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社会主义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论文,模式论文,组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0)10-0003-06
一,我国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坚持社会主义
社会经济组织模式是一种制度架构,它决定企业和社会成员的经济活动方式及社会生活方式,组织模式主要涉及运作机制、权利结构、活动目标和收入分配体系。我国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从原先的计划约束到市场化运作;从单一性到多样化;从利益一致到充分竞争;从“大家庭”到个性化发展。
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的以上特征对企业和社会成员产生四个方面的重大影响:在地位方面,企业和社会成员从传统体制中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决策的市场主体;在经济运作方式上,突破了传统体制高度计划性的运作模式,呈现市场化、多元化的趋向;在利益关系上,组织模式变迁推动利益关系和分配制度转向真正按劳分配,拉开差距;在组织范围方面,制度变革初步完成了从传统体制的“大家庭”特征到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小社会的转变。
我们来具体分析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的内在联系及涵义。
1,组织模式变迁的最根本变化是原先被强制依附于传统体制生存、活动,完全听命于计划指令的企业和社会成员成为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这一变化使得经济主体无论在择业居住、生产内容、投资方向上,都拥有了在传统体制中无法想象的自主选择权利。在全球化环境下,这种权利已经跃出国界,在全球比较中进行资源配置和竞争决策。我国改革的落脚点放在打破传统的封闭体制,着力培育经济主体,构筑市场化运作空间,开放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正因为这一根本变化,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展开和深化具有坚实基础和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每一个企业和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和潜力的自由活动环境,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精髓,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企业和社会成员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他们必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来推动市场经济的深化,展开优胜劣汰的真正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同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竞争范围和程度将大大加深,同时其意义也在不断强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胜利,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胜利,并且将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胜利。
3,多元化经济主体的确立、竞争的展开导致多样化发展,必然产生经济主体间和社会成员间各方面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利益方面的差别。这种差异产生于企业和社会成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把握机会水平方面的客观差异,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某些制度和政策方面的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经济增长源于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时,一定程度的差异是一种相当积极的压力,不甘落后的社会成员和企业的积极性将被强烈唤醒。
4,从“大家庭”到小社会的转变。传统体制的社会特征是集中化和统一性,经济活动、收入分配,包括人们的生活都高度一致,整个国家成为一个“大家庭”。当社会成员和企业成长为社会经济主体时,“大家庭”模式开始解体。组织模式变迁使得社会成员之间、企业之间具有明显的利益边界,并成为各具独立利益的社会经济组织,成为大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在这种组织模式基础上,组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经济运作的目的,组织成员与组织利益密切相关。同样,以扩张组织利益为核心的竞争和日益明显的利益差别也凸现了这种小社会特征。
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经济体制,也使得企业和社会成员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这一环境充满着机遇、挑战,也具有风险。这要求整个社会对变革现实进行深刻的认识,充分领悟这种变化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企业和社会成员个人所产生的长期发展契机和前景。不然的话,以传统观念来看待现实,会产生很多疑惑:一,社会成员、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关联度大幅减弱,社会整体意识衰退,个人目标和意识急剧凸现,社会成员和企业直接依赖政府帮助和扶持的状况逐步消失。改革实践取消了传统体制下那种整体性的共荣共衰关系,那末社会主义制度不关心人、保护人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个体的天堂吗?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竞争加剧,社会成员活动于其中的各种组织成为社会成员的直接依靠。导致企业、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发生分化,利益差距扩大。社会主义允许、甚至激励利益差距吗?三,改革实践中,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国有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与这些企业的性质显得矛盾。
二,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是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重要环节
在社会经济进行重大转型时期,出现以上疑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如没有问题那倒是反常的,因为可能说明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发展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1,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因为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活动、运作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各种变迁的判断最终都聚焦在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上。因此必须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1)必须从历史发展视界,从单纯理想主义到理想主义与实现主义的结合来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理想成为现实的唯一途径。
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发展生产力,特别对处于生产力还很不发达的中国来说,感受更是深刻。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得出的经验教训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64页。)发展生产力成为我国压倒一切的基本任务和各类工作的中心点,而我国社会经济组织模式的变革,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依靠其美好的制度描绘得到广泛的拥护,但社会主义更依靠现实的生产力高度发展来使得人们得到实惠。社会主义是观念的,但更是现实的。脱离这一基础,就是空想社会主义。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一客观要求,必须在实践中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也要有一个历史发展感。恩格斯在回答未来社会能不能马上废除私有制这一问题时说道:“不,不能,正象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建立公有经济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征象显著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并且只有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注: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9页。)
(2)社会主义不是生产力自动推进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必须采用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机制和制度,包括被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实践所证明有效的机制。传统观念的一个很明显的认识误区是,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具有自动推进生产力发展性能的制度,好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意味着生产力自动发展,财富自动涌现和人们生活水平自动提高。这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涌现,必需社会全体成员进行艰苦的努力,而且是作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
同样,社会主义中的企业和社会成员也没有自动的积极性迸发机制,必须加以利益引导和竞争激励。而社会经济组织模式的变迁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和状况,通过营造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竞争压力,促进企业和社会成员作出更大努力
(3)不应当从自身狭窄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观念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但观念的正确性决定于对现实的判断范围、判断标准。以对竞争的看法来说,不同状况的企业和社会成员对竞争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弱者反对竞争,因其利益将在竞争中受损;而强者则以欣喜的态度迎接竞争。而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通过竞争,使得强者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资源配置权利,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如果以弱者的判断为依据,就必须限制、甚至是取消竞争,那么社会经济必然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判断社会主义经济变革的标准不能是个别企业和社会成员的感受和判断,而只能以社会整体实践效果为判断标准。
(4)不应当从低层次视界庸俗化地看待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需要在知识更新中发展、提高。很多所谓的社会主义观念,是受传统体制的强烈影响而产生和形成的,并且僵化地以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为判断基础。究其核心,主要是从传统的小农意识来看待社会主义,那么其观念必然与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产生严重的冲突。当以小生产者的眼光及原始的均贫富观念来判断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待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时,必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
因此,非常有必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学习,不但是迎接知识经济的基础性举措,更是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通过学习,能以更高层次,更全面、现实、理性,并从历史发展、比较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看待社会经济变革。
2,正确对待多元化。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开创一种途径,提供一种环境,构造一种基础,保证企业和社会成员进行平等、自由、创造性的能力发挥。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中的多样化和分散化趋向,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理性选择。以集中化、单一性为特征的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与目前市场经济的不同经济发展结果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
多元化、多样化是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革的产物,这一变革趋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必须以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运作多样化为基础;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状况从短缺到相对过剩,在这环境中社会需求急剧多样化,因此供给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通过多样化发展来充分满足各种需求;第三,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基于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多元化和多样化构筑出明显的利益边界,充分激励积极性的发挥;第四,多元化和多样化是创新的基础和结果。创新必须体现出区别于其他经济主体的技术、产品、观念和运作方式,寻找自身特长的发挥领域。而创新发展也必然导致多样化和多元化;第五,多元化和多样化也是通向未来理想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充分认识社会细化和重组。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改变了原先的“大家庭”结构,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组织,并与员工利益紧密关联。“大家庭”的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原则的失败,以经济主体为核心的“小社会”不是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革的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通过对经济主体的培育和发展,为再造更高级、更完善、有机统一的大社会奠定理性的微观基础。从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小组织,再从小组织发展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大社会,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理性的微观基础。那种强制性形成的“大家庭”组织模式是与社会主义原则背道而驰的,这种制度结构严重压抑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模式变迁,营造经济主体能够自由运作和充分发挥的权利结构,将极大地激发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和潜能,并且与市场经济环境所要求的经济主体自由选择、决策机制相吻合。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在经济民主、自由方面的历史性进步。
4,理性分析利益差别。社会主义不是利益平均主义,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富裕。社会经济组织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趋向在利益方面拉开差距,主要表现为富裕的时间先后、富裕的程度不同。
社会主义发展既然进入市场经济阶段,通过竞争激励企业和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能量,那么利益差别是必然的。当我们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时,就蕴含着利益差别。利益差别主要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经济主体在能力、知识、把握机会等因素方面的差别,特别是随着各种资源要素和产业的优势转换的加速,导致拥有不同资源、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和社会成员在利益方面出现分化。这种差距强烈要求社会成员和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主要是学习和创新),尽快掌握和拥有优势资源,调整产业、技术和产品结构,从而缩小利益差别,并且能够走在致富前列。
目前在社会成员、企业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异,有些是由于改革开放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度安排的非均衡导致的。如开放战略,首先是在东部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中实施,它们优先享受到各种政策优惠。但这是战略实施的战术性安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方面的差异将逐步消失,如目前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是一个有力的手段。而由于自身客观原因所导致的差异将进一步凸现。全社会目前特别反感的是因制度缺陷所产生的各种腐败现象,腐败现象虽然是催生利益差距的非正常原因,但其影响非常大,社会对腐败状况的不满波及一切正常的利益差距,腐败是影响正常利益差距生产积极效用的一个毒瘤。
因要素贡献不同,收入分配肯定有差异,这是生产力范畴的公平。至于从社会角度分析,则应该衡量这种收入分配差距所产生的社会总体效用。过分的利益差别,将在社会阶层之间和社会内部积累不安和躁动因素,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利益差距应该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内,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利益差距程度应控制在:利益差距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负效用〈利益差距刺激生产力发展的正效用;或是:收入差距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效用〉收入差距所产生的影响社会经济稳定的成本。
三,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变迁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体现
市场经济趋向的变革使得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转变,从历史角度看,这是社会主义进程中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发展阶段。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也必须体现在各个阶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
1,创造经济主体全面发展的公平环境。虽然在社会公平条件下,利益差别产生于经济主体的自身客观因素,但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提供经济主体共同发展的机制和环境,使得各类经济主体都处于比较平等的起跑线上。而社会成员平等地获取受教育、学习机会,是体现社会经济公平性的基础。缺乏这一基础,必然在运作层面上表现出利益差距的恶化状况。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素质正在成为使各国在全球化竞争中拉开差距的因素,而学校也已成为培育经济潜力的主要基地之一和一种基本的竞争力标准。市场经济强烈要求经济主体的个性化发展,那么社会公平地、有效地培育和促进社会成员和企业的个性化表现能力是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知识水平,既是社会主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又是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
2,加强社会化协作服务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发展与之俱来的,是加强社会经济协作服务体系的强烈要求。多样化、分散化运作和个性化发展只有置于社会化协作服务的网络中,才能发挥和体现其效用。社会化协作服务体系是分散化发展的必要基础和助推器。
社会化协作服务体系具有广泛的内容和要求,它包括:在经济运作环境方面,要求一个有机统一、无非经济障碍的大市场,各类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组合;在经济运作机制方面,具有不同要素优势、不同运作特点、不同资源禀赋的企业和地区间具有市场化合作的通畅途径;在经济运作的服务方面,社会经济的各主要服务领域,特别是金融、证券、产权等市场及税收、工商管理等部门能够对各类经济主体一视同仁,最大可能地按市场规则提供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对社会成员和企业的放任自流,而是关心每一个社会成员和企业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体现。不过这种关心不是包办,而是为企业和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到位的服务,努力使这种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进一步完善权利公平分配。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和分散化发展,权利也在相应地分散化。原先集中在政府部门手中的权利如何公平地分配于经济主体,是一个十分敏感、并对今后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在传统经济体制中,权利分配是畸形的,各种权利集中在政府与行政部门手中。但在这种状况中,社会成员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权利相对平等,都没有优于、或能支配其他人的权利。我们当然不能以传统体制中这种不平等环境下的权利相对平等来对比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平等环境中的一些权利分配不平等现象,毕竟经济主体逐步拥有自由选择、决策权利是一个重大进步。当前在权利公平分配方面的问题是:一,权利分配的不均衡,很大部分权利仍在一些政府行政部门手中,或在由政府部门派生的垄断性企业手中;二,权利的地位不同,某些权利容易受到非规范的干预和损害,而某些权利却严重缺乏制约,发挥超权利规定的作用;三,存在着行政特权和关系转化为市场权利的制度缺陷;四,缺乏对权利结构及其变动的整体约束、监督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分配权利,必须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要素优势能否转化为权利优势?一般劳动力要素的权利与资本、知识、技术要素的权利是否平等?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内,各类要素的社会权利必须是平等的。一些要素的优势仅是生产力范畴中的优势,优势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优势发挥,将获取相适应的经济收入,体现出要素优势,但这不是社会权利结构中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防止那种把生产力范畴中的要素优势自动转化为社会权利结构中的权利优势状况,以实现生产关系范畴内的要素权利平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人与人权利平等。
权利分配的平等是社会主义原则的重要体现。目前对美国经济奇迹的另一种解释是:“美国经济奇迹的秘密在于:美国的资本家有权随心所欲地解雇工人,可以强迫美国劳动者比欧洲劳动者多劳动30%,可以只给劳动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或根本不提供医疗服务。……美国经济奇迹只不过是加重剥削的一种婉转的说法。”(原载2000年8月31日西班牙《国家报》,转摘自2000年9月12日《参考消息》。)而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美国经济奇迹的认识也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是我们目前处于劳动力紧缺的劳务市场,工资却没有暴涨。我认为,造成经济繁荣的不是大家所谈论的信息技术之类的东西,而是一些不为大家注意的东西,如临时工取代正式工人,就业从大公司转向小公司。”(《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谈中国经济》,载《文汇报》2000年10月6日。)
4、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在中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一方面,能大大减轻企业沉重负担,营造平等、公平的起跑线,有效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考虑到在竞争中总存着失利者,总有一部分社会成员的落伍,迫切需要社会关怀。利益动力和竞争压力是鼓励强者,促进发展;而社会保障是关心弱者,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注意的是,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不仅仅是保证一些落伍者的基本生活,更在于帮助和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发展能力。因此,提供再教育及终身教育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提高社会成员的竞争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经济组织模式的变革,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极效用已经充分显示,并将向我们透露出更美好的前景。“如果说俄罗斯的使命是开始建设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厦,那么建成这个大厦的使命注定要由另一个大国来完成。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起这个历史作用。只有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能保证当今世界真正民主地发展。”(注:白俄罗斯学博士列夫.克里仁塔波维奇,原载于2000年9月29日俄罗斯《真理报》,转摘自2000年10月1日《参考消息》。)
收稿日期:2000-09-20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