战争、数学家等七项。(注:网址: http: // www. yahoo.
com/ Arts/Humanities/ History/Ancient_History/Greece)
再深入下去,得到的将是主题目录下一串长长的资源列表。根据自己的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仅需几秒至十几分钟时间,所需的资料就会展现在眼前,无论它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边。
因特网上的史学资源不仅涉及到了世界历史的诸多方面,而且资源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历史档案、古典著作等历史文献,也有图片、图像、录音、电影等多种媒体的历史资料,上自原始圣经、死海古卷,下至本世纪90年代世界风云人物的声像资源,应有尽有,“五味俱全”。真是观之令人欣喜,获之令人赞叹。特别是很多外国历史资料,在国内“踏破铁鞋无觅处”,而在因特网上,得之就在弹指一挥间。
三 网上中国历史信息知多少
网上的中国历史信息知多少?前面提到了155个网点和10 万多个网页。但遗憾的是,这些网点和网页绝大多数出自国外,而国内网上的史学信息和资源少得可怜。利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北极星”搜索工具进行网上查询,所看到的涉及中国历史的网点,仅有北京历史博物馆、西安十大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华夏五千公司等屈指可数的几家。这些博物馆在网上推出的仅是自己的藏品。而西安交通大学的“西安历史”网点,则是以服务旅游为出发点,对西安历史进行的简单介绍(注:网址:http://www.cs.bham.ac.uk/-yxh/tourism.html)。唯有新近出现在网上的华夏五千公司,以“华夏五千”为标题,既对中国历史作了一般性介绍,又有按民间艺术、食物、舞蹈、戏剧、绘画、书法等展开的专题介绍,还有帝王列表和一些研究信息,图片资料也较丰富,使人感到一丝欣慰。(注:网址: http://206.20.34.88/China5k/timeline.html)
诚然,有关中国历史的这155个网点,绝大多数出自海外, 现就笔者涉猎,择其要者,略述一二。
1.美国国会图书馆多年来致力于馆藏资源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该馆在因特网上专门设有中国研究网页,并按照中国历史、自然环境和人口、社会制度、教育和文化、经济关系、国际关系等14大类进行了介绍,其中对中国历史作了如下划分和介绍:古代王朝、历史开端、周朝、思想领域的诸多学派、帝王时代、第一帝王时期、分裂时期、帝权的恢复、蒙古人两次南下时期、汉族势力的恢复、满族的崛起、近代中国的出现、西方势力的侵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叛乱、自强运动、百日改良及后果、1911年共和革命、中华民国、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军阀混战、国民党领导下的统一、共产主义运动的爆发、抗日战争、内战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再调整和恢复、十年文化革命、武斗阶段、第九次党代会与林彪的灭亡、毛泽东时代的结束、毛后时期( 1976—78)、中国和四个现代化。(注:网址:http://Lcweb2.loc.gov/frd/cs/cntoc.html)
2.设在美国新泽西Richard Stockton学院的“全球历史协会”,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一个虚拟研究学院,并专门辟有中国主页(注:网址:http:// www.stockton.edu/-gilmorew/consorti/lbeasia.htm)。 在这里,中国历史不仅按照历史时期顺序进行了介绍,还通过古代中国驿制、宗教和哲学、神话、文学和艺术、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古币、中国男人与独轮车等作了专题介绍,其时间跨度之大,上及北京猿人,下至今天的改革开放,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3.在美国圣地亚哥的加州大学,有一个中国历史研究站点(注:网址:http://orpheus.ucsd.edu/Chinesehistory/), 每日不余遗力地向人们提供有关中国历史的参考书目、当前研究、站点链接和大学课程等四类信息。其参考书目部分,列出了近200 种国外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内容涉及作者姓名、书目名称、出版单位和时间等。 这近200种国外出版物,涉及中国近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被归纳为30个小类,诸如清代社会、清朝经济史、清朝文人史、乡村社会、农民运动、鸦片战争、19世纪的外交、传教士、拳师、宗教信仰、清朝城市史等。当前研究部分描述着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最新信息。链接部分列出了美国、欧洲、香港、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30多个站点信息。在其大学课程部分,展示着加州大学开设的网上史学课程,其范围之广,几乎涉及到世界各国和地区。这些网上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还附有教员信息、入学手续、学费和学分的规定,修完规定的课程,满足学分要求,即可得到相应的学位。其中有关中国历史的课程有: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中国中世纪文化和社会、后皇帝时期的中国文化和社会(15—18世纪)、近代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妇女和家庭史等。这是一个有关中国历史的综合站点。
4.由Asterius公司建立、保罗·弗兰肯斯特恩制作和维护的“中国简介”网点(注:网址:http://asterius.com/china/),按照“中国文明的起源(公元前2200—221)、 早期帝国时期(公元前221 —公元589)、第二帝国时期(589—1644)、现代中国的诞生(1644—现在)四大时间段,对中国历史作了系统介绍,并附有部分西方人著述的中国历史著作信息。
5.生在国外、长在国外的加拿大马里兰大学的华裔学生潘伟良,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一个“中国历史”网点,对自夏至今的中国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还评论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附有历史图片。(注:网址:http://www-chaos.umd.edu/history/)
6.以美国汉学家Fareband命名的“Fareband中国历史图书馆”(注:网址:http://www.cnd.org:8011/fairbank/), 是由罗伯特·格瑞建立的一个中国近现代史虚拟图书馆。该网点按照清王朝、中国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三大时期,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较深入和全面的介绍,是了解国外对中国近现史研究状况的好去处。
千万别小觑这些有关中国历史信息的外国网点,在某些方面,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很有价值的,甚至在国内是见不到的。例如,由于历史的原因,成千上万的国宝流失在外,历经百年不见踪影。如今,借助因特网,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它们的下落。前不久,有人进行了网上寻宝的探索,结果发现:30多家古董公司和拍卖公司正在网上出售的中国古陶瓷有近万件;美国科染尼特艺术博物馆正在网上展示他们收藏的中国文物,其中有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坛格外引人注目;波士顿工艺美术博物馆以“龙的传说—中国古画的千载传统”为主题,在网上展出了该馆收藏的30多幅中国历史名画,它们分别出自吴道子、唐玄宗、阎立本、范宽、宋徽宗等人之手。位于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在网上陈列了40多个亚洲国家的1万余件文物,其中一半为中华文物, 一尊标明制作于公元338年的佛像,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国佛教雕刻品。 网上寻宝者还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记载的数百幅流失国外而不知去向的中国古画,大多在因特网上可见其踪影。(注:见陈中原:《流失的国宝现在何处一互联网上中华文物寻踪》,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9 日,第五版。)
四 网上史学信息的获取途径
因特网上的史学信息和资源,可通过三种方式获取:一是目录查寻,二是关键词搜索,三是直接网址方式。
利用目录进行网上资源查寻,是众多网上搜索工具提供的基本方式。这些搜索工具设计的网上目录包括许多层,其最高层是一张全局性的清单,其中的“艺术和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类下含有“历史”一项。用鼠标点击“历史”,即可进入史学总目录,也即,史学总目录处于整体目录结构的第三层。前面列出的“雅虎”史学目录清单,就是网上史学资源分类目录的一个典型例子。然后,选中目录中的任一项,进入史学分类目录的下一层目录。如此这般,顺藤摸瓜,直至目录的最底层,在浏览的过程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除了利用搜索工具进行目录方式的查寻外,一些重要的史学网点,还专门为史学家提供有网上史学资料的分类目录,如在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历史研究网点,有一“史学家网上资源索引”网页(注:网址:http://history.cc.ukans.edu/history/)。该网页用长达20 万字(英文)的文本,把网上史学资源分为114 类, 每类又有若干项, 总计大约有3000多项。通过该网页,虽说不上把网上的史学资源一览无余,也堪称网上的主要史学内容已尽收眼底。选中所需的某一项,即可直接获取其信息和资料,或进行更细的选择。这不失为一种快捷方式。
再如,在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世界历史3000年”网点(注:网址:http://www.arts.cuhk.edu.hk/his.html)。该网点按照服务器与地址录、地区、周期、特别主题、期刊与资料等五大类,向人们提供信息服务。其中,地区部分有亚洲和中国、非洲、美洲、大西洋、西欧和中东、俄国和东欧之分;周期部分有古代史、中世纪史、文艺复兴、现代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分。特别主题部分有经济史、军事史、科学史、历史哲学和历史编纂等。此外,还设有历史参考书和相关领域的链接,堪称网上史学资源之集大成者。
目录查寻方式获得的信息很丰富,宜于广泛浏览,但“丰富”也意味着耗时过多,意味着会遇到一些不感兴趣的内容。为了提高查寻速度和准确性,网上搜索工具一般都提供有关健词查寻功能。这一功能通过给出若干个关键词,可较快地得到与其有关的信息。所以说,关键词查寻是一种目标较为明确的获取网上信息的捷径。
然而,获取网上信息的真正捷径则是直接网址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只要在网络浏览器中输入正确的网址,即可直达目的地,获取信息和资料。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址”一词已同“地址”、“电话号码”等通讯要素一起,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上网、阅读有关报刊杂志和书籍等途径,获得感兴趣的网址。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要迅速行动起来,大量推出中国史学的网上信息和资源,在网络世界里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形象。这是我国史学界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